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形容心思缜密,逻辑推理的诗词有哪些
- 《惠崇春江晚景》古诗翻译与赏析
- 关于欲要看究竟处处细留心的诗句
- 一叶知秋的下一句是什么拜托各位大神
- 比喻从一点推知全貌的古诗句有哪些类似于成语"见微知著、落叶知秋、一叶知秋、原始见终、因小见大”
- 《游园不值》古诗的意思要具体的
- 《辨奸论》古诗原文及意思赏析
- 描写科技发展的诗句有哪些
- 关于心思缜密方面意思的诗句
形容心思缜密,逻辑推理的诗词有哪些
见微知著
见微知著,拼音:jiàn wēi zhī zhù,释义: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出处:汉·班固《白虎通·情性》:“独见前闻,不惑於事,见微知著者也。”(翻译:对周围的所见所闻,不被假象所迷惑,在细小的环节中能看见大的道理。)形容逻辑思维很强的词语有见微知著、有条有理、头头是道、由浅入深、井井有条。
《惠崇春江晚景》古诗翻译与赏析
苏轼是父亲苏洵的第五个儿子,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豪放派词人代表。下面我为大家带来关于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希望大家喜欢!
《惠崇春江晚景》
作者:苏轼 【宋代】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苏轼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译文】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注释】
①惠崇:北宋大画家,建阳人。《图绘玉鉴》说他最会画鹅、鸭、鹭鸶(lù sī)等小动物。
②春江晚景:惠崇画了两幅《春江晚景》,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
③蒌蒿(lóu hāo):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淡黄,茎可以食。
④芦芽:即芦笋,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浅水里。梅圣俞诗:“春洲生荻芽”,荻芽即芦芽。
⑤河豚(tún):鱼名,味鲜美,但含有毒汁。
⑥欲上:想浮上来。春江水暖,河豚鱼就抢上水出游。
【赏析】
诗的首句“竹外桃花三两枝”,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身姿。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爱。这虽然只是简单一句,却透出很多信息。首先,它显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细密,就无法见到桃花了。其次,它表明季节,点出了一个“早”字。春寒刚过,还不是桃花怒放之时,但春天的无限生机和潜力,已经透露出来。
诗的第二句“春江水暖鸭先知”,视觉由远及近,即从江岸到江面。江上春水荡漾,好动的鸭子在江水中嬉戏游玩。“鸭先知”侧面说明春江水还略带寒意,因而别的动物都还没有敏感到春天的来临,这就与首句中的桃花“三两枝”相呼应,表明早春时节。这句诗化用了唐人诗句:孟郊“何物最先知?虚虚草争出”(《春雨后》),杜牧(一作许浑)“蒲根水暖雁初下,梅径香寒蜂未知”(《初春舟次》)。苏轼学古而不泥,前人诗句的造意,加上自己观察的积累,熔炼成这一佳句。“鸭知水暖”这种诉之于感觉和想象的事物,画面是难以传达的,诗人却通过设身处地的体会,在诗中表达出来。缘情体物又移情于物,江中自由嬉戏的鸭子最先感受到春水温度的回升,用触觉印象“暖”补充画中春水潋滟的视觉印象。鸭之所以能“先知春江水暖”是因为它们长年生活在水中,只要江水不结冰,它总要跳下去凫水嬉戏。因此,首先知道春江水温变化的自然就是这些与水有着密切关系的鸭子。这就说明:凡事都要亲历其境,才会有真实的感受。这句诗不仅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入微观察,还凝聚了诗人对生活的哲理思索。鸭下水而知春江暖,可与“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相媲美,具有见微知著、举一反三的道理。
诗的三四两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两句诗仍然紧扣“早春”来进行描写,那满地蒌蒿、短短的芦芽,黄绿相间、艳丽迷人,呈现出一派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河豚欲上”借河豚只在春江水暖时才往上游的特征,进一步突出一个“春”字,本是画面所无,也是画笔难到的,可是诗人却成功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给整个画面注入了春天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苏轼的学生张耒在《明道杂志》中也记载长江一带土人食河豚,“但用蒌蒿、荻笋即芦芽、菘菜三物”烹煮,认为这三样与河豚最适宜搭配。由此可见,苏轼的联想是有根有据的,也是自然而然的。诗意之妙,也有赖于此。画面虽未描写河豚的动向,但诗人却从蒌蒿丛生、芦苇吐芽推测而知“河豚欲上”,从而画出海豚在春江水发时沿江上行的形象,用想象得出的虚境补充了实境。苏轼就是通过这样的笔墨,把无声的、静止的画面,转化为有声的、活动的诗境。在苏轼眼里,这幅画已经不再是画框之内平面的、静止的纸上图景,而是以内在的深邃体会和精微的细腻观察给人以生态感。前者如画,后者逼真,两者混同,不知何者为画境,何者为真景。诗人的艺术联想拓宽了绘画所表现的视觉之外的天地,使诗情、画意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这一首诗成功地写出了早春时节的春江景色,苏轼以其细致、敏锐的感受,捕捉住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抒发对早春的喜悦和礼赞之情。全诗春意浓郁、生机蓬勃,给人以清新,舒畅之感。诗人苏轼提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东坡题跋》卷五《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在他的这首题画诗《惠崇春江晚景》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创作背景】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苏轼于公元1085年(神宗元丰八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为惠崇所绘的《春江晚景》两幅所写的题画诗。一说此诗作于江阴。本首诗是其第一首。
关于欲要看究竟处处细留心的诗句
1.欲要看究竟,处处细留心
1、处处留心皆学问,三人同行有我师。
或,处处留心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2、细节在于观察,成功在于积累。——爱默生
3、观察,观察,再观察。——巴甫洛夫
4、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欧阳修
5、世上不是没有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6、一粒沙中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7、见微知著。
8、大礼不辞小让,细节决定成败。——汪中求
9、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老子
10、成大业若烹小鲜,做大事必重细节。
11、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 ——惠普创始人戴维·帕长德
12、至广大而精细微。
一叶知秋的下一句是什么拜托各位大神
出自《淮南子·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看见树叶落地知道又到了一年快结束的时候)。”
白话译文:看见一片落叶,就知道秋天将要来了。比喻从事物的某些细微迹象就预料到事物的发展趋向和变化。
一叶知秋词语辨析
【举例造句】:一叶知秋,虽古有此说,然安能应声飞落?(清·俞樾《茶香室丛钞·梧叶报秋》)
【用法】: 作定语;指从局部推知未来。
近义词
1、见微知著
【拼音】: jiàn wēi zhī zhù
【解释】: 微:隐约;著:明显。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举例造句】: 上揆天道,下察民情,酌古准今,见微知著。
2、落叶知秋
【拼音】: luò yè zhī qiū
【解释】: 指见到落地的黄叶,知道已经是秋天快到了。
【出处】: 《淮南子·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
【举例造句】: 一夜风雨,第二天早上,地上落叶知秋。
比喻从一点推知全貌的古诗句有哪些类似于成语"见微知著、落叶知秋、一叶知秋、原始见终、因小见大”
1、以点带面:
发音:yǐ diǎn dài miàn
释义:用一个单位或地方的成功经验来带动许多单位或成片地区的工作。
2、以蠡测海:
发音:yǐ lǐ cè hǎi
释义:蠡:贝壳做的瓢。用贝壳来量海。比喻观察和了解很狭窄很片面。
出处:汉·东方朔《答客难》:“以管窥天,以蠡测海。”
3、以升量石:
发音:yǐ shēng liáng dàn
释义:升、石:容量单位,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比喻以肤浅的理解力推测深奥的道理。
出处:《淮南子·缪称训》:“使尧度舜则可,使桀度尧,是犹以升量石也。”
4、以一儆百
发音:yǐ yī jǐng bǎi
释义:惩罚一个人以警戒众人。同“以一警百”。
出处:萧复兴《贴深蓝色海绵的球拍》:“连队的指导员是个复员军人,本想以一儆百,好好批评她一通。”
《游园不值》古诗的意思要具体的
诗词信息
名称:《游园不值》 作者:叶绍翁 朝代:南宋 形式:哲理诗 体裁:七言绝句
本段诗词原文
游 园 不 值 (南宋)叶绍翁 应 怜 屐 齿 印 苍 苔 , 小 扣 柴 扉 久 不 开 。 春 色 满 园 关 不 住 , 一 枝 红 杏 出 墙 来 。 图片:龙泉杏园,也就是龙泉诗人叶绍翁描述的地方
本段注释译文
【注释】 1.游园不值 : 我在游园时没有遇到主人。古时游园,是游私园,和后世的公园不同。这里是说没有进园游赏。 2.应:应该。 3.怜:怜惜,爱惜。 4.屐齿 :木屐(古代一种木质的鞋,鞋底有横木齿。底的锯齿,可以防滑。)本文指木底鞋踩在地上,留下的印子。 5.苍苔:生长在阴暗潮湿地方的苔藓植物 6.小扣 : 轻轻地敲门。 7.柴扉 : 用树枝编成的简陋的门。 【解读】 诗人想去朋友的花园中观赏春色,但是敲了半天门,也没有人来开。主人大概不在家。也许是担心游人踏坏了地面的青苔,故意不开门。但是一扇柴门,虽然关住了游人,却关不住满园春色,一只红色的杏花,早已探出墙来。蓬勃旺盛的生命力,是任何东西都阻拦不了的。 【今译】 大概是院子的主人爱惜青苔,怕我的木底鞋在上面留下脚印吧,轻轻地敲柴门,好久也没人来开。满园子的春色是关不住的,开得正旺的红杏有一枝枝条伸到墙外来了。
“满园”两句,或实写景致,或暗喻所访之人德行(满园春色)既为己所知见(一枝红杏),久之必为人所知。 正是江南二月,云淡风轻,阳光明媚。诗人乘兴来到一座小小花园的门前,想看看园里的花木。他轻轻敲了几下柴门,没有反响;又敲了几下,还是没人应声。这样敲呀,敲呀,半天也不见有人来开门迎客。怎么回事儿?主人真的不在吗?大概是怕园里的满地表苔被人嗝践踏,所以闭门谢客的。果真如此的话,那就未免太小气了! 诗人在花园外面寻思着,徘徊着,很是扫兴。在他无可奈何、正准备离去的当儿,抬头之间,忽见墙上一枝盛开的红杏花探出头来冲着人打招呼呢。诗人快意地想道:啊!满园的春色已经溢出墙外,任你主人把园门闭得再紧,也关它不住!“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诗人从一枝盛开的红杏花,领略到满园热闹的春色,感受到满天绚丽的春光,总算是不虚此行了。但是,后来读者并不以这点儿为满足,而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赋予这两句诗以生活的哲理:新生事物一定会冲破重重困难,脱颖而出,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这两名诗也便获得了新的生命,流传不绝。 至于这种发挥是否符合诗人的愿意,那并不重要。因为诗歌欣赏也是一种艺术创造,读者不妨凭着自己的生活经历和艺术趣味,扩展诗的意境,丰富诗的含意,或者给诗句涂上比喻象征的色彩。对于这种现象,诗论家说是:“作者未必然,读者何必不然?“读者的理解,有时是比作者还要高明的。
本段诗词鉴赏
全诗赏析 头两句“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交代作者访友不遇,园门紧闭,无法观赏园内的春花。但写得很幽默风趣,说大概是园主人爱惜园内的青苔,怕我的屐齿在上面留下践踏的痕迹,所以“柴扉”久扣不开。将主人不在家,故意说成主人有意拒客,这是为了给下面的诗句作铺垫。由于有了“应怜屐齿印苍苔”的设想,才引出后两句更新奇的想象:虽然主人自私地紧闭园门,好像要把春色关在园内独赏,但“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后两句诗形象鲜明,构思奇特,“春色”和“红杏”都被拟人化,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能引起读者许多联想,受到哲理的启示:“春色”是关锁不住的,“红杏”必然要“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同样,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 因游赏受阻而扫兴又得兴,这应该看作是一种精神奇遇。此诗就是记录这种精神奇遇的,它是一首无法成游、却胜于成游的别具一格的记游诗。首句又作“应嫌屐齿印苍苔”,我却嫌这“嫌”字不好,它似乎在表现园主人闭门谢客、远离尘嚣的清高,但清高得有点做作。倒是“怜”字有情致,高齿的木板鞋(屐,音jī)不避苔滑路僻,去探访春天消息,其锲而不舍的精神是值得怜惜、同情,尽管它吃了“闭门羹,轻拍木编门扇(柴扉,音fēi)而久久不见打开。“嫌”是从推测园主人感情的角度落笔,“怜”则是从探访春色者的 游兴的角度落笔,后者更贴合“游园不值”、无缘进门的诗题。无缘 进得园门,游赏的愿望受阻,未免有点扫兴。但扫兴之余惊喜地发现奇遇、奇兴,由一枝红杏出墙,想象着墙内满园春色灿烂夺目,这就把“屐齿游园”转化为“精神游园”了。失望后的意外精神补偿,弥足珍贵。春色在这么一“关”一“出”之间,冲破围墙,溢出园外,显示出一种蓬蓬勃勃、关锁不住的生命力度。到底自然界比园主人更能体贴游人的情趣,这就不仅是游人怜屐,而且春色派遣红杏使者也 来怜屐了。从某些语句上看,此诗点化了陆游的《马上作》一诗:“平桥小陌雨初收,淡日穿云翠霭浮。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不过陆游此作未免平展,有点马上观花,不及叶绍翁之作那么精神专注,在深挚的精神体验和心理波折中,迸发出春光难锁、喜从天降的生命力度,以及情趣盎然的精神哲学的启悟了。可见名家之诗不一定都能省心地成为名作,非名家一旦对生命与诗进行精诚开发,也可能出现奇迹。
名句赏析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诗以“游园不值”为题,本是说自己游园的目的没有达到。可是诗人却由此生发感想。他想,这可能是因为主人怕踩坏园中的青苔,怕破坏了园中的美景,因此才不让自己进来的缘故罢。短短两句,写出了诗人的善解人意,也写出了他那一片怜春惜春的情怀!但这首诗更为脍炙人口的还是后两句。柴门虽然不开,满园春色却难以关住,你看一枝红杏探出墙头,不正在向人们炫耀着春天的美丽吗?“关不住”、“出墙来”,简单的几个字,写出的并不仅仅是园中美丽的春色,还写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写出了一片春意盎然。尽管主人没有访到,但作者的心灵已经被这动人的早春景色完全占满了! 1.突然,有惊喜之情。 2.包含哲理:某种生机活力不可限制;“见微知著”。
中心思想
《游园不值》这首七言绝句描写了作者游园未遂,红杏出墙的动人情景。表现了春天有压抑不了的生机,流露出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描写出田园风光的幽静安逸、舒适惬意。 这首诗还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切美好的事物,一切充满生命的新鲜事物,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发展,任何外力都无法阻挡。
本段作者简介
叶绍翁 南宋诗人,字嗣宗,号靖逸,祖籍建安(今福建),本姓李,后于龙泉(今属)叶氏。生卒年不详。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与葛天民互相酬唱。 叶绍翁是江湖派诗人,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如《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历其他如《夜书所见》写儿童夜挑促织,景象鲜明,反衬出客中的孤寂;《嘉兴界》写江南水乡景色,饶有风味;《田家咏》写田家的生活片断,平易含蓄,词淡意远。
《辨奸论》古诗原文及意思赏析
原文: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人事之推移,理势之相因,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也?好恶乱其中,而利害夺其外也!
昔者,山巨源见王衍曰:“误天下苍生者,必此人也!”郭汾阳见卢杞曰:“此人得志。吾子孙无遗类矣!”自今而言之,其理固有可见者。以吾观之,王衍之为人,容貌言语,固有以欺世而盗名者。然不忮不求,与物浮沉。使晋无惠帝,仅得中主,虽衍百千,何从而乱天下乎?卢杞之奸,固足以败国。然而不学无文,容貌不足以动人,言语不足以眩世,非德宗之鄙暗,亦何从而用之?由是言之,二公之料二子,亦容有未必然也!
今有人,口诵孔、老之言,身履夷、齐之行,收召好名之士、不得志之人,相与造作言语,私立名字,以为颜渊、孟轲复出,而阴贼险狠,与人异趣。是王衍、卢杞合而为一人也。其祸岂可胜言哉?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竖刁、易牙、开方是也。以盖世之名,而济其未形之患。虽有愿治之主,好贤之相,犹将举而用之。则其为天下患,必然而无疑者,非特二子之比也。
孙子曰:“善用兵者,无赫赫之功。”使斯人而不用也,则吾言为过,而斯人有不遇之叹。孰知祸之至于此哉?不然。天下将被其祸,而吾获知言之名,悲夫!
译文及注释
事情的发展必定会有一定的结局,道理有它原本就该如此的规律。天下只有表现冷静的人,才能从细微之处预见到日后将会发生的显著变化。月亮周围出现了晕圈预示着将要刮风,房屋的石柱返潮湿润预示着将要下雨,这是人人皆知的事。人事的发展变化,情理和形势之间的因果关系,也是空疏渺茫难以尽知,千变万化而无法预先料到的,怎么能和天地阴阳的变化相比?即便是贤能的人对此也有所不解。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由于喜爱和憎恨扰乱了他们的内心,利害关系又影响了他们的行动啊!
从前山巨源见到王衍,说:“将来给天下百姓带来灾难的,一定是这个人!”郭汾阳见到卢杞,说:“这个人一旦得志,我的子孙就会被他杀得一个不留!”现在分析一下他们所说的话。其中的`道理是可以料想到的。依我看来,王衍之为人,从容貌和谈吐上,确实具备了欺世盗名的条件。但是他不妒忌别人,不贪图钱财,只是随大流。如果晋朝当时没有惠帝这个昏君,当政者即使只是一个中等的君主,就算是有成百上千个王衍这样的人,又怎能扰乱天下呢?卢杞那样的奸诈,确实足以败坏国家。但是他不学无术,容貌不足以动人,言谈不足以蒙蔽社会,如果不是遇到德宗这样的鄙陋昏庸的君主,又怎能受到重用呢?由此说来,山、郭二公对王、卢二人所作的预言,也未必完全如此啊!
现在有人嘴里背诵着孔子、老子的话,亲身实践着伯夷、叔齐的行为,收罗了一批追求名声和不得志的士人,相互制造舆论,私下里互相标榜,以为自己是颜渊、孟轲再世,然而他们为人阴险狠毒,和一般人的志趣不同。这是把王衍和卢杞合成一个人了。他在社会上酿造的祸害还能说得完吗?脸面脏了不忘洗脸,衣服脏了不忘洗衣,这本是人之常情。现在他却不是这样,身穿奴仆的衣服,吃猪狗的食物,头发蓬乱得像囚犯,表情哭丧着像家里有人去世,却在那里大谈《诗》《书》,这难道说是人的真实的心情吗?凡是办事不近人情的,很少不成为大奸大恶之辈,竖刁、易牙、开方就是这样的人。此人借助当世享有盛名之力,来促成他尚未形成气候的祸患。虽然有励精图治的君主,敬重贤才的宰相,也还是会选拔并重用他的。这样,他将成为天下的祸患,是必定无疑的了,这就不只是王、卢二人所能比拟的。
孙子说:“善于用兵的人,并没有显赫的功勋。”如果这个人没有被重用,那么我的话就有些过头了,而此人就会有怀才不遇的感慨。谁又能知道祸患会达到上述这种地步呢?不然的话,天下将要蒙受他的祸害,而我也会获取卓有远见的名声,那就太可悲了!
注释
①静者:指能够冷静地观察周围事物而做出合理结论的贤人。
②天地阴阳之事:指自然现象。古人认为自然界有阴阳二气,二气交互发生作用,便产生了形形色色的自然变化。
③贤者:旧说以为是影射欧阳修。据史书记载,曾巩曾向欧阳修推荐王安石的文章,欧阳修大加赞赏,并帮助王安石考取了进士。
④山巨源:山涛(205—283),字巨源,晋初人,任吏部尚书,为当时的“竹林七贤”之一。他喜好评论人物,对王衍的评价不高。王衍(256—311):字夷甫,晋初人,任尚书令、太尉。衍有盛才,常自比子贡。当时晋室诸王擅权,他周旋于诸王间,唯求自全之计,后死于战乱之中。
⑤郭汾阳:即郭子仪(697—781),唐华州(今属陕西)人,累官至太尉、中书令,曾平定安史之乱,破吐蕃,以一身系国家安危者二十年,后封为汾阳郡王,世称郭汾阳。卢杞:字子良,唐滑州(今河南滑县一带)人,唐德宗时任宰相,搜刮民财,排斥异己。杞相貌丑陋,好口辩。后被贬职死于外地。
⑥忮(zhì):嫉恨。
⑦惠帝:晋惠帝(290—306在位),晋开国君主司马炎之子,以痴呆闻名。他在位时不理朝政,大权旁落,终导致“八王之乱”,晋室随之衰败。
⑧眩(xuàn):通“炫”,惑乱。
⑨德宗:唐德宗(780—805在位),唐代晚期的庸君,他削去郭子仪的兵权,重用卢杞,导致朝政紊乱。
赏析
把《辨奸论》全文连贯起来看,在写作目的上,作者确有所指,而所指的具体人物,作者又未点明。我们也没有必要进行烦琐考证。仅就立意谋篇上来说,本文确属古文中的名篇。
作者提出的“见微知著”的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不要轻视小事情,大事情都是由小事情积累而成的。“防微杜渐”早就是古人奉为圭臬的名言。正如清人吴楚材所说:“见微知著,可为千古观人之法。”
本文突出的成功之处在于谋篇。文章开始先将天象和人事进行比较,指出了人事比天象更难掌握,并说明这是由于“好恶”和“利害”所形成的必然结果。言之有理,持之有故,不能不令人首肯。接着,又通过历史上山涛、郭子仪对王衍、卢杞的评论,说明了山、郭二人的评论虽有一定道理,但也有所疏漏,这就为下文的“今有人”起了铺垫作用。本文的第三段是作者倾注全力发泄的部分,将“今有人”的种种表现尽情地加以刻画,一气呵成,有如飞瀑狂泄,其笔锋之犀利,论证之严谨,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而在结尾处,作者又留有余地地提出两种可能出现的情况,这就使人感到作者所持的公允的态度。
作者在批评“有的人”时,把生活习惯(如不修边幅)也作为攻击的口实,未免失之偏颇了。但是,这点微疵并不足以影响本文的成就。
描写科技发展的诗句有哪些
描写科技发展的诗句列举如下:
1、有感科技发展
乾坤日月当依旧,昨夜今朝却异同。
北国晨辞吟雪瑞,南疆午至赞花红。
捷传航母新犁海,喜报飞船再射穹。
极速骋驰图更远,规绳目的务交融。
作者: 三多斋自语
2、赞科技孵化城
追星逐月日千里,创发研转生产力。
见微知著搭航母,倒海翻江成利器。
今秋论书纸谈兵,明春枪弹布阵地。
大厦集聚弄潮儿,凤凰飞出紫烟起。
作者任庚远,笔名鲁远,著名诗人。中国诗歌网齐鲁致远诗社社长。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作家报记者、《诗词之友》山东烟台工作站站长、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出版个人诗集《超越》,在省级以上杂志发表政务论文200多篇。
3、有人在月亮上打手机——致“天眼”探空
这些黑洞并不为我们所知
所有的尘埃在眼前一闪复又熄灭
我在光中写下的预言并不能说明什么
我的近视镜在夜里加速穿行
风暴来临:无可仰视,它依然疯狂
那个在月亮上打手机的人满怀心事
那个在搜寻地外文明蛛丝马迹的人
沉默不语,来自星星的你现在还好么
我们猜想,陆地永不会升空
大气和海洋的宽幅并不能限制我
然而,我手中的导航定位系统真是个好东西
锅盖口径大小与分辨清晰度向来成正比
现在突破:我把灵感集中于喀斯特洼坑中央
你知道,洞穿宇宙迷雾的利器是什么吗
我在高频亚毫米波中不断感受着飞天梦
它不十分真实,而我们的眼睛却在暗中探测
它会看得更远,致广大而尽精微
它是国土、油田、湿地和景区萌生的喜悦
它是类星体、脉冲星、星际分子和微波背景辐射
的超精细结构,神秘、舒缓而无穷远
它是大射电:铸天镜阵列的红光与紫光
无所不能的千里眼,引导、激励并提升我们
它是我们的“哈勃”太空望远镜,探究暗能量本质
的起源与引力波源,并与我们紧紧融为一体
作者张笑春,男,湖南桃源人,生于新疆。当代诗人、随笔作家。曾获《中国当代文艺名家名作年鉴(2018年卷)》散文特等奖、第二届“中华情”全国诗歌散文联赛金奖、新疆首届“雪莲杯”新秀诗人奖若干。代表作有《泉水》《在路上》《探索者》《两个杯子》《关雎声声》等。
4、念奴娇·科技兴邦曲
沐血新铸,苍生祝,百年屈辱不复。改革开路,春风拂,富强民主初谱。神舟飞宇,蛟龙潜域,腾跃纵神武。山河鸿图,贤聚天下翘楚。
遥忆共和戎伍,烽火万骨枯,钟鼎作古。竭虑清夙,度万苦,联袂共创神服。嫦娥月赴,神姿慢回顾,中华英武。科技兴复,且看今朝同筑!
作者:隐墨留白,大学生一枚,希望能够参与,写写诗歌,陶冶情操,锻炼自己。
5、墨子传信
必须克服阳光背景噪声干扰
必须解决信道或链路耗损问题
这令人烦恼的太阳光谱呀,宁静的夜晚
多么清晰。自由空间分发的量子密钥
已全部导入你隐蔽的花园中心,没有什么
能使它们再调皮捣蛋了
这时,白姑娘回来了
白姑娘顺手摘取了一枝花
百花园开始藏匿易散的光和水分
至于什么是高效耦合,什么是空间维度
的窄视场滤波,管它呢
只要母亲的视力尚好,她的脚力
尚可在地面来回度量宛转的鸟鸣
这样,我的幸运星就会降临了
它是高蹈而低调的量子星座
它常常是说话的白昼和有星星的夜晚
它是合理纠缠的广大现实,大尺度亮相
隐形传态的美人,并与我们高度契合
注:“墨子号”是由我国自主研制的世界上第一颗空间量子科学实验卫星,2016年8月16日发射升空,受到国内外高度关注。目前,它在国际上成功实现了首次星地量子通信,被国际权威人士称赞为“应对了白天自由空间量子密钥分发的一个重要挑战”,是一项“卓越的成就”。
作者张笑春,男,湖南桃源人,生于新疆。当代诗人、随笔作家。曾获《中国当代文艺名家名作年鉴(2018年卷)》散文特等奖、第二届“中华情”全国诗歌散文联赛金奖、新疆首届“雪莲杯”新秀诗人奖若干。代表作有《泉水》《在路上》《探索者》《两个杯子》《关雎声声》等。
关于心思缜密方面意思的诗句
1.形容人心思缜密的成语
细致入微
【解释】仔细到了很微小的事情。形容做事心思缜密,很细心。
明察秋毫
【解释】明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原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火眼金睛
【解释】原指《西游记》中孙悟空能识别妖魔鬼怪的眼睛。后用以形容人的眼光锐利,能够识别真伪。
【出处】元·杨景贤《西游记杂剧》第三本第九出:“这厮瞒神唬鬼,铜筋铁骨,火眼金睛。”
见微知著
【解释】微:隐约;著:明显。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出处】《韩非子·说林上》:“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故见象箸而怖,知天下不足也。”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