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伯牙鼓琴原文及翻译?伯牙鼓琴原文及翻译_弹琴_善哉_泰山

本文目录

  • 文言文伯牙鼓琴原文及翻译
  • 伯牙鼓琴原文及翻译
  • 伯牙鼓琴的意思出处
  • 伯牙鼓琴原文及翻译是什么
  • 《伯牙鼓琴》的全文翻译是什么
  • 伯牙鼓琴的译文
  • 伯牙鼓琴是什么意思
  • 伯牙鼓琴全文翻译
  • 伯牙鼓琴原文及翻译注释
  • 伯牙鼓琴的意思及原文

文言文伯牙鼓琴原文及翻译

伯牙善鼓琴原文及翻译:原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翻译: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的时候,内心想着高山。钟子期赞叹道:“好啊,高耸的’样子就像泰山!”伯牙内心想着流水。钟子期又喝彩道:“好啊!浩浩荡荡就像长江大河一样!”凡是伯牙弹琴时心中所想的,钟子期都能够从琴声中听出来。
有一次,伯牙在泰山北面游玩,突然遇上暴雨,被困在岩石下面;心中悲伤,就取琴弹奏起来。起初他弹了表现连绵大雨的曲子,接着又奏出了表现高山崩坍的壮烈之音。每奏一曲,钟子期总是能悟透其中旨趣。伯牙便放下琴,长叹道:“好啊,好啊!你听懂了啊,弹琴时您心里想的和我想表达的一样。我到哪去隐匿自己的心声呢?”

伯牙鼓琴原文及翻译

《伯牙鼓琴》原文及翻译如下: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译文: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伯牙在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锺子期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巍峨的泰山。”不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锺子期又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奔腾不息的流水。”锺子期死了以后,伯牙摔琴断弦,终生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赏析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了。

“伯牙绝弦”是交结朋友的千古楷模,他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的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

伯牙鼓琴的意思出处

《伯牙鼓琴》是伯牙在探亲途中发生的故事。这个故事最早是从民间口头流传下来的,历史上并无确切记载。在古籍中,战国郑人列御寇著《列子》一书中有关于伯牙绝弦的民间故事。

《伯牙鼓琴》的意思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倾听。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太好了!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宽广的江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宛如一望无际的江河在我面前流动!”

《伯牙鼓琴》原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出处:《伯牙鼓琴》

启示

知己难寻,知音难觅。由解琴、解音而推衍为解人、解心,这就是“知音”一词的双关含义。烘托了挚友、至交之弥足珍贵的道理。

伯牙简介

俞伯牙(前387年—前299年),伯氏,名牙,后讹传为余氏,名瑞,字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虽为楚人,却任职晋国上大夫,且精通琴艺。

伯牙鼓琴原文及翻译是什么

伯牙鼓琴选自《列子》,以下是我为大家准备的伯牙鼓琴的原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伯牙鼓琴》原文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伯牙鼓琴》翻译

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伯牙在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锺子期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巍峨的太山。”不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锺子期又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奔腾不息的流水。”锺子期死了以后,伯牙摔琴断弦,终身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伯牙鼓琴典故

春秋时期,有一个人名叫伯牙,随成连先生学古琴。他掌握了各种演奏技巧,但是老师感到他演奏时,常常是理解不深,单纯地把音符奏出来而已,少了点神韵,不能引起欣赏者的共鸣。老师想把他培养成一位真正的艺术家,有一天,成连先生对伯牙说:“我的老师方子春,居住在东海,他能传授培养人情趣的方法。我带你前去,让他给你讲讲,能够大大提高你的艺术水平。”于是师徒两人备了干粮,驾船出发。到了东海蓬莱山后,成连先生对伯牙说:“你留在这里练琴,我去寻师父。”说罢,就摇船渐渐远离。

过了十天,成连先生还没回来。伯牙在岛上等得心焦,每天调琴之余,举目四眺。他面对浩瀚的大海,倾听澎湃的涛声。远望山林,郁郁葱葱,深远莫测,不时传来群鸟啁啾飞扑的声响。这些各有妙趣、音响奇特不一的景象,使他不觉心旷神怡,浮想翩翩,感到自己的情趣高尚了许多。伯牙产生了创作激情,要把自己的感受谱成音乐,于是他架起琴,把满腔激情倾注到琴弦上,一气呵成,谱写了一曲《高山流水》。

没多久,成连先生摇船而返,听了他感情真切的演奏,高兴地说:“现在你已经是天下最出色的琴师了,你回去吧!”伯牙恍然大悟,原来这涛声鸟语就是最好的老师。此后,伯牙不断积累生活和艺术体会,终于成了天下操琴的高手。

伯牙鼓琴遗址

伯牙鼓琴遗址现存争议的有两处:一处是武汉市汉阳区月湖湖畔的伯牙琴台(又称古琴台),另一处是石首市调关镇境内的调弦口。汉阳古琴台始建于清嘉庆年间,抗日战争时期毁于炮火,解放后又重修。调关古调弦亭建于宋朝,由于年久失修毁于民国,后一直未予修复。古琴台始建于北宋,历代毁建多次,现有建筑大多为1949年后重修。新建的古琴台规模不大,布局精巧,主要建筑协以庭院、林园、花坛、茶室、层次分明。

进大门,主体建筑是一栋半檐歇山顶式前加抱厦的殿堂,面宽三间,四周回廊,砖木架屋,釉瓦盖顶,彩画精丽,金碧辉煌。檐下匾额上书“高山流水”四字。主体建筑为单檐歇山顶,前加抱厦式殿堂,堂前汉白玉方形石台,传为伯牙抚琴处。“琴台“二字传为北宋著名书法家米芾手迹,碑廊及屋额尚有“印心石屋“、“琴台题诗“、“高山流水“等题字,皆为名家手笔。墙上还镶嵌有连续浮雕“伯牙摔琴谢知音“,形象生动,颇亦可观。整个建筑群十分精巧雅致,保留了当年古建筑的风貌,是湖北省、武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以上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伯牙鼓琴相关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伯牙鼓琴》的全文翻译是什么

《伯牙鼓琴》的全文翻译: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倾听琴声。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太好了!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宽广的江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宛如一望无际的江河在我面前流动!” 无论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会清楚地道出他的心声。钟子期去世后,伯牙就此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于是,他坚决地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挑断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以便绝了自己对钟子期的思念。


《伯牙鼓琴》的原文: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注释:

1.善:擅长,善于。

2.鼓:弹奏。

3.听:倾听。

4.绝:断绝。

5.志在高山:心中想到高山。

6.曰:说。

7.善哉:赞美之词,有夸奖的意思。即“好啊“、“妙啊”或“太棒了”。善,好;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8.峨峨:高。

9.兮:语气词,相当于“啊”。

10.若:像……一样。

11.洋洋:广大。

12.念:心里所想的。

13.必:一定,必定。

14.之:他。

15.谓:认为,以为。

16.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17.乃:就。

18.复:再,又。

19.弦:在这里读作xián的音。

20.志在流水:心里想到河流。

21.阴:山北或水南为阴。反之,山南水北为阳。


《伯牙鼓琴》简介:

《伯牙鼓琴》是伯牙在探亲途中发生的故事。这个故事最早是从民间口头流传下来的,历史上并无确切记载。在古籍中,《吕氏春秋》一书中有关于伯牙绝弦的民间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的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


感悟: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了。“伯牙绝弦”是交结朋友的千古楷模,他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的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


相关故事:

春秋时期,有一个人名叫伯牙,随成连先生学古琴。他掌握了各种演奏技巧,但是老师感到他演奏时,常常是理解不深,单纯地把音符奏出来而已,少了点神韵,不能引起欣赏者的共鸣。老师想把他培养成一位真正的艺术家,有一天,成连先生对伯牙说:“我的老师方子春,居住在东海,他能传授培养人情趣的方法。我带你前去,让他给你讲讲,能够大大提高你的艺术水平。”于是师徒两人备了干粮,驾船出发。到了东海蓬莱山后,成连先生对伯牙说:“你留在这里练琴,我去寻师父。”说罢,就摇船渐渐远离。

过了十天,成连先生还没回来。伯牙在岛上等得心焦,每天调琴之余,举目四眺。他面对浩瀚的大海,倾听澎湃的涛声。远望山林,郁郁葱葱,深远莫测,不时传来群鸟啁啾飞扑的声响。这些各有妙趣、音响奇特不一的景象,使他不觉心旷神怡,浮想翩翩,感到自己的情趣高尚了许多。伯牙产生了创作激情,要把自己的感受谱成音乐,于是他架起琴,把满腔激情倾注到琴弦上,一气呵成,谱写了一曲《高山流水》。

没多久,成连先生摇船而返,听了他感情真切的演奏,高兴地说:“现在你已经是天下最出色的琴师了,你回去吧!”伯牙恍然大悟,原来这涛声鸟语就是最好的老师。此后,伯牙不断积累生活和艺术体会,终于成了天下操琴的高手。


《伯牙鼓琴》知识点荟萃:

1、本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与此有关的成语是什么意思?

答:高山流水。比喻知音或知己,也比喻乐曲高妙。

2、结尾写伯牙“舍琴而叹”有何作用?

答:既可以看出他的“善鼓”,又从侧面表现了钟子期的“善听”,表现了两人互为知音,同时也流露出知音难求的感伤。

3、本文如何围绕“知音”安排结构?哪些语句可看出?

答:“知音”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知音”表现在“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全文围绕该句逐步展开。“知音”表现在“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作者以这句话承接上下文,由对“知音”的感慨(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抒发作者对知音的渴求,突出文章主旨。

4、文中哪个字说明伯两人在音乐上均有造诣?钟子期“善听”表现在哪些语句?

答:“善”——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表现在:

(1)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2)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3)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伯牙鼓琴的译文

伯牙鼓琴出自《伯牙绝弦》,译文如下:

《伯牙鼓琴》原文: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伯牙鼓琴》翻译: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伯牙在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锺子期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巍峨的泰山。
”不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锺子期又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奔腾不息的流水。”锺子期死了以后,伯牙摔琴断弦,终生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倾听。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好啊!这琴声就像巍峨的泰山!”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澎湃的江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 

无论伯牙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他心中所想的。钟子期去世后,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比钟子期更了解自己的知音了。于是,他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断绝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

《伯牙绝弦》的启示

《伯牙绝弦》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本为民间口头流传,最早见于古籍的,是列御寇所著《列子·汤问》,稍后时期的《吕氏春秋·本味篇》亦有记载。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个传说创作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收于《警世通言》。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人生一世,朋友很多,但知音难求,谁才是真正懂你的人,如果一生能遇到真正的知音,那怕只有一人,足矣。

伯牙鼓琴是什么意思

《伯牙鼓琴》译文如下:

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伯牙在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锺子期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巍峨的泰山。”

不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锺子期又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奔腾不息的流水。”锺子期死了以后,伯牙摔琴断弦,终生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赏析:

俞伯牙弾一手好琴,钟子期有一副善解人意的耳朵,两厢合拍,留下“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千古佳话。

音乐(不是歌曲)并不表达具体的意思,钟子期能听出“琴心”,可见重要的不是有一副“音乐的耳朵”(音乐素养),而是心心相印。

人生最大的寂寞就是对牛弹琴,把一腔心音洒向空气,因而,在这个意义上,没有钟子期,就没有俞伯牙。

那天在泰山脚下避雨撞见钟子期,应该是俞伯牙一生中最幸福的邂逅了,两人的身份悬殊,弹琴者是朝廷大夫,是省长部长一级的高干;听琴、解琴者不过是上山砍柴的一个樵夫。樵夫敢说,有胆,大夫首肯,有量。没有阶层等级、只有肝胆相照。

伯牙鼓琴全文翻译

原文

伯牙鼓琴

《吕氏春秋》 〔先秦〕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译文
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伯牙在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锺子期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巍峨的泰山。”不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锺子期又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奔腾不息的流水。”锺子期死了以后,伯牙摔琴断弦,终生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注释
鼓:弹奏。
听:倾听。
绝 :断绝。
志在太山:心中想到高山。
太山:泛指大山。高山。一说指东岳泰山。
曰:说。
善哉:赞美之词,有夸奖的意思。即“好啊” 、“妙啊”或“太棒了”。善,好;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巍巍:高。
乎:语气词,相当于“啊”。
若 :像……一样。
少选:一会儿,不久。
志在流水:心里想到河流。
汤汤乎若流水:像流水一样浩荡。
汤汤:水流大而急的样子。


典故背景

  春秋时期,有一个人名叫伯牙,随成连先生学古琴。他掌握了各种演奏技巧,但是老师感到他演奏时,常常是理解不深,单纯地把音符奏出来而已,少了点神韵,不能引起欣赏者的共鸣。老师想把他培养成一位真正的艺术家,有一天,成连先生对伯牙说:“我的老师方子春,居住在东海,他能传授培养人情趣的方法。我带你前去,让他给你讲讲,能够大大提高你的艺术水平。”于是师徒两人备了干粮,驾船出发。到了东海蓬莱山后,成连先生对伯牙说:“你留在这里练琴,我去寻师父。”说罢,就摇船渐渐远离。

  过了十天,成连先生还没回来。伯牙在岛上等得心焦,每天调琴之余,举目四眺。他面对浩瀚的大海,倾听澎湃的涛声。远望山林,郁郁葱葱,深远莫测,不时传来群鸟啁啾飞扑的声响。这些各有妙趣、音响奇特不一的景象,使他不觉心旷神怡,浮想翩翩,感到自己的情趣高尚了许多。伯牙产生了创作激情,要把自己的感受谱成音乐,于是他架起琴,把满腔激情倾注到琴弦上,一气呵成,谱写了一曲《高山流水》。

  没多久,成连先生摇船而返,听了他感情真切的演奏,高兴地说:“现在你已经是天下最出色的琴师了,你回去吧!”伯牙恍然大悟,原来这涛声鸟语就是最好的老师。此后,伯牙不断积累生活和艺术体会,终于成了天下操琴的高手。


简析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了。“伯牙绝弦”是交结朋友的千古楷模,他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的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在秦国相邦吕不韦的主持下, 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杂家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此书以“道家学说“为主干,以名家、法家、儒家、墨家、农家、兵家、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于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秦统一后的意识形态。但后来执政的秦始皇却选择了法家思想,使包括儒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全部受挫。《吕氏春秋》集先秦儒家之大成,是战国末期杂家的代表作, 全书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

《吕氏春秋》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思想为主体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兵农诸家学说而贯通完成的一部著作。 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高诱说《吕氏春秋》“此书所尚,以道德为标的,以无为为纲纪“ 。


作者简介

吕不韦(?-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人。 战国末年卫国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后为秦国丞相,姜子牙的二十三世孙。

伯牙鼓琴原文及翻译注释

伯牙鼓琴原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
注释:
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起来琴,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说:“好啊,高峻的样子好像泰山!”心里又想到流水,钟子期说:“好啊,汹涌的样子好像江河!”不管伯牙心里想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子期死后,伯牙认为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了,于是就把琴摔碎,终生不再弹琴。

伯牙鼓琴的意思及原文

伯牙,古代善鼓琴者。伯牙鼓琴指伯牙所弹的琴曲意境高妙,钟子期能深得其趣。后比喻作品的高妙及知音的心心相印。

伯牙鼓琴解释

解释:伯牙,古代善鼓琴者。伯牙鼓琴指伯牙所弹的琴曲意境高妙,钟子期能深得其趣。后比喻作品的高妙及知音的心心相印。《伯牙鼓琴》是伯牙在探亲途中发生的故事。这个故事最早是从民间口头流传下来的,历史上并无确切记载。在古籍中,战国郑人列御寇著《列子》一书中有关于伯牙绝弦的民间故事。

伯牙鼓琴原文及翻译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翻译

伯牙弹琴,钟子期听他弹琴。伯牙在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巍峨的太山。”不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钟子期又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奔腾不息的流水。”钟子期死了以后,伯牙摔琴断弦,终身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伯牙简介

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上大夫,原籍是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伯牙是当时著名的琴师,善弹七弦琴,技艺高超。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回荀子·劝学篇》中曾讲“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科”,可见他弹琴技术之高超。《吕氏春秋·本味篇》记有伯牙鼓琴遇知音,钟子期领会琴曲志在高山、流水的故事。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