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蝉的诗句五言绝句(【五言律诗.蝉】)_诗人_绝句_寄托
本文目录
- 【五言律诗.蝉】
- 关于蝉的五言绝句
- 关于蝉的诗句及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 写蝉的古诗 五言
- 五言绝句带蝉字的古诗
- 15首五言绝句的古诗
- 《蝉》古诗+原文
- 关于蝉的古诗词(五言)
- 写蝉的诗句有哪些五言绝句
【五言律诗.蝉】
【蝉】
五次脱胎骨,从来惯看轻。
百天生命短,未觉恨难平。
唯一断肠事,母子不相逢。
母赴黄泉路,子睡红尘中。
生死尚难卜,何处问前程?
心头千万语,出口却无声。
临别托众子,死生寄风兄。
大恩无以报,含泪谢秋风。
【蝉】
本是佛前客,
红尘饮露风。
虽说不认字,
无碍唱真经。
【蝉】
声高非自负,
但为知音顾。
若幸得垂怜,
欣赴黄泉路。
【蝉】
自有冲天志,
何辞苦炼身。
五番脱胎骨,
化羽再求真。
【蝉】
数载无天日,
今朝放声歌。
世人不解语,
自顾笑知了。
关于蝉的五言绝句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蝉 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关于蝉的诗句及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1. 《蝉》的诗句和诗意是什么
《蝉》是唐代文学家虞世南所作,全诗原文如下: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白话文意思是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咏物诗,通过写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蝉用细嘴吮吸清露,由于语义双关,暗示着冠缨高官要戒绝腐败,追求清廉。
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与那些在腐草烂泥中打滚的虫类自然不同,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丽响亮。蝉能够“居高声自远”,不是由于凭借秋风一类外力所致。这些诗句的弦外之音,它们所隐喻的深层意义是说,做官做人应该立身高处,德行高洁,才能说话响亮,声名远播。
扩展资料
这首诗的作者是永兴县文懿子虞世南,字伯施,汉族,余姚(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初唐著名书法家、文学家,政治家。隋炀帝时官起居舍人,唐时历任秘书监、弘文馆学士等。唐太宗称他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
这首咏蝉诗是唐人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緌饮清露”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是运用比兴手法,暗示自己的显要身份和清廉的品质。蝉的头部有两根触须,形状似官员系在颈下的帽带;古人认为蝉栖身高树,只喝清洁的露水,因而用“饮清露”象征人的品格高洁。
作者虞世南借蝉咏怀,表明自己立身高洁,不需任何凭藉,自会扬名。三、四句借蝉抒情,蝉声远传不是借藉于秋风的传送,突出强调的是诗人的人格美,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表现了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
参考资料 搜狗百科--蝉 (唐代虞世南诗作)
2. 蝉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意思
1. 译文:
蝉低着头饮着清澈的露水,从高大的梧桐树上发出叫声。
它身居高处,声音自然能够传的很远,并不是借助秋风的吹送。
2. 《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是首托物寓意的诗。原文: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3. 注释:
①垂緌(ruí):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
②清露:清纯的露水。饮清露: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③流:发出。流响:指蝉长鸣不已,声音传的很远。
④疏桐:高大的梧桐。
⑤居高:指栖息在高处,语意双关。
⑥藉(jiè):凭借、依赖。
寓意君子应象蝉一样居高而声远,而不必凭借、受制于它物。表达出了诗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了一种雍容不迫的气韵风度。
3. 古诗中蝉的意思是什么
蝉,作为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的弱小生命体,朝饮甘露,暮咽高枝,夏生秋亡,在苍茫宇宙中显得微不足道。
然而正是它的这一生命规律博得了文人墨客的厚爱,蝉被带入文学作品中吟咏赞叹,尤其是在诗词中成了较多的描写对象。从《诗经》到魏晋以来,“咏蝉文学”迅速发展。
本文试以寄托的角度去窥探蝉意象在诗词中的流变过程。一 意象与寄托 纵观诗词理论,不难看出意象是诗词的重要特征,尤其在古诗词中。
诗歌评论家鲜明的提出“古诗之妙,专求意象”(胡应麟《诗薮》)。意象从某种意思上说是作者渗透其中的思想感情,更是由客观事物触发的人类意识活动的表现。
黑格尔认为它是“艺术家的主体性与表现性的真正的客观性这两方面的统一。”我们可以得知客观物象与主观的心意一旦组合起来,各种意象就可以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越鸟巢南,昆鸡悲鸣,景非一时,物非一地,而且本来不具有特定含义的物象,由于作者带上特定的思想感情把两个层面加以组合,便产生了崭新的意义。蝉在诗词中的意象存在便有了合理的依据。
钱钟书提出“诗中所未尝言,别取事物,凑泊以合,所谓‘言在此,意在彼’即可谓之有寄托”。寄托在诗词理论上是举足轻重的,前人认为咏物诗词以寄托为上乘。
南宋词家出现了寄托一派。宋四家词选序论云:“咏物最争寄托意,以意贯串,深化无痕。”
张炎也在《词源》中提出了“所咏撩然在目,目不滞留于物。”的创作规范。
因此,我们可以说咏物诗词奇妙之处在于有寓意,而寓意的绝妙之处不能指实,它所寄托的是某种情感,心态和人生感悟。咏蝉诗词作为咏物佳品势必渗透了恰到好处的意象和寄托。
据此,我们可以通过在诗词中有无寄托,观看其意象流变之美。二 没有寄托的蝉诗 作为微小的生物而被诗人关照进入诗词中,就其初始阶段而言,仅仅是一种客观自然物,这主要体现在先唐诗歌中。
蝉最早出现在《诗经》中的《七月》:“五月鸣蜩”,蜩即蝉。蝉儿叫是以季候带出农事的真实写照。
另外一首是《大雅*荡》:“如蜩如螗,如沸如羹”,朱熹评注说“蜩,螗,皆蝉也。如蝉鸣,如沸羹,皆乱人意”。
可见,蝉鸣这一生活特征已经引起了诗人的注意,诗歌表现了昆虫鸣叫的原始生活习性。“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礼记*月令》),蝉与蟋蟀等小昆虫一样,是单纯的一种物候。
随着诗歌的进一步发展,以蝉作为描写对象的诗歌大量出现了,但作者并非有意赋物,还没有寄托之意。梁代范云《咏早蝉诗》“生随春冰薄,质与秋尘轻。
端绥挹霄清,飞音承露清。”此诗写出了蝉的形体、声音及活动时间等诸多面特点,对其生活方式进行了细腻贴切的描述。
另如梁代沈君攸《同陆廷尉惊早蝉诗》“日暮野风生,林蝉候节鸣。地幽吟不断,叶动噪群惊。”
又如隋代的王由礼《赋得高鸣蝉诗》“园柳吟凉久,嘶蝉应序惊。露下绥恒湿。
风高翅转轻,叶疏飞更迥。”等等这些诗,要么写在秋风暮晚中的鸣叫,要么写生命活动的情况,但大体上都描写了蝉生活环境以及特定环境下的存在空间,不能不说是咏物的优秀作品。
尽管这类咏蝉诗没有寄托这一体例的巧妙运用,但仍保持其固有的风格。一直沿袭下去也出现了不少好的句子,为诗词增添了亮色。
显示出独特的情致。但真正使蝉在诗坛名气大噪的,则是有寄托的作品。
三 寄托赋予蝉的意象美 蝉,能在诗坛上博得美名,有赖于寄托在唐诗中的发展。众所周知,唐是诗歌的时代,寄托一法到了唐人笔下,开始摆脱生硬稚嫩的手法,进入到一个运用自如,兴寄无端的境界,托物寓意传情超过了前朝。
许多理论源发于此。沈祥龙说:“咏物之作,在借物以寓性情,凡身世之感,君国之忧,隐然蕴于其内,斯寄托遥深,非沾沾焉咏一物矣。”
这在唐代不少咏蝉诗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此时诗中蝉充当的意象,既是寄托的有意安排,又是性灵的流露。
“别愁逢夏果,归与入秋蝉”(李端《晚游东田寄司空曙》)之类的富有寄托而又体现特定意象的诗比比皆是。文人寄寓于蝉而形成一种悲剧美,构造起点缀诗坛的鲜明意象,它掩映出文人对政治、社会、人生的心理感受,充分反映了诗人的主体精神。
这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上。(一)、以显示出时间变化意象在文化天道的循环的时间直线性体现出来。
引出好一种自我的时间意识,这是诗人运用寄托手法赋予蝉的最基本的意象。化成成虫的蝉的一生是十分短暂的,庄子说它“不知春秋”,(《庄子*逍遥游》)。
蝉的这一习性与诗人的情感巧妙的引起了共鸣。对个体生命的关注和自怜,使历代作家普遍产生了生命短暂而宇宙永恒的伤逝之感,其实质乃是一种强烈的时间意识。
“这种意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与人的生命本身紧密相关联,它的核心乃是生命现象与自然运行的双向同构感应在心中引起的深刻顿悟,其具体表现为人对自身生命的惊恐、悲叹,把握和执着。”诗人刻意写蝉,看似对小昆虫的怜惜,而实质上寄托了一种“夕阳好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惜时之感,这是一种砭人股骨的力量。
初唐诗人陈子昂《感遇诗三十六首 其十二》:“玄蝉号白露,兹岁已蹉跎。群物从大化,孤英将奈何。”
该诗表面写蝉在白露到来。
4. 蝉的诗句是什么
“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玄鸟 ,即燕子)(《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 “鸣蝉厉寒音,时菊耀秋华”(潘岳《 河阳县作二首) “ 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陶 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 “园柳吟凉久,嘶蝉应序惊”(隋 王 由礼《赋得高柳鸣蝉》) “造化生微物,常能应候鸣”(唐 许 裳《闻蝉》) “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音”(宋 朱 熹《南安道中 》) “流音绕丛藿,余响彻高轩”(南朝 萧子范《后堂听蝉》) “清吟晓露叶,愁噪夕阳枝。忽尔弦 断绝,俄闻管参差” (唐 刘禹锡《酬令孤相公新蝉见寄》)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籍《 入若耶溪》) “泉溜潜幽咽,琴鸣乍往还。长风剪 不断,还在树枝间。”(唐 卢仝《新 蝉》)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 (宋 辛弃疾《西江月·月夜行黄沙道 中》)
“得饮玄天露,何辞高柳寒”(南朝陈 ·刘删《咏蝉诗》) “饮露身何洁,吟风韵更长”(唐·戴 叔伦《画蝉》)
5. 蝉这一首诗的意思是什么
说的是虞世南的那首五言绝句蝉么,它主要抒发自己的高超情操,你可以理解为自夸。
第一二两句主要写作者描写蝉藏身于梧桐之上,餐风饮露,响亮的声音响彻梧桐林。其实是作者借蝉自喻,说明自己如蝉一般的高洁,蝉就像是虫类的凤凰一般。
第三四句说自己情操高尚所以名声响彻四海,并非凭借什么关系才做到这样声名显赫。
整首诗大意就是我道德高尚,性情高远,名声显赫,但是我仍然如蝉一般不起眼,是一种很高明的自夸方式,如此一来即夸了自己,他人也不反感。
6. 请问《蝉》的全诗意思是什么
蝉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蝉的诗意/蝉的意思
你栖息在树的高枝上,餐风饮露,本来就难以饱腹,何必哀婉地发出恨怨之声?这一切其实都是徒劳的。由于彻夜鸣叫,到五更时已精疲力竭,可是那碧树依然如故,毫无表情。我官职卑微,像桃木偶那样四处漂泊,而故乡的田园却已荒芜。烦请你用鸣叫之声给我敲响警钟,我的家境同样贫寒而又凄清。
写蝉的古诗 五言
古人认为,蝉是饮露水生存的,因而在诗人眼中它是高洁bai品性的象征。另外,又因蝉的鸣叫声极具悲切,特别是寒蝉,因此又成为悲凉的同义词。那么,诗词里的蝉具体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感受诗词里的“蝉”意。
1.陶渊明的《己酉岁九月九日》有“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深秋时节,悲切的蝉叫声已响绝,只有成行的大雁啼叫声响彻云霄。
2.李商隐的《蝉》有“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君”字采用拟人手法,赋予了蝉人的动作,诗人对蝉说,希望“君”能给他提醒,说他也和你一样清高。
3.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中有“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诗人悠闲自在地倚靠在柴门外,迎着风听暮蝉的吟唱。
4.唐人虞世南的《蝉》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诗人表面写蝉的鸣叫声能远传,不是借助秋风,而是因为居在高树上。实则是借蝉说理,给世人阐述了一个道理,即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借助外力,也能声名远播。
5.唐人阴行先的《和张燕公湘中九月登高》中有“寂寞风蝉至,连翩霜雁来。”寂寞时,清风送来了蝉鸣,与迎霜的大雁相伴,以解寂寞。
6.南北朝王籍的《入若耶溪》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诗人运用反衬手法,以“蝉噪”、“鸟鸣”的声,衬得山林更幽静。是写蝉的千古名句。
7.宋人张孝祥的《水调歌头·泛湘江》有“蝉蜕尘埃外,蝶梦水云乡。”词人化用前人诗句,既有对秋蝉脱于浊泥高洁品格的赞美,又是借以自喻,表达出豁达闲适的心态。
8.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有“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从明月惊动了树上的喜鹊写起,接着叙述清凉的晚风,请来了蝉鸣。明月、喜鹊、树枝、清风、蝉刻画出一幅夏日月下美景图
9.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中有:“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秋后生命即将终结的蝉,发出凄凉悲伤的鸣叫,营造出一种充满离愁别绪的气氛,让人感到了“凄凄惨惨戚戚”的伤感。
10.宋人杨万里的《初秋行圃》中有:“落日无情最有情,遍催万树暮蝉鸣。”“催”采用了拟人手法,诗人把看似无情,其实最有情的夕阳,赋予人的动作,不说蝉鸣,而说落日催促暮蝉拼命歌唱,使画面具有动感。
五言绝句带蝉字的古诗
1、《赋得弱柳鸣秋蝉》
散影玉阶柳,含翠隐鸣蝉。微形藏叶里,乱响出风前。
2、《闻新蝉寄桂雍》
新蝉终夜叫,嘒嘒隔溪濆。
杜宇仍相杂,故人闻不闻。1
3、虞世南的《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15首五言绝句的古诗
一、蝉(虞世南)
垂錗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二、秋夜喜遇王处士(王绩)
北场芸藿罢,东皋刈黍归。
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
三、入朝洛堤步月(上官仪)
脉脉广川流,驱马历长洲。
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
四、于易水送人(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五、山中(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六、渡汉江(宋之问)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七、闺怨(沈如筠)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
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
八、蜀道后期(张说)
客心争日月,来往预期程。
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
九、汾上惊秋(苏頲)
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
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
十、登鹳雀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十一、春晓(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十二、宿建德江(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十三、终南望馀雪(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十四、孟城坳(王维)
新家孟城口,古木余衰柳。
来者复为谁,空悲昔人有。
十五、白石滩(王维)
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
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
《蝉》古诗+原文
《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咏物诗通过对蝉的姿态、习性、居所、鸣声的描写,赞颂了蝉的清高风雅和不同凡响的品德,暗喻自己立身品格高洁,不需要凭借某种外在力量自能声名远扬,表达了对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全诗托物比兴,诗人以蝉高洁傲世的品格自况,形象完整丰满,韵味含蓄深长,描写动静结合,细致入微。
作品原文
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关于蝉的古诗词(五言)
关于蝉的五言诗如下
蝉
作者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写蝉的诗句有哪些五言绝句
1. 关于蝉的诗句五言绝句
关于蝉的诗句五言绝句 1.所有关于蝉的诗句
原发布者:杏猫网
关于描写蝉的诗句1、莫侵残日噪,正在异乡听。——五代楚·刘昭禹《闻蝉》2、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蝉》3、门柳不连野,乍闻为早蝉。游人无定处,入耳更应先。——《早蝉》4、蝉发一声时,槐花带两枝。只应催我老,兼遣报君知。——《闻新蝉赠刘二十八》5、一声初应候,万木已西风。偏感异乡客,先于离塞鸿。——《闻蝉》6、秋来吟更苦,半咽半随风。——唐·姚合(《闻蝉寄贾岛》)7、早蝉孤抱芳槐叶,噪向残阳意度秋。也任一声催我老,堪听两耳畏吟休。得非下第无高韵,须是青山隐白头。——《早蝉》8、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唐·孟浩然《秦中寄远上人》9、饮露身何洁,吟风韵更长。斜阳千万树,无处避螳螂。——《画蝉》10、落日早蝉急,客心闻更愁。一声来枕上,梦里故园秋。——《闻早蝉》11、一闻愁意结,再听乡心起。渭上新蝉声,先听浑相似。——衡门有谁听?日暮槐花里。——唐·白居易《早蝉》12、鬓蝉似羽。轻纨低映娇妩。凭阑看花,仰蜂粘絮。春未许。宝筝闲玉柱。东风暮。——《垂丝钓》13、新蝉忽发最高枝,不觉立听无限时。正遇友人来告别,一心分作两般悲。——《闻蝉感怀》14、火云初似灭,晓角欲微清。故国行千里,新蝉忽数声。——《闻蝉》15、红树蝉声满夕阳,白头相送悲相伤。——唐·元稹《送卢诗》16、萧条旅舍客心惊,断续僧房静又清。借问蝉声何所为,人家古寺两般声。
2.有哪些描写‘蝉’的诗句
1、《霜月》——【作者】李商隐 【朝代】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译文:刚开始听到远行去南方的大雁的鸣叫声,蝉鸣就已经销声匿迹了。我登上百尺高楼,极目远眺,水天连成一片。霜神青女和月中嫦娥不怕寒冷,在寒月冷霜中争艳斗俏,在寒月冷霜中争艳斗俏,比一比冰清玉洁的美好姿容。
2、《所见》——【作者】袁枚 【朝代】清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3、《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作者】王维 【朝代】唐 译文对照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译文:寒山转变得格外郁郁苍苍秋水日日舒缓地流向远方。我柱杖伫立在茅舍的门外,迎风细听着那暮蝉的吟唱。渡头那边太阳快要落山了,村子里的炊烟一缕缕飘散。又碰到裴迪这个接舆酒醉,在恰如陶潜的我面前讴狂。
4、《初秋行圃》——【作者】杨万里 【朝代】宋
落日无情最有情,遍催万树暮蝉鸣。
听来咫尺无寻处,寻到旁边却不声。
译文 :夕阳看似无情,其实最有情,园里树上的蝉,正趁着太阳落下的短暂时间,拼命的高声歌唱,园子里一片蝉叫声。
蝉的叫声好像就在身边,可是你却无法找到他们,因为,当你找到它跟前的时候,它好像知道你来了,鸣叫声立即停止了。
5、《临江仙·暮蝉声尽落斜阳》——【作者】毛文锡 【朝代】唐
暮蝉声尽落斜阳,银蟾影挂潇湘。黄陵庙侧水茫茫。
楚山红树,烟雨隔高唐。
岸泊渔灯风飐碎,白苹远散浓香。灵娥鼓瑟韵清商。
朱弦凄切,云散碧天长。
译文:斜阳落日送走最后一声蝉鸣,潇湘江面高悬起银色的明月,黄陵庙边的江水卷起阵阵涛声。楚山的红树笼罩在茫茫烟雨里,烟雨隔断了高唐台下的迷梦。
江水摇碎岸边渔船的灯影,远处白苹飘散着浓浓的香风。涛声仿佛湘妃在弹奏凄清的怨曲,那朱红的瑟弦凄切的悲鸣,久久地迥荡在蓝天白云中。
3.带有蝉字的诗句
带有“蝉”字的诗句包括: 1、东晋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 原文: 靡靡秋已夕,凄凄风露交。
蔓草不复荣,园木空自凋。 清气澄余滓,杳然天界高。
哀蝉无留响,丛雁呜云霄。 万化相寻绎,人生岂不劳?从古皆有没,念之中心焦。
何以称我情?浊酒且自陶。千载非所知,聊以永今朝。
译文: 衰颓零落秋已晚,寒露凄风相缭绕。蔓草稀疏渐枯萎,园中林木空自凋。
清澄空气无尘埃,天宇茫茫愈显高。悲切蝉鸣已绝响,成行大雁啼云霄。
万物更替常变化,人生怎能不辛劳!自古有生即有死,念此心中似煎熬。 如何方可舒心意,饮酒自能乐陶陶。
千年之事无需知,姑且行乐尽今朝。 2、唐代孟浩然《秦中感秋寄远上人》 原文: 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
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 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
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译文: 我常常想要归卧丘山,苦于没有资财把庭院经营。
滞留西秦不是我的夙愿,我向往那高僧所在的东林。 囊中黄金已在羁旅中用尽,壮志一年年渐渐地消沉。
傍晚时分,凉风吹来,又听见秋蝉哀鸣,我的心情越发悲伤起来。 3、唐代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原文: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译文: 寒山转变得格外郁郁苍苍,秋水日日舒缓地流向远方。
我柱杖伫立在茅舍的门外,迎风细听着那暮蝉的吟唱。 渡头那边太阳快要落山了,村子里的炊烟一缕缕飘散。
又碰到裴迪这个接舆酒醉,在恰如陶潜的我面前讴狂。 4、南朝梁王籍《入若耶溪》 原文: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译文: 我驾着小舟在若耶溪上悠闲地游玩,天空倒映在水中,水天相和,一起荡悠。
晚霞从远处背阳的山头升起,阳光照耀着蜿蜒曲折的水流。 蝉声高唱,树林却显得格外宁静;鸟鸣声声,深山里倒比往常更清幽。
这地方让我生了归隐之心,我因多年来厌倦仕途却没有归隐而悲伤起来。 5、宋代晏殊《浣溪沙·湖上西风急暮蝉》 原文: 湖上西风急暮蝉,夜来清露湿红莲。
少留归骑促歌筵。 为别莫辞金盏酒,入朝须近玉炉烟。
不知重会是何年。 译文: 秋风吹拂在湖面上,傍晚时分,蝉声急促。
红莲经夜被露水打湿。为了暂时挽留住将要离去的客人,只好加速酒筵的进程。
在即将离别的时刻,切莫推辞杯中的美酒。入朝以后,一定会度过一段寂寞的时光,不知何时才得重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己酉岁九月九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秦中寄远上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入若耶溪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浣溪沙·湖上西风急暮蝉。
4.五言绝句古诗大全
原发布者:leochain26
秋浦歌唐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浦歌唐李白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玉阶怨唐李白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独坐敬亭山唐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劳劳亭唐李白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前出塞唐杜甫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绝句唐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山中唐王维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鸟鸣涧唐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栾家濑唐王维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洛中访袁拾遗唐孟浩然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送朱大入秦唐孟浩然游人五陵去,宝剑值千金。分手相脱赠,平生一片心。夜雨唐白居易早蛩啼复歇,残灯灭又明。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嘲桃唐李商隐无赖夭桃面,平明露井东。春风为开了,却似笑春风。咏风唐虞世南逐舞飘轻袖,传歌共绕梁。动枝生乱影,吹花送远香。蝉唐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唐刘长卿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人日思归隋薛道衡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田上唐崔道融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
5.关于月亮的五言绝句的古诗
1,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李白:唐朝。
诗名:《古朗月行》
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
飞在青云端
解释:小时侯,年少无知,误将月亮当作又圆又亮的白玉作的盘子!
2,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 宋
诗名: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解释: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传说神仙世界里只过几天,地下已是几千年,故此设问。)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好象自己本来就是从天上下到人间来的,所以说“归去”),只怕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传说月中宫殿叫广寒宫)。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象在人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3,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李白
诗名:静夜思
解释:映照在井栏上的月光,起初以为是一层层的白霜。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乡。
ps. 床是井栏的意思,不是卧室的床
4,野旷天低树,江青月近人:
孟浩然 唐
诗名: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青月近人
解释:这首诗写了江边夜景,表现了诗人的旅愁。
起句“移舟泊烟渚”,“移舟”即移动小船;“泊”指停泊夜宿;“烟渚”,烟雾朦胧的小洲。这一句点了题,介绍了诗人观赏景物的立足点。次句“日暮客愁新”,“日暮”即黄昏时分,“客愁新”是指诗人客居他乡,增添了忧愁。这句写了诗人欣赏景物的心情。
第三句写江边的远景。“野旷天低树”,诗人站在船头,极目远眺,旷野中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第四句写江中的近景。“江清月近人”,江水清澈,倒映在江中的月影,似乎更加靠近船上的诗人。这特殊的景象,只有立足于船上才能领略到。在这十分成功的对比描写中,表现了诗人含而不露的淡淡哀愁。
此诗前两句是触景生情,后两句是托景抒情。全诗淡而有味,耐人咀嚼。
5,月落乌蹄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
诗名:枫桥夜泊
解释:这首诗的题目就很精练。“枫”是季节;“桥”是地点;“夜”是时间;“泊”是时间。四个字,该介绍的都介绍了,“吝啬”到了极点。然后首句直接进行景物描写。“月落乌啼”,有声有色有情。在古诗词中,凡用“月”“乌”者不外乎“凄愁悲苦”四字,太阴西坠,乌鹊哀鸣,张继的哀怨之气与郁闷之气贯注其中,不解人意的霜气偏偏充盈天地,为这浓秋之夜和张继心中洒下丝丝凉意。视觉、听觉、触觉三管齐下,恰如其分地现出了他的心境。
同样的景色在不同心境的人心中有不同的感觉。同样是秋夜对月独处孤舟,李白苏轼二人定是要“举杯邀明月”、“把酒问青天”了。但换了失意的人,不过是“独步漫长宵,风过花零,遥望月空鸣”而已。因此,作者在第二句中用一个“愁”字点出全诗主旨,一切描述都是为了突出这个“愁”字。寒水微波粼粼,江中渔火点点,再加上秋风的低吟,一片片枯败枫叶划过张继心头落在水面,恰恰勾起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对前途的迷茫,他的心中仅剩下一种感情--愁。秋风送寒,独卧小舟,辗转反侧无法入睡,这“对愁眠”甚至有几分“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孤苦伶仃了。一个落第书生形象跃然纸上。
6,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姜江水流:
李白
诗名: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解释: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所作,表现了对故乡山水与友人的依恋之情。首二句写月,以“峨眉山”修饰“月”,则月成为峨眉山独占之月,可见爱月缘于乡情,而将高悬于秋夜天穹之月同时引入平羌江水之流,则江、天、山、月互映,诗境顿生。平羌江,即今青衣江。后二句承江水写舟行,由清溪向三峡,明月相随,而思君不见,怀人之情顿生,未点月而月恒在,写怀人而月为媒。通篇写月,实亦写人,峨眉山月,亦即峨眉山人。此外,四句中嵌入五地名,却流畅自如,略无斧凿牵强之迹。
6.苏轼写的诗五言绝句
1、《短桥》宋代:苏轼
原文:
谁能铺白簟,永日卧朱桥。
树影栏边转,波光版底摇。
译文:有谁能够铺上竹席,每天都在朱桥上睡。树影在栏边转动,波光在水底摇曳。
2、《轩窗》宋代:苏轼
原文:
东邻多白杨,夜作雨声急。
窗下独无眠,秋虫见灯入。
译文:东边邻村有许多白杨树,夜晚的时候雨声急。在窗下睡不着,只见秋虫见灯入。
3、《屈原塔》宋代:苏轼
原文: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
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
译文:楚地的人都为屈原感到悲哀,这种情感千百年来一直没有停止。他的精神魂魄飘到了什么地方?只留父老在哽咽哭泣。
4、《曲槛》宋代:苏轼
原文:
流水照朱栏,浮萍乱明监。
谁见槛上人,无言观物泛。
译文:流水照着红色的栏杆,浮萍在水面散乱。有谁见到槛上的人,没有说话在观赏景物。
5、《过安乐山,闻山上木叶有文,如道士篆符,云》宋代:苏轼
原文:
真人已不死,外慕堕空虚。
犹余好名意,满树写天书。
译文:得道之人不会死去,早已堕入空虚境界。这是好的名意,在满树写着天书。
7.带蝉字的诗句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静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玄鸟,即燕子)(《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
“鸣蝉厉寒音,时菊耀秋华”(潘岳《河阳县作二首)
“ 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
“园柳吟凉久,嘶蝉应序惊”(隋 王由礼《赋得高柳鸣蝉》)
“造化生微物,常能应候鸣”(唐 许裳《闻蝉》)
“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音”(宋 朱熹《南安道中 》)
“流音绕丛藿,余响彻高轩”(南朝 萧子范《后堂听蝉》)
“清吟晓露叶,愁噪夕阳枝。忽尔弦断绝,俄闻管参差” (唐 刘禹锡《酬令孤相公新蝉见寄》)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泉溜潜幽咽,琴鸣乍往还。长风剪不断,还在树枝间。”(唐 卢仝《新蝉》)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宋 辛弃疾《西江月·月夜行黄沙道中》)
“得饮玄天露,何辞高柳寒”(南朝陈·刘删《咏蝉诗》)
“饮露身何洁,吟风韵更长”(唐·戴叔伦《画蝉》)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