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以载道读音(载歌载舞载的读音)_汉字_文言文_文字

本文目录

  • 载歌载舞载的读音
  • 文言文特点认识
  • 比喻情况万分紧急是什么成语
  • 文以载道名词解释
  • 《说文解字》之文之字的概念
  • 文以载道的读音

载歌载舞载的读音

小学读三声。
载拼音:zǎi zài
五笔:fa falk
部首:车
笔顺:横竖横横折竖横折撇捺
载(载)zài装,用交通工具装:载客。载货。载重。载体。装载。满载而归。充满:怨声载道。乃,于是(古《歌》 拼音:gē 歌拼音:gē
五笔:sksw
部首:欠
笔顺:横竖折横竖横竖折横竖撇折撇捺
歌gē唱:歌唱。歌咏。歌颂。歌坛。歌台舞榭。歌舞。能歌善舞。能唱的文词:唱歌。歌谱。歌词。歌诀。民歌《载》 拼音:zǎi zài 载拼音:zǎi zài
五笔:fa falk
部首:车
笔顺:横竖横横折竖横折撇捺
载(载)zài装,用交通工具装:载客。载货。载重。载体。装载。满载而归。充满:怨声载道。乃,于是(古《舞》 拼音:wǔ 舞拼音:wǔ
五笔:rlg rlgh
部首:夕
笔顺:撇横横竖竖竖竖横撇折捺横折竖
舞wǔ按一定的节奏转动身体表演各种姿势:舞蹈。舞技。舞姿。舞会。舞剑。舞女。舞曲。舞台。耍弄:舞弊。

文言文特点认识

1. 如何品析文言文

新《课标》就语文的性质提出了二元论,即工具性和人文性,解决字词的目的是锐化文言工具,赏读课文则旨在涵养人文,两者都要兼顾。

现今的课程改革中,文言文教学多向内容、情感方向探究延伸,片面重视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而忽视了学科的工具性。 现象 试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为例,文言文后的练习题在导向性方面,就存在这方面的偏差。

如《五柳先生传》:“这篇文章是陶渊明的自传吗?请课外查找有关资料,结合你所读过的陶渊明诗作,谈谈自己的看法。”《马说》:“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这些话题是常谈常新的,请你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

《送东阳马生序》:“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诗词曲五首》:“你知道中国历史上有哪些‘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人物?同学中开个故事会。”《小石潭记》:“你已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并选择一两则加以赏析。”

《岳阳楼记》:“思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含义,把你的认识写成一段文字,与同学交流。”《醉翁亭记》:“下面是宋代文学家黄庭坚改写《醉翁亭记》而成的一首词,名为‘瑞鹤仙’。

你喜欢《醉翁亭记》还是这首词?写一段文字,简要说出自己的想法。” 这七则练习均从思想的角度谈认识,谈体会,给教者学者传达了一个信息,即文言文要花大量的精力在内容分析上。

很多文言阅读课因此上成了思想政治课、聊天课。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在教学过程中是应该注意人文化的一面,但如果忽视了基础学科的工具性,特别是文言文所具有的自身特点,那纯粹就是建空中楼阁,舍本求末。

在教材中其实也有一些兼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练习。如《与朱元思书》:“把课文改写成现代文,介绍富春江‘自富阳至桐庐’的景色。”

《满井游记》:“下列三组短语中的‘之’字,有的表示修饰关系,可译成‘的’;有的表示限定关系,可译成‘以’;有的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不译。试加以辨析,并说说这些用法现在是否还在用。”

《诗五首》:“从‘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句诗中你联想到什么?与同学交流。”可惜这样的延伸题为数不多。

当然,文言文的教学空间非常大,新《课标》提出的“综合实践课程”理念,在文言文教学中也应得到充分体现,如杜甫《春夜喜雨》中,春雨之“喜”除了诗人的心情外,还有“春雨贵如油”的气候学和物候学知识。诗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既形象地描绘出春雨之情态,也道出了地表径流的地理学知识。

如在教学《两小儿辩日》时,除了孔子的实事求是,学术诚实,两小儿的求知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外,对于究竟太阳在早晨、中午哪个时段离我们近,则是个地理学方面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组织学生探究,获得更全面的知识。 对策 1.研读课本,质疑问难。

试举课文《小石潭记》的教学为例。教材对“蒙络摇缀”的注释是:“遮掩缠绕,摇动下垂”。

“缀”能解释为“下垂”吗?备课时,我特别查了一些资料。其中人教版教师用书上对这句话是翻译为“遮盖交结,摇动下垂”。

到底是“下垂”,还是“连缀”?经查,商务印书馆98年修订版《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为“缝合,连接”,应取其“连接”义。再查四川辞书出版社的《古代汉语词典》中为“系结,连接”。

以上工具书中均未列“下垂”这一释义。 另外,“佁然不动”在教材中注音为“yí”,解释为“呆呆的样子”。

但查字典后发现,其实并不如此。“佁”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除了有“痴呆的样子”之外,还有“静止”这一词条,而“静止”更能体现游鱼倏忽来去的情态。

《古代汉语词典》更是直接以《小石潭记》为例,释义如下:“静止不动的样子。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且两书均注音为“yǐ”。 在教学中,我将两例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就此展开讨论。

学生反应很热烈。因为他们向来将书本奉为宝典,这次是具有颠覆意义的一次课堂探究。

在学习中,他们真正体会到了“尽信书不如无书”的涵义。于是这篇课文的字词学习学生格外细致,因为我提示他们还有注释也存在争议。

课后不久就有学生捧着字典来找我。“老师,书上注释里对‘悄怆幽邃’的‘幽’,解释是不是有问题啊?”“我查了字典,‘幽’有‘昏暗、深暗’的意思,比‘幽静’要好。”

“还有‘水尤清冽’里‘冽’只有‘清澈’的意思,没有‘清凉’的义项。”…… 此后,我还在课上抓住对“翕忽”一词的理解,让学生欣赏了潭中游鱼的情致。

是“轻快敏捷的样子”还是“一致的样子”?学生先查工具书,然后再根据语境作出了判断。课堂气氛相当活跃。

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到了学习文言文的快乐。 2.探究课内,含英咀华。

仅仅局限于一课内的字词研究,我觉得还不够。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还要注意已学篇目的温习。

其中较常见的就是归纳一词多义现象。如学及《岳阳楼记》的时候,学到“连月不开”的“开”时,让。

2. 怎么理解文言文

文言文的阅读,学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正音读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朗读,甚至背诵,所以朗读背诵时都要把字音读正确.一般说来,大多数读音要以现代字典上的普通话读音为准.但要注意以下几点:

1,认准字形,读准字音

文言文里有一些现在不常用的字,就要求我们认真地辨明字形,查明字音,不要把形近字的读音当做正音.如《扁鹊见蔡桓公》中的“桓“读“hu ;n“而不读“恒“;《桃花源记》中的“髫“而不读“召“,《狼》中“眈眈相向“中的“眈“读“d ;n“而不读“枕“。

2,多音字应辨明词性,词义

现代汉语中多音多义字很多,读文言文时也常会遇到一些多音字,这就要求我们辨明这个字的词性和词义,确定读音.比如《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当“喜悦“讲,应读“yu ;“,而在“桃花源记“中的“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句里,“说“字当“述说“讲,应读“shu ;“。

二,正确的断句,停顿

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所以古人在读书时要自己断句.我们现在读古文,编者已经用标点符号把句子给我们断开了,但是在读一些长一点的句子时,往往要在一句之中表达一个e799bee5baa6e78988e69d8331333337616632概念或意思的地方,有一些小的停顿,这个停顿正确不正确,直接关系到对句意的理解正确与否。

区别停顿的办法是通读全文,通过对词义的理解和文言文中词与词之间结构关系的分析,读懂每一句话.如《狼》中有“其一犬坐于前“这句话,意思是“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屠户面前“,应在读时停顿成“其一/犬坐于前“,如果读作“其一犬/坐于前“,意思就变成“其中一只狗蹲在屠户面前“,其实,在《狼》文中,没有狗出现过.同样,对于“一狼洞其中“也应读作“一狼/洞其中“,而不能读作“一狼洞/其中“。

三,注意古今词义的变化

词义的变化有扩大,缩小和转移几种情形.词义的扩大即今义所含内容大于古义,如《愚公移山》中的“河阳之北“中的“河“,在汉代以前专指黄河,一般的河流用“水“来表示,所以这个“河阳“就是“黄河北岸“的意思,而现在的“河“泛指所有的河流,词义的缩小即今义所含内容小于古义,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一句里,“妻子“的含义包括“妻子儿女“,而今义指“男子的配偶“,不包含子女在内.词义的转移即今义所含内容与古义之间发生了变化,如古汉语中“涕“指眼泪,而今义指“鼻涕“。

四,一词多义现象

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普遍存在,阅读时要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特别注意根据上下语境确定具体义项.如“去“有“距离““离开““消除“等义,而在“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为学》)句中,“去“只能理解为“两地间的距离“的解释.在“得钱千五百,乃去“(《宋定伯捉鬼》)句中,“去“理解为“离开“之意。

五,注意通假字

文言文中通假字的出现,是原来古人在写文章时本该用这个字时,却借用了音同或音近意义不相通的字,就形成通假字,严格意义上讲应讲是“别字“了,但古人长期使用,并且得到社会认同,就不算错了.比如《愚公移山》中有这样一句话:“甚矣,汝之不惠“,其中“惠“本义是“恩惠“,但若按本义去解释,整句话的意思就不通了,所以“惠“是个通假字,当“聪明“讲,通“慧“.类似这样的通假字在初一阶段的文言文中还有“汤“通“烫“,“齐“通“剂“(《扁鹊见察桓公》,)“说“能“悦“,“知“通“智“(《论语》十则)等等这些都需要结合课文内容详加体味.

3. 学习文言文到底有什么意义

1、了解历史,学习古代文化,欣赏古代文学,研究古代文明。

2、学习文言文的作用还在于传承中华文化,让一种古老的文明传承下去是每一位中国人的责任。

3、学习文言文有助于提高人遣词造句,炼字的能力和阅读能力,提升文学修养。

4、好的文言文可以愉悦人的精神,丰富人的认知,有时候也能给于人鼓舞。

5、学习文言文,能够藉先人的经验获得指引,与先人的智慧互相切磋,从先人的感叹中体验人生。

扩展资料:

如何学习文言文:

1、要理解中心思想:

文言文阅读也是阅读,所以,首先就要弄清楚中心思想是什么?文章写的是哪些人、哪些事?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是什么?如果是议论文言文,就要了解作者的核心观点是什么?有哪些论据?

2、划分层次、结构:

对于文言文来说恰恰要通过划分层次来帮助了解文章思想,文章结构,这样才能提升对材料的理解,降低出错率。

3、敢于直译:

直译就是直接翻译,平时学习中,要多练习直译,帮助提升文言文阅读理解自信。

4、多读几遍: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当遇到不理解、不明白的文言文时,不妨先不看问题,静下心来多读几遍文章,或许从中能找到解题灵感。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瑰宝

4. 文言文的优点 和 古诗词的优点

古诗文诵读的十大优点 苏霍姆林斯基曾留下一句教育学上的名言:“不怕学生做坏事,就怕学生不去做好事”。

孩子们不懂事,做点坏事是难免的。但如果一个孩子,他从来不去做好事,说明他心里不知道什么是好事,而读诵经典可以做到这一点。

我们组织开展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是培养既有人文精神,又有科学头脑的新一代的中国人,文化的滋养重要的是看到孩子未来的发展。但从近期看,孩子们从小背诵占诗文也有十大优点:1、增强记忆力。

有心理学家指出,人的记忆力在儿童时期发展极快,到13岁达到高峰。此后,主要是理解力的增强。

从小背诵有利于增强孩子的记忆力。2、提高语言文字能力。

国家科技部研究中心对“古文诵读”试点活动的评估报告指出:94.2%的家长和100%的老师认为背诵古诗文对提高孩子的语言文字能力有好处。 3、扩大知识面。

《中华古诗文读本》所选诗文301篇,上自先秦,下至晚清,传统的经、史、子、集(四库)均有涉猎。从文体角度来看,除楹联和汉代大赋外,几乎包容了中国古代诗、词、歌、赋、散曲及各类散文等所有常见的文体。

能熟背这些经典,可谓有了中国文化的基本修养。4、培养学习兴趣。

背诵古诗文经典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活动,容易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北京一所小学开展“古文诵读”活动,全班同学通过对诗、竞赛等各种活动,激发了大家的学习兴趣。

在一次参加全市的活动时,一位以前学习成绩并不太好的孩子被分配背诵—首比较简单的古诗,他主动要求老师给他换一首较难的。老师认为这位同学的变化,正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学习兴趣。

5、提高审美能力。北京有个教现代文学的大学老师,原来她不太赞成自己的孩子背古典诗文。

她认为这些内容很难,而且要求很高的审美水平,在不容易理解的情况下很有可能产生歧义。她主张先多读—些现代文学作品,在有—定的基础后再读古诗文。

有一天,她带着二年级的女儿漫步在北大未名湖畔。面对着图画一样美丽的湖水清莲,她正琢磨着该如何描述,女儿脱口说出一句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她被女儿如此贴切的审美表述惊住了。

这两句诗动静结合,远近相交,体现了一种非常生动的意境。这使地认识到,孩子的审美能力是需要幼年时期开发的。

6、增强自信心。这个活动不同于其它活动的一个特点是,人人都能成为诵读高手。

越是那些在正规教学课程中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孩子,反而越有可能在诵读活动中走到前面,因为这使他第一次感到是与其它同学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河南濮阳子路小学—个学生,由于学习成绩一直不见提高,他的家长给他定的学习目标是,希望在小学毕业的时候,能够打破倒数第十名。

造成厂孩子的自卑感,不愿意与他人交流。参加“古文诵读”,活动以后,他现在已经能背300多篇,成为学校的诵读尖子。

学习成绩成为全年级前10名,而且性格变得非常开朗,他的家长觉得孩子好像变了一个人。在最近一次河南省举行的古文诵读表演活动中,一个专家现场点篇目,连续点了十多篇古诗文,他非常准确而流利地全部背诵出来,得到大家的高度赞扬,孩子的自信心更强了。

7、培养耐性和长性。孩子背诵的古诗文,难易结合,长短相交。

一篇篇诗文的成功背诵,孩子在获得成就感的同时,培养了持之以恒的精神。8、加强家长与孩子的交流。

我们在全国开展这项活动的过程中,都得到了家长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家长的认同有两个原因:—个原因是家长认为这些都是真正的精华,希望孩子们从小能多读;一是家长自己也可以参与,同孩子一起背,北京大学附属小学的—位学生家长,开始认为孩子读这些老掉牙的东西,纯属无用之功,于是找到老师,希望老师不要再让他的孩子背诵。

孩子自己本身也不想背。直到期中考试,这个孩子数学、英语两门功课不及格,家长被请到学校。

家长很生气,当面责骂这个学生。无意中,她看见了教研室中的3块警示牌,第一块上写着:“今日事,今日毕;老师不着急,爸妈不生气;做人这叫有出息,做人这叫有志气。”

第二块牌子上写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粮食来之不易,人人珍惜粮食。”第三块牌子写着:“无侧隐之心非人也,关心同学我的义务;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正当活动我的权利;无辞让之心非人也,团结友爱我的风格;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明辨是非我的作风。”

这些牌子是他们班的老师和同学共同写的。前半句是古文中的经典名句,后半句是大家共同编写的话。

这位家长看后批评孩子说,你如果按照这些话去做,我就不用操这么大的心了。老师告诉这位家长说,这些话是从我们现在读的这些古诗文中选出来的。

从此后,这位家长与孩厂共同来诵读古诗文。在不长的时间里,孩子已经能背诵儿十篇古诗文,而且家长与孩子的关系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这种活动形式在港台地区被叫做“亲子活动”。9、提高孩子的人格修养。

文以载道,经典古诗文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载体。处世为人的哲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都蕴含其中。

背诵这些经典古诗文,对孩子们的眼界、胸怀、志气、品格修养的提高大有帮。

5. 学习文言文的感想300字

从上小学起,我们就开始接触并学习文言文。由于年代久远,对于白居易的所谓“老婆婆都能读懂”的诗文,我们读来都难免有些晦涩难懂。但一路学来,收获和意义还是不自觉地显现了出来。

从牙牙学语我们就开始背诵《;三字经》;,读“人之初,性本善”,听爸爸妈妈讲“犬救 *** ”“黄香温席”的故事。读《文徵明习字》,深深为他“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的学习精神而感动。

进入高中,我们学习了越来越多的文言文名篇。我越来越感受到,作为中华儿女,作为想进步的青年,学习文言文是多么的必要。

读《增广贤文》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我们清楚地懂得了要孝敬父母。读《后汉书》天下皆知取之为取,而莫知与之为取。我知道了给予别人也是一种收获。读《公孙龙子》见侮而不斗,辱也。它教会了我们当正义遭到侮辱、欺凌却不挺身而出,是一种耻辱的表现。读《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读《庄子》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读《左传》,读《中庸》,读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通过学习文言文,我直接了解了历史以及古人的思想。很多中国人不可不知的知识都来自于文言文。三山五岳,三皇五帝……。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面对古人的思想观念,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理解,但是它带给我们的借鉴作用是绝不可否认的。

古为今用,继承发展。中医是起源于形成于中国的具有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等特点的医学。它无疑很好地继承了我国传统文化。即使在文革期间,中医仍作为“古为今用”的医学实例得到党和国家政策上的支持而得以发展。现代,中医在中国仍然是治疗疾病的常用手段之一。文言文一直是中医考试的必考科目。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仅对于医学方面,文言文中就包含着怎样丰富的智慧啊!

中华民族是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都凝结在了文字典籍之中。文言文中有无限丰富的凝结着古人智慧的材料。当然,学习这些经典文章将对我们修养内涵将产生积极的作用和影响。

身为中华儿女,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是我们不可推卸的义务和责任。身为中学生,在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又可以增加我们谈吐的魅力,开拓视野,丰富知识.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6. 我都高三了,可是文言文一点都不会怎么办,请问怎么记忆才能把它

实词:把重点的弄明白,基本上根据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可以知道大概意思。

难点是虚词:把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重点记忆,每个字都有哪些解释,每个解释找上一两个例句,反复的读,慢慢就能明白,看上去很多,其实每天弄一个就成,坚持下去,离高考还有很长时间,你要是真下功夫,每天拿出半小时时间,语文文言文肯定不成问题的。

另外,把书上的文言文好好复习,虽然课内基本不考,可即使考课外的,也就是那点知识,加油吧!

7. 写一篇关于古文的体会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这是《论语》中孔子教育他弟子的话。一共只有十二个字。

意义很深,好像是针对我们这些子孙们说的那样。请同学们先多读几遍,看能读通否?如果你终于领悟了,你一定会感到十分愉悦。如果还不能断句,那么听我细细道来。

先看字。十二个字中,几乎每个字都认识,不过有几个字意思不明:“出”、“耻”、“躬”、“逮”。想一想,“出”是“出来”之意。这里指什么?前面有一个“言”字,可以推断,是指“话说出来”,“耻”,原是“耻辱”之意,这里明显是“感到耻辱”、“以……为耻”的意思。“躬”,联想一下“鞠躬尽瘁”这个成语,便可知是“自己”、“自身”之意。“逮”这个字较难,但只要回忆一下学过的《陈情表》中的“逮及圣朝”,便可知“逮”就是“及”,也就是“达到”的意思。

词语基本弄清后,我们再看句子。读一下便知,这是“……者,……也”式的判断句。于是我们可以很有把握地断句了:“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于是乎,句意也明朗化了,翻成白话是:“古代的人,不把话说出口,是因为以自己做不到为耻辱。”说得更通俗一点就是:古人不轻易讲话,不轻易承诺,因为怕自己做不到。孔子在教弟子,要讲信用,讲诚信,不要说大话,不要轻易答应别人什么。

到此为止,这句十二个字的话,我们基本弄清了。

“躬”、“逮”,是词法,古今异义;“耻”是词法,意动,属词性活用;“言之不出”,是句法,是倒装,“不出言”,可理解为取消独立性,“言不出”;“……者,……也”是句法,属判断句。

请看,这短短的一句话,几乎已经包含了古汉语所有的语法特点。而且,是何等言简意深、何等有魅力。从以上这个例子,可知学文言文之二难和二魅力。

难有二。一是文字障碍:文言中有些字已经不用或者不常用了,有些词意义已经变了,有些句子在今天看来,是缩短了颠倒了。二是年代隔阂,文章的背景不同了,当年的文化(如习惯)迁移了。

魅力也有二。一是作为现代汉语的源头,它与我们的思想语言有血肉的联系。二是在大浪淘沙后,流传至今的古文,大多是沉淀下来的精华。

我们之所以头痛文言,也有二:一是以为古文说的是陈年旧账,殊不知,那是我们祖先生活思想的宝贵档案。只有了解了过去,才能更好地了解今天。二是认为学古文是死记硬背,太枯燥。殊不知,古文中有多少有滋有味的故事,有多少有血有肉的情感,有多少有苦有乐的灵魂!只要你真正走进去,你就会兴趣盎然,一点也不会感到枯燥乏味。

好吧,在以后的日子里,让我们一起来品味、欣赏、学习吧。

比喻情况万分紧急是什么成语

千钧一发

【读音】

qiān jūn yī fà

【解释】

比喻情况万分危急。

【出处】

《汉书·枚乘传》:“夫以一缕之任,系千钧之重,上悬无极之高,下垂不测之渊,虽甚愚之人,犹知哀其将绝也。”

唐·韩愈《与孟尚书书》:“其危如一发引千钧。”

【结构】

主谓式。

【用法】

用于人或事十分危急。

一般作谓语、定语。

【正音】

“发”不能读作“fā”。

【辨形】

“钧”不能写作“均”。

【近义词】

一发千钧、危在旦夕、刻不容缓、迫不及待、十万火急、火烧眉毛、迫在眉睫、燃眉之急、万分紧急、生命垂危、急如星火、一触即发、岌岌可危、危如累卵、险象环生、事不宜迟、生死攸关、生命攸关、生死存亡、濒临绝境、火烧眉睫、如履薄冰、箭在弦上、如箭在弦、矢在弦上、生死关头、危机四伏、朝不虑夕、朝不保夕、命悬一线、人命关天。

【反义词】

安然无恙、安如磐石。

【辨析】

“千钧一发”和“危如累卵”都比喻非常危险、危急。不同在于:

①“千钧一发”偏重于“危急”;“危如累卵”偏重于“危险”,不能表示“紧急”。

②“千钧一发”可跟“事”搭配;“危如累卵”不能。“危如累卵”可用于具体东西;“千钧一发”不能。

【例句】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他挺身而出,用年轻的生命保护了国家财产。

【英译】

in a most dangerous condition

【成语故事】

  韩愈,字退之,唐朝邓州南阳人,是当时的大文豪,主张文以载道之说,以复古为革命,用散文代替骈文,影响当时及后代非常大,所以有文起八代之衰之功劳,他很反对佛教。唐宪宗派使者要去迎接佛骨入朝,他上表谏阻,得罪了皇帝,被贬到潮州去当刺史的官,他在潮州结识了一个老和尚,这位和尚聪明达理,和韩愈很谈得来,而韩愈在潮州又很少朋友,所以和这位和尚往来比较密切,因而外间的人都传说韩愈也相信佛教了。

  他的朋友孟郊(几道),当时做着尚书,是最信奉佛教的。也为了得罪宪宗皇帝被贬谪到吉州去。到了吉州后,他也听到人们的传说,说韩愈已经信起佛来,他有点疑惑,因为他知道韩愈是反对信仰最力的人,为此,他特地写了一封信去问韩愈。韩愈接到孟几道的信后,知道他与和尚往来,才引起别人发生了误会,马上回信向孟几道加以解释。而且,韩愈对当时在朝的一班大臣们,信奉佛教,不守儒道,一味拿迷信来蛊惑皇帝,大大加以抨击。他对皇帝疏远贤人,使儒道坠落,颇为愤慨。

  信中有这样的话: “百孔千疮,随乱随失,共危如一发引千钧……” 这是比喻一件事情,到了极危险的地步,好像一根头发,系着一千斤重的东西。现在一般人凡是遇到最危险的事情,往往就拿这句话来形容。这则成语见韩愈给孟尚书书,有:“共危如一发引千钧,绵绵延延,洼以微灭。”之句。

文以载道名词解释

文以载道是一个成语,读音是wén yǐ zài dào,意思是关于文学社会作用的观点。

《说文解字》之文之字的概念

                                                      董泽蛟
舌灿莲花成语言,话万物在天成象。笔下生花成文字,画万物在地成形。语言反映天地之道,文字反映万物之道。
一、《四书五经》不是用汉字写的
汉字属于文字,文字不属于汉字,先秦文言文字也不是汉字,因为汉在秦之后。先秦文字识读方法与汉字不一样,所以意思也不同。《四书五经》是用先秦文字写的,不是汉字写的。大这个先秦文字的意思与大这个汉字的意思不一样,大这个先秦文字的意思是人类、人们,《说文解字》所说的篆文字义与汉字释义不一样,所以先秦文言文字的意思并不是汉字读音标义的意思。
要看明白《四书五经》所讲的历史与思想史,必须学习掌握先秦文字识读方法,因为《四书五经》说的“大哉乾元”这些文字不是汉字,“道可道”这些先秦文字也不是“道可道”这三个汉字。先秦文字“母”的意思是“牧”这个汉字,不是“母”这个汉字。先秦文字“女”的意思是“贵”,不是女。
大这个先秦文字是篆文汉字印刷体,并不是汉字。《四书五经》文字都是篆文汉字体,篆文与汉字的字义有区别,但是篆文汉字体与汉字区别不大,个别文字的意思要查《说文解字》与《尔雅》。今古学者以汉字释义去理解先秦文字是不对的,因为文字的时间逻辑不对。汉字的释义与先秦文字的意思有区别。因为《说文解字》讲的篆文字义与汉字释义并不完全一致,《说文解字》讲的是篆文字义,不是汉字字义。
当今学者不是先秦时代之人,所以没有资格说解甲骨文与篆文字义,东汉许慎所讲的篆文字义最权威。有的学者脑壳有病,居然去讲篆文字义。不是那个时代的人,哪来资格讲篆文?我们只能学习运用《说文解字》六术,比照汉字的字义词义,讲汉字的笔划逻辑根符源义。比照《说文解字》的字义,讲篆文汉字体的笔划逻辑根符源义。不围绕汉字与篆文字义,识读文字毫无意义。如果学者解释的文字识读义与篆文字义、汉字字义词义不同,哪个用嘛?能读什么书?恐怕只能读他自己写的书。
二、文者物象之本
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
文者物象之本,文字的本质是物象图形符号。☳、☴是由线条线段构成的图形符号,绳文也是由线条线段构成的图形符号。
“依类象形谓之文”,这是象形文字,不是当今学者认为的独体字。“其后形声相益谓之字”,这是形声文字,不是当今学者认为的合体字。“一”既是依类象形之文,也是形声相益之字。独体字属于之字,不属于之文。合体字也属于之字,不属于之文。笔画图形“一”、笔划符号“一”属于之文,汉字“一”属于之字。
《说文解字》曰:“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生万物,凡一之属皆从一。”这是笔划符号“一”之文的定义,不是“一”之字的释义。凡某之属皆从某,表示“某”属于之文。“道,从辵从首”,辵和首属于之文,道属于之字。《说文解字》520个部首属于统辖字之文,其余文字属于被辖字之字。文统辖字,字被文辖。
笔画依类象形成图画之文、图形之文、图像之文、图象之文、图案之文。笔划依类效法抽象形成符号之文,图形符号形声相益成之字,图形有形,符号有声。所以不能认为独体字是之文,合体字是之字。之文是图符,这与字的识读方法不一样。认字读拼音,识文读图符的意思,这是两回事。一这个汉字读一,一这个笔画图符之文表示阴阳合一,象一阴一阳之两笔划重合为一笔画,这是根据《易经》“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个概念来作的解释说明,所以文字的意思与汉字的意思不一样。
图有意思,符号是形式,符号的意思由人们作定义、取名字。比如ABC这些符号的意思由人们定义。C这个符号在化学专业表示碳原子,这与语文专业所表示的意思是不一样的。数控专业和建筑专业对这个符号的定义也是不一样的。大这个篆文与大这个汉字的意思也是不一样的,这就是《道德经》说的“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出就是同图,图形是一样的,名称不一样,意思也不一样。表示城市的市与表示行政区划的市是同一个字,但不是同一个词,多义词就是同出而异名。
三、笔划与笔画的概念
《易经》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谓善,成之者谓性,生生之曰易,成象之曰乾,效法之曰坤。
大道至简,大哉乾元。大这个文字笔画一横象一阴一阳两笔划重合为一笔画,笔画一撇一捺象一阴一阳两笔划,所以大这个文字的笔划逻辑反映了一阴一阳之谓道的逻辑,大这个文字的道理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所以大道至简。如果还不明白这个意思,那就是不善!不能继之者谓不善,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小人见仁便认为是仁爱,斯不知仁之文并非仁之字,君之仁圣、子之仁孝、亲之仁爱、母之仁慈、师之仁义的意思各不一样,小人不明就里,不明白这些意思,所以小人为不善,见君子而厌然。民也不善于学习思考问题,所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文言文字民与人之义不同。
笔划横竖撇捺折以最简易的形式反映着一阴一阳之谓道的逻辑变易,所以笔划生生之曰易。笔画成图象之文就是成象之曰乾,笔划效法笔画成符号之字就是效法之曰坤。依类象形之文在前,故曰乾。形声相益之字在后,故曰坤。效法之字与成象之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用笔划来反映道的逻辑变化,这种方法又好又简单,这种逻辑思维的性质善,也就是继之者谓善,成之谓性。
笔画成图画、图象、图形、图像,笔划成符号。图画不是用笔划的,而是笔画的。_□是笔画点线条段圈,一丨丿乀是笔划符号。笔画图画有颜色,点线条段构成图,线与颜色构成画。笔划符号属于抽象逻辑思维,笔画图文属于形象逻辑思维。
道可道,非常道,道这个图形可以表示道这个文字的意思,这不是通常所说的道理。名可名,非常名,万物的名可以用文字命名,这不是通常所说的名。故常无欲以观其眇,观笔划逻辑之微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观文字之逻辑规律。≡这个图形与≡这个符号同出而异名,大这个汉字与大这个篆文同出而异名。名不同,则识读方法不同,表达的意思也不同,同样的道理同谓之玄,笔划逻辑一阴一阳玄之又玄,笔划越玄越多是谓众,意思越来越玄是谓妙,所以《道德经》称为众妙之门,《易经》称之为道义之门。
四、文字的主要类型
在天成象看天象看图象,在地成形看地形看图形,满天星斗看星象看符号。
(一)图像文字。看画得像什么物,指物不指事,象形不会意,不能引申,这是识读图像文字象形指物之法。
(二)图象文字。看画的是什么,指事不指物,象形不会意,这是识读图象文字象形指事之法。
(三)图画文字。看画的是什么,比喻什么或寓指什么,既有形意又有寓意,这是识读图画文字象形会意之法。
(四)图形文字。看图形笔画,量长短、比高低、论先后,讲道理,这是识读图形文字形声会意之法。
(五)符号文字。讲符号文字的意思或概念,讲依据,作说明,这是识读符号文字形声表义之法。
比如史的根符“囗”象长方形,所以口的意思是方,可以指地方、方面。所以史这个文字的意思是掌一方面事的人,比如内史,掌一地方事的人,比如刺史、长史,掌一职方事的人,比如太史。“口”象一张纸,所以史表示纸张记录文字,纸上的文字反映思想史,记录历史。
“口”表示嘴巴,可以指语言,也可以指声音。逻辑的辑根符口表示说话、能发出声音形成语言。根符耳表示听话、能听进声音产生想法。根符口耳相传表示思想传播,能说能听表示语言逻辑一进一出,也就是思想一进一出。根符车表示能进出,能转动。语言是逻辑思维的工具,所以辑的笔划根符逻辑反映着语言逻辑一进一出、逻辑思维旋之又旋的意思。
文以载道,三千文以载三千道,三千文之道以载三千道之道。看懂了图象则能望天象参天之道,看懂了图形则能观地形悟地之道,看懂了符号则能看人事物之道。
图文象形会意,符号形声表义,笔画阴阳之义,笔划指事理义,根符通假字义,字根转注词义,这是文字笔划逻辑根符源义识读。笔划成根符,根符成文字,所以笔划逻辑根符源义乃成文字本原义。汉字读音标义,汉语拼音表意,词语概念定义,组词造句衍义,这是汉字识读逻辑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这个字,斯不知美之文并非美之字,美这个文字的意思并不是美这个汉字的意思,斯恶已,不明道也。天下皆知善之为善这个词,斯不知善这个词的意思并不是善这个先秦文言文字的概念,斯不善已,不道德也。仁者见之谓之仁,指思想道德观念,因为仁代表道之德,也就是仁义礼。知者见之谓之知,指文化知识理念,因为知代表知识,也就是智诚信。孝文德成知,修道德成仁,孝文德之善,修道德之美。君子体仁,人性本善,人的生命逻辑先天性本善,人的辩证逻辑思维后天性质善。仁,道性善,道德美,善之长也。

文以载道的读音

文以载道的读音:wén yǐ zài dào。
成语:文以载道
释义:载:装载,引申为阐明;道:道理,泛指思想。指文章是为了说明道理,弘扬精神的。
出处:宋·周敦颐《通书·文辞》:“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
例句:古人说‘文以载道’,用现在的话说,写文章就是表达思想。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