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莫望浮云遮望眼,风物长宜放眼量”什么意思
- 莫为浮云遮望眼,风物长宜放眼量.出自何处
- 风物长宜放眼量全诗及意思是什么
- 风物长宜放眼量出自哪首诗
- “风物长宜放眼量”这诗句出自哪里
- 风物长宜放眼量的出处及意思是什么
- 风物长宜放眼量全诗是什么
- “风物长宜放眼量”全诗
“莫望浮云遮望眼,风物长宜放眼量”什么意思
“莫望浮云遮望眼,风物长宜放眼量”的意思是:虽然有现实的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做人、看事要有长远眼光,不要过于计较个人得失,不要只顾眼前,眼光放长远一些。
“莫为浮云遮望眼,风物长宜放眼量”分别出自两首诗句,上句来自来自宋代著名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王安石的名诗《登飞来峰》;下句来自于毛泽东《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登飞来峰》原文: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七律和柳亚子先生》原文: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莫为浮云遮望眼,风物长宜放眼量.出自何处
这上下两句是拼在一起的,并非原句.
上半句出自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下半句出自毛泽东写了《七律·和柳亚子先生》一诗:
饮茶粤海未能忘, 索句渝州叶正黄. 三十一年还旧国, 落花时节读华章.
牢骚太盛防肠断, 风物长宜放眼量. 莫道昆明池水浅, 观鱼胜过富春江.
表达的意思是要有远大的理想,凡是不要只顾眼前,从大局考虑.应该把眼界放开一点,向远处、大处看,从整体利益着眼.
风物长宜放眼量全诗及意思是什么
风物长宜放眼量出自近代诗人、思想家、政治家毛泽东的《七律·和柳亚子先生》,原句是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风物长宜放眼量的意思是用更为宽广长远的目光去看待世间万物,放开眼界去衡量,要开阔视野,要着眼大局。
风物长宜放眼量全诗
《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毛泽东
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
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译文:
我们初次相识,在广州品茗畅谈的情景,至今使人不能忘怀,在重庆再次会晤,您向我索诗,那时正是秋天草木枯黄的时节。
我从第一次来北平,历经三十一年的风雨战斗,又回到这旧都,在这落花缤纷的暮春时节有幸读到了您华美的诗篇。
你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牢骚太多了,要提防有碍身心健康,对一切风光景物要放开眼界去衡量。
不要说北京颐和园昆明湖的水太浅,在这里观赏游鱼要远胜于富春江。
风物长宜放眼量创作背景
1949年3月28日夜晚,国民党左派人士柳亚子做了一首《感事呈毛主席一首》,称感于国民党的混乱现状,要回家乡分湖隐居。同年4月,毛泽东同志写《七律·和柳亚子先生》一词回赠,用严子陵隐居垂钓富春江畔这件事,劝柳亚子先生留在北京继续参加建国工作。
诗的前四句追叙诗人与柳亚子的三次交往,后四句对柳亚子的牢骚提出开导规劝,并表示殷切的期望。此诗清纯和雅,语言温婉秀润,情意绵长,看似清淡,味之弥甘,很有启悟和感化力量。
作者介绍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诗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1949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
风物长宜放眼量出自哪首诗
《赠柳亚子先生》
毛泽东
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
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毛泽东同志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
毛泽东先生
柳亚子先生
这首诗是一九四九年,毛泽东主席写给柳亚子先生的。当时柳亚子先生觉得自己怀才不遇,时常会有牢骚和抱怨之情,想要隐居江南。然后毛主席就用诗句劝告柳亚子,告诉他,“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也就是告诉柳亚子先生不要抱有牢骚,要用长远的眼光去看事情,相信前途光明,未来远大。
“风物长宜放眼量”这诗句出自哪里
出自毛泽东的《赠柳亚子先生》中的诗句。
《七律·和柳亚子先生》该诗是近代毛泽东于1949年所作,诗的前四句追叙诗人与柳亚子的三次交往,后四句对柳亚子的牢骚提出开导规劝,并表示殷切的期望。此诗清纯和雅,语言温婉秀润,情意绵长,看似清淡,味之弥甘,很有启悟和感化力量。
《七律·和柳亚子先生》毛泽东
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
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柳亚子原诗《感事呈毛主席一首》
开天辟地君真健,说项依刘我大难。
夺席谈经非五鹿,无车弹铗怨冯驩。
头颅早悔平生贱,肝胆宁忘一寸丹!
安得南征驰捷报,分湖便是子陵滩。
风物长宜放眼量的出处及意思是什么
风物长宜放眼量意思是人生往往会遭到很多困扰与烦恼,主要是来自于自己。所以我们要保持一颗平常的心去看待问题。风物长宜放眼量出自(《赠柳亚子先生》)。原诗: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风物长宜放眼量是什么意思
风物长宜放眼量:人生往往会遭到很多困扰与烦恼,主要是来自于自己。所以我们要保持一颗平常的心去看待问题。
出处:“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出自(《赠柳亚子先生》)
我们虽有有限的失望,但是还有无线的希望。生活依旧简单、平静、恬淡。要以宽阔的胸襟,长远的眼光,去辨证的分析问题,排解心中的“牢骚”,社会上的“浊事”。
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面对挫折、苦难,是否能保持一份豁达的情怀,是否能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这需要博大的胸襟,非凡的气度如果你感到痛苦,证明你的心还不曾麻木,在逆境中磨炼出你的意志,不必计较一时的成败得。风物长宜放眼量,去追寻长久的精神底蕴。
原诗:
《七律 和柳亚子先生》:
【作者】毛泽东
饮茶粤海未以忘,索句渝州叶正黄。
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
牢骚太胜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出自(《赠柳亚子先生》)
原句的意思是:人生往往会遭到很多困扰与烦恼,主要是来自于自己。说明一个人要淡泊名利。
七律·和柳亚子先生赏析
赏析:
一九四九年三月二十八夜,国民党左派人士柳亚子做了一首《感事呈毛主席一首》,称感于国民党的混乱现状,要回家乡分湖隐居。4月,毛泽东同志写《七律•和柳亚子先生》一词回赠,用严子陵隐居垂钓富春江畔这件事,劝柳亚子先生留在北京继续参加建国工作。
作者介绍: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诗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1949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
风物长宜放眼量全诗是什么
“风物长宜放眼量”出自近代诗人、思想家 、政治家毛泽东的《七律·和柳亚子先生》。意思是永远应该放开眼界,以阔大的胸怀看待人世间的万事万物。
风物长宜放眼量全诗
《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毛泽东
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
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七律·和柳亚子先生》该诗是近代毛泽东于1949年所作,诗的前四句追叙诗人与柳亚子的三次交往,后四句对柳亚子的牢骚提出开导规劝,并表示殷切的期望。此诗清纯和雅,语言温婉秀润,情意绵长,看似清淡,味之弥甘,很有启悟和感化力量。
创作背景
1949年3月28日夜晚,国民党左派人士柳亚子做了一首《感事呈毛主席一首》,称感于国民党的混乱现状,要回家乡分湖隐居。同年4月,毛泽东同志写《七律·和柳亚子先生》一词回赠,用严子陵隐居垂钓富春江畔这件事,劝柳亚子先生留在北京继续参加建国工作。
柳亚子在《七律·感事呈毛主席》一诗中表露出一些消极的思想感情。他自视极高,认为自己很有才能,自比驳倒了善讲《易经》的五鹿充宗的汉代大学者朱云,但由于柳先生有那些患得患失的知识分子的通病,想追求上等待遇,要求出入有小车,所以当个人的要求和欲望一时得不到满足,便像战国时代投靠孟尝君而未被重用的冯谖那样弹着剑柄发牢骚。毛泽东在这一层首先针对柳先生这方面的表现,劝告他不要发牢骚,指出牢骚过多会影响健康。“防肠断”一语双关,即指要防止身体健康受损,又指防止政治上产生不良后果。接着指出应该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别人,正确对待周围的种种客观事物,不要眼光短浅,要大度一些,眼界宽些、远些,不要计较个人名利得失,应当以国事为重。这两句的劝说,对柳先生的消极思想,可算是对症的苦口良药。这里是诗眼,是全诗的主题所在,措辞委婉,但道理却十分深刻。
“风物长宜放眼量”全诗
这句话的意思是:对一切风光景物要放开眼界去看待。
长:通“常”。放眼:放宽眼界。
这句诗出自于毛泽东的诗作《七律·和柳亚子先生》,诗的全文如下:
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
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白话译文】
我们初次相识,在广州品茗畅谈的情景,至今使人不能忘怀,在重庆再次会晤,您向我索诗,那时正是秋天草木枯黄的时节。
我从第一次来北平,历经三十一年的风雨战斗,又回到这旧都,在这落花缤纷的暮春时节有幸读到了您华美的诗篇。
牢骚太多有碍身心健康,对一切风光景物要放开眼界去衡量。
不要说北京颐和园昆明湖的水太浅,在这里观赏游鱼要远胜于富春江。
扩展资料:
这首诗写于1949年4月19日。诗的前四句追叙诗人与柳亚子的三次交往,后四句对柳亚子的牢骚提出开导规劝,并表示殷切的期望。此诗清纯和雅,语言温婉秀润,情意绵长,看似清淡,味之弥甘,很有启悟和感化力量。
这首诗是老朋友之间的私人唱和之作。毛泽东的和诗针对原诗作者刘亚子牢骚愈盛而身体愈下的状况,借唱和的方式叙旧谈心,进行坦诚恳切的开导规劝,表达了对挚友的一片爱护之情。
全诗有意淡化了二人间三次交往的政治内容,而强调友人间的文化层面,从而使这首诗带有较浓的人情味,深深体现了诗人的宽广胸怀。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