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托尔斯泰坟墓的波良纳庄园
- 世间最美的坟墓,阅读答案,列夫·托尔斯泰为什么选择这样的坟墓
- 世间最美的坟墓衬托手法
- 托尔斯泰坟墓的介绍
- 托尔斯泰的坟墓为什么建立在远离尘嚣的林阴里
- 为什么说托尔斯泰墓“感人”
- 世间最美的坟墓 为什么说托尔斯泰的墓是世间最美的坟墓
- 为什么说托尔斯泰的坟墓是世间最美的坟墓
- 托尔斯泰墓地在什么地方
- 托尔斯泰的去逝及他的坟墓让你想到了什么
托尔斯泰坟墓的波良纳庄园
波良纳庄园,那里是俄罗斯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的故乡,既是他的诞生地,又是他的墓地。正是由于托尔斯泰,亚斯纳亚-波良纳也成为了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文化圣地之一。
“明媚的林间空地”
亚斯纳亚-波良纳,俄语的意思是“明媚的林中空地”。这片贵族的领地是托尔斯泰母亲当年嫁妆中最大的一份,她嫁过来后又栽种了许多的乔木和灌木,如今已是绿荫参天、郁郁葱葱,有的老树有二百年的树龄了。庄园至今保留了三十公顷苹果树,这是因为托尔斯泰是喜欢苹果的。
托尔斯泰一生热爱劳动,他和农民们一道栽树,庄园中种满了椴树、云杉、白杨、桦树等树木,同时还种满了各种灌木丛,在展馆中的一把大刀就是他用来和农民一起锄草用的。他从小就在自己母亲的影响下非常同情俄罗斯农民的贫困和疾苦,所以他一生致力于改革俄罗斯当时的农奴制度,同时他也在身体力行的体力劳动中获得大自然的宁静和对生命的思考。
进入托尔斯泰庄园的左手,是一个很大的池塘,被托尔斯泰称为“静穆而华丽的池塘”。童年的托尔斯泰和小伙伴在池中游泳、钓鱼,老年的托尔斯泰曾在冬天冰冻的池面上锻炼身体。庄园内野生的苜蓿、宽叶的牛蒡、刺人的荨麻随处可见。通往庄园深处的大道悠远、静谧。值得一提的是,庄园中根本没有任何修葺的柏油路或石子路,只是一条一百多年前留下来的较宽的土路和由于走的人多了形成的林间小路。门口的保安不无自豪地说,即便是俄罗斯总统来,都要步行进入这个庄园。
沿着这条百余年前的古老的土路走入树林中最茂密的地方,可以看到一栋十分朴素的乳白色二层小楼,这便是托尔斯泰故居。白色的墙壁、白色的栅栏、白色的楼廊、白色的台阶,只有楼顶是绿色的。墙边的栅栏上雕刻着马匹,也许和托尔斯泰喜欢骑马有关,至今庄园里还饲养着二十匹名马。台阶下种着各种鲜花。
故居内的布局、陈设和作家的两万多册藏书等都原封不动地得到了保留。人们现在看到的有作家的书房、卧室、客厅和办公室等。就是在这里,这位俄罗斯文学巨匠给人类留下了《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不朽的传世之作。托尔斯泰同时还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学家,他一生中掌握了10多种外语。据说,托尔斯泰很早就对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有浓厚的兴趣,在他80岁的高龄时他还学习过汉语。至今,他的书架上还保存着几本孔子和老子等中国先哲作品的俄文版译著。
托尔斯泰前后在这里度过了六十年,他那无比浩瀚、无比丰厚的作品、他的观点和学说以及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种种矛盾、信仰和革命,都和这座庄园紧密相联。在托尔斯泰眼中,亚斯纳亚-波良纳庄园就是俄罗斯的一个缩影。他曾经深情地写下他对这块土地的感受:“如果没有亚斯纳亚-波良纳,俄罗斯就不可能给我这种感觉;如果没有亚斯纳亚-波良纳,我可能对祖国有更清醒的认识,但不可能这样热爱它”。
托尔斯泰一生都在追求自然、平静的生活,他一生中大多数的时光都是在远离莫斯科的自己庄园中度过,并热心进行解放农奴的实验,但结果却是失败和内心的孤寂。托翁晚年的作品《安娜-卡列尼娜》、《忏悔录》、《复活》就体现了作家彷徨、困惑和对宗教的皈依。而文豪最大的痛苦并不是升官发财或者妻小儿女,而是对俄罗斯社会中尖锐矛盾的忧虑,对人生生死问题的追问。于是在他82岁的一个风雪之夜,他决定放弃所有财产,离家出走,最后客死于附近的一个小火车站的站长室内。根据托尔斯泰的遗嘱——“要像埋葬叫花子那样用最便宜的棺材为我做一个最便宜的坟墓”,于是这块朴素至极的墓地成为了这位一生都在痛苦思考的作家的长眠之地。也许,这位作家只有在远离城市喧嚣的地方才能让自己的灵魂得以安宁。
但是,自从托尔斯泰安息于此后,他的庄园就一直没有一天真正的平静过,近百年来,俄罗斯和世界各地的读者怀着朝圣的心态来拜访瞻仰作家的墓地——一块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土坡。附近的俄罗斯青年举行婚礼时,也必然要来到这片庄园,向托尔斯泰的墓地献花致敬。
和中国的婚礼不同的是,今天俄罗斯的新人们似乎要更为注重室外的婚礼形式,他们无论冬夏,都会到附近的风景胜地,或拍照留念或聚会饮酒。而且,他们一般都一定会向当地重要的坟墓或墓碑敬献鲜花。这些坟墓有时是卫国战争烈士的纪念墓,有时是名人的墓地。而俄罗斯人的墓地并不是阴冷潮湿或严肃紧张的地方,而更是让人愉悦、内心安宁的美丽风景。因为,美不仅在于视觉的愉悦,更在于给人心灵上的震撼。
世间最美的坟墓,阅读答案,列夫·托尔斯泰为什么选择这样的坟墓
点击看详细的托尔斯泰博物馆,他的马厩后,沿着一条羊肠小路穿过森林的空间和灌木丛漫步,然后到大作家的坟墓前。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曾经称赞“他看到的情景在俄罗斯没有列夫 - 托尔斯泰墓宏大,更加动人起来”,而托尔斯泰的远远超过了法国国王拿破仑墓和德国诗人歌德,墓墓“世界最美丽,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最动人的坟墓。“
中国事实,托尔斯泰的墓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没有后卫,身边有点低坟墓围墙,甚至10岁的孩子可以跨越长满青草的坟墓,即使没有修剪的场景。几株接近这个伟大作家的安息之地绿树掩映。只有在该地区靠近附近的坟墓写了“安静”,俄罗斯的品牌,以及坟墓致敬那些谁提出的白色花朵的花束是,这是一处墓地。
中国说坟旁这些高大的树木是托尔斯泰的童年,他的弟弟种植,因为他的保姆的一个古老的传说告诉他,亲手植树将成为一个快乐的地方。当托尔斯泰在他的晚年,我认为这些童年的回忆,让饱经忧患的人决定未来的休息栽在了树下。
世间最美的坟墓衬托手法
茨威格一九二八年拜谒了列夫・托尔斯泰墓,写了情文并茂的《世间最美的坟墓》,给读者以至深的审美享受。是什么妙笔让文章生发如此美感呢?
一、以小见大,构思新巧。列夫・托尔斯泰是“十九世纪俄国的巨人”(鲁迅语),他一生的创作达九十三卷之多是“全人类艺术发展中向前跨进的一步”(列宁)。给这样一位享誉世界的文学大师写纪念文章,极易写成作家评传,会让一般读者感觉繁冗乏味。茨威格打破了这种纪念文章的常式,独辟蹊径,避繁就简,以托尔斯泰墓为构思对象和线索,让人耳目一新。谒墓思人,由墓之朴素而对比联想到托尔斯泰一生伟大、繁富的精神创作,折射出托尔斯泰崇高、光辉的人格。这样以实写虚、以小见大,收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二、比衬增色,主旨突出。托尔斯泰墓是朴素的,它“远离尘嚣、孤零零的”“只是一个长方形土堆而已”。为了突出其朴素美,为了避免平铺直叙,文章很讲究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
对比手法运用于文章始末。文题“世间最美的坟墓”中“最美的”英语短语是“The best beautiful”,它是比较级的最高形式,只是隐略了众多比较对象。这一对比表达了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和赞美之情,撩发读者急欲探美览胜的阅读兴致。文章每段起首句照应文题,也用对比手法一再交代托尔斯泰墓(比其他人的墓)“更宏伟”、“更感人”。耐人寻味的是:这样开门见山引起读者心理上的期待,与实际上坟墓的朴素又构成内在的反差。如第二段中“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与紧接的“它只是……没有……没有……没有……连……也没有。”语义结构上的对比打破了读者思维平衡,开启想象空间的闸门,激发读者缅怀托尔斯泰的生平、人格。文章结篇也用对比,融叙述、议论、抒情为一体,既营造了托尔斯泰墓虽朴素而庄严肃穆的气氛,又涌动着读者“内心深藏的感情”,言尽而意无穷。
文中衬托手法用来轻灵活泼。托尔斯泰种树的往事像童话般纯真、美丽,衬托出托尔斯泰对幸福的执着向往、高尚的人格,也反衬了他饱经忧患的一生。第二段中关于墓地景物的描写,意在反衬墓地的宁静、肃穆,生动的照应前文“远离尘嚣”“孤零零”的朴素。
三、巧用长句,婉转含情。文章长句迭现,节奏舒缓,意味深长;且句间关联多变,语句容量丰富,情感摇曳有姿。不妨随意举例:“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大理石和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作纪念。”整个句子如果压缩就是:(托尔斯泰墓)不留姓名(却)更扣人心弦。和原句相比较,它黯然失色:枝叶剪除使内容空乏,关联词抹弃而句意不明朗,副词省去而情感无力,且失去了长句所营造的悠缓、绵长、含蓄、真挚的抒情氛围。原句中关联词的使用,使语流缓中有急、流中有顿,一波三折,婉曲含情。
托尔斯泰坟墓的介绍
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向西南驱车200多公里,便可到达中俄罗斯高地的一座城市——图拉。从图拉出来再走10几公里就到了著名的亚斯纳亚-波良纳庄园—俄罗斯大文豪托尔斯泰的庄园。从托尔斯泰博物馆出来,经过他的马房,顺着一条羊肠小路信步走去,穿过林间空地和灌木丛,便到了这位伟大文豪的坟墓前。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曾称赞“他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列夫-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并认为托尔斯泰的墓远远超过法国君王拿破仑墓和德国诗人歌德的墓,是“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
托尔斯泰的坟墓为什么建立在远离尘嚣的林阴里
波良纳庄园,那里是俄罗斯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的故乡,既是他的诞生地,又是他的墓地.
“明媚的林间空地”
亚斯纳亚-波良纳,俄语的意思是“明媚的林中空地”.这片贵族的领地是托尔斯泰母亲当年嫁妆中最大的一份,她嫁过来后又栽种了许多的乔木和灌木,如今已是绿荫参天、郁郁葱葱,有的老树有二百年的树龄了.庄园至今保留了三十公顷苹果树,这是因为托尔斯泰是喜欢苹果的.
托尔斯泰一生热爱劳动,他和农民们一道栽树,庄园中种满了椴树、云杉、白杨、桦树等树木,同时还种满了各种灌木丛,在展馆中的一把大刀就是他用来和农民一起锄草用的.他从小就在自己母亲的影响下非常同情俄罗斯农民的贫困和疾苦,所以他一生致力于改革俄罗斯当时的农奴制度,同时他也在身体力行的体力劳动中获得大自然的宁静和对生命的思考.
进入托尔斯泰庄园的左手,是一个很大的池塘,被托尔斯泰称为“静穆而华丽的池塘”.庄园内野生的苜蓿、宽叶的牛蒡、刺人的荨麻随处可见.通往庄园深处的大道悠远、静谧.
托尔斯泰前后在这里度过了六十年,在托尔斯泰眼中,亚斯纳亚-波良纳庄园就是俄罗斯的一个缩影.他曾经深情地写下他对这块土地的感受:“如果没有亚斯纳亚-波良纳,俄罗斯就不可能给我这种感觉;如果没有亚斯纳亚-波良纳,我可能对祖国有更清醒的认识,但不可能这样热爱它”.
托尔斯泰一生都在追求自然、平静的生活,他一生中大多数的时光都是在远离莫斯科的自己庄园中度过,并热心进行解放农奴的实验,但结果却是失败和内心的孤寂.根据托尔斯泰的遗嘱——“要像埋葬叫花子那样用最便宜的棺材为我做一个最便宜的坟墓”,于是这块朴素至极的墓地成为了这位一生都在痛苦思考的作家的长眠之地.也许,这位作家只有在远离城市喧嚣的地方才能让自己的灵魂得以安宁.
俄罗斯人的墓地并不是阴冷潮湿或严肃紧张的地方,而更是让人愉悦、内心安宁的美丽风景.因为,美不仅在于视觉的愉悦,更在于给人心灵上的震撼.
为什么说托尔斯泰墓“感人”
其所以感人,正是因为朴素的坟墓里埋葬着一位品格高尚的伟人。这坟墓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建成的,它深深地打上了托尔斯泰人格的印痕。或者说它直接呈现了托尔斯泰的一种人格----平民化的朴素。声名盖世的托尔斯泰苦嗜朴素,朴素是他人格的呈现和象征。坟墓的平凡普通与伟人英名似乎不相称,但正是作者立意之所在,普通蕴含伟大,对比中使人发现一种不同寻常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可以长久地震撼人们的心灵,并让人们永久记住。这座坟墓是“世间最美的坟墓”,所以“感人”。
世间最美的坟墓 为什么说托尔斯泰的墓是世间最美的坟墓
因为托尔斯泰留给人们丰富的文化遗产,他伟大的人格力量感染着人们,然而他墓地周围朴素、安谧、祥和,不破坏自然的和谐与完整,所以作者说列夫托尔斯泰的坟墓是最美的。《世间最美的坟墓》寄寓在对墓地朴素美描绘中对托尔斯泰人格美的赞美。
托尔斯泰是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世袭伯爵,曾参加克里米亚战争。返回雅斯纳·亚波利亚纳的农庄后致力于农民教育。1862年结婚后,创作了俄罗斯文学史上的巨著《战争与和平》(1859~1869)、《安娜·卡列尼娜》(1875~1877)。1879年经历了一次信仰危机后信奉和平主义,主张以勿抗恶的方式对社会进行改革。并否定自己以前的作品。因执着于自己的信念使家庭关系恶化,死于出奔途中。其作品多达45卷。名著还有长篇小说《复活》(1899)、戏剧《黑暗的势力》(1886)和若干短篇小说和评论。11月7日(阳历11月20日)在阿斯塔波沃车站逝世。遵照他的遗言,遗体安葬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的森林中。坟上没有树立墓碑和十字架。
为什么说托尔斯泰的坟墓是世间最美的坟墓
因为它埋着俄国史上最伟大的作家,深邃的思想者。这种美不是观感上的,而是心灵的震撼。
托尔斯泰的墓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坟墓外围了一圈低矮的小栅栏,坟上长满了绿草,甚至没有修剪过的痕迹。附近几株大树荫蔽着这个伟大文豪长眠的地方。只是在接近坟附近的区域写了一个“肃静”的俄文牌子,以及坟上瞻仰者敬献的一束白花才表明这是一块坟地。 他的墓上甚至没有他的名字,保护他的墓的只是人们对这位大文豪无比的敬意,茨威格说过,老残军人退休院大理石穹隆底下拿破仑的墓穴,魏玛公候之墓中歌德的灵寝,西敏司寺里莎士比亚的石棺,看上去都不像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那样能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也正是这种感情,这种敬意使得托尔斯泰的坟墓成为世间最美的坟墓。
托尔斯泰墓地在什么地方
一方普普通通的土丘,没有墓碑,没有十字架,连姓名都没有。这就是托尔斯泰的长眠之地。据他的外孙女讲,那几株挺拔的大树,是托翁小时候和哥哥亲手植下的,当时他们听保姆说,一个人亲手种树的地方会变成幸福的所在,於是俩人就在庄园的某个地方栽下了这些树苗。晚年,托尔斯泰突然想起了这事,便嘱咐家人,希望将来能安息於那些树下。
睹物思情,茨威格叹道:“这个比谁都受名声所累的伟人,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一般不留姓名地被埋葬了……保护列夫·托尔斯泰得以安息的没任何别的东西,惟有人们的敬意……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墓的树木间飒飒作响,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成千上万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人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静的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作纪念。”
对有人来说,墓地就是他的一种生命体态,一副心灵表情。托翁墓便和其作品一样,为世间添设了最壮阔最优美的人文景观。这位一生都梦想作农民的人,终於有了一间朴实得可被称作“农舍”的茅舍。他睡在自己亲手种下的阴凉裏。那阴凉将随著时间的飘移而愈发盛大……
墓地——如果非要为生命留下遗址的话,那它应该是富有美感的,应充分体现“生命”特徵(而非“死亡”特徵),应注重地理节约、以不破坏自然的和谐与完整性为前提。如此,墓地将不失为人类生态中的一抹重要风景。
应以对生命的尊重态度对待它,应最大限度地赋予它以爱意和活性。一块好的墓地,看上去应像“家”一样,是适於生命居住的地方:乾净、朴素、安谧、祥和、自由,阳光、水分、草木、风雨、呼吸皆充足,符合生命本身的审美设计和要求。因为,它是一个灵魂永远栖息和长眠的田园,是生者为自己保存一段情感一场怀念的地方,是人间离上帝和天堂最近的所在。因此它最神性、最人道、最纯净……
我一直觉得,有些特殊的生命身份,诸如“护林员”“灯塔人”“守墓者”,较之其他角色的人,更具宗教气质,更易养成善良、正直、诚实的品格。也只有具备该品格的人,才能与这些角色相匹配,才是称职的。他们的事业太安静了,和大自然结合得太紧密太无隙了,一个生命长期浸润在那样的环境中,和森林、草木、虫鸣、涛声、月光、海浪长期厮守,彼此偎靠,互吮互吸,其灵魂必然会相容天地灵气与光华,大自然的种种禀性和美质便雨雾一样附著在他们身上,无形中,其生命便具备了宗教品格和童话美德……所以在俄罗斯、在欧洲的古典和近代文学作品裏,总会频频闪现一些高尚而富有人格魅力的“护林员”“守墓人”形象。原因即在此。
世上有些墓地,虽巍峨巨硕,如宫殿般豪华,却由於缺乏自然感和生命性,并不感人。比如埃及法老的金字塔、中国的秦始皇陵、明孝陵……凸起的都太夸张、太生硬,有意突出“业绩”反将生命格式化,强调权力至尊反使人格符号化,扎眼的体形,空荡荡捆著一团死气和历史瘴雾,太具表面的公共色彩和彰显意味,太具物质的膨胀力……总之,有一种疏远人世的工具味,让人觉得那只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庙宇或殿堂,高高在上,流布奢华糜烂之感,虽威风凛凛,反远离了人间体息和泥土的温情,一点儿不像生命栖息的地儿。
托尔斯泰的去逝及他的坟墓让你想到了什么
因为托尔斯泰留给人们丰富的文化遗产,他伟大的人格力量感染着人们,然而他墓地周围朴素、安谧、祥和,不破坏自然的和谐与完整,所以作者说列夫托尔斯泰的坟墓是最美的。《世间最美的坟墓》寄寓在对墓地朴素美描绘中对托尔斯泰人格美的赞美。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