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王辅臣结局怎么样呢
- 被乾隆从忠臣列入逆臣,王辅臣究竟犯了什么弥天大错
- 三藩之乱中,号称活吕布的王辅臣,为何最先被康熙平定呢
- 王辅臣结局是什么
- 前朝重臣王辅臣被乾隆列入逆臣传,他究竟犯了什么错
- 王辅臣降清后,康熙为什么也要处死他
- 王辅臣简介
- 《康熙王朝》中康熙为何要将归顺的陕甘提督王辅臣凌迟处死呢
- 王辅臣这位清朝的“吕布”,为何最终也没有得到善终
- 康熙已经赦免王辅臣的罪过,为什么他还要自杀
王辅臣结局怎么样呢
莫洛与王辅臣有私怨,处处针对王辅臣。最终,王辅臣气愤难耐,杀了莫洛,起兵反清。
后来,在康熙的政治诱降和清军的军事压力之下,王辅臣又归顺了清廷。
三藩之乱平定后,康熙对参与其间的人进行秋后算账,许多人被杀。
王辅臣看到这种情况,为了不连累部下与家人,就明智地选择了自杀身亡。
王辅臣,是清初著名将领。绰号“马鹞子”,勇猛善战,当时满清八旗将士都以认识马鹞子为荣。
王辅臣出身于明末农民起义军,后投降大同总兵姜襄。姜襄投降清军后,因为满洲清兵在大同胡作非为,民怨沸腾。一次,大同一位很有身份的汉族女子被满清士兵当街轮奸,由此,大同汉族军队在姜襄率领下,起兵反清。
在追随姜襄反清的斗争中,王辅臣表现突出,在阿济格统领的清军中杀进去,冲出来,无人敢挡,真是勇猛无敌。令满洲八旗精兵大为钦i佩。
后来王辅臣又随姜襄降清,清军上下都以结交王辅臣为荣。清廷也因王辅臣勇猛善战,对其特加提拔。
1653年,洪承畴为满清经略江南,特意调王辅臣来为大将。后来,云南平定,洪承畴归京,把王辅臣推荐给吴三桂。吴三桂对其可谓是倾心结纳,待之如子侄。
吴三桂画像
王辅臣虽然与吴三桂相处如一家人一样,可是却在一次酒宴上醉酒了,与吴三桂的侄子吴应麒发生口角,打了一架。酒醒后,王辅臣很后悔,就要去给吴应麒陪礼道歉。谁知吴应麒已经先来王辅臣这里,连连谢罪,拜伏不起。于是二人相好如初。
本来此事已经过去了,谁知有人竟然在吴三桂面前调弄是非,弄得吴三桂对王辅臣很不满。对王辅臣派来办事的人说了一些训斥王辅臣的话,让人回去转告王辅臣。
由此,王辅臣大怒,疏远了吴三桂。并派人行贿调动工作。最后,成功调到陕西,担任陕西提督。
被乾隆从忠臣列入逆臣,王辅臣究竟犯了什么弥天大错
被乾隆从中陈列入逆臣王辅臣,犯下了以下这种错。在吴三桂造反的时候,王辅臣就站在了吴三桂的身边,后来吴三桂,他失败了,去世之后,王辅臣也成了罪人。王辅臣他的能力是非常强的,而且康熙也是比较重视他的,但是他就是心眼很多,而且看人也不准确,王福臣和莫洛有瓜葛,莫洛处处打压着他,他就记下了莫洛的不好,后来在吴三桂邀请王辅臣进入他的战营之后,王辅臣受够了莫洛的架子,所以就冲进了莫洛的军营把莫洛杀死之后,就加入了吴三桂的军队里。吴三桂是汉人,曾经在山海关的时候打败了李自成的军队,吴三桂在汉人面前就是卖国的人,是汉人的耻辱,而且他又跟着吴三桂一起反清朝,吴三桂把所有人都得罪了,所以他造反的时候就失败了。康熙的时候,他们启兵乱的吴三桂已经派人给王辅臣稍信了,让他出任将军,而他就是因为生气就答应了,但是他没有和他的儿子打招呼,就让他把投降书送给了康熙,康熙还是非常高兴的。王辅臣生气跟了吴三桂其实是非常愚蠢的,而且康熙知道后就派人去杀他,把他的队伍打得也是失败了,为了城中百姓,康熙还是决定让他投降,等他们自己投降之后就安定了。王辅臣投降之后,康熙的待遇是特别好的,对他过去的东西也不纠结,还给他戴高官。康熙还任命他为提督,但是他的内心是觉得对不起康熙的,自己也是要面子的,两次总是投降,就让他的心里产生了不平衡,而且有阴影,最后他的心里不安,选择自杀,而且乾隆修书的时候就把王辅臣列入了逆臣的里面,所以王辅臣也成了清朝的败类。康熙听到他死了之后,沉默了很久的,而且没有把他的家人也杀死,仅仅是把他的手下的职位去掉了,这样做还是非常明智的。
三藩之乱中,号称活吕布的王辅臣,为何最先被康熙平定呢
康熙先说王辅臣当过库兵,后说他偷过银子,连起来就是说王辅臣在当库兵时偷银子。
清朝库兵怎样才能偷到银子呢?
库兵进银库以前,要脱光,是一丝不挂的那种。然后换上工作服,在银库干完活后,又一次脱光,再换上常服。
所以,库兵要想偷银子,只有走“后门”夹带才行。
在剧中,康熙说到这里,王辅臣“唰”地一下,老脸猪肝般地红了。
在清朝,说谁家祖上是库兵,就和现在我们说谁是“国足”一样,满满的“梗”。
下面,说说王辅臣这个人和他在三藩变乱中的表现。
王辅臣的品德没毛病王辅臣早年参加农民军,后来投靠明朝大同总兵姜瓖的麾下。他是个遵守上级主官命令的将领,姜瓖降清他降清,姜瓖反清他也追随反清。王辅臣长得长身玉立,极象吕布的画像,所以人称“活吕布”。这说的是他的外型象吕布,和专杀干爹的吕布品德是有天壤之别的。
姜瓖大同反清,王辅臣十荡十决,打得阿济格手下的八旗兵“莫有撄其锋者”,被对手尊称为“马鹞子”。鹞子是一种小型猛禽,以快、准、狠称雄于动物界。
后来,他兵败后被清廷没入辛者库为奴。因为曾经把清兵打出了记忆的烙印,顺治提拨他当了一品御前侍卫。洪承畴经略五省时,他很务实地追随承畴,承畴不食他不食、承畴不睡他不睡。
再后来,承畴回朝,他成了吴三桂的属下。三桂对他挺好,推衣衣之、推食食之。因为和三桂侄子吴应期在酒后发生小摩擦,他花钱走了上层线路,调离三桂,运作到固原当提督。
卿本佳人……康熙十二年年底,吴三桂首创反清的旗帜,然后,贵州传檄而定、湖南望风而降。紧随其后,湖北、四川、广西、福建先后加入反清的洪流。
三桂为了团结辅臣,特派和辅臣亲密的汪士荣带着二封信、二道任命札交给他,其中一份给他,一份给甘肃提督张勇。
王辅臣本心忠于清廷,他不加考虑就将使者汪士荣和信札一起上交给清廷,于是换来了儿子王吉贞的三等轻车都尉世袭和大理寺少卿的职位。他这一举动,引来了张勇的反感。显然,辅臣此举不妥当:他向清廷表忠心、换爵位,这无可厚非;但撇开张勇单干,甚至拿三桂对张勇的任命札邀功,就有踩着张勇肩膀往上爬的嫌疑。后来王辅臣反清,张勇对他进行了寸步不让的打击。
王辅臣不仅旗帜鲜明地反对吴三桂,他还提出要面谒康熙,以商讨平吴之事。康熙淡淡地说:“可与经略面议。”
莫洛是一朵奇葩康熙口中的经略,指的是莫洛。莫洛是满人,做官有一套:鳌拜得势,他党附鳌拜;康熙撤藩,他付合康熙。并且这人特能“嘴”,经常说要把叛军搞得“魂散惊而魄齏粉”挂在口边。
当时,康熙选中了他,经略陕西,向四川用兵。王辅臣从平凉赶到西安,向莫洛献计献策,大讲了一通四川平叛的注意事项。莫洛对此很不感兴趣,并且他的司官们纷纷对辅臣“侧目”,那是相当地看不起他!王辅臣感到很憋屈。
除此,莫洛还调走了王辅臣辖下的固原官兵的健马,换上一批“被茶瘦马”给他。
同时,莫洛进剿四川时,打仗的手艺不行,被四川的吴军攻下了七盘关和朝天关,这样就截断了清军的粮饷。康熙见势不妙,命令大军撤回宁羌州,清剿完身后的叛军再行进兵。于是,莫洛的败兵和王辅臣的驻军相逢在宁羌州,两营相距一公里。新仇旧恨,王辅臣亲自督战,几个冲锋,就干掉了莫洛。
康熙开启谈心模式王辅臣搞掉莫洛后,将实情向康熙作了汇报。康熙为了稳住他,开启了谈心模式。核心内容有两点:第一,你是先帝提携起来的,我也送了你一枝蟠龙豹尾枪,咱们君臣关系钢钢滴;第二,莫洛是我识人不明,发生兵变、主要责任在我,你也有疏于约束部众的比较小的责任。
辅臣听完玄烨的话,左右为难,他想回到清廷这个组织、又害怕组织事后的清算。莫洛是经略,相当于康熙派到陕西的代表,宰了那啥都得照价赔偿,何况是皇帝的代理人?
康熙一方面用宽慰的话稳住辅臣,另外加紧了对西安的增兵,仅蒙古兵就调发了五千人。
这时,吴三桂抓住机会,给辅臣送来二十万两白银,还送给他“平远大将军陕西东路总管”的印信。同时,三桂在甘陕遍发委任状。一时间,汉官们人心动摇。
辅臣一反,玄烨胆寒王辅臣在甘陕的影响力很大,当他选择站边三桂以后,秦州副将陈善迅速响应。辅臣得秦州,直接卡断驻守在汉中的清兵粮道,与四川的吴军遥相呼应。如下图:
此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辅臣从平凉出兵攻下兰州,形成西北战场的大模样。这引成了连锁反应,众多不甘清廷民族压迫的汉官纷纷起兵,只有甘肃提督张勇、总兵孙思克、王进宝、陈福苦撑待变。
西北战场很致命,如果辅臣和四川吴军会合,攻下西安,再叩开潼关,将会长驱北京城。火烧眉毛,康熙彻底坐不住了,他动起御驾亲征的念头,想奔赴荆岳战场尽快结束与三桂之间的战争。
这时,陕西总督哈占受不住压力了,他不断向康熙告急,主要意思是:西安十分重要,得增兵!康熙被逼无奈,只得将荆州大军抽调到西安,这样,甘陕就成了当时的主战场。
汉将逞威西北边对于甘陕地区这个主战场,不得不说,康熙找准了解决问题的根本点。
首先,他调兵增援西北;其次,他扩充了红衣大炮的装备;然后,制订了收复秦州、兰州、巩昌的方案,用以剪断平凉的羽翼。
在整个战略执行过程中,汉人将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秦州这个咽喉城市,定西大将军多罗贝勒董额愣是打不下来,后来孙思克的援军赶到才被攻陷。兰州是王进宝拿下的,巩昌是张勇攻下的。
而八旗将领董额、毕力克图、阿密达的表现十分差劲。他们围攻平凉,开始是不敢进兵,后来在康熙十四年九月底打了一仗,刚一接战,清军中一名副将和游击溃退,以致全军失利。三个月后,清军在康熙的催促下又攻打了一次平凉,无功而返。
清军攻不下平凉,主要是八旗将领都惧怕王辅臣,面对云集平凉的清兵,辅臣斜着眼睛说:“姑缓其死,稍迟些日子,叫他一切尽了!”
其实,当时的情况对辅臣已十分不利。自他反清后,犯了三个错误:第一,他对秦州这条生命线的重视程度不够;第二,他回兵平凉后攻克兰州这个步伐迈大了,应该先打通和四川吴兵的通道;第三,死守平凉只有等待清军围歼的命运,如果他此时突围向四川王屏藩部靠拢,也许还有一线的生机。
逼降是一条不归路就在辅臣在平凉和清兵对峙的当口,康熙临阵换将,派来图海总管陕西军政事务。
图海是一员沙场老将,他上场后实行“两手抓、两手硬”。一方面,他不计伤亡地拿下虎山墩,虎山地势高,架炮可直接轰击平凉城;另一方面,他消除了辅臣的后顾之忧,与他“钻刀设誓、保其无它”。于是,外无救兵、内无粮草的王辅臣终被逼降。
自从王辅臣投降的那一刻起,就决定了他凄惨的结局。
三藩平定后,康熙二十年七月,王辅臣吩咐亲兵在他睡熟后,用桑皮纸喷酒,一层一层蒙住口鼻。笑道:“斧钺加身,砍头落地,不过忍片时之痛,大丈夫何所惧哉!我如死于兵械,必以畏罪自杀故连累图海,这般窒息而死了无痕迹。”是夜,辅臣自尽。
回到问题中来,“三藩变乱,王辅臣为何被康熙最先平定”。- 辅臣之反,确系莫洛的骄狂自大逼反的,也有他自身气量狭小的因素。
- 甘陕之地逼近京师,辅臣一反,西北顿时变成主战场,引来荆州清兵、蒙古兵、图海兵马的围剿。
- 辅臣没有及时打通与四川吴军的联络通道。
- 张勇、孙思克、王进宝等汉将意志坚定,牢牢地坚守住了自己的阵地。
- 被困平凉后,辅臣自身没有做出突围的对策。
- 在甘陕激变中,康熙应对措施得体,首先断了辅臣的南归之路,然后集中力量打击首乱西北的辅臣,动作精准到位。
王辅臣结局是什么
王辅臣结局是畏罪自尽。
康熙二十年七月,王辅臣突然将新娶的夫人叫来,无故一顿拳脚,将她鼻青脸肿地逐出家门。随后数日不问军务,率同部属痛饮高歌。
某日,饮酒正酣,突然掷杯于地,吩咐道:“你们多年来随我东西南北奔走,犯霜露,冒矢石,惭愧我没能给过什么。今天我和大家作最后之诀别,且请一醉方休!酒醒后各奔前程,自此永无相见之日。以后休要提起曾在王辅臣麾下,以免受到牵连!”说罢,遣散家财,分发给部下。
酒醒后,部属已遵照他的话洒泪星散,只有一个亲兵还在帐下,给他倒了碗水。他抚摩着这只碗沉吟:“我发放财产,忘记给你留一份,你伺候我多年,也没有家。以后谁会管你呢?这个银碗重达数斤,你拿了它去,安个家室好生过日子吧!”
入夜,王辅臣吩咐亲兵在他睡熟后,用桑皮纸喷酒,一层一层蒙住口鼻。笑道:“斧钺加身,砍头落地,不过忍片时之痛,大丈夫何所惧哉!不过图海军门是我恩人,蒙他在皇上面前为我担保。
我如死于兵械,必以畏罪自杀故连累图海。这般窒息而死了无痕迹,你明天上报,只说我路途中患病暴毙。”是夜,王辅臣饮毒酒自尽。
扩展资料:
康熙十五年,康熙帝正式任命图海为抚远大将军,率兵急赴陕西。三月,图海抵达平凉,诸将请乘势攻城,图海说:“仁义之师,先招降然后才攻打。我凭借皇上的天威,讨伐这些凶残的逆贼,不用担心无法攻克。
顾念到城中数十万生灵,他们没有一个不是朝廷的赤子,如今惨遭叛贼劫掠到这种地步,覆巢之下,杀戮一定很多。等待他们主动投降归诚,用来体现圣主好生之德,不是更好吗?”城中军民听说后,莫不感泣,多有自相出城者,因此人心动摇。
不久,平凉孤城断了粮草,杀马为食,人心惊惶。清军又占据城北山墩,居高临下以红衣大炮轰击,守军骇然气夺。图海曾经对王辅臣有提携之恩,此刻攻心为上,反复传达康熙既往不咎的政策。于是,王辅臣再次降清,康熙帝仍命王辅臣为平凉提督,加太子太保头衔。
前朝重臣王辅臣被乾隆列入逆臣传,他究竟犯了什么错
吴三桂起兵造反的时候,王辅臣站在了吴三桂这一边,后来吴三桂兵败身亡,王辅臣也成了大清朝的罪人。王辅臣这个人能力还是很强的,康熙也比较重视他,但是他这个人就是有点小心眼,而且看人不准。王辅臣之前和莫洛有过节,莫洛在的时候处处打压着王辅臣,王辅臣就记下了莫洛的坏处。后来吴三桂造反邀请王辅臣加入他的阵营,王辅臣早就受够了莫洛那份盛气凌人的架子,领兵冲击八旗军营, 莫洛咽喉中箭身亡,王辅臣加入了吴三桂的阵营。
吴三桂是汉人,曾经在山海关之战和清朝一起打败了李自成的军队。吴三桂在汉人眼里就是一个卖国贼,是汉人的耻辱,这一次吴三桂又反了清朝,吴三桂这个反复的小人把汉人和满人都得罪了,所以吴三桂的这次造反必然会失败。
王辅臣因为一时之气就跟了吴三桂不是聪明之举。康熙后请图海出前往陕西平叛,把王辅臣的军队为了一个水泄不通,为了城中的老百姓。康熙还是决定招降王辅臣,等待他们主动投降归诚,王辅臣走投无路只能再一次投降清朝。
王辅臣投降之后,康熙给他的待遇还是很好的。对王辅臣过去的所作所为既往不咎,还给了他高官厚禄。康熙帝仍命王辅臣为平凉提督。但是王辅臣内心是觉得对不起康熙的,自己也是要面子的,两次投降让他在心里产生了阴影,王辅臣内不自安,最后自杀身亡。乾隆回来修书的时候把王辅臣列入逆臣传,王辅臣也成了清朝的耻辱。
王辅臣降清后,康熙为什么也要处死他
王辅臣原本是明朝的起义军人员,后来流窜到明朝大同总兵姜瓖麾下,跟着他南征北战,也一起投降了大清。不过,最开始由于姜瓖过得不如意,又跟着反清复明。不过最终还是不敌,再次投降了。顺治亲政后,爱惜王辅臣的才干,任命他为御前一等侍卫,委以重任。在康熙时代,王辅臣还成为专镇一方的大将。其实,王辅臣并非是被康熙处死的,而是自杀身亡。
在三藩之乱爆发的时候,吴三桂开始拉拢他。不过康熙也派人嘱咐王辅臣和张勇统领陕西军务,王辅臣还把吴三桂的招降书送给了康熙,康熙帝见信后大喜,认为王辅臣这小子还算忠心。
不过张勇和王辅臣关系不好,尤其是张勇的军功在王辅臣之上,所以两人心生嫌隙。就在这个时候,四川提督郑蛟麟因为响应吴三桂的叛乱,所以康熙遣重臣莫洛出京担任大学士管理经略事宜,莫洛是原来的鳌拜一党,康熙赋予他全权调动山西和陕西的兵马,王辅臣之前和莫洛有过节,而莫洛和张勇关系又好,莫洛一开始对王辅臣就很不友好,处处掣肘。
因为粮饷马匹分配不公,王辅臣的副将邵苓芝怨气冲天,领兵冲击八旗军营,结果莫洛咽喉中箭身亡了。这下,王辅臣和朝廷的关系就非常微妙了。他自己也知道,这么做必然导致朝廷的不信任。再加上他本人经不起吴三桂拉拢,跟主子康熙分道扬镳,投奔了吴三桂。
不过,显然,朝廷的力量更加强大。王辅臣到了关键时刻,吴三桂是救不了他的。所以,面对朝廷的大兵压境,王辅臣再次投降了。
康熙并没有杀他,还是需要他的。所以任命王辅臣为平凉提督,加太子太保头衔。但王辅臣内心却平静不下来了,他还自杀过一次。
康熙二十年(1681年),王辅臣突然安排了自己的后事,然而畏罪自尽。虽然三藩之乱是康熙二十一年平息的,但二十年的时候大局已定,像那些曾经反叛过,再次投降的人,并没有什么好下场,比如耿精忠,在之前就已经被革去王爵,处理了。或许,王辅臣也知道自己很难获得康熙信任了。为了不牵连家人,自杀是他最好的选择。
王辅臣简介
王辅臣(?-1681),清初将领。山西大同人。原姓李,祖籍河南。有西路马鹞子之称。早年追随姐夫刘某参加农民军,嗜赌,一掷千金,后投王姓将领做了干儿子改姓王。随明末山西大同守将姜瓖造反,纵横驰骋,清军直呼:“马鹞子至矣。”摄政王多尔衮两次亲征未能奏效,王辅臣因而一战成名。不久投降于阿济格,免于被诛,没入辛者库为奴。多尔衮死后,辅臣获得顺治重用,监临洪承畴部,后洪承畴保举王做总兵官;平西王吴三桂极力笼络,以后王跟随吴三桂入缅甸,擒获南明永历。康熙即位后,调王辅臣为陕西提督,镇守平凉。
《康熙王朝》中康熙为何要将归顺的陕甘提督王辅臣凌迟处死呢
康熙受顺治崇尚汉人文化的影响,继位之后大力调和满汉矛盾,对满人的弓马骑射和汉人的锦绣文章各取所长。在朝政用人上,无论是先前的帝师魏承谟、书生伍次友、考生周培公、阁臣陈廷敬,还是后来的姚启圣、李光地、张廷玉,均是恩遇有加。尤其是同康熙一同长大的贴身侍卫魏东亭,晚年更是荣宠至极功封“毅亲王”。而在汉人武将上,康熙最为笼络重用的,甘陕总督王辅臣可谓是数一数二。
只可惜好景不长,随着三藩之乱的战火日渐逼近,执掌西北甘陕几万精锐虎狼之师的王辅臣,面对交战双方的极力拉拢,是呼应昔日上级吴三桂引兵向东的召唤?还是遵行康熙调他南下平叛的旨意?
王辅臣最开始是吴三桂的旧部,那时候康熙去山西视察,发现了王辅臣这样一个人,因为是汉臣所以被冷落,但是实际上还是比较有能力的,所以康熙对他重新启用了,其实这样来看康熙对他是有知遇之恩的。在吴三桂真的反叛了之后,康熙需要他来尽忠了,但是王辅臣却拥兵不动。他并不是想要再次跟随吴三桂,而是他想要观望究竟谁能够掌控天下。在当时吴三桂也有给王辅臣写下肺腑之言,去回忆曾经一起打天下的时候的往事,并且邀约了王辅臣,如果能够协助他,一定会重用他,并许以未来的荣华富贵。这边康熙也写下了感人的书信,希望王辅臣能够带兵攻打吴三桂,帮助康熙一臂之力,但是王辅臣这个人错就错在了按兵不动,就是不断的在观望,可能作为他也有私心在天下大乱之时分得天下的一杯羹。
所以这样的臣子让康熙心寒,才选择了周培公来攻打他。这个周培公确实比较有能力,让王辅臣兵败如山倒,但是这个时候投降,归顺已经晚了。主动和被动确实是天壤之别,这个时候的康熙怎么会让曾经不忠于他的人存活下去,毕竟忠臣都有可能冤死,如苏克萨哈。吴三桂这边也不可能来支援王辅臣,等于是两边都不讨好,有没有骨气有没有勇气的一个人物,还浪费康熙的一片苦心,自然结局不会好。
王辅臣这位清朝的“吕布”,为何最终也没有得到善终
王辅臣在后期跟随吴三桂反清,这让康熙皇帝很不满,在康熙皇帝平定叛乱以后,一定不会放过王辅臣,王辅臣也知道自己到头来还是唯有一死,所以就自尽身亡了。作为清朝的“吕布”,他也有很多和吕布经历相似的地方,但是选错了道路。
王辅臣为什么被称之为清朝的“吕布”
王辅臣在清朝初期,有人是这样评价他的,一个七尺男儿,长相俊美,就像画像中的吕布一样,并且也很英勇,是个很好的人才。于是当时的顺治皇帝就觉得这个人可以用,就让王辅臣在身边做了个一等侍卫,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王辅臣是一个非常有实力将领,并且受到顺治皇帝的重用,所以吴三桂等在以前极力的拉拢他。
王辅臣的身世其实并不是那么简单
为什么说王辅臣很像吕布呢,不单单是他的长相,他的身世以及经历也是非常相似的,王辅臣原来是不姓王的,而是姓李的,当时王辅臣 参加了起义军以后,逃到了姜镶部下,因为当时姜镶部下有一个将领一直没有子嗣,王辅臣就给做了义子,并且把自己的姓氏也给改了,吕布当年也是给人当义子,但是好在没有改姓氏。
王辅臣为什么没有得到善终
王辅臣在清朝初期一直多次易主,并且在投靠清朝以后,明明有功却不奖赏与他,他心中一直积攒着怨恨,刚开始顺治皇帝还是很重用他的,但是等康熙上位以后,他一直没有得到重用,当时顺治皇帝在位时在吴三桂的极力拉拢下,投靠了吴三桂,到了康熙的时候就不是吴三桂的麾下了,但是也因为种种不满,最后还是跟吴三桂反了。
吴三桂的叛乱失败了,这也导致王辅臣已经没有了退路,如果不自杀的话,也会被康熙皇帝砍头,所以他宁愿自杀也不愿意落到这种下场,这就是找错方向的后果。
康熙已经赦免王辅臣的罪过,为什么他还要自杀
康熙已经赦免王辅臣的罪过是一时之选,王辅臣选择自杀看清楚了帝王的残忍和无情。在康熙王朝中王辅臣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他在大清王朝混得风生水起,顺治帝非常赏识王辅臣的军事才能,早些年王辅臣跟着吴三桂南征北战,立下了汗马功劳,吴三桂为了拉拢王辅臣和他结为异性兄弟。吴三桂是一个心高气傲的人,很少人能够入得了他的法眼,吴三桂能够承认王辅臣的地位就是对他本身的一种认可。
王辅臣和陕西总督莫洛政治死敌,莫洛的打击之下王辅臣丢官罢职。虽然得到了康熙的庇护,但是他心中始终咽不下这一口恶气,他这一辈子为大清王朝立下汗马功劳,身上留下无数条伤疤,却始终得不到大清王朝真正的信任。康熙和吴三桂之间爆发了一场无可避免的战争,王辅臣的何去何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场战争的走向,康熙和吴三桂都认识到王辅臣的作用重要性,他们派出了极为优厚的条件招揽王辅臣,但是王辅臣最后还是决定跟随吴三桂反抗康熙。
王辅臣占领平凉地区,手握10万雄兵,随时都有可能打到京城。他牵制了一部分清朝主力部队,为吴三桂拿下长江以南地区争取了宝贵时间。战争局势发生了扭转,胜利的天平开始倾向清朝,康熙为了减少损失决定招降王辅臣。
王辅臣已经看清了这场战争未来的走向,所以他最终决定再次投降清朝。康熙虽然嘴上答应对王辅臣既往不咎,但是这次反叛成为他们两个之间最大的隔阂,王辅臣始终解不开自己的心结。康熙召见王辅臣进京他知道这一次生死未卜,他驱散了所有的家人,自己在家中结束了生命。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