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虚赋的主要内容(子虚赋讲了什么)_司马相如_子虚_上林

本文目录

  • 子虚赋讲了什么
  • 子虚乌有有什么典故出处在哪是什么故事
  • 子虚赋的介绍
  • 《子虚赋》的作者是谁
  • 子虚赋主客问答是谁
  • 《子虚赋》的作者是谁主要讲的是什么

子虚赋讲了什么

《上林赋》讲的是天子打猎的事。

《上林赋》是司马相如专为汉武帝写的。公元前141年,汉景帝驾崩,汉武帝刘彻即皇帝位。武帝一开始看见《子虚赋》很是喜欢,还以为是古人写的,感叹没有跟写赋的人生于同一个时代。

他身边侍奉的人正好知道司马相如的大名,于是告诉了武帝,武帝便把司马相如招进了都城。司马相如感佩武帝识货,就说:“《子虚赋》写的是诸侯王打猎的事,我再写一篇天子打猎的。”于是便有了《上林赋》。

《上林赋》开头承接了《子虚赋》的内容,所以被称为《子虚赋》的姊妹篇。而且此时周亚夫已经平定了七国之乱,诸侯王强大难制的局面大为缓和,中央集权走向巩固,国家统一显著加强。

《上林赋》采取的还是虚构人物的问答方式展开,开头增加了一个虚构人物“亡是公”,借亡是公的口说子虚先生和乌有先生两人的争论太过肤浅,那是因为两位没见过天子狩猎的情景。

子虚乌有有什么典故出处在哪是什么故事

“子虚乌有”这个词,意思是很简单的,就是说一样东西完全是不存在,纯属胡编乱造出来的,但是为什么用子虚乌有这个词来形容这样的意思呢?你知道子虚乌有这个成语该怎么用,也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你知道子虚乌有的背后是一个什么样的典故吗?我国的成语基本上每一个都对应了一段历史故事,那么子虚乌有的背后又有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1.子虚乌有是怎么来的

人们习惯将那些不存在的或者不真实的事情用“子虚乌有”来形容,但你知道成语“子虚乌有”是怎么来的吗?原来“子虚”与“乌有”都是人名。

据说在西汉时期,当时著名的文学家司马相如写了一篇《子虚赋》,这篇文章文采飞扬,即便在今天也十分有名。《子虚赋》主要讲述的是楚王派子虚去访问齐王,子虚见到齐王然后说道:“你看我们的地盘多大啊,人多地广,物产丰富,而你们齐国相对而言就小了很多。”一旁的齐国大臣乌有听到了很不服气,这时齐王要率全国的游猎能手陪同子虚外出打猎。子虚看齐国有这么多的打猎能手也很不服气,然后子虚竭力向陪同的乌有先生吹嘘楚王的游猎盛况,他还故意贬低乌有。两个人争论不休,谁都说服不了谁。

事实上,“子虚”和“乌有”都是司马相如虚构的人物。后来,人们谈及那些虚假的、不存在的、不真实的事情时,就说这些是“子虚乌有”。今天的“子虚乌有”便从这里演化而来的,这是出自司马相如的《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的故事。

2.子虚赋

《子虚赋》是汉代辞赋家司马相如早期游梁时所作,有着浓厚的黄老道家色彩。《子虚赋》作于司马相如为梁孝王宾客时,时在汉景帝年间,其主题是以这一时期以虚静为君的道家思想为指向的,但是景帝不好辞赋并没有得到景帝的赏识。却为后来的汉武帝所赏识。此赋写楚国之子虚先生出使齐国,子虚向乌有先生讲述随齐王出猎,齐王问及楚国,极力铺排楚国之广大丰饶,以至云梦不过是其后花园之小小一角。乌有不服,便以齐国之大海名山、异方殊类,傲视子虚。其主要意义是通过这种夸张声势的描写,表现了汉一代王朝的强大声势和雄伟气魄。此赋极铺张扬厉之能事,词藻丰富,描写工丽,散韵相间,标志着汉大赋的完全成熟。它与《上林赋》构成姊妹篇,都是汉代汉族文学正式确立的标志性作品。

《子虚赋》作于司马相如早期客游梁孝王之时。据《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载,相如“以赀为郎,事孝景帝,为武骑常侍,非其好也。会景帝不好辞赋,是时梁孝王来朝,从游说之士齐人邹阳、淮阴枚乘、吴庄忌夫子之徒,相如见而说之。因病免,客游梁。梁孝王令与诸生同舍,相如得与诸生游士居数岁,乃著《子虚之赋》”。当时司马相如还只是“与诸生同舍”,“得与诸生游士居”,在文坛上尚未有所建树。

3.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约前179年—前118年),字长卿,汉族,蜀郡成都人,祖籍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侨居蓬州(今四川蓬安)西汉辞赋家,中国文化史文学史上杰出的代表。有明显的道家思想与神仙色彩。

景帝时为武骑常侍,因病免。工辞赋,其代表作品为《子虚赋》。作品词藻富丽,结构宏大,使他成为汉赋的代表作家,后人称之为赋圣和“辞宗”。他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也广为流传。鲁迅的《汉文学史纲要》中还把二人放在一个专节里加以评述,指出:“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

景帝时期

原名司马长卿,因仰慕战国时的名相蔺相如而改名。《史记 司马相如列传》、《汉书司马相如传》皆载明司马相如出生于蜀郡成都(司马相如字长卿,蜀郡成都人也),清代《四川通志》也记载:“汉司马相如成都人,侨居蓬州(今四川蓬安)” 少年时代喜欢读书练剑,二十多岁时用钱换了个官职,做了汉景帝的武骑常侍,但这些并非其所好,因而有不遇知音之叹。

武帝赏识

待梁孝王刘武来朝时,司马相如才得以结交邹阳、枚乘、庄忌等辞赋家。后来因病退职,前往梁地与这些志趣相投的文士共事,就在此时相如为梁王写了那篇著名的《子虚赋》。《子虚赋》作于司马相如为梁孝王宾客时,时在汉景帝年间,其主题是以这一时期以虚静为君的道家思想为指向的,但是并没有得到景帝的赏识,景帝不好辞赋。景帝去世,汉武帝刘彻在位。刘彻看到《子虚赋》非常喜欢,以为是古人之作,叹息不能与作者同时代。当时侍奉刘彻的狗监(主管皇帝的猎犬)杨得意是蜀人,对刘彻说:“此赋是我的同乡司马相如所作。”刘彻惊喜之余马上召司马相如进京。司马相如向武帝表示说,“《子虚赋》写的只是诸侯王打猎的事,算不了什么,请允许我再作一篇天子打猎的赋”,这就是内容上与《子虚赋》相接的《上林赋》,不仅内容可以相衔接,且更有文采。此赋以“子虚”“乌有先生”“亡是公”为假托人物,设为问答,放手铺写,以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帝王奢侈为主旨,歌颂了统一大帝国无可比拟的形象,又对统治者有所讽谏,开创了汉代大赋的一个基本主题。此赋一出,司马相如被刘彻封为郎。

相如出使

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相如担任郎官数年,正逢唐蒙受命掠取和开通夜郎及其西面的僰中,征发巴、蜀二郡的官吏士卒上千人,西郡又为唐蒙征调陆路及水上的运输人员一万多人。唐蒙又用战时法规杀了大帅,巴、蜀百姓大为震惊恐惧。皇上听到这种情况,就派相如去责备唐蒙,趁机告知巴、蜀百姓,唐蒙所为并非皇上的本意。司马相如在那儿发布了一张《谕巴蜀檄》的公告,并采取恩威并施的手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如出使完毕,回京向汉武帝汇报。唐蒙已掠取并开通了夜郎,趁机要开通西南夷的道路,征发巴、蜀、广汉的士卒,参加筑路的有数万人。修路二年,没有修成,士卒多死亡,耗费钱财。当权者多有反对者。这时,邛、笮的君长听说南夷已与汉朝交往,请求汉朝委任他们以官职。皇上任命相如为中郎将,令持节出使。拢络西南夷。相如等到达蜀郡,蜀人都以迎接相如为荣。司马相如平定了西南夷。邛、笮、冉、駹、斯榆的君长都请求成为汉王朝的臣子。于是拆除了旧有的关隘,使边关扩大,开通了灵关道,在孙水上建桥,直通邛、笮。相如还京报告皇上,皇上特别高兴。他的一篇《难蜀父老》以解答问题的形式,成功地说服了众人,使少数民族与汉廷合作,为开发西南边疆作出了贡献。可惜好景不长,被人告发接受贿赂,遂遭免官。岁余,被重新启用,仍为郎官。

因病免官

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相如已因病免官,家住茂陵。天子说:“司马相如病得很厉害,可派人去把他的书全部取回来;如果不这样做,以后就散失了。”派所忠前往茂陵,而相如已经死去,家中没有书。询问相如之妻,她回答说:“长卿本来不曾有书。他时时写书,别人就时时取走,因而家中总是空空的。长卿还没死的时候,写过一卷书,他说如有使者来取书,就把它献上。再没有别的书了。”他留下来的书上写的是有关封禅的事,进献给所忠。所忠把书再进献给天子,天子惊异其书。如《遗(wèi,魏)平陵侯书》、《与五公子相难》、《草木书》篇没有收录,收录了他在公卿中的作品。

子虚赋的介绍

《子虚赋》是汉代辞赋家司马相如早期游梁时所作,有着浓厚的黄老道家色彩。《子虚赋》作于司马相如为梁孝王宾客时,时在汉景帝年间,其主题是以这一时期以虚静为君的道家思想为指向的,但是景帝不好辞赋并没有得到景帝的赏识。却为后来的汉武帝所赏识1。此赋写楚国之子虚先生出使齐国,子虚向乌有先生讲述随齐王出猎,齐王问及楚国,极力铺排楚国之广大丰饶,以至云梦不过是其后花园之小小一角。乌有不服,便以齐国之大海名山、异方殊类,傲视子虚。其主要意义是通过这种夸张声势的描写,表现了汉一代王朝的强大声势和雄伟气魄。此赋极铺张扬厉之能事,词藻丰富,描写工丽,散韵相间,标志着汉大赋的完全成熟。它与《上林赋》构成姊妹篇,都是汉代汉族文学正式确立的标志性作品。

《子虚赋》的作者是谁

《子虚赋》主要意义是通过这种夸张声势的描写,表现了汉一代王朝的强大声势和雄伟气魄。此赋极铺张扬厉之能事,词藻丰富,描写工丽,散韵相间,标志着汉大赋的完全成熟。那么《子虚赋》的作者是谁呢?

《子虚赋》的作者是谁

1、《子虚赋》的作者是司马相如。

2、司马相如是中国文化史文学史上杰出的代表,是西汉盛世汉武帝时期的文学家、杰出的政治家。他被班固、刘勰称为“辞宗”,被林文轩、王应麟、王世贞等学者称为“赋圣”。同时,司马相如出使西南夷,将西南夷民族团结统一于大汉疆域,被称之为“安边功臣”,名垂青史。

3、司马相如与卓文君不拘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婚姻的果敢行为,远在公元前就演绎了自由恋爱的爱情经典,被誉为“世界十大经典爱情之首”,闻名中外。后人则根据他二人的爱情故事,谱得琴曲《凤求凰》流传至今。唐代诗人张祜则有《司马相如琴歌》一首,曰:“凤兮凤兮非无凰,山重水阔不可量。梧桐结阴在朝阳,濯羽弱水鸣高翔。

4、《子虚赋》,《上林赋》,《司马相如上书谏猎》,《长门赋》,《凤求凰》是汉代文学家司马相如的古琴曲,演义了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以“凤求凰”为通体比兴,不仅包含了热烈的求偶,而且也象征着男女主人公理想的非凡,旨趣的高尚,知音的默契等丰富的意蕴。全诗言浅意深,音节流亮,感情热烈奔放而又深挚缠绵,融楚辞骚体的旖旎绵邈和汉代民歌的清新明快于一炉。

以上就是给各位带来的关于《子虚赋》的作者是谁的全部内容了。

子虚赋主客问答是谁

《子虚赋》和《上林赋》的主要内容是描写畋猎活动,也有人把两篇合为一篇,称为《天子游猎赋》。这个问题是一个争议颇多的悬案。

赋中虚构子虚、乌有和亡是公三个人物,先是楚国使者子虚向齐国乌有先生夸耀楚国云梦泽之广大、物产之丰饶和楚王游猎之壮观,继而是乌有先生不服而加以反诘,并夸说齐国地大物博和齐王畋猎盛况。然后,亡是公出面,对二人之夸辞加以批驳,进而顺势夸耀天子上林之事以压倒齐楚,最后归结于天子自我醒悟,以此为讽谏。这两篇赋是司马相如的代表作,堪称汉代散体大赋的典范作品。“西汉第一个以辞赋名家而彪炳千古者,是司马相如;他也是把汉大赋完全定型化而使之脱离楚辞的首功人物。”

《子虚》《上林》二赋充分体现了大赋的各项文体特征,在汉赋艺术领域中,其典范意义在大赋体式、艺术面貌和赋颂传统等方面都得到了展示。首先,奠定了汉代散体大赋的写作模式。枚乘《七发》是散体大赋的开山之作,标志着汉代大赋的形成,但它毕竟不以赋为名,形式也较为特殊。而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两篇,不仅在结构方式、描绘手段、语言文辞和规模气势上完备具有散体大赋的文体特征,而且与枚乘《七发》相比,能够把这些文体特征都发挥到极致。

具体来说:一是虚设人物,主客问答。司马相如赋中出现的三个人物子虚、乌有和亡是公,从人名寓意上便有意突出其虚设性质,以至于“子虚乌有”后来成为一个表示虚构捏造含义的成语。人物之间依靠对话构成了互动关系,使作品包含一定的情节元素,结构上形成一个故事框架。不过作者用意所在,并不是要通过情节来刻画人物形象,而是借助于人物之间所进行的争论夸比,在你问我答的开放性结构中,展开对外部物质世界的铺写描绘。

一篇长达数千字的大型赋作,描写的事物林林总总,无所不包,假如只是一味地单调铺写,必定会使人眼花缭乱而难以卒读。而以人物问答来穿针引线,使夸耀性的铺叙在论辩展开的过程中形成一浪高过一浪的态势,从而产生引人人胜的效果。这样巧妙的艺术构思,无疑使作品增加了可读的趣味性。而且赋中由子虚夸楚,乌有先生加以批驳并顺势夸齐,最后亡是公批判两人再夸天子,这种后者压倒前者的结构线索,也以隐曲的方式体现了中央朝廷对藩王诸侯的征服。

虚设人物以问答的间架结构虽不自司马相如始,但由于他的运用而使这种构篇手段的特性及艺术效果达到了极致,以至于

《子虚赋》的作者是谁主要讲的是什么

《子虚赋》,汉赋名,西汉司马相如著。全文保存于《史记》及《汉书》本传中;至《文选》,则以其前半题为《子虚赋》,后半题为《上林赋》。

作者全篇写3个假想人物子虚、亡有先生、亡是公的相互诘难和议论。前二人分别张扬诸侯国楚齐的苑囿之盛,后者则铺叙天子游猎之事,作者在赋的末尾委婉讽刺,然整体而言,实是“劝百讽一”。

这篇赋规模宏大,铺叙细腻,为汉代大赋之代表作,对后来的辞赋影响很大。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