晋鄙实力如何(战国七雄的详解谢谢你)_秦国_魏国_邯郸

本文目录

  • 战国七雄的详解谢谢你
  • 如姬帮信陵君盗了虎符,为什么晋鄙还不交兵权呢
  • 山东诸侯的回光返照,邯郸之战赢得很漂亮,为何六国没趁势灭秦
  • 魏国信陵君魏无忌,是如何盗兵符夺军权的呢
  • 长平之战后,赵国为何还能歼灭秦国30万大军全歼匈奴10万骑兵
  • 曾领兵大胜秦国的信陵君,他的军事水平如何
  • 信陵君用几十万大军千里迂回大破秦军,他的军事水平如何
  • 战国时赵国的综合实力怎样(说的详细点)
  • 战国时期魏国实力

战国七雄的详解谢谢你

战国七雄指历史上东周(春秋时代与战国时代的合称)的战国时期七个最强的诸侯国的统称。春秋时期(前770年―前476年)无数次战争使诸侯国的数量大大减少,到战国时期(前475年―前221年)实力最强的七个诸侯国分别为齐、楚、秦、燕、赵、魏和韩,这七个国家被史学家称作“战国七雄”。
历史背景
七雄的形成
春秋末年,
列国兼并,剩下的大国主要有西方的秦,中原以北的晋,东方的齐、燕,南方的楚、吴、越。
战国早期,上述大国,除吴于公元前473年被越所灭,全都保存下来。秦国、燕国实力较弱,比较强大的是晋、齐、楚、越四国。其中晋国经过六卿之间的兼并,公元前453年,形成赵、魏、韩“三家分晋”的局面,号称“三晋”。三晋在战国初期最强大,常常联合兵力进攻其他国家。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策命三晋为诸侯。齐国自公元前481年田成子田恒(亦称陈恒)杀齐简公,专擅齐政,形成“田氏代齐”的局面。但战国初期,齐实力暂时弱于三晋。楚国虽向东方略地扩展,但其北上与三晋争夺郑却遭受失败。越国灭吴后曾强盛一时,进入战国后因长期内乱,势衰。公元前333年,为楚所败。
初期阶段
战国中期,秦、齐、楚、赵、魏、韩、燕七国争雄的格局逐渐形成。最初,魏国在各大国中实力最强,但在后来居上的齐、秦夹击下逐渐衰落下去。楚国任用吴起变法,国势颇振,称雄江南。赵国与韩国亦攻灭周边小国,并于公元前367年,乘周内乱,把周分裂为西周(以王城为都)和东周(以巩为都)两个小国,逐渐占领周的外围地区。各国中只有燕实力仍较弱。由于国内变法的成功,秦、齐成为西方与东方两大强国。虽然魏惠王在公元前344年称王,但在桂陵之战(前353)和马陵之战(前341)中两次负于齐国,遂被迫在公元前334年,与齐威王“会徐州相王”。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也自称为王。随后韩、赵、燕、中山和宋也都先后称王。各大国纷纷拉拢与国,出现合纵连横的高潮。合纵连横的实质是秦与齐、楚这两大东西对峙集团的斗争。秦在这一期间基本上居上风,先后制服韩、魏,重创楚国,攻灭巴蜀。齐因未与秦直接交锋,仍保持东方霸主地位。赵亦实力较强,赵武灵王曾实行“胡服骑射”,图灭中山和攻略胡地。
激烈对抗
战国晚期,各国之间的兼并更加激烈。楚违背纵约,与秦结盟,但在齐、韩、赵以及背盟的秦国的两面夹击下,一蹶不振。赵灭中山。国力强盛。齐虽挟韩、魏与秦相抗衡,但却难以阻止秦对韩、魏的蚕食进攻。公元前288年,齐、秦并称东、西帝,旋皆放弃帝号。次年,苏秦、李兑合赵、齐、楚、魏、韩五国攻秦,罢于成皋(今河南荥阳汜水),秦归还部分赵、魏失地求和。次年,齐灭宋。秦遂主谋合纵攻齐。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使乐毅为将,合燕、秦、韩、赵、魏五国攻齐,攻入齐都临淄,占领齐国长达五年。公元前279年,齐将田单组织反攻,收复失地。齐虽复国,但元气大伤,从此无力与秦抗衡。这以后秦的对手主要是赵国。秦在进一步削弱楚的基础上,向东积极发展,与赵形成正面对抗。公元前262-前260年,秦、赵在长平(今山西高平)激战,秦大败赵(长平之战)。公元前259年,秦进围赵都邯郸,达三年。公元前257年,魏信陵君、楚春申君救赵败秦,解除邯郸之围。赵虽转危为安,但受创惨重。
结局
公元前251年,燕乘赵国新败,出兵攻赵,反被赵国击败。然而在秦的威胁下,东方六国又结成暂时的联盟。公元前247年,魏信陵君合五国兵攻秦,败秦于河外。公元前241年赵庞暖合赵、楚、魏、燕、韩五国兵攻秦,但为秦所败。从此,东方六国联盟不复存在。秦乘势各个击破,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燕、魏、楚、齐,统一天下,七国争雄的局面结束。
3历史阶段
战国时期的254年,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魏国独霸
公元前445年,魏文侯任用李悝实行变法,较早地实行了社会改革,使魏国成为最先强盛的国家。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派大将庞涓率兵进攻赵国。魏军横冲直闯,如入无人之境,很快逼近赵都邯郸。在这形势危急的情况下,赵成侯忙派使者前往齐国求救。齐威王派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孙膑说:要想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劝解两个打架的人,不能直接参加进去打。派兵解围,应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采取避实击虚的策略,造成敌人的后顾之忧。田忌接受孙膑的意见,领兵杀向魏国都城大梁。庞涓听说大梁吃紧,领兵回救,星夜赶路。孙膑、田忌将齐军埋伏在桂陵(今山东菏泽东北),静等魏军前来决战。魏军长途行军,疲于奔命,人困马乏。双方一经交战,魏军全线崩溃,庞涓被生擒,齐军获得全胜。这就是以“围魏救赵”的战法著名于世的“桂陵之战”。
事隔不久,魏国联合韩国打败齐国,挽回了败局。魏国在中原又成为第一强国。公元前342年,魏国进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国仍派田忌、孙膑率军解救韩国。孙膑采取增兵减灶、诱敌深入的战术。齐军佯败后退,第一天留下了10万人做饭的锅灶,第二天减少到5万人的锅灶,第三天减少到3万人的锅灶。庞涓以为齐军逃亡严重,穷追不舍。这时,孙膑在马陵设下埋伏,等庞涓带兵追到马陵,孙膑一声令下,齐军金鼓齐鸣,万箭齐发,大败魏军,庞涓被杀。这就是著名的“马陵之战”。此后,魏惠王和齐威王会盟徐州,双方妥协,均分东方的霸权地位。
齐秦争强
魏国逐渐衰弱,齐国和秦国成为东西对峙的两个霸主,进入了齐、秦争强时期。
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一跃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
这时,东方的齐国与秦国旗鼓相当,双方在不断兼并周围弱国、扩大势力范围的同时,又进行着所谓“合纵”、“连横”的外交斗争。“合纵”就是指弱国联合起来,阻止强国进行兼并。“连横”就是强国迫使弱国帮助它进行兼并。实际上“合纵”和“连横”都是争取暂时同盟者的外交手腕,其目的是进一步兼并土地,扩张领土。
齐秦斗争的焦点在于争取楚国。楚国的国力开始很弱。
合纵连横
战国初期,楚悼王任用吴起为令尹,实行变法,国势富强,一举打败了魏国并出兵伐秦。自楚悼王至楚威王。楚国国力颇强,大有与秦、齐成争霸之势。楚威王死后,楚国渐渐衰落。楚怀王在位时,秦国派张仪入楚鼓吹“连横”,劝楚绝齐从秦,并口头许愿,以归还楚国商於(在今河南淅川县西南)600里地方为代价。楚怀王信以为真,就和齐国断交。当楚国派人向秦国讨取土地,秦相张仪狡猾地说:“我和楚王商定是六里,没听说是六百里。”楚怀王十分恼火,发兵攻秦。结果吃了败仗,楚兵被杀80000人,楚将屈匄被俘,汉中地方被秦国占去。楚怀王又调动所有兵力与秦军战于蓝田。魏国乘楚国空虚,袭击楚国。齐国却不支援楚国。楚国吃了大亏,从此一蹶不振。
这时,齐秦斗争趋于白热化。公元前298年到公元前296年,齐、魏、韩等三国联军攻入函谷关。秦国被迫退还夺去韩、魏的一些地方,五国才退了兵。齐国成为关东各国的盟主。公元前288年,秦昭王自称西帝,尊齐闵王为东帝,用远交近攻的策略拉拢齐国,破坏了关东的“合纵”联盟。
公元前286年,齐国灭掉宋国,一时威势很盛,引起各国的不安。秦国联合了燕、楚、韩、赵、魏等国共同伐齐,于公元前284年,在济西(今山东聊城南)大败齐军。燕国自昭王即位后,招纳贤能,任用乐毅为将,决心报齐国入侵之仇。这时,趁势攻下齐的国都临淄,连下七十余城,并入燕国版图。后来,齐将田单利用燕国内部矛盾,驱逐燕军,收复了失地。然而,齐国已经丧失了与秦国抗衡的能力。
秦国在“合纵”斗争中削弱了齐国,开始向东方大发展。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率军攻破楚国都城鄢郢(今湖北江陵西北),楚迁国都于陈(河南淮阳),秦国夺得巫郡和黔中郡。楚又迁都到寿春。楚国更加削弱了。
秦赵之战
公元前260年,秦将白起率军进攻韩国的上党郡,郡守投降赵国。赵国派著名大将廉颇率大军镇守长平(山西高平),筑垒坚守,以逸待劳,与秦军相持三年,不分胜负。秦国丞相范雎派人到赵国行施“反间计”,散布廉颇坏话。赵王信以为真,就派那个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替换廉颇。赵括骄傲轻敌,一到前线,下令倾巢出击。秦将白起采取了诱敌深入、迂回包抄的战术,迫使赵军在极为不利的情况下作战。在一次突围中,赵括被秦军乱箭射死,赵国40万大军降秦,白起把他们全部活埋。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
秦军乘胜前进,进围赵都邯郸。赵向魏求救,魏派晋鄙率兵救赵。因怕秦军,半路上逗留观望。公元前257年,魏国公子信陵君无忌盗出魏王的虎符,假传军令,挑选八万精兵援救赵国。同时,楚国援军赶到,联合打败秦军,解除邯郸之围。这就是“信陵君窃符救赵”的历史事件。
秦并六国
秦国虽然暂受挫败,但实力雄厚,六国没有一个能单独抗秦。秦国统一六国的形势完全成熟了。
经过十几年的休整,从公元前231年开始,秦国开始统一全国的战争,至公元前221年,消灭了其他六国,统一了中国。从此,中国由一个诸侯割据称雄的封建国家转变为一个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国家。

如姬帮信陵君盗了虎符,为什么晋鄙还不交兵权呢

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兴兵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出土的杜虎符上的铭文

中国古代的历史,是一部战争史。

如果把时代的变迁和更替比作成一辆滚滚向前行驶的汽车的话,那么战争就可以被看成汽车的轮子,那么汽车的发动机是什么呢,是生产力。

打仗是一项技术活,无论咋古代还是现代,都不单单只是让士兵向前冲锋,或者带着士兵向前冲,相比较现在的战争而言,而古代的战争则更难打。

尤其是在没有现代通讯装备的情况下,君主或者帝王把军队交给将军,那也是相当提心吊胆的,毕竟万一将军有个反心什么的,那简直就是自己把自己送上了了绞刑架。

不过,君主们并不慌,因为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一个小东西,正是这个小东西,帮助君主们解决了这一大问题,它就是虎符。

虎符作为古代君主或者帝王调兵遣将的信物,自然能调动千军万马,而这些君主们为了保障这些士兵是忠于自己的,在平日里的训练,那是对士兵千叮咛万嘱咐,目的就是让士兵养成只认虎符、不认将军的良好习惯,那么是否有了虎符就能调兵?

其实没那么简单,我们先来看看虎符是如何产生的。

(一)为什么称为虎符?

虎符作为特殊的凭证,其实就是兵甲之符,因为它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形状是卧虎,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虎符。

说到这,不少人就有疑问了古代帝王不是大多数都是以龙为图腾,为何却选用老虎的形象制造兵甲之符呢,这是因为虎乃百兽之王,而在古代的神兽中,虎和龙总是被并称的,此外,白虎更是战神的化身,用它作为兵甲之符,那是相当合适的。

那么虎符究竟该怎么用呢,也很简单,就是把虎符一分为二,一半由君主或者帝王拿着,另一半交给屯驻在外地的军队,由专人保管,等到需要出兵的时候,君主把自己的那块虎符交给将军,将军再去军队中用虎符调遣军队,然后出征。

等到仗打完了,将军再把君主的那半虎符还回去,等到下次君主调兵遣将的时候再用,这也就意味着虎符不可能只有一组,那么又该如何判断虎符和军队的虎符是可以对得上的呢?

关于这点古人的智慧也想到了解决之法,那就是两半虎符的形状和背后的铭文必须是相同或者铭文是对应的,这就好比情侣戒指一样,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一对。

(二)信陵君的尴尬境地。

虎符最早出现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在大战乱大纷争的年代,虎符可以说是应运而生的,而既然说到了虎符,那就不得不说那场改变了战国时局走向的战争,信陵君窃符救赵,而这里的符就是魏王的虎符。

信陵君魏无忌是战国四公子中,最有军事才能,人品也是最好的一个,美其名曰:德艺双馨信陵君,说到这,不少小伙伴又要说了,齐国的孟尝君不也曾把秦国打的求和嘛,是有这么一说。

但那是孟尝君为了报私仇,而且当时的秦国国力也没有信陵君救赵时候强,至于这两人究竟差了有多远,大概有十万八千里吧,因为此处不是孟尝君的专场,这个问题,我们暂且不论。

信陵君是魏王的亲弟弟,而魏王对这个弟弟那是相当忌惮,因为魏王除了自己是嫡长子这一优势,其他方面和信陵君比起来,那是全败,也正是因为如此,当秦国围攻赵国邯郸时,平原君向信陵君求救,信陵君却丝毫没有办法。

(三)信陵君的好帮手——如姬。

不过,好在信陵君有门客,既然救赵没有主意那就集思广益,在门客侯嬴的策划下,一场围绕如何盗取魏王兵符的阴谋,悄然展开了。

魏王的兵符那是经常放在卧室的,任凭信陵君本事再大,也不可能光明正大的在魏王寝宫翻箱倒柜找虎符的,这怎么办呢,还有办法,因为魏王最爱的妃子如姬,在信陵君发出请求的时候,果断选择了帮助信陵君偷虎符。

至于为何如姬选择帮信陵君,按照诸侯国层面的说法,是如姬不顾个人安危,一心只想着国家大义,按照个人层面,是信陵君帮助如姬报了杀父之仇,如姬自然要回报,而按照电视剧或者野史的说法,是信陵君和如姬是深深相爱的,只不过被魏王横刀夺爱了。

不管哪种因素,信陵君拿到了魏王的兵符,而接下来,那就是要去魏军驻扎的大营接管军队了,信陵君会顺利的接管魏军吗,当然不会,这点侯嬴也看出来了,所以为他安排了一个屠夫朱亥。

(四)信陵君杀死晋鄙控制军队。

战国时期的大美女如姬帮战国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盗了魏王的虎符,按照我们上文提到的虎符的作用,信陵君拿到了兵符,接管军队,似乎是水到渠成之事,当信陵君走到魏军大营,掏出虎符交给魏军驻地的将领晋鄙查验,晋鄙把两只虎符一合,果真完美无缺地对上了。

这就说明信陵君的虎符是真的,不过晋鄙看了看信陵君的身后,什么也没有了,不禁心里起疑,以需要向国君复核为由,拒交兵权,结果晋鄙却被信陵君身后的朱亥,一锤砸死了,从而让信陵君控制了魏军,解救了赵国。

那么晋鄙看见了虎符为何却又怀疑信陵君呢,这是因为信陵君虽有虎符,还少了一样东西,盖有魏王玺印的诏书,在诏书上一般会详细说明这次此次出兵的统帅,需要多少兵,要去打哪里等等,也就是说只有诏书和虎符的配合,才能够顺利地接管军队。

此外,一般君主派去带兵打仗的将领,还会带着辎重和粮草,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所以当晋鄙查验了信陵君的虎符,但没有看到诏书,也没有看到辎重粮草,心生怀疑也是很正常的。

晋鄙作为魏国有名的将领,长年带兵打仗,早已对魏王调兵时的举动有了清晰地认识,这次反常的调兵,他自然要谨慎,只不过,最终却因为自己的谨慎和负责而丢了性命,成全了信陵君窃符救赵的美名。

所以,虎符作为君主和帝王调兵遣将的信物,本身是具备调动千军万马的能力,但是单单只有虎符却不行,还需要有君主盖了玺印的诏书,虎符才能被称得上真正的虎符。

对此,您怎么看?

山东诸侯的回光返照,邯郸之战赢得很漂亮,为何六国没趁势灭秦

一、

长平之战后,中原大地上的格局出现了山东诸侯皆弱,秦国一家独强的局面,这让秦国统治者秦昭襄王开始发飘,毕竟无敌总是寂寞的。

长平之战可以说是战国时期最惨烈的一场战争,无论是投入的兵力还是战争的伤亡人数,都是惊人的。

我们把目光转向同一时期的欧洲,但凡双方参战兵力在10万人就已经可以称得上是“惊天动地”的大战争了。

而山东诸侯中死在白起手中的士兵数量却高达近百万,所以说白起是人屠,一点也不过分,这记录在冷兵器时代,是很难打破的。

不过白起原本能打破自己的记录,只可惜被范雎给破坏了,因为范雎劝说秦昭襄王让白起从邯郸城下退了兵,不然一旦发起猛攻,邯郸百姓又要付出惨重的代价,白起的军功也会在邯郸城人头的叠加上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当然,秦昭襄王也不是傻子,他让白起退兵,自然得见到好处才行,秦昭襄王得到的好处是,赵国会割让六座城市。

其实吧,这买卖乍一看也不亏,毕竟邯郸才一座城,以一换六,数学老师肯定会说“绝对值”。

但邯郸可不是一座简单的城,而是赵国的国都。

白起退兵之后,赵国得到了暂时的踹息,而在秦昭襄王苦苦等待赵国递交割让城池的地图时,赵国变卦了,他们决定赖账,这六座城不给了。

秦昭襄王气急败坏,认为赵人不讲武德,既然答应了自己要割让城池,却不给了,这不是在太岁头上动土,于是直接拍板,赵人再给城也不要了,只要邯郸。

邯郸保卫战就此爆发。

此战山东诸侯赢得很漂亮,为何六国没趁势灭秦,又为何说这只是山东诸侯最后的回光返照?

二、

公元前259年10月,秦昭襄王命令五大夫王陵率军20万兵直攻赵国都城邯郸。

在秦昭襄王看来,此战没有悬念,赵国青壮年损失殆尽,以秦国锐士来打邯郸城内的老弱病残,这难道还有难度?

其实还真有。

因为秦昭襄王忽略了长平之战带给赵人的心灵创伤有多深,而这些都会化成仇恨的火苗,激发了赵人与邯郸共存亡的信念。

此外,秦昭襄王还忽略了邯郸城内的两个人。

廉颇和赵胜。

廉颇善于打防守战,有他的带领,邯郸固若金汤,赵胜深明大义,散尽家财鼓舞将士战斗,甚至把自己的妻妾都编入到了行伍之中,一时间邯郸城内人人皆兵。

王陵很苦恼,因为邯郸虽近在咫尺,但根本打不进去。

秦昭襄王越打越气,直接又给王陵增派了十万精兵,结果邯郸城还是没打进去,而秦国却接连损兵折将。

不得已的秦昭襄王便只好去请白起,但白起却称有病,愣是不上阵。

秦昭襄王很生气,便把王龁派了上去,结果王龁也没能力在短时间内攻下邯郸。

三、

不过在此时战争的天平已经开始向秦国倾斜了,虽然损失了不少将领和士兵,但一直围困着邯郸城,邯郸城内粮草也开始告急,只要能把这场战争给拖住,秦国便赢定了。

可是赵人又怎么会坐以待毙,既然支撑不住,便开始寻求外援,魏国和楚国便是赵国要争取的合作盟友。

既然要寻求合作,肯定要派出去使者,而平原君赵胜是赵孝成王最信任的人,他自然得去楚国和魏国走一趟。

赵胜是如何走出去的邯郸城,史书没有记载,应该是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从城墙上悬绳而下。

当然这不重要,重要的是,赵胜出了邯郸,不仅到了楚国,也到了魏国。

赵胜到了楚国之后,他的一位叫毛遂的门客大放异彩,成功地说服了楚国出兵救赵,这便是毛遂自荐的故事。

但是楚国很不痛快,虽然出兵十万,但楚国的春申君并没有马上投入战场,而是在观望。

魏国的情况和楚国很相似,魏王派大将晋鄙也带十万精兵去救赵,可是魏王却害怕秦国报复,便命令晋鄙停在邺城,也先观望观望再说。

四、

邯郸都撑不住了好吗,两国的援军却只观望,赵胜等人急得都快哭了,他一次次向魏国的信陵君求救,最终信陵君在魏王宠姬如姬的帮助下窃取兵符,随后去往晋鄙大军之中接管魏兵。

晋鄙不信虎符,结果被朱亥击杀。

信陵君带着魏兵果断进攻邯郸城下的秦兵。

楚国的春申君一看既然信陵君都进攻了,自己也不能只看了,得出兵占点便宜才是,于是两军兵合一处,由信陵君指挥。

城内的赵军看到魏国和楚国联合来救,自然也不能忍,于是打开城门冲向秦军,被这三方军队来了个“肉夹馍”,王龁哪还有反抗的余地,只能率兵突围然后溜之大吉。

但是信陵君带领联军却在后面紧追不舍,在追击王龁部队的过程中,还顺便把秦将郑安平带的两万秦军给包了“粽子”。

郑安平无奈只好率军投降。

王龁一看势头更不对,于是一路向西,直接撤回了河东地区固守待援。

五、

信陵君率兵解了邯郸之围,便率军返回邯郸,既然邯郸保卫战打得那么漂亮,还把秦人打回了河东地区,为何三国联军却没有趁势灭了秦国呢?

这是因为信陵君带领的三国联军没有能力灭掉秦国。

山东诸侯不能同心抗秦,这事是经过几百年的时间印证出来的道理,他们的联合只是为了解燃眉之急,根本没有要灭秦的意识,一旦危机解除了,联盟自然也就散了。

此外,秦国占有地形地势的优势,崤山就是秦国防御的第一道天险,只要守住函谷关,山东六国想要攻入秦国本土,几乎没可能。

当然也能绕道,不过付出的代价就太大了,需要渡过黄河才行,在当时,黄河也是一道极难逾越的天险。

可以说,从打响对六国的战争开始,战场几乎就没在秦国本土上,而是在山东六国的地盘上,秦国的大后方一直源源不断地在供给战场之需。

再加上,邯郸之战虽然让秦国损失了近20万秦兵,但这还没有完全伤到秦国的元气,一旦山东六国将秦国逼急,付出的代价将是极其惨重的。

所以,邯郸之战虽然赢得很漂亮,但是想要以此来灭掉秦国,山东六国根本没有足够的底气和实力。

在这次战争之后,秦国也看到了无法对山东六国全面打击,进而采取了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策略,山东六国的灭亡,已经只是时间问题。

所以,这次邯郸之战的胜利,只是山东诸侯的一次回光返照而已……

参考文献:《史记》、《战国策》、《资治通鉴》等。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END】

魏国信陵君魏无忌,是如何盗兵符夺军权的呢

公元前257年,秦国大军兵围赵国邯郸城。日夜纵兵攻城,赵国危在旦夕眼看要被灭亡了。越国平原君赵胜连忙派使者到魏国,向自己的妻子弟弟信陵君魏无忌求救。信陵君魏无忌说动魏安釐王,派大将晋鄙领十万兵马支援越国。晋鄙领兵走到邺城时,那魏安釐王因为害怕秦国报复,犹豫不决又命令停止救援,继续观望战争形势。那晋鄙是魏国老将了,善于带兵打仗,对魏安釐王忠心耿耿,接到命令就把军队停住再也不动了。

魏安釐王的迟疑,可把信陵君魏无忌愁死了。怎么劝谏魏安釐王把头摇的泼浪教,就是不肯再命令晋鄙出兵了。信陵君魏无忌焦头烂额无计可施,那边自己小舅子平原君赵胜,一封又一封求救信催促救援。信陵君魏无忌只能问计于门下食客,看看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此时有一个侯嬴的食客献上一计,只因为这一计,又引出一代红颜巾帼如姬。原来这个如姬是魏安釐王宠妃,时常出入魏安釐王卧室。而可以指挥晋鄙十万人马的兵符,正藏在这间卧室内。

这个如姬因为父亲被人杀害,一心想取仇人首级。而信陵君魏无忌听闻后,为了在宫内结交一个强援和耳目,仗义出手派门下刺客杀了如姬仇人,那如姬非常感激,扬言必然报答信陵君恩情。此时危急时刻,信陵君魏无忌决定启动这个棋子,求如姬盗取兵符。这个如姬虽然是一个女子,却有过人的胆量和见识。知道强秦强大,赵魏两国唇亡齿寒,以是深夜潜入卧室盗取兵符送给信陵君。

兵符到手后,食客侯赢又认为晋鄙勇武,对魏安釐王忠心未必肯交出军权。以是推荐自己一个好友朱亥给信陵君魏无忌。这个朱亥是个屠户市井之辈,却也知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愿意跟随信陵君魏无忌,去邺城杀晋鄙夺军权救赵国。以是信陵君魏无忌星夜兼程赶到邺城,拿兵符给晋鄙要求出兵。那晋鄙起疑心不想交出军权,话刚出口,旁边朱亥巳手持大锥击杀晋鄙,信陵君魏无忌迅速掌握八万精锐,出兵救赵,终于让秦国退兵而赵国避免了灭亡。

长平之战后,赵国为何还能歼灭秦国30万大军全歼匈奴10万骑兵

长平之战,赵国大约45万大军所剩无几,失败的阴霾覆盖邯郸。赵国在战争中不仅失去了众多的兵马,物力和财力方面的消耗也是巨大的。战后,无论是国内的经济建设,还是军事上的休养生息,赵国都很难再调整恢复到战前的情况。强赵丧失了与秦国一战的资本。但长平之战后,惨胜的秦军并未在白起的提议下直捣邯郸,丧失了最佳的灭赵机会。得到喘息后的赵国在邯郸之战中击败了不听白起劝阻而征伐的秦军。赵国暂时免除了覆国的危险。

长平之战后的赵国臣民对秦军恨之入骨,拼死抵抗秦军对邯郸的进攻,再加上诸侯联军的帮助!秦军最终被击退,赵国总算化险为夷!至于这段时间秦军损失了多少人不是很清楚,但是应该没有三十万那么多! 而赵国得益于胡服骑射之改革,战斗力尚存。

此战之后,赵国有了一次短暂复兴。在自己生死存亡危机之时,对燕国的落井下石的进攻做了很好地反击,甚至一度困燕王于都城;并且危难之际的赵国还惊人的占领了很多齐燕的土地;面对宿敌秦国的多次进攻,赵国不但坚持住了,还给秦军造成了巨大的打击。在这些战争中,三大名将廉颇、庞煖、李牧直接推动了赵国的短暂复兴。

赵悼襄王元年(公元前244年),匈奴统率大军侵入赵国边境。赵将李牧诱敌深入,以战车一千三百乘,骑兵一万三千人,步兵五万人,弓弩手十万人,将匈奴包围,一战歼灭匈奴骑兵十余万人,破东胡,降林胡,单于率百余骑逃跑。此后十多年,匈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

赵幽缪王三年(公元前234年)秦破杀赵将扈辄于武遂,斩首十万。

第二年,桓齮挥军越过太行山,占领赤丽、宜安两邑(今河北石家庄),进攻赵国腹地。赵王急调在北方戍边抵御匈奴的名将李牧,带兵抗秦,在肥(今河北晋州)奇袭秦军营地,后又设伏围歼回师秦军,尽歼秦军十余万,桓齮单骑逃走。史称肥下之战。赵王封李牧为武安君,与秦国武安君白起相匹敌。

公元前232年,秦王政派兵攻赵,秦军分两路进攻邺和狼孟(今山西阳曲)、番吾(今河北灵寿)。赵将李牧以先北后南之策,集中优势兵力,在番吾展开战役,歼灭北路秦军十余万人,随即挥师南下,南路秦军不敢恋战,稍战即退。赵军也驻军自保。

可惜后来李牧被秦国的反间计给弄死了,赵国再无大将能率军抵抗秦军,公元前228年邯郸城破。6年后,流亡的代王嘉被掳于秦军,赵国彻底灭亡。

曾领兵大胜秦国的信陵君,他的军事水平如何

信陵君流传后世的《魏公子兵法》,二十一篇,阵图七卷。在秦始皇即位前,信陵君曾三次打败秦军,我们从这三场战争的过程,来看看信陵君的实战水平如何。

一、窃符救赵

长平之战后,白起迅速作出部署,司马梗北上攻打赵国旧都晋阳,王龁东进攻打赵国要塞武安直逼邯郸,准备一举灭亡赵国。后来坐镇武安的左更王龁代替王陵为将,增兵继续猛攻邯郸。

赵国平原君派人向诸侯求救,魏安釐王很清楚,赵国与魏国唇亡齿寒,赵国必救,于是派老将晋鄙统兵十万,前往魏赵边境的殷城驻扎。

晋鄙屯兵在殷城,在漳水以南,只要渡过漳水,一天之内可以到达邯郸。但晋鄙听从魏安釐王的旨意,在殷城屯兵,并不急于出战。

晋鄙在殷城,坐山观虎斗,其实也很危险,一旦邯郸真的城破,魏国的救援计划就会彻底失败。晋鄙等待的,其实是一个时机,一个秦军达到最大伤亡的时机。

但是魏国信陵君却并不这么想,唇亡齿寒,万一赵国真的亡了,魏国灭亡也就不远了。在多次劝说魏安釐王未果之后,信陵君决定兵行险着,窃符救赵。

殷城魏军大营,大将晋鄙取出自己怀中的另一半虎符,与信陵君的虎符合在一起,天衣无缝。晋鄙还要派人去大梁核实,信陵君门客朱亥从长袖中取出重四十斤的铁锤,向晋鄙当头一击,可怜老将军脑浆迸裂,当场气绝。

公元前257年,魏国信陵君领精兵八万,楚国春申君领十万大军,一起救援邯郸。邯郸城内的赵军也攻出城外遥相呼应,联军在数量上占据优势。

秦军兵败,郑安平率两万秦军投降,王龁率军撤向太行山,退到河东郡汾城。信陵君追到河东郡,斩杀两万秦军,只付出六千人的代价。

窃符救赵这场战争,战国四公子有三个出现在战争中,分别是赵国平原君、楚国春申君、魏国信陵君,其中信陵君年龄最小,战功最大。

二、合纵破秦

公元前248年,秦国相国吕不韦派他的爱将蒙骜,领大军攻打赵国。蒙骜军攻克几年前乐乘收复的晋阳,以及太原郡范围内的榆次(今山西太原东南)、新城(今山西朔县南)、狼孟(今山西太原北)等三十七座城池。

在秦军咄咄逼人的攻势面前,赵悼襄王决心奋起反击。赵国廉颇和乐乘都不在了,军中无大将,赵王想起了信陵君。

信陵君魏无忌,自十多年前窃符救赵后,一直在赵国不敢归魏。当年赵孝成王挽着信陵君的手臂,一同跨进赵国王宫大殿,还封五座城邑给信陵君做食邑。

如今十多年过去,赵悼襄王以上将军印授信陵君,使将军庞煖为副,起赵军十万抗秦。

邯郸之战十年后,信陵君第二次领兵,他令门客到各诸侯国,搬取援军。

魏安釐王派人持魏国相印,往赵国迎信陵君为将。魏安釐王为信陵君准备的军队,也是十万人,信陵君在漳水河畔接收魏军,赵魏两军合并,二十万雄师,足以抗衡蒙骜军。

信陵君统兵不久,好消息接踵而至,燕、韩、楚三国,都钦佩信陵之用兵如神,闻其为统帅,悉遣大将引兵至魏,听其节制。

五国大军共四十余万,联营百余里,旌旗蔽日,军威鼎盛,驻扎在赵魏边境。

秦国方面,吕不韦对蒙骜非常信任,他调动秦国一切力量,增援蒙骜,蒙骜军也达到三十余万。

信陵君令卫庆统领魏师,景阳统领楚师,近二十万人,筑为连垒,虚插信陵君旗号,坚壁不战,以拒蒙骜军。

信陵君本人,统领赵、韩、燕三国二十余万大军,沿着太行山南麓向西疾行。信陵君统领的三国大军,过野王、武遂不攻,通过太行山最短的一条通道“2轵关陉”到达河东郡。再往西一直到达黄河东岸,接着沿着黄河南下,到达渭水与黄河汇流的地方。

绕行这么远来截断秦军粮草,主要原因是防止蒙骜军来救援,同时绕过函谷关,兵不血刃就截断秦军粮草供应。

蒙骜后路被断,他从大军中选出数万老弱之兵,虚建“大将蒙”的旗帜,继续与魏、楚二军相持。然后尽驱精锐,衔枚疾走,反身来与信陵君决战。

四国的军队在黄河南岸厮杀,搅做一团,从天明杀到天黑。

此战蒙骜部损失近十万人马,王龁部折损五万余人,粮船尽丧,秦军遭遇一次大惨败。

魏安釐王闻信陵君大破秦军,奏凯而回,不胜之喜,出城三十里迎接。

这场战争,秦国上下再次见识信陵君的军事才华多么可怕。未来的几年,在信陵君去世前,吕不韦根本不敢发动对三晋的攻势。

三、收复陶郡

合纵军大破秦军后,各诸侯国都对这次合纵的过程和结果称赞不已。可信陵君却并没有把这点成绩挂在心上,他心中的焦点,在另外一个地方:陶郡。

秦国所占据的陶郡,几乎把魏国东西割裂为两大块。如果能趁势攻下陶郡,魏国的地缘形势将大为改观,重新成为中原的霸主都有可能。

信陵君送走四国的将军,大摆宴席,与昔日门客合欢。各国使臣也带着重礼来魏国见信陵君,早已威名震天下的信陵君,成了六国人心中神的化身。

不过谁也未曾料到,信陵君不过是在演一部戏,就在人们以为他功成名就,无暇分身的时候,信陵君忽然统领新得胜的魏军,杀入陶郡。

陶郡并入秦国,已经有四十年,早期陶郡作为魏冉的封地,又作为出兵东方的屯粮之地,秦国有重兵驻守。后来秦国远交近攻,陶郡的战略意义下降,守军数量也大幅下降。如今吕不韦的封地在洛邑,富裕的陶郡之于秦国,更多的是经济意义。

但是陶郡对于魏国来说,就太重要了,这个几乎将魏国一分为二的地方,让魏国东西不能相顾,国土分为两大块,让魏人如鲠在喉。

当魏国的大军开进陶郡,当地秦国守军根本阻挡不了这支新胜之师,陶郡各城邑逐渐被魏军占领。

一个月后,魏国兼并陶郡所有城邑,天下惊呼:天降神将魏无忌!秦国吕不韦闻蒙骜战败已经不寒而栗,得到陶郡丢失的消息更是魂飞魄散,秦国上下谈信陵君色变,哪还有人敢出兵东方。

魏国整合陶郡后,东西两大块连接起来,魏国再次强盛起来,大有重新成为中原霸主的趋势。信陵君带着一系列辉煌战果回归魏国,魏安釐王如渴时得浆,火中得水,喜不可言。

四、信陵君之死

不过信陵君在魏国,并未如鱼得水,原因还是来自其兄魏安釐王的猜忌。当时魏安釐王身体不好,他驾驭不了信陵君,那么自己过世之后,太子魏增又怎能控制得了叔父?

信陵君名动天下,诸侯莫不倾心。诸侯之将相,莫不敬且惮之。信陵君为魏大将,诸侯兵皆效命,天下只知有信陵君,不知有魏王。

当时太子魏增在秦国为质,吕不韦派人离间魏增与信陵君,同时派人到魏国,造谣生事,让魏安釐王更加猜忌自己这个兄弟。

信陵君怎不知其兄魏安釐王的心思,为顾全大局,公子托病不朝,将相印兵符,俱交还魏安釐王。此后信陵君广求美色,与宾客日夜宴饮为乐,惟恐不及。

信陵君用几十万大军千里迂回大破秦军,他的军事水平如何

魏无忌,即信陵君,魏国公子,与春申君黄歇、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并称为“战国四公子”。是战国时期魏国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魏昭王少子、魏安厘王的异母弟。公元前276年,被封于信陵, 所以后世皆称其为信陵君。魏无忌处于魏国走向衰落之时,他效仿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的辅政方法,延揽食客,养士数千人,自成势力。魏无忌礼贤下士、急人之困,曾在军事上两度击败秦军,分别挽救了赵国和魏国危局。但屡遭魏安厘王猜忌而未能予以重任。前243年,魏无忌因伤于酒色而死。十八年后,魏国为秦所灭。著有《魏公子兵法》。

魏无忌为人仁爱宽厚,礼贤下士,士人因而争相前往归附于他,最高峰时门下曾有三千食客。所以当时的魏无忌威名远扬,各诸侯国连续十多年都不敢动兵侵犯魏国。他礼贤下士,曾经窃符救赵,挽救过赵国,是战国时期的风云人物。

信陵君曾在军事上两次击败秦国。第一次,他令手下的人盗出晋鄙的兵符,假称安厘王的命令代替晋鄙为将,晋鄙合了兵符,验证无误,但还是怀疑此事,正要拒绝接受命令。结果信陵君的手下朱亥取出袖中藏着的四十斤重的铁锥,一椎砸死了晋鄙,魏无忌便接管了晋鄙的军队,开始整顿军队,向将士说:”父子都在军中的,父亲回家;兄弟同在军中的,长兄回家;没有兄弟的独生子,回家去奉养双亲。”经过整顿选拔,得精兵八万人。于是开赴前线抗击秦军。秦军解围撤离而去,邯郸得救,保住了赵国。第二次,魏无忌在赵国居住了十几年不回去。恢复了元气的秦国乘着魏无忌在赵国,日夜不停地进攻魏国。安厘王任命魏无忌为上将军,让他做魏国军队的最高统帅。公元前247年,魏无忌派使者向各诸侯国求援,各国得知魏无忌担任了上将军,都纷纷派兵救魏。魏无忌率领五个诸侯国的联军在黄河以南大败秦军,使秦国将领蒙骜战败而逃。联军乘胜攻至函谷关,秦军紧闭关门,不敢再出关。这次合纵攻秦的胜利,使魏无忌的声威震动了天下。 

由此见得,信陵君本人有着极高的军事天赋,比起正面作战,他更擅长于运用计谋,打败对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所以他的军事水平在战国时期算的上是极强了。

战国时赵国的综合实力怎样(说的详细点)

那个时候的赵国还是可以和秦国抗衡。
赵国虽然在综合实力方面和秦国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只局限于赵国的军事实力脱节于他的经济实力,要保持这样的军力显得经济支撑不足。
在军事方面,赵国在经过赵武灵王改革以后,军事实力迅速上升,一度成为七国之中军事实力最强的国家。虽然后来遭遇内乱。但是赵国的骑兵仍然是当时七国之中战斗力最强的兵种。军事实力比秦国差不了多少。
再者,当时赵国内部上下还是比较团结的。因此相对来说在与秦国对抗中自保还是没有问题的。赵国在赵奢那时期。把秦国打到30年不敢出函谷关!(辉煌)当时秦国是昭王。不错的君主!

战国时期魏国实力

  魏国是中国战国时期的国家,属于战国七雄之一,前期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后迁大梁(今河南开封)。由魏文侯于前403年为周威烈王册封为侯至前225年为秦国所灭,一共一百七十九年。它的领土约包括现时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陕西、河北的部分地区。当时它西邻秦国,东有淮、颍与齐国和宋国相邻,西南与韩国、南面有鸿沟与楚国接壤,北面则有赵国。自魏惠王由安邑迁都到现在河南开封的大梁后,魏国亦称梁国。
  起源
  传统上魏国的始祖是毕公高,周武王伐纣之后,毕高被封在毕,后代于是就以毕为姓。但是《史记》提到“其后绝封,为庶人,或在中国,或在夷狄”,说明毕高的后人“绝封”,沦为庶人。“或在中国,或在夷狄”就难以证明魏国一定是姬姓。
  建国
  公元前403年韩、赵和魏脱离晋国 (春秋时期),将其地三分而独立,晋国灭亡,史称“三家分晋”。 晋文公、晋襄公时,狐、赵、先、郄、胥等氏颇有权势,以后又有韩、魏、栾、范、荀氏等强大宗族。春秋中期以后,十余家卿大夫控制了晋国政局。经过激烈兼并,到春秋晚期只剩下赵、魏、韩、范、智、中行氏六家,称为“六卿”。
  晋阳之战
  春秋末期,范氏、中行氏两家被灭,晋国只剩下智、赵、韩、魏四家卿大夫,其中以智氏最强。专擅晋国国政的智伯瑶恃强向韩康子、魏桓子索得土地,在向赵襄子索地遭据后,于周贞定王十四年前455年攻打赵氏,并胁迫韩、魏两家出兵。赵襄子退居晋阳固守。智伯围困晋阳两年而不能下,引晋水淹灌晋阳城。危急中,赵襄子派张孟谈说服韩、魏两家倒戈,放水倒灌智伯军营,大破智伯军,擒杀智伯瑶。三家尽灭智氏宗族,瓜分其地。此战为日后“三家分晋”奠定了基础。
  分晋
  前438年,晋哀公死,晋幽公即位。韩、赵、魏瓜分晋国剩余土地,只有绛城与曲沃两地留给晋幽公。从此韩、赵、魏称为三晋。前403年,周威烈王册命韩、赵、魏三家为侯国。前376年,韩哀侯、赵敬侯、魏武侯瓜分晋国余土,废晋静公,晋完全为韩、赵、魏三家所取代。
  崛起
  魏国的国力在头两位君主魏文侯及魏武侯之时达至顶峰。
  魏文侯(?-前396年)中国战国时魏国统治者。姬姓,魏氏,名斯。前445年继魏桓子位,前403年与韩、赵两家一起被周威烈王册封为诸侯,前396年卒。
  魏文侯被司马迁归于《史记·儒林列传》,被赞为“好学”。魏文侯经常向孔子的弟子子夏以及再传弟子田子方、段干木等请教。又任用法家的李悝为相,以“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为原则实行变法。魏国经过变法国势强盛,先后以乐羊为将攻灭中山国,以吴起为将攻取秦国西河(今黄河与洛水间)五城。以西门豹为邺令,以北门可为酸枣令,以翟黄为上卿,改革政治,兴修水利,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国。
  衰落
  到第三位君主惠王即位时,主要集中於经济发展,包括在黄河开发灌溉计划。但与此同时,魏国的国力却正慢慢的消退。由于这段时期的魏国不断东侵,其在东方的优势在一系列战争中多次受挫,包括公元前341年的马陵之战。在西方,秦国夺取了西河地区(一个位于现在陕西山西边界黄河西岸的畜牧和战略要地),此后更是不断受到秦国的侵扰。
  桂陵之战
  战国中期,齐、魏、燕、赵、韩、楚、秦七雄并立,征战频繁。公元前354年,魏国派大将庞涓率8万精兵进攻赵国,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今河北邯郸),赵国苦战了一年,眼看就要撑不住了,急忙向盟国齐国求救。齐威王正欲向外扩张,于是命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率兵8万去救赵国。
  孙膑是兵圣孙武的后代,出生于齐国。他曾拜兵学家鬼谷子为师,与魏国大将庞涓是同窗好友。但庞涓做了魏国大将后,十分嫉妒孙膑的才能,将他骗到魏国施以膑刑(去膝盖骨),欲使其永远不能领兵打仗。后孙膑千方百计才逃出回齐国,并被齐威王重用。
  孙膑终于得到一个向庞涓复仇的机会。但他并没有急于与庞涓在战场上相见。他劝田忌放弃领兵直趋邯郸,与魏军决战的计划,趁魏军主力出兵在外,国内防务空虚之际,直捣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迫使远在异国的魏军“释赵而自救”。等庞涓回兵时,中途予以截击,这样既救了赵,又能给魏国以沉重打击,是一举而两得。
  田忌采纳了孙膑“批亢捣虚”、“围魏救赵”的战法,挥师直逼魏国军事重镇平陵(今山东定陶)。齐军攻打平陵的行动并不坚决,庞涓也不急于回救,继续竭尽全力攻克邯郸。直到魏军已占领邯郸,损兵折将急需休整时,孙膑才建议齐军挥师直捣魏都大梁,逼魏惠王十万火急命令庞涓统兵回救。庞涓接令后,不得不放弃邯郸,抛弃辎重,昼夜兼程回师。孙膑判断魏军回师必经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立即率齐军主力北上,在桂陵设下埋伏。当魏军经长途跋涉行至桂陵时,以逸待劳的齐军突然出击,大败魏军,庞涓只身逃回魏国(一说被俘后放回)。
  马陵之战
  桂陵之战后,魏国虽元气大伤,但经过几年的休整后,魏国逐渐开始恢复对外进攻。公元前341年,魏国再次发兵进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援。齐威王采用孙膑“深结韩之亲而晚承魏之弊”的主张,与韩结好却不急于发兵。待韩军五战五败,魏军也实力大损时,才于次年以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发兵救韩。齐军重施“围魏救赵”的战法,直驱魏都大梁。魏惠王像上次一样将攻韩的部队召回,以太子申为主将,庞涓为将军,率兵10万迎击齐军。
  此次形势不同于桂陵之战,魏军是有备而来,气势旺盛。故孙膑决定因势利导,利用魏军求胜心切的弱点,诱敌冒进,再图取胜。齐军前锋与魏军稍一接触,即佯装怯战,掉头东撤。在撤退途中,有意造成军力不断削弱的假相。第一天造了10万人吃饭的锅灶,第二天减为5万人用的锅灶,第三天则只剩下3万人用的锅灶了。庞涓与孙膑交手,本来小心翼翼,害怕再次上当,但当看到齐军锅灶日减,以为齐军胆怯,三天中即逃亡了大半,这才壮起胆子,丢下辎重和步兵,只领轻车锐骑日夜兼程猛追,必欲全歼齐军,擒获孙膑。
  齐军退至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此地道路狭窄,地势险隘,两旁树木茂盛,是个设伏的好地方。孙膑计算行程,判断魏军将于日落后追至,遂命士卒伐木堵路,并将路边一棵大树剥去树皮,在树干上写了“庞涓死于此树之下”8个大字。挑选一万名弓弩手埋伏在道路两侧的山上,约定天黑后,见到火光就一齐放箭。
  日暮时分,庞涓果然率军追到马陵,发现路旁的大树被剥去树皮,上面隐隐约约写有字,就命士卒点起火把来看,待他看清树上字后,这才发现中计,急令部队撤退。但已经晚了,两旁齐军看见火光,万弩齐发,伏兵四起。魏军措不及防,仓促应战,很快溃败,庞涓中箭,左突右冲无法突出重围,最后愤愧自杀。齐军乘胜追击,又大败魏军主力,俘获魏军主将太子申,歼灭魏军10万。
  桂陵和马陵之战后,魏国一蹶不振,齐国则声威鹊起,称霸中原,孙膑亦名扬天下。孙膑“围魏救赵”和“示假隐真”的战法,成为中国军事史上的经典之作,为后世兵家广泛推崇。
  合纵
  在公元前293年的伊阙之战中,秦国的军事力量打败了魏国和韩国联军。两国此后再也没有力量单独向秦国发起挑战。之后由于秦国不断的压迫,局势越来越严峻。这时,魏公子无忌出现,并于公元前247年与其他五国联军,对秦国的侵攻军迎头痛击。魏公子无忌又号信陵君,是战国四公子之一。不过,战后魏王对他开始猜疑,并免去他的要职。于是信陵君终日借酒浇愁,并含屈而终。信陵君死后,魏国无力抗秦,国土被秦国慢慢侵夺。
  窃符救赵
  前260年,赵孝成王在和秦国的长平之战中,中了秦国的反间计,用“纸上谈兵”的赵括取代老将廉颇,结果导致赵国的大败,40多万兵士被秦国坑杀。前257年,秦国的军队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的形势非常危急。赵国丞相平原君的妻子是魏无忌的姐姐,平原君赵胜多次向魏安厘王和魏无忌送信,请求魏国救援,魏安厘王派将军晋鄙领兵十万前去救赵。秦昭王得到消息后,派使者威胁魏安厘王,魏安厘王惧怕,就派人通知晋鄙停止进军,留在邺扎营驻防,名义上为救赵,实际在观望形势的发展。
  平原君不断派使者前去魏国催促,并责备魏无忌不顾赵国和魏无忌姐姐的危亡。魏无忌为此忧虑万分,屡次请求魏安厘王出兵,门客也用尽各种办法劝说,但魏安厘王惧怕强大的秦国,始终不肯听魏无忌的意见。魏无忌估计魏王已不肯出兵救赵,又不想看着赵国灭亡,于是凑齐战车一百多辆,打算带着门客前去赵国和秦军死拼。
  魏无忌带着车队路过夷门时遇见侯嬴,于是把情况告诉了侯嬴。侯嬴劝阻魏无忌说,这样去就如同把肥肉扔给饥饿的老虎,一点作用都没有。并向魏无忌秘密献策,让魏无忌去找魏安厘王的宠妃如姬帮忙,让如姬从魏安厘王的卧室内窃出晋鄙的兵符,因为魏无忌曾为如姬报过杀父之仇,如姬是肯定会为魏无忌效命的。魏无忌听从了侯嬴的计策,前去请求如姬帮忙,如姬果然盗出兵符交给了魏无忌。魏无忌拿到了兵符准备上路,侯嬴又让魏无忌把屠夫朱亥带上,以便晋鄙在看到兵符仍不交出兵权的情况下让大力士朱亥击杀他。
  魏无忌到了邺,拿出兵符假传魏安厘王的命令要代替晋鄙担任将领。晋鄙合了兵符,验证无误,但还是表示怀疑,不想交出兵权。此时的魏无忌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只好让朱亥动手,用铁椎杀死晋鄙,强行夺权。
  魏无忌统领晋鄙的军队后,精选士兵八万开拔前线。与此同时,楚国也派出春申君黄歇救援赵国,在楚、魏、赵三国的联合下,一举击溃秦国,解除了邯郸之围。
  灭亡
  秦王政即位后,对魏国的压力不断加大。最后魏国于公元前225年被秦国将军王贲攻破灭亡。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