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为什么没有获得诺奖(从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最伟大的作家都有谁是什么使他们变得如此强大)_托尔斯泰_托马斯_歌德

本文目录

  • 从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最伟大的作家都有谁是什么使他们变得如此强大
  • 托尔斯泰为什么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 被否定的诺奖作家:欧洲最后一位自然之子
  • 霍夫曼为什么没有诺贝尔奖
  • 托尔斯泰被誉为’’全人类的骄傲“,可为什么他没获诺贝尔文学奖]
  • 历史上有哪些特别有名的作家没有拿到过诺贝尔文学奖
  • 泰斯密得了诺贝尔奖吗

从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最伟大的作家都有谁是什么使他们变得如此强大

列夫·托尔斯泰伯爵,1828-1910(俄国)可能是最明显的疏忽。永远。1901年,法国诗人萨利·普鲁多姆(Sully Prudhomme)被授予了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当时托尔斯泰是最有希望获得该奖项的热门人选。

来自世界各地托尔斯泰支持者的抗议,促使42位瑞典著名艺术家和作家向这位受到冷落的俄罗斯作家发送了一份特别声明,表达他们的钦佩和同情。在1902年至1906年间,它每年都被提名诺贝尔奖。

著名的圣彼得堡科学院提交了一封支持托尔斯泰1906年诺贝尔提名的信。托尔斯泰随后要求将他的名字从所有未来的提名中移除,以符合他对世俗名声和财富危险的宗教观点。这场战争在1910年戛然而止,托尔斯泰在逃离妻子和家庭后因暴露而突然死亡。

托尔斯泰的作品涵盖了许多流派,在质量和数量上都很突出。著名的小说《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是人们喜欢阅读的永恒经典。较短的作品如“哥萨克”和“阿的Murad”一样激动人心和灵魂。

托尔斯泰风格的简洁迷人,掩盖了主题的复杂性,这些主题以深刻的移情拥抱人类的处境。“如果这个世界可以自己写,它就会像托尔斯泰那样写,”艾萨克·巴别尔说。

伊万·布宁,米哈伊尔·肖洛霍夫,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Boris Pasternak)和约瑟夫·布罗斯基(Joseph Brodsky)后来代表俄罗斯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们都是优秀的作家,但没有人能与托尔斯泰相比。

f·斯科特·菲茨杰拉德,1896-1940(美国)一直是美国最伟大的文体家之一。爵士乐时代的切分音节奏以惊人的力量渗透到菲茨杰拉德的抒情小说和短篇小说中。

《了不起的盖茨比》自称是美国最伟大的小说,而《大如丽兹酒店的钻石》和《五一劳动节》等短篇小说则展现出尖锐的讽刺锋芒,让人想起马克·吐温和欧·亨利等美国幽默作家。FSF最受欢迎的许多作品都是由媒体巨头奥森·威尔斯(Orson Welles)改编为广播节目的。

FSF也是一位著名的散文家和编剧,他的最后一部未完成的作品《最后的大亨》被改编成一部著名的1976年的电影,由伊利亚·卡山导演,罗伯特·德尼罗、杰克·尼科尔森、罗伯特·米彻姆、唐纳德·普莱森、特里萨·拉塞尔和许多其他好莱坞演员主演。剧作家哈罗德·品特根据FSF的原稿改编了这部电影的剧本。

到目前为止,美国获得的诺贝尔奖比其他任何国家都多,这让菲茨杰拉德没有出现在名单上显得更加令人惊讶。和许多诺贝尔奖得主一样,FSF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在欧洲也很有名,因为他和妻子曾在法国短暂生活和工作过。菲茨杰拉德的意义堪比美国的诺贝尔文学家福克纳、辛克莱·刘易斯、欧内斯特·海明威、约翰·斯坦贝克等,而且他的散文风格也远超菲茨杰拉德。

让我感到困惑的是,像他这样才华横溢、多才多艺、受过良好教育、又如此知名的西方大国作家居然不能获得诺贝尔奖。就纯粹的才华而言,很少有真正的诺贝尔奖得主能与他匹敌。《金融时报》本应稳操胜券地获得诺贝尔奖,成为一位典型的美国作家。

托尔斯泰为什么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官方没有给出任何理由,但或许是托尔斯泰的政治倾向,和文化上趋向保守的诺贝尔委员会合不来。

托尔斯泰自幼接受典型的贵族家庭教育。1844年考入喀山大学东方系,攻读土耳其、阿拉伯语,准备当外交官。期中考试不及格,次年转到法律系。他不专心学业,迷恋社交生活,同时却对哲学尤其是道德哲学发生兴趣,喜爱卢梭的学说及其为人,并广泛阅读文学作品。

在大学时代,他已注意到平民出身的同学的优越性。1847年4月退学,回到亚斯纳亚·波利亚纳。这是他母亲的陪嫁产业,在兄弟析产时归他所有,他的漫长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在这里度过。

人物影响

从19世纪60年代起,他的作品开始在英、德等国翻译出版。19世纪70至80年代之交以《战争与和平》的法译本出版获得国际上第一流作家的声誉,成为当时欧美的“俄国热”的主要对象。80至90年代法、英等国最早论述他的评论家,都承认他的现实主义创作对自己国家文学的振兴作用。

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成长的进步作家法朗士、罗曼·罗兰、亨利希·曼和托马斯·曼、德莱塞、伯纳·萧、高尔斯华绥以及其他欧美作家和亚洲作家都受到他的熏陶。在中国,1900年就出现评价他的文字,1907年译价过他的“宗教小说”(《主与仆》及民间故事)。

被否定的诺奖作家:欧洲最后一位自然之子

01.

被否定的诺奖作家

1975年,德国广播电台为纪念作家托马斯·曼(Thomas Mann 1875-1955)诞辰一百周年,采访了当时德国的37位作家,试图证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马斯·曼对德国文学不可估量的巨大影响。

可是,这37位作家对于托马斯·曼的评价居然大部分是否定的。

一位女作家的回答颇具代表性:

「看来在这个国家似乎有人担心,文化批评界对他的评价过分单调,为了使之再次成为话题,不得不将这具尸体抬出来让人羞辱一番。」

这样的批评客观吗?

毕竟,托马斯·曼的大名在全世界都如雷贯耳,普通读者哪怕没有熟读过他的作品,也至少有所耳闻。他那些代表作,诸如《死于威尼斯》《魔山》《布登勃洛克一家》《浮士德博士》等等,光是听书名就足以让人肃然起敬。

可为什么德国当代作家却对托马斯·曼这般无视呢?这看上去令人费解,究竟是为什么呢?

这也许要从一个称号——「自然之子」说起。

02.

他们不描绘自然,而是显现自然

「自然之子」是托马斯·曼对歌德与托尔斯泰的称呼,用来表示二者健康、和谐、直观、写实的表达方式;它同时也是相对于猎奇、怪诞、忧郁、病态的浪漫主义思潮而言的一种生命态度。

1921年,托马斯·曼在吕俾克福音教士学校礼堂宣读了他刚刚写作的讲稿《歌德与托尔斯泰——人文论题未完稿》。在这篇讲稿中,他创造性地将歌德与托尔斯泰联系起来,阐述二者内在的精神联系。

这篇文章最后收录于托马斯·曼的散文集《高贵的精神——人文问题二十论》中。而中译本则将这部《高贵的精神》划为两大本散文集,分别是《多难而伟大的十九世纪》和《歌德与托尔斯泰》。

这两大册散文集,还包含托马斯·曼对一系列伟大的文学家和艺术家的二十篇研究,有文化巨匠歌德、托尔斯泰、席勒、陀思妥耶夫斯基,音乐大师瓦格纳(Richard Wagner 1813-1883),思想家尼采等等。

单论《歌德与托尔斯泰》这本,它不仅收录了托马斯·曼对于歌德与托尔斯泰的论述,还包括他的《论莱辛》《试论席勒》,以及有关《堂吉诃德》的散文。它们一定程度上回应了前面六篇有关歌德和托尔斯泰的散文。这也从一个侧面揭示出歌德与托尔斯泰在托马斯·曼文学生涯中的份量。

托马斯·曼对于歌德与托尔斯泰两位文学大师的论述,开始于一位德国教师的故事。

1828年,这位教师在16岁的时候曾与歌德有过短暂的接触,而到了1861年他已将近五十岁时,一位外国人忽然前来拜访他:

「这个外国人随即走了进来,比老师年轻很多,蓄着不太长的络腮胡子,颧骨突出,一双灰色的小眼睛,黑黑的眉毛之间有两条皱纹。」

这就是列夫·托尔斯泰。

很多年以后,这位教师「尽管一生过得十分平凡,但他却能够以个人认识歌德和托尔斯泰这一令人侧目的幸运而自诩」。

托马斯·曼以这个有些「神奇」的故事为契机,花了很大的篇幅讨论为何要将这两位看似不可能联系在一起的文学家并置一处,他说道:

「不,等级秩序,「贵族的」问题,即高尚之问题,在我的并列比较之内根本不是问题。」

既然托马斯·曼认为二者是可比较的,哪怕他们在时代、种族、领域上都有差异,那么他们到底在哪些方面相像呢?

托马斯·曼分十六节具体地论述了这种「相像」,从他们表面行为,一直到深层次的思维,他都不放过,最终还谈到二者对于社会的反馈和期待。这段漫长的论述是从歌德与托尔斯泰共同的偶像开始的,那就是卢梭。

在托马斯·曼看来,卢梭对歌德、托尔斯泰最直接的影响在于他的「忏悔和自传的主题」。毫无疑问,卢梭表现在《忏悔录》中的那种或许有点「自我爱恋」、「自鸣得意」的自恋,深深地影响了两位文豪。在这里,托马斯·曼分别论述到:

「在最佳的情况下,它就是歌德在《漫游时代》中称之为「对自己怀有的敬畏」……这种欲求产生了《诗与真》,正是它真正赋予这部伟大自传的创作以灵感。」

「梅列日科夫斯基说:『列夫·托尔斯泰的艺术作品从根本上看无非是一部篇幅宏大的连续五十年不间断的日记,一次没有尽头的、详细的忏悔』。」

与卢梭的《忏悔录》相似,后来托尔斯泰也写出了自己的《忏悔录》。托马斯·曼小心翼翼地挖掘出这一联系。

他对托尔斯泰的研究远没有停止。在后面的几节中,托马斯·曼的笔锋逐渐指向两者更深层次的联系,他指出歌德、托尔斯泰有别于席勒、陀思妥耶夫斯基。他说席勒与陀思妥耶夫斯基是「病人」,「前者患肺结核,后者患癫痫病」,而他们的艺术则「验证着精神之基督教信仰」。

歌德与托尔斯泰则与之相反,他们的艺术则完完全全属于这个世界,「即肉体的和异教的世界」。

▲歌德与席勒的雕像这对文坛挚友最终被葬在了一起

托马斯·曼还发现了更深层次的例子,那就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巨人安泰俄斯(Antaios)。他是大地之母盖亚和海神波塞冬的孩子,在不离开地面的情况下,几乎天下无敌,因为大地的力量不断地在他的身上显现。

在托马斯·曼眼中,歌德与托尔斯泰是直观者,是现实表达者,是「自然之子」。他们不描绘自然,而是显现自然。他们就像巨人安泰俄斯一样,他们不能代表某种「主义」或某个国家、时代的精神面貌,但他们却是从人群中生长起来,成为参天大树,继而回馈人们。

03.

「自然之子」的世纪相遇

在托马斯·曼发表完《歌德与托尔斯泰——人文论题未完稿》之后的十几年里,他陆陆续续写出好几篇关于这二位伟大文学家的散文,它们均收录在这本名为《歌德与托尔斯泰》的集子里。我们无需记住这些散文的名字,从中却也可以看出一条清晰的脉络。

托马斯·曼显然在后来的几篇散文中延续了他对直观表达者、「自然之子」的思考。在《歌德——市民时代的代表》中,他揭示出歌德的市民性,把歌德当做新一代市民阶层的代表,追求自由与爱,享乐却不失优雅。

在其后的《歌德作为作家的生涯》《论歌德的《浮士德》》中,他一面有条不紊地分析歌德的作品,一面为这些作品找到了现实与精神的深度。

至于托尔斯泰,托马斯·曼撰写了《论《安娜·卡列尼娜》》。这篇散文借《安娜·卡列尼娜》之名,实际上他是对托尔斯泰文学的论述。而这本散文集的后面三篇,分别谈了三位作家,即莱辛、席勒与塞万提斯,这更像是对歌德与托尔斯泰的一种「绕行式」的思考。

在托马斯·曼看来,歌德与托尔斯泰的伟大正是在于他们的现实性、自然性与直观性。而这种现实性既是像卢梭那样,从理性主义萌生又颠覆理性主义的。同时,也是对这种颠覆的颠覆,也就是说,是对浪漫主义、主观性、利己性的颠覆。

▲托尔斯泰在乡间

歌德与托尔斯泰的相像之处逐渐浮出水面,他们爱惜自己的身体、「属于这个世界」、长寿、善于交谈。在写作上,他们都现实而审慎、怀着异教般的激情而非基督教式的天国寄托、善于观察自己又能够体会他人。

总之,他们是「自然之子」。一位代表着18世纪德国,一位代表着19世纪的俄国,又都因此而指向世界。

04.

他是最后一位「自然之子」

与歌德、托尔斯泰不同,托马斯·曼受到德国作家们的集体无视。当这些作家被询问,谈到托马斯·曼的文学地位时,他们往往不屑一顾。

这种态度一方面是因为他「居然能够将他所经历的两次世界大战,两次革命……干干净净地排除于他的作品之外」,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的文学是「完美」的。

正如慕尼黑期刊上所说:

「他的叙事风格真正是不可超越的,因而便不再是值得模仿的。」

更重要的原因是,他的这种「完美」还是自然主义、现实主义的。正如匈牙利文艺批评家格奥尔格·卢卡奇(György Lukács)所言,托马斯·曼是「罕有的忠于现实,甚至膜拜现实的现实主义者」。

众所周知,现实主义在20世纪俨然成如烟往事,不受待见。从荒诞派的戏剧、存在主义文学,一直到意识流、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等等,20世纪是文学的形而上世纪。鲜活深厚的现实感受逐渐被形式的尝试淹没了,显然,托马斯·曼这样「老实」的作家在这个世纪里面是不会讨喜的。

可即便德国的青年文学家们对其不屑一顾,托马斯·曼仍旧是伟大的文学家,这是不容置疑的。

就像他对歌德、托尔斯泰持之以恒的研究那样,他也许是最后一位继承二者衣钵的传人,在他的笔下,现实主义得到了一种完满。

在托马斯·曼的笔下,不论是《魔山》中颓废的群像,还是《死于威尼斯》中迷恋少年之美的作家,它们都能体现出托马斯·曼对精神现象的客观描绘,无可挑剔的现实主义笔法,以及对人类状况恶化、颓废主义、唯美主义弥漫的担忧。这样的思考贯穿了托马斯·曼的写作生涯。

▲以托马斯·曼《死于威尼斯》为蓝本导演维斯康蒂拍摄了电影《魂断威尼斯》图为《魂断威尼斯》剧照

他是最后一位「自然之子」。

歌德与托尔斯泰所彰显的那些独特品质在托马斯·曼的身上重现了,哪怕这些特质在20世纪已有些不合时宜。

至于托马斯·曼在未来是否也会如两位他偏爱的文豪那样受到世界的推崇,未来是否还会有托马斯·曼的继承者,「自然之子」的继承者,也许就不那么重要了。

▲1927年,托马斯·曼在济耳特岛

在《歌德与托尔斯泰》一书的最后一页,写着这样一段话,它似乎可以作为「自然之子」托马斯·曼文学生涯的一个精炼的描绘,这也是托马斯·曼在旅美途中的感慨:

「自由女神像高高举着她的花环,这在我们当前是一个已经变得相当陌生的、古典主义的回忆,一个素朴纯洁的象征……在前面,晨雾中慢慢地显露出曼哈顿高大建筑物的轮廓,一种海市蜃楼般的殖民地风光,一个高楼林立的大都会。」 ■

霍夫曼为什么没有诺贝尔奖

霍金没有获奖主要是与诺奖的评奖标准有关。物理的诺贝尔奖注重的是实验证实,例如当年理政道和杨振宁先生的成果,也是在实验证实之后才获奖励的。
列夫·托尔斯泰没有获奖主要是因为诺奖的偏见。托尔斯泰一直被认为是最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但瑞典文学院认为“他对道德表露出一种怀疑的态度”,“公然批评《圣经》”,“如果真的把奖颁给了他,则此奖所象征的理想主义必然会助长他那种革命性教谕的气焰,使他变得加倍危险。”就这样,拒绝了托尔斯泰,同时也污染了诺贝尔文学奖的光环。

托尔斯泰被誉为’’全人类的骄傲“,可为什么他没获诺贝尔文学奖]

尽管诺贝尔奖的理想是让最优秀的人得到它,但事实上它不时与那些最优秀人士擦肩而过。《战争与和平》的作者列夫·托尔斯泰一直被认为是最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但瑞典文学院认为“他对道德表露出一种怀疑的态度”,“公然批评《圣经》”,“如果真的把奖颁给了他,则此奖所象征的理想主义必然会助长他那种革命性教谕的气焰,使他变得加倍危险。”就这样,拒绝了托尔斯泰,同时也污染了诺贝尔文学奖的光环。

历史上有哪些特别有名的作家没有拿到过诺贝尔文学奖

那简直太多了好吗,外国的著名的没有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比如说列夫·托尔斯泰、雨果、凡尔纳、高尔基、毛姆等等一堆人,而中国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著名作家,我首推鲁迅,后面的巴金、老舍和沈从文,据说都是一脚踏入了诺贝尔文学奖的大门,但是却因为已经过世,所以最终与诺贝尔文学奖无缘。而茅盾,虽然他没获奖,但是人家自己成立了一个重要的文学奖啊!

说到诺贝尔文学奖,其实怎么说,我更倾心于国内的茅盾文学奖。因为诺贝尔文学奖里面的水实在是太深了,不说别人,就说列夫·托尔斯泰吧。写出《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这种巨著的传奇人物,居然也是诺贝尔文学奖的陪跑者。从1901年创办诺贝尔文学奖,到1910年老人家去世,这期间,凭借这三部巨著,居然一次诺贝尔文学奖都没有获得,实在是让人怀疑,诺贝尔文学奖的选择标准到底是什么。

而我国的沈从文,就比较可怜了,据说当时都已经定下来了,说是那一届的诺贝尔文学奖就是沈从文的了。可是同年八月份,沈从文病逝,而诺贝尔文学奖又不颁发给已经过世了的人,所以沈从文就没有得到这个荣耀。而老舍和巴金,也都有差不多这样的一段说辞,至于是真是假,我们也都不太清楚。但是呢,我是觉得鲁迅是可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

作为弃医从文,用一杆笔试图唤醒国人的鲁迅,实在是那个时代的光芒。这个光芒,即使到了现代也依然闪闪发亮。鲁迅的思想和他文中所想要表达的,包括他的文笔和才华,都配得上得诺贝尔文学奖的。

泰斯密得了诺贝尔奖吗

没有
列夫·托尔斯泰没有获得过诺贝文学奖。他应该得奖,但是瑞典皇家科学院没有评选他。
诺贝尔文学奖从1901年开始颁发。而老托尔斯泰死于1910年11月20日。他有足足十年时间完全够格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托尔斯泰没有获奖,是因为当时的评委认为他的小说不足以获奖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