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断句(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是一首什么诗)_京华_上人_看山

本文目录

  •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是一首什么诗
  • 如何赏析古诗《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柳宗元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
  • 诗词鉴赏(3分)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
  •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 —— 秋
  • 古诗《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赏析
  •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注释及赏析
  •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断句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是一首什么诗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是一首思乡诗(七言绝句)。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为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诗作。此诗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被贬谪的愤慨不平之意。前两句以剑喻山峰,谓其割人愁肠,“割”字照应上句“剑铓”的比喻,突出作者愁苦之深;后两句由峭拔似剑铓的群峰进一步产生出一个奇特的幻想,期望身化千亿,散上诸峰以望故乡。全诗因景生情,融情入景,想象奇特,比喻新颖,作者谪居的愁苦与望乡的悲哀在短短二十八字里表达得深挚感人,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如何赏析古诗《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原文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注释

⑴与:同。上人:对和尚的尊称。

⑵海畔:畔,边。剑铓(máng):剑锋,剑的顶部尖锐部分。
⑶秋:秋季。割:断。愁肠:因思乡而忧愁,有如肝肠寸断。
⑷若:假若。
⑸散上:飘向。峰头:山峰的顶端。

赏析

“望故乡”而“寄京华亲故”,意在诉说自己惨苦的心情、迫切的归思。诗的第一句是写登览所见的景色,广西独特的风光之一是奇特突兀的山峰。不仅仅是形容,同时又是引起下句奇特的联想的巧妙的设喻。三、四句则由“尖山”进一步生出一个离奇的想象。这成千的山峰,山山都可远望故乡,于是他突生奇想,希望得到一个分身法,将一身化作万万千千身,每个峰头站上一个,庶几可以表达出强烈的心愿。这首诗中诗人跳动飞溅的情感波澜无法抑制,恰如“山洪陡发,瀑布奔流”,奔迸而出,因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参考资料

1、彭定求等.全唐诗(上)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870
2、王松龄 杨立扬等.柳宗元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51-52
3、胡光舟,周满江.中国历代名诗分类大典(4).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87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柳宗元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


(1)柳诗之“望”在末句,虚写置身峰头,收束全篇。既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更表达出对“京华亲故”一为援手的急切期待。
(2)柳诗曰“尖山似剑”,表达的是在草木变衰的秋天,思念家国愁肠如割的痛楚。诗人在运用比喻手法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直接抒发了奔迸而出的强烈感情。


柳宗元是个具有远大抱负的进步诗人。早年他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永贞革新”,积极进行政治活动。不幸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十年之后,又被分发到更遥远的边荒之地柳州。《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便是他任柳州刺史时所作。李德裕是杰出的政治家,武宗李炎朝任宰相,可惜宣宗李忱继位以后.最终将他窜逐到海南,贬为崖州司户参军。《登崖州城作》便是他在崖州时所作。两首诗颇有一些相似之处:都是篇幅短小的七言绝句,作者都是迁谪失意之人,同样是以山作为描写背景。然而,两诗所反映的诗人的心情却不同,表现手法及意境、风格也迥然不同。
虽然同在迁谪之中,李德裕的处境和柳宗元也是不相同的。柳宗元在柳州,毕竟还是一个地区的行政长官,他虽思归不得,但北归的这种可能性还是有的;否则他就不会乞援于“京华亲故”了。而李德裕之贬在崖州这南荒之地,断无生还之理。正因如此,两诗的“望”山本质上是不同的。


诗词鉴赏(3分)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


小题1:前两句以剑喻山峰,谓其割人愁肠,“割”字照应上句“剑铓”的比喻,进一步写出作者愁苦之深。    
小题1:贬谪之恨,思乡之愁。

诗词赏析一般从,内容鉴赏、主题赏析、手法赏析三个角度来赏析,从诗句中理解内容,从而感悟诗歌的主题。此外,’炼字”也是诗词赏析的重点,学会鉴赏诗歌用语的妙处。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 —— 秋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作者:柳宗元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①》
海畔尖山似剑芒③,秋来处处割愁肠③。
若为化作身千亿④,散向峰头望故乡⑤。

①与:同。浩初:诗人的朋友,潭州(今湖南长沙)人。上人:和尚的尊称。亲故:亲戚、故人。
②畔:边,侧。似:有如。剑芒:剑的顶部尖锐部分。
③秋:秋季。割:断。愁肠:因思乡而忧愁,有如肝肠寸断。这两句是说,海边的山峰如同锋利的剑芒,在这悲秋的季节,处处都感到它在刺痛我的愁苦的心肠。
④若:假若。千亿:极言其多。化身:柳宗元精通佛典,同行的浩初上人,便是龙安海禅师的弟子,诗人自然联想到佛经中“化身”的说法,以表明自己的思乡情切。
⑤散向:飘向。峰头:山峰的顶端。望:遥望。
译文:海边的山峰如同锋利的剑芒,在这悲秋的季节,处处都感到它在刺痛我的愁苦的心肠。如果把自己的愁肠割成千万份,把自己的身子化成千万份的话,当随风飘落在山峰上的时候仍然注视着一个地方——故乡。

古诗《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赏析

导语:《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为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诗作。此诗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被贬谪的愤慨不平之意。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古诗《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原文:

唐代: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译文:

海边的尖山好像利剑锋芒,到秋天处处割断人的愁肠。

怎能让此身化作千千万万,撒落到每个峰顶眺望故乡!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注释:

1、与:同。浩初:作者的朋友,潭州(今湖南长沙)人,龙安海禅师的弟子。时从临贺到柳州会见柳宗元。

2、上人:对和尚的尊称。

3、山:指柳州附近山峰。

4、京华:京城长安。

5、亲故:亲戚、故人。

6、海畔:畔,边。柳州在南方,距海较近,故称海畔。

7、剑铓(máng):剑锋,剑的顶部尖锐部分。《玉篇》卷十八:“鋩,刃端。”

8、秋:秋季。

9、割:断。

10、愁肠:因思乡而忧愁,有如肝肠寸断。

11、若:假若。

12、化得身:柳宗元精通佛典,同行的浩初上人又是龙安海禅师的弟子,作者自然联想到佛经中“化身”的说法,以表明自己的思乡情切。

13、千亿:极言其多。《诗经·大雅·假乐》:“千禄百福,子孙千亿。”

14、散上:飘向。一作“散作”。

15、峰头:山峰的顶端。

16、望:遥望。

17、故乡:这里指长安,而作者的家乡在河东。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赏析:

柳宗元这首诗,通过奇异的想象,独特的艺术构思,把埋藏在心底的郁抑之情,不可遏止地尽量倾吐了出来;它的抒情方式,是属于严羽《沧浪诗话》里所说的“沈著痛快”一类。

诗题标明“寄京华亲故”。“望故乡”而“寄京华亲故”,意在诉说自己惨苦的心情、迫切的归思,希望在朝旧交能够一为援手,让他得以孤死首丘,不至葬身瘴疠之地。

诗的第一句是写登览所见的景色,广西独特的风光之一是奇特突兀的山峰。苏轼说:“仆自东武适文登,并行数日。道旁诸峰,真如剑铓。诵子厚诗,知海山多奇峰也。”(《东坡题跋·书柳子厚诗》)可见“海畔尖山似剑芒”,首先是写实,是贴切的`形容。不仅仅是形容,同时又是引起下句奇特的联想的巧妙的设喻。剑芒似的尖山,这一惊心动魄的形象,对荒远之地的逐客,真有刺人心肠的感觉。

自永贞革新失败,“二王八司马事件”接踵而来,革新运动的骨干均被贬在边远之地。十年后,这批人有的已死贬所。除一人先行起用,余下四人与柳宗元被例召回京,又被复出为边远地区刺史。残酷的政治迫害,边地环境的荒远险恶,让他有“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别舍弟宗一》)的感喟。虽然回不到京国,不由他不想念它和那里的亲友。他曾写过“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的诗句,这与此诗的“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都是触景生情,因景托喻,有异曲同工之妙。

“割愁肠”一语,是根据“似剑芒”的比喻而来,由山形产生的联想。三、四句则由“尖山”进一步生出一个离奇的想象。前面已谈到,广西的山水别具风格,多山峰;山峰又多拔地而起,不相联属。韩愈诗云“山如碧玉簪”即由山形设喻。登高远望时,无数山峰就像无数巨大的石人,伫立凝望远方。由于主观感情的强烈作用,在诗人眼中,这每一个山峰都是他自己的化身(“散向”一作“散作”亦通)。又让他感到自己只有一双眼睛眺望京国与故乡,是不能表达内心渴望于万一,而这成千的山峰,山山都可远望故乡,于是他突生奇想,希望得到一个分身法,将一身化作万万千千身,每个峰头站上一个,庶几可以表达出强烈的心愿。这个想象非常奇妙,它不但准确传达了诗人的眷念故乡亲友的真挚感情,而且不落窠臼。它虽然离奇,却又是从实感中产生,有真实生活基础,不是凭空构想,所以读来感人。

此诗与《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一样,都是寄怀之作,通过登临所见,触景伤情,抒发怀念友人和故乡之情,只是在表现形式和手法上有所不同。《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是七律,诗中托景抒怀,曲折传情,意在言外。这首诗是七绝,诗中熔情入景,用浅显的语言来描写内心中隐情,表现得鲜明突出。二诗异曲同工,各臻其妙。

这首诗中诗人跳动飞溅的情感波澜无法抑制,恰如“山洪陡发,瀑布奔流”,奔迸而出,因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注释及赏析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唐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注释】:

  ①浩初:潭州(今湖南省长沙市)人。

  ②上人:和尚的敬称。作者被贬到柳州(今广西柳州市)作刺史,浩初从临贺去看他。

  ③看山:观览山景。

  ④京华:京城,指长安。

  ⑤海畔:海边。古人以五岭之南近海,称为岭海。所似诗中把柳州称为海畔。

  ⑥剑铓:剑锋。

  ⑦割愁肠:刺痛愁苦的心肠。

  ⑧若为:怎能。

  ⑨化得身千亿:佛教说菩萨的`法身(真身)常人不易见到,常人见到的只是变化的各种形象,即“化身”。这句说:怎能把自己“化”成“千亿”众多之身。

  【赏析】:

  柳宗元的这首诗就是一首想象奇特、比喻新颖、由景入情、婉转缠绵的思乡之作。作者被贬荒远之地的悲苦愁绪也深沉地表现了出来,诗的最后两句充满了诱人的神奇色彩,在形容强烈的思乡之情时可以引用它。诗的头两句形象性强,比喻贴切,也是传诵的名句。在表现无限的忧愁时可引从它。苏轼就曾写过“割愁还有剑铓山”的句子。他自己说是承柳宗元的诗意写的。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断句

文字: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拼读:yǔ hào chū shàng rén tóng kàn shān jì jīng huá qīn gù
汉语普通话中有四个声调,四个声调符号分别是:
第一声,(阴平,或平调,“ ˉ ”)
第二声,(阳平,或升调,“ ˊ ”)
第三声,(上声,或上音,“ ˇ ”)
第四声,(去声,或去音,“ ˋ ”)
还存在着一种特殊声调,叫做轻声,有时也叫第五声,在汉语拼音中不标调。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