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纸贵的故事简短概括(洛阳纸贵的成语故事)_洛阳纸贵_洛阳_的人

本文目录

  • 洛阳纸贵的成语故事
  • 洛阳纸贵的意思和典故
  • 洛阳纸贵的故事主要讲了什么

洛阳纸贵的成语故事

洛阳纸贵一般用于形容一个人的文章写得很好,比喻其著作的流传度很广。洛阳纸贵这个成

语出自《晋书·左思传》。

基本解释

1、洛阳纸贵:Luòyáng zhǐ guì。

2、近义词:一字千金、风靡一时、有口皆碑等。

3、反义词:弃之敝屣、敬而远之等。

4、成语出处:《晋书·左思传》。

5、语法结构:主谓式。

洛阳纸贵的成语故事

左思家族世代学习儒学,家学氛围浓厚,父亲左熹从小对左思和左芬兄妹二人进行儒学教育。可左思小时候很顽皮、不爱读书,学习钟繇、胡昭的书法,并学鼓琴,都没学成。左熹对朋友说:“左思通晓、理解的东西,比不上我小时候,看来没有多大出息了。”

小左思听到这话非常难过,觉得自己不好好念书确实很没出息,于是暗下决心、勤奋向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左思渐渐长大了,由于他坚持不懈发奋读书,终于成为一位学识渊博的人,文章也写得非常好。

少年时他就写成《齐都赋》,显示出文学方面的才华。后来,他废寝忘食,潜心研究,以三国时魏、蜀、吴首都的风土、人情、物产为内容,用了整整十年时间,写成《三都赋》。一时间豪门贵族之家争相传阅抄写,竟然导致京城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价格大涨。

洛阳纸贵的意思和典故

洛阳纸贵的意思和典故如下:

意思:原义是晋代左思《三都赋》写成之后,抄写的人非常多,洛阳的纸因此都涨价了。后比喻著作广泛流传,风行一时,在句子中可充当宾语、定语、补语,多含褒义。

典故:文章写好后,左思将文章送给当时的文学家张华品评,张华越读越喜欢,并拿去给当时的学者皇甫谧看。皇甫谧读后大为赞赏,亲自为文章写了序言,《三都赋》很快就传遍了整个洛阳。每个人读了都赞不绝口,人们争相传阅抄写,一时间竟让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

那时还有个著名的文学家叫陆机,据说他本来也想写《三都赋》。听说左思已经在写时,他还曾嘲笑左思:真是什么人都想写《三都赋》啊,我倒要看看他能写成什么样,要是写不好,我就用它来封酒坛子。可是等读完左思的《三都赋》后,陆机也从心里叹服。

作者生平:

左思字太冲,齐国临淄人,西晋诗人,左思家世儒学,出生寒微。其父左熹,字彦雍,起于小吏,曾任武帝朝殿中侍御史、太原相、弋阳太守等。少时曾学书法鼓琴,皆不成,后来由于父亲的激励,乃发愤勤学,左思貌丑口讷,不好交游,但辞藻壮丽。

曾用一年时间写成《齐都赋》,泰始八年前后,因其妹左棻被选入宫,举家迁居洛阳,曾任秘书郎。元康年间,左思参与当时文人集团二十四友之游,并为贾谧讲《汉书》。元康末年,贾谧被诛,左思退居宜春里,专意典籍。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洛阳纸贵

洛阳纸贵的故事主要讲了什么

原指西晋都城洛阳之纸,因大家争相传抄左思的作品《三都赋》,以至一时供不应求,货缺而贵;后喻作品为世所重,风行一时,流传甚广。

中国的许多成语都是由寓言故事改编而来的,例如成语“洛阳纸贵、三人成虎、兔死狐悲”等等,就是如此得来的,接下来就跟你们分享一下“洛阳纸贵”的故事。

详细内容

  • 01

    晋代文学家左思,小时候是个非常顽皮、不爱读书的孩子,父亲经常为这事发脾气,可是小左思仍然淘气得很,不肯好好学习。

  • 02

    有一天,左思的父亲与朋友们聊天,朋友们羡慕他有个聪明可爱的儿子;左思的父亲叹口气说:“快别提他了,小儿左思的学习,还不如我小时候,看来没有多大的出息了,”说着脸上流露出失望的神色;这一切都被小左思看到听到了,他非常难过,觉得自己不好好念书确实很没出息。于是,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刻苦学习。

  • 03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左思渐渐长大了,由于他坚持不懈地发奋读书,终于成为一位学识渊博的人,文章也写得非常好;他用一年的时间写成了《齐都赋》,显示出他在文学方面的才华,为他成为杰出的文学家奠定了基础;这以后他又计划以三国时魏、蜀、吴首都的风土、人情、物产为内容,撰写《三都赋》;为了在内容、结构、语言诸方面都达到一定水平,他潜心研究,精心撰写,废寝忘食,用了整整十年,文学巨著《三都赋》终于写成了。

  • 04

    《三都赋》受到大家的好评,人们把它和汉代文学杰作《两都赋》相比;由于当时还没有发明印刷术,喜爱《三都赋》的人只能争相抄阅,因为抄写的人太多,京城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一时间全城纸价大幅度上升。

  • 05

    故事出自《晋书·文苑·左思传》,成语洛阳纸贵,称颂杰出的作品风行一时。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