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武王为何选嬴稷继位(秦武王为何选嬴稷继位(秦武王举鼎被砸死后))_秦国_公子_继位
本文目录
- 秦武王为何选嬴稷继位(秦武王举鼎被砸死后)
- 秦武王临死前为何指定秦昭襄王嬴稷为继承人
- 嬴荡为何选嬴稷继位
- 为什么赵武灵王要立嬴稷为秦王
- 秦武王举鼎被砸死后,为何嬴稷登上了秦国王位呢
- 嬴稷是怎么继位的 秦武王为何选嬴稷继位
- 赢荡为什么传位嬴稷
- 嬴荡为什么传位给嬴稷
- 秦武王嬴荡殒命后赵国和燕国为什么要保护嬴稷回秦继位
秦武王为何选嬴稷继位(秦武王举鼎被砸死后)
秦武王嬴荡曾言,“得游巩、洛,生死无恨“,他很快了却了自己的心愿。
公元前307年,也就是秦武王四年,攻取韩国重镇宜阳后,秦武王也追随当年楚庄王的脚步,去东周洛邑向周天子问九鼎之轻重。并和大力士孟说比赛举龙文赤鼎,结果大鼎脱手,砸断胫骨,气绝而亡。
秦武王死时年仅23岁,并没有留下子嗣。秦国立刻陷入了诸公子争夺王位的混乱局面,秦武王后支持公子壮,芈八子支持自己的儿子公子芾,双方僵持不下。却最终是远在燕国为人质的嬴稷,被燕、赵两国送回秦国,继位为秦王。
旭哥将结合史料,从当时王位的继承制度和秦国内外各种势力的博弈,来分析秦昭襄王嬴稷继承王位的原因。
秦武王举鼎
谁有资格继承王位
从黄帝开始,国家政权的继承制度经历了“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尧舜禹时代的禅让制,夏商父子相承的世袭制,到西周时,全面确立了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
嫡长子继承制可以简要的概括为,“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也就是王位的继承人必须是国君的王后生的长子,哪怕有别的儿子才能出众,也没有资格继承;如果王后生的儿子,在年龄上比别的嫔妃生的儿子年龄小,那也要立王后生的儿子为继承人,这就叫立子以贵不以长。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春秋公羊传》
嫡长子继承制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商朝前期王位传承实行兄终弟及制,这就导致一个问题,最小的兄弟去世后,王位该传给谁呢,是自己的儿子,还是兄弟的儿子,还是堂兄弟?所以引发了商朝中期激烈的王位争夺战,史称“比九世乱”,是商朝迅速走向没落的重要原因。
自中丁以来,废适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比九世乱,於是诸侯莫朝。--《史记·殷本纪》
从商朝后期,又开始实行父死子继的王位传承制度,但也有一个问题,国君一般子嗣众多,诸子势必为了王位,展开激烈的争夺,对于维护统治阶级内部的稳定极为不利, 这就叫名分未定,人人以为唾手可得!
而嫡长子继承制完美的解决了王位传承的乱象,在宗法制上嫡子称为大宗,继承国君的权力和地位;其它庶子称为小宗,被分封为诸侯,但在他的封国内,他又是大宗,他的嫡子作为大宗继承他的地位,庶子又被分封为大夫……以此类推,构建起一套稳定的宗法制度,来维护统治秩序的稳定, 这就叫名分已定,各安天命。
但是如果君王没有儿子呢?实际上,秦武王死后的秦国,就面临这样的情况。这种时候,就会辅之以兄终弟及的继承制度。 所以,秦武王死后,他的弟弟们都享有合法的王位继承权 。
秦惠文王生产力比较强悍,儿子众多,但争夺王位不是谁有资格继承就能继承,还必须要看背后政治势力博弈的结果。从当时秦国的政局看,获得秦武王后支持的公子壮,芈八子、樗里疾以及魏冉支持的公子芾,最有希望继承秦国王位。
在一些电视剧中,秦武王遗诏立嬴稷为王,这实际上毫无根据,也不符合常理。一方面是秦武王死的十分突然,很难说,立有遗诏。另一方面,嬴稷能被送去苦寒之地燕国做人质,可见秦武王并不待见嬴稷,就算有遗诏,也不太可能传位给嬴稷。
当然,秦武王死后,嬴稷手里也是握有一张入场券的,有继承王位的资格。
秦昭襄王剧照
谁能决定王位的继承
一、秦国国内政治形势
太子之位虽说是国之根本,但从来都是皇族内部事务,所以,从当时秦国内部的形势看,下面几位大人物在新君人选上具有决定性作用。
惠文后 ,秦惠文王的王后,秦武王的母亲;
秦武王后 ,秦武王死后,在继位人选上,也具有重要影响力;
公子壮 ,秦惠文王庶长子,担任秦国庶长之职;
樗里疾 ,秦惠文王异母弟,秦武王王叔,此时担任右丞相之职;
芈八子 ,秦惠文王宠妃,嬴稷、赢芾、赢悝的母亲;
魏冉 ,毕八子的弟弟,秦惠文王和秦武王两朝重臣,从史书记载来看,有举足轻重的分量;
旭哥再来分析一下,这些大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政治关系。
芈八子剧照
不管是电视剧《芈月传》,还是《大秦帝国》,都编排出了惠文后和芈八子之间激烈的宫斗戏,但这仅仅是为了博取收视率,也许与事实相去甚远。
司马迁也在《史记》中,对惠文后的记载有两个版本,一个版本是秦昭襄王二年,惠文后参与公子壮谋反,被诛杀;另一个版本是惠文后早在秦武王死之前就去世了!
庶长壮与大臣、诸侯、公子为逆,皆诛,及惠文后皆不得良死,悼武王后出归魏。---《史记-秦本纪》
武王母号曰惠文后,先武王死。---《史记-穰侯列传》
旭哥是相信第二个版本的, 而且认为在惠文后生前,惠文后和毕八子从来不是政治上的对手。
第一,根据嫡长子继承制,作为唯一嫡子的嬴荡是秦惠文王唯一的合法继承人,虽然芈八子受宠于秦惠文王,并生下三个儿子,但秦惠文王还是将嬴荡很早立为太子。所以,芈八子母子只能依附于惠文后母子,而不是对抗。
第二,假如说,芈八子和惠文后是政治上的对手,那就很难解释的通,秦武王即位后,芈八子的弟弟魏冉,还能手握重权,而没有受到打压,芈八子母子还能在秦武王死后有能量争夺王位。
第三,如果按照《史记-秦本纪》中的说法,为何同为政变参与人,也同为魏人,秦武王后在政变失败后被送回魏国,而惠文后反而被诛杀了呢?这显然有悖常理。
所以,惠文后大概率在秦武王死前,就已经去世了,不可能参与王位争夺战。
惠文后剧照
魏冉是芈八子异父同母的弟弟,自然站在同一条战线上,魏冉从秦惠文王开始,就在朝中任职,到秦武王时,得到进一步重用,虽然很难判断具体任何职,但根据史书记载来看,应该处于核心决策层,具有左右局势的能量。
武王卒,诸弟争立,唯魏冉力为能立昭王。--《史记-穰侯列传》
樗里疾,秦孝公的庶子,秦武王的王叔,任右丞相之职,有智囊之称,又是秦国王室重要成员,他的态度至关重要。但他为什么支持芈八子母子,史书没有记载,纵观樗里疾一生,极力主张秦国东出,也就是交好齐楚,打击韩魏,而芈八子是楚人,也许这是樗里疾支持芈八子的重要原因。
争夺王位的另一方是秦武王后和公子壮。母以子为贵,秦武王后没有子嗣,如果让赢芾继位,芈八子必定上位,自己势必失去权势,而公子壮母亲已不在人世,拥立公子壮可以继续保住自己的地位。
公子壮是秦惠文王的庶长子,此时又担任秦国庶长,秦国庶长类似于王族的族长,在旧贵族和王室成员间具有很大的号召力,在秦献公之前,往往能够决定国君的废立,地位举足轻重。
所以公子壮自身势力就非常强大,再加上秦武王后的支持,一时之间,和芈八子一方形成对峙,双方僵持不下。
打破天平两端力量平衡的哪一根稻草来自何方?
樗里疾剧照
二、赵武灵王的抉择
在春秋战国时期,国君继承人的确定虽说是一个国家的内部事务,但也深受周边大国战略态势的影响,甚至一些小诸侯国的太子之位,完全由周边大国决定。
例如,魏襄王魏嗣本在秦国做人质,却被秦国送回魏国,并支持夺取了太子之位,更是在魏襄王六年,秦惠文王直接派人到魏国,立魏公子遬为太子!
各国之所以热衷于参与其它国家的王位争夺战,是和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伐战频频的大环境息息相关,各国之间合纵连横,战略形势瞬息万变,一旦自己支持的人选登上王位,必然在外交上对自己的国家十分有利。
在秦武王去世之时,赵国正是一代雄主赵武灵王当政时期,推行胡服骑射,国力大增,雄心勃勃。此时,正在推行北进战略,攻灭中山国,所以要全力防范魏国,如果能在秦国建立一个亲赵的政权,就可以利用秦国有效的牵制魏国。
秦国的王位之争,正好给了赵武灵王这样的机会,秦国公子嬴稷正在燕国做人质,燕国也一直对嬴稷照顾有加,嬴稷继位对燕国也极为有利。 所以,赵武灵王和燕昭王一拍即合,护送公子嬴稷回秦国争夺王位,并以武力给秦国施加压力。
此时,秦国国内局势本来僵持不下,但芈八子立即倒向了赵武灵王,转而支持立嬴稷为秦王,因为嬴稷也是芈八子的亲生儿子。 就这样,力量的平衡被瞬间大破,嬴稷得以继承秦国王位,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秦昭襄王。
赵武灵王画像
结语:
秦昭襄王本来远离秦国政治中心,与秦国王位毫无瓜葛,然后,却被各方势力鬼使神差的推向了秦王之位,既是嬴稷的幸运,更是秦国的幸运!
秦昭襄王在位五十六年,在位期间,文用范雎为相,武以白起为将,运用远交近攻的战略,不断对韩、魏、楚发动军事打击,秦国版图急剧扩大。正是在秦昭襄王期间,秦国形成了统一六国的态势,只差秦始皇的临门一脚。
然而,历史的诡危之处就在,赵武灵王扶持了秦昭襄王,而正是秦昭襄王用长平之战,敲响了赵国的丧钟。假如,赵武灵王能够看到这一幕,不知心里作何感想?
参考资料:
《史记》
旭哥才疏学浅,文笔粗略,如有不正之处,欢迎大家评论!
秦武王临死前为何指定秦昭襄王嬴稷为继承人
秦武王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知名度还是很高的,这种高并不是指的他在政治上的好的或者坏的作为,而主要是指他的死亡,秦武王的死实在是太过特别,以至于这种特别在后来的历史上被时时提及,那么,他是怎么死的呢?正史中有明确记载,他是年纪轻轻举鼎绝膑而死。
他的死很突然,谁也没有想到,前一刻还野心勃勃跑到洛阳“窥周室”,后一刻就在举鼎的时候死了,即便是他自己也没有想到会在那个时间点死。这样造成了一个事实就是,选谁做他的继任者成为一个难题,太子是不存在的,秦武王当时压根就没有儿子,他还年轻,哪考虑过继承人的问题。
其实我们看秦国的国君,在位的时间普遍很长,从秦武王往上看,他的父亲、祖父、曾祖父等在位时间都在二十年以上,而秦武王的继任者秦昭襄王更是在位时间长达半个世纪。说起来,秦国的政权更替其实是非常平稳的,基本都没有发生过在别的诸侯国发生的那些弑君、弑父等等的政变,这对于秦国的发展是很有利的。
如果不出意外,秦武王在位的时间也可能在二十年以上,毕竟他继位的时候还算是比较年轻的,在二十岁左右,所以即便在他死之前的三年多执政时间里,就算是还没有儿子出生,他也是不急的,急什么呢,他还年轻,但谁也没有想到,他年轻的生命竟然终止在公元前307年的洛阳,那一年的秦武王是何等的威武霸气。
他在位的三年多时间里一刻也没有闲着,他曾对甘茂吐露心声:“寡人欲容车通三川,窥周室,死不恨矣。”等益阳终于攻了下来,秦武王就悠悠然到了洛阳,想要给周天子点颜色看看,当时九鼎是权力的无上象征,于是秦武王就要求去看看九鼎,周人无法拒绝,等见到了九鼎,秦武王又要求举秦鼎试试,他不仅要举鼎,还和自己的部下比赛,看谁能举起鼎来。
这样的行为看似是莽夫行为,其实正是秦武王对周天子的施压,目的就是取而代之,让周天子成为过去时,但就在举鼎的时候,秦武王的生命戛然而止。国不可一日无君,秦武王一死,秦国就开始立新君,但是关于立谁为国君,秦人却犯了难,秦武王虽然没有儿子,但是他有弟弟,还都是庶弟,地位差不多,立谁都可以,这样反而是最难的,毕竟人选有好几个。
经过一番角逐,最终形成了两派,其一就是惠文后支持的公子壮,其二就是芈八子支持的公子芾,两人之间势均力敌,打成了一个平手。
就在惠文后和芈八子准备互撕头发一决胜负的时候,赵国的赵武灵王给芈八子通了气,他准备支持公子稷,芈八子一听傻了眼,公子稷?这不是她的亲儿子吗?当时的芈八子压根就没有想到自己这个儿子,为什么呢?因为公子稷并不在秦国,他一直在燕国做质子,时间一久,芈八子都快忘了公子稷的存在了,毕竟芈八子还有另外两个儿子啊。
赵武灵王横插一脚,打破了惠文后和芈八子之间的平衡,虽然更有利于芈八子,但是芈八子心中中意的还是另一个儿子公子芾,但为了大局着想,芈八子不得不同意了赵武灵王的安排,于是远在燕国的公子稷什么都没做就成为秦国未来的国君。
公子稷被护送回国继位,即秦昭襄王。秦昭襄王一继位,他的母亲芈八子和舅舅魏冉运用铁血手段迅速帮其稳定了国内局势,但秦昭襄王毕竟不是芈八子一开始就相中的国君人选,虽然同样都是她的儿子,但是她更喜欢另外两个儿子。
而且秦昭襄王年龄比较小,又很长一段时间一直在燕国,所以并不能立刻亲政,魏冉和宣太后(芈八子)就成为秦国的主宰者。这样的局势维持了数十年,也得亏秦昭襄王能熬,经过四十年的谋划终于在范雎的帮助下彻底从宣太后手中夺回权力。
我们看秦昭襄王的继位,完全就是因为赵武灵王的支持,如果当时赵武灵王没有想到远在燕国为质的公子稷,那么秦国的国君就会是另外的一个人,或者是公子壮,或者是公子芾,而公子稷只能继续呆在燕国为质子,或许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回到秦国,但应该不会在秦国的历史上留下痕迹。
从这一点来说,秦昭襄王要感谢赵武灵王,秦国要感谢赵国。当然,秦国不可能真的去感谢赵国,因为它要东进进而一统天下,赵国还是个很大的绊脚石,因此在秦昭襄王执政的晚年,就有了著名的长平之战,赵国元气大伤,再也没有爬起来。
嬴荡为何选嬴稷继位
继承人不是他自己选的,嬴荡死时没有儿子,于是群臣迎接秦武王异母弟、在燕国作人质的公子稷回国继位,是为秦昭襄王。
秦武王(公元前329年—公元前307年),嬴姓,赵氏,名荡,亦称秦武烈王(《世本》)、秦悼武王(《秦记》),秦惠文王之子,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310年—公元前307年在位。
公元前310年,秦惠文王去世,秦武王即位。秦武王生而有神力,自幼身高体壮,勇武好战,喜好跟人比角力,大力士任鄙、乌获、孟贲等人都因此受到重用。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出巡周都洛邑时与乌获、孟贲比赛举鼎,结果两目出血,折断胫骨。当天晚上,秦武王因流血过多,气绝而亡,时年二十三岁,周赧王闻报大惊,亲往哭吊。
为什么赵武灵王要立嬴稷为秦王
即便不熟悉战国历史的人,也知道长平之战,秦国坑杀了赵国40万大军。
长平之战时期,秦国的国君秦昭襄王,而他能继位有一个很关键的因素是赵武灵王的拥立。当时为了让秦国答应让嬴稷继位,赵国不惜大军压境,逼迫秦国中枢,历史读到此处感觉甚是不解。
赵武灵王为什么要给自己找这么个对手,是因为赵武灵王是昏庸吗?
这个赵武灵王并不是一个昏军,相反,他还是一个非常有作为的君主。在军事上推行“胡服骑射”军制政策,不断推动赵国军力日益强盛,后来吞灭中山国,大败林胡、楼烦二族,开辟云中、雁门、代郡三郡,还修筑了赵长城。
要知道具体原因,还是要回到当时的环境中,看看他为什么作出这样的决定,又是为了什么目的。
首先可以确定的一点是,这么做对赵国和燕国是有好处的。
对于燕国好处很明显,秦国远交近攻的策略,当时秦燕的关系不错。
对于赵国呢?
赵国肯定是希望要一个弱小的秦国。怎么让秦国弱小呢?一个是打弱秦国,自己也会耗费兵力,不划算,或者让秦国自己乱起来。
如何让秦国乱起来了呢?一家独大不会乱的,当时秦武王赢荡没了,按照继位顺序,没有子嗣就应该是由他的兄弟继承,公子壮就成为了最佳人选,他与秦武王是同母兄弟,而且在当时也有不小威望,就连秦武王后和母亲也都非常支持他,在如此多的支持下,继位的事已经八九不离十了。
公子壮继位,合法,合理,而且势力强大,秦国不会内乱。至于他的领导能力强还是嬴稷领导能力强,这个也判断不出来。
引入弱势的嬴稷继位,导致继承人势力的相对均衡,王位的竞争就会更加激烈,所谓两虎相斗,必有一伤,或者两败俱伤。这样就能让秦国变得更弱,无暇东顾。这才是赵国乐意看到的。
当时确实引起了“季君之乱”,秦国花了三年力气才平定,任庶长的季君公子壮和大臣、诸侯、公子造反,全部被魏冉诛灭。秦国的内伤确实不小。
至于四十七年后,秦国数代积累的国力和嬴稷的领导才能,导致赵国长平之战大败,这是当时预料不到的事情。
秦武王举鼎被砸死后,为何嬴稷登上了秦国王位呢
因为赢稷有一个非常优秀的母亲----芈月,芈月凭借着她的聪明才智和极高的政治才能,帮助她的儿子秦昭襄王登上王位并稳固了秦国江山。
公元前307年,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和大力士孟说在洛阳周王室的太庙比赛举龙文赤鼎,秦武王不幸被顶砸死,这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举鼎而死的秦国君王。秦武王的突然离世让人措手不及,因为秦武王自身没有子嗣,所以秦王这个位置的归属问题一时间争执不下。许多在其他诸侯国当人质的公子们都蠢蠢欲动,纷纷联系国内的大臣,想要坐上秦王的位置。
带着公子稷在赵国当人质的芈月,在这件事情上看到了机会。为了能扶持自己的儿子坐上秦国君王这个位置,芈月马上就联系了自己的弟弟,也就是当时秦国的将军魏冉。在秦国内部有了足够强大的帮手,芈月又把目光转向外部,她选择和赵武灵王结成同盟,因为强盛的赵国是一个强有力的外援。在芈月的精心安排之下,她成功扶持自己的儿子公子稷继位,这就是后来的秦昭襄王。
芈月在扶持自己的儿子坐上秦国君王的位置之后,又帮助自己的儿子稳固江山。因为秦昭襄王这时候还年幼,没有能力处理政事,再加上秦国这时候处于一个内忧外患的境地,所以芈月选择站出来主持大局。一方面,秦国大臣对于现在刚刚继位的秦昭襄王并不是很满意,想换掉他;在秦国外面,又有义渠这个少数民族虎视眈眈。
为了帮助自己的儿子坐稳位置,芈月先是和弟弟一起替秦昭襄王扫除了障碍。之后,芈月又抛弃个人名誉,为了国家利益假意逢迎义渠王,假装很喜欢他。从根本上麻痹义渠王之后,芈月又铲除了这个部族,安定秦国边疆。
赢稷可以当上秦王,还可以成为一个有所为的秦王,这都离不开芈月的帮助。
嬴稷是怎么继位的 秦武王为何选嬴稷继位
秦武王四年(公元前307年),秦武王与大力士孟说在洛阳周王室的太庙比赛举龙文赤鼎,不幸胫骨被砸断而死。武王突然死去,又无子,为了继任者的问题发生争执。宣太后一度想立公子芾与惠文后想立的公子壮争秦王,并得到樗里疾的支持。但是赵武灵王要迎立在燕国为质的公子稷为秦王,屈从于赵国的压力,最后立公子赢稷为秦王,是为秦昭襄王。
赢荡为什么传位嬴稷
赢稷能够继承皇位并不是赢荡传位于他,赢稷从小就天资聪明,他的皇位完全是凭能力争取而来的。
历史上记载赢荡是秦惠文王的长子,秦惠文王逝世之后,由赢荡继承皇位,后称秦武王。秦武王赢荡从小身体强壮,生性勇猛,喜欢一些好斗运动。他继承皇位没有多久,在一次太庙斗角比赛当中不幸意外身亡。
他死后本来应该由其下一代皇子继承皇位,当时他才二十出头,膝下无子。赢荡死后朝中不可一日无主,只能由赢荡的兄弟继承皇位。当时惠文王后想让其次子赢壮继承哥哥的皇位,但赢稷的母亲芈八子则想立其儿子赢市为秦国君主。最终却是身处异国的赢稷继承了皇位。
扩展资料:
当时赢荡死后,朝中为立新君之事有诸多争议。主要有两方势力,一方是惠文王后,另一方是芈八子,这两方势力最终芈八子获胜。但是芈八子扶持的皇帝并不是赢稷而是他的弟弟赢市。赢稷之所以后来能够继承皇位,中间也存在一些偶然性。
当时赵国不断强大,赵武灵王为了国家的利益,想让赢稷登上秦国皇位。但时赢稷还在燕国当人质,本来想继承皇位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在赵武灵王的帮助下,他回到了秦国,最终赵武灵王带领军队逼迫秦国交出皇位由赢稷继承,就这样赢稷又从他的弟弟赢市手中夺到了皇位。
嬴荡为什么传位给嬴稷
嬴荡并未传位给嬴稷,是赵武灵王非要迎立在燕国为质的公子稷为秦王。
秦武王嬴荡争强好胜,大力士任鄙、乌获、孟说都因此位居高官。秦武王四年(前307年)八月,秦武王与孟说比赛举“龙文赤鼎”,结果两眼出血,胫骨折断,到了晚上,气绝而亡,年仅23岁。武王突然死去,又无子,为了继任者的问题发生争执。
宣太后想立公子芾,与惠文后想立的公子壮争秦王,并得到樗里疾的支持。但是赵武灵王非要迎立在燕国为质的公子稷为秦王,屈从于赵国的压力,最后立公子嬴稷为秦王,是为秦昭襄王。
扩展资料:
秦昭襄王(公元前325年-公元前251年),嬴姓,秦氏或赵氏,名则,一名稷,秦武王异母弟,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306年—公元前251年在位),秦惠王之子,为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国君之一。
秦昭襄王嬴稷早年在燕国为人质。秦武王去世,回国夺位,是为秦昭王。即位初期,宣太后当权执政,外戚魏冉处理庶务,任用白起为将军,先后战胜三晋、齐国、楚国,攻取魏国的河东郡和南阳郡、楚国的黔中郡和郢都(今湖北江陵市)。
听从范雎之言,夺取宣太后、魏冉的权柄,正式亲政。文以范雎为相,武以白起为帅,施行“远交近攻”的策略。发动长平之战,大胜赵军。攻陷东周王都洛邑,俘虏周赧王,迁九鼎于咸阳,结束了周朝八百年统治,奠定了秦国统一战争的胜利基础。
然而,长年征战,民生凋敝,受到了东方诸侯国的联合打压,之前战果一一丢弃。秦昭襄王五十六年(公元前251年),去世,终年七十五岁,谥号为襄。
秦武王嬴荡殒命后赵国和燕国为什么要保护嬴稷回秦继位
秦武王举鼎而亡,史书记载秦武王没有儿子,于是传位给弟弟嬴稷,也就是宣太后(芈八子)的小儿子。秦武王无子,但是兄弟较多,于是兄弟之间发生了夺位之争,最终胜出者为嬴稷,故史书记载秦武王传位给嬴稷。秦武王死后,秦惠文后、秦武王后皆魏人,她们支持公子嬴壮为秦君;芈八子、魏冉、甘茂皆楚人,他们支持芈八子的长子为秦君。
秦惠文后、芈八子两党争争位,实力相差不大,芈八子稍占上风。赵武灵王为了干涉秦政,他选择支持在燕国做人质的嬴稷为秦君。赵武灵王代表的赵国实力强大,加上嬴稷是芈八子小儿子,故芈八子一党跟赵武灵王合作,共同扶持嬴稷为秦君,双方击败了惠文后一党。芈八子主政后,毒杀秦惠文王,将秦武王后赶回魏国,将秦国反叛的公子、大臣一体诛杀;又大力扶持楚系势力,最终牢牢控制住了秦国军政大权。
赵武灵王为什么要支持嬴稷为秦君呢?原因在于赵武灵王想控制秦国,或者暂时与秦国交好,为赵国变法提供和平环境。公子嬴壮早已成年,性格跟秦武王一样好战,他当秦君,必对赵作战。公子嬴壮的支持者是惠文后、武王后,两后皆魏人,因此嬴壮为秦君必与魏交好,与魏交好,则必取赵土,因为秦国要扩张,不取魏土则必取赵土。嬴稷年幼,赵武灵王扶其为君,最好的情况是控制秦国,好的情况是秦赵交好。
燕国当时正处在内乱之中,赵武灵王支持的公子职为燕王,正在恢复燕国实力。燕国与秦国交好,则可以利用秦国遏制齐国,同时给赵国一个天大的人情。赵武灵王为立嬴稷为秦君, 而嬴稷在燕国为人质,如果燕国不放嬴稷,则一方面得罪赵国,另一方面会得罪秦国。放了嬴稷,则燕国同时与赵国、秦国交好,为恢复实力提供了时间。因此燕国乐毅将军将嬴稷护送入赵国境内、赵国又派大将护送嬴稷归秦。
芈八子何许人也?一代政治英杰也!她为了避免赵国胁迫秦国,以嬴稷年幼为由,自己坐朝理政,让赵武灵王控制秦国的目的落空。不过秦国也有十余年没有大规模伐赵,而是将扩张方向重点放在魏国、韩国、楚国三国上。赵国借此完成了胡服骑射变法,燕国则借机完成了昭王变法。多年后燕国伐齐,秦国领头出兵,协助燕国攻破齐国,报答了燕国之情。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