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无伤为什么要背叛刘邦?出卖曹无伤真的是项羽的无心之举吗,曹无伤为何背叛刘邦_项羽_刘邦_关中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曹无伤 什么 项羽 刘邦 关中

本文目录

  • 曹无伤为什么要背叛刘邦
  • 出卖曹无伤真的是项羽的无心之举吗,曹无伤为何背叛刘邦
  • 如何看待曹无伤的死
  • 曹无伤是个什么样的人
  • 曹无伤是刘邦麾下的大将,为何刘邦在鸿门宴后就杀了他
  • 关于曹无伤的资料
  • 对曹无伤的评价
  • 雍齿和曹无伤都背叛过刘邦,为什么刘邦屡次放过雍齿,却要杀曹无伤
  • 曹无伤是刘邦的部下,为何要向项羽告密
  • 曹无伤是刘邦手下大将,为何要向项羽献计杀刘邦,仅仅只是想投靠项羽吗

曹无伤为什么要背叛刘邦

曹无伤贪得无厌为了前程另外有所密谋,背叛刘邦。

曹无伤少时便追随刘邦,随同一起对抗秦国,虽无功劳也有苦劳,但刘邦也给予他相应的回报了,在刘邦小有所成时,便让曹无伤担任了左司马一职,并让他父母妻儿能过上不用颠沛流离的生活,从这点上来说,曹无伤并没有选错主公,刘邦待他也算是仁义。

但曹无伤本人却贪得无厌,妄想得到更好的回报,为了他的前程另外有所密谋,私下背主,当曹无伤背着刘邦,私下向项羽告发他,意在让项羽杀死刘邦时,这个人便没有了仁义二字,没有了忠义二字。

历史简介:

曹无伤在史记中被太史公一笔带过,本是刘邦大营的一名将领,但是在项羽本就忌惮刘邦的关键时刻,他竟然使人密告项羽,刘邦欲当关中王,这简直是犯了项羽的忌讳,使项羽对刘邦起了杀机。

史记项羽本纪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曹无伤在刘邦起事的时候就跟随刘邦了,这个时候项羽和刘邦还没有正式的决裂,楚汉相争都还没有开始。

出卖曹无伤真的是项羽的无心之举吗,曹无伤为何背叛刘邦

出卖曹无伤的确是项羽的无心之举;而曹无伤之所以要背叛刘邦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当时的刘邦并没有项羽强大,所以曹无伤才会选择一个更好的主子;第二、曹无伤想要在项羽手下得到重用,所以便主动出卖刘邦。

在鸿门宴上的时候,刘邦面对项羽的一再质问都应付过去了,无可奈何的项羽便将曹无伤供出来了。项羽声称是刘邦手下的曹无伤举报的刘邦,刘邦这才知道原来曹无伤已经背叛了自己,但是为了应付项羽,刘邦依然放低身段不断说这是误会,希望项羽不要误会自己,项羽也成功被刘邦蒙骗了。而项羽出卖曹无伤的举动完全是为了逼问刘邦而已,这也很符合项羽“有勇无谋”的人设,所以项羽出卖曹无伤一定是无心之举,而不是故意为之。

而曹无伤会选择背叛刘邦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

(一)、曹无伤认为项羽是一位更好的主子

当时的刘邦已经年近四十,而项羽却是个二十多岁的意气风发的壮年男子,而且项羽的势力远远要比刘邦强大,所以曹无伤会背叛刘邦并投靠项羽是一件合情合理的事情。而项羽除了势力远超刘邦这个好处外,项羽的耿直和惜才也是曹无伤看中的,反观刘邦,不仅疑心深重,而且刚愎自用是,实在称不上是一位好主子,所以曹无伤才会选择背叛刘邦。

(二)、曹无伤想要得到项羽的重用

当时的曹无伤已经决定要投靠项羽了,所以便靠着出卖刘邦来获得项羽的重用,这也是曹无伤背叛刘邦的重要原因。如果曹无伤真的想在项羽手下得到重用,那么背叛刘邦便是最好的方式,既能表达自己的诚意,又能帮助项羽。

如何看待曹无伤的死

首先,曹无伤是一位将领,也就是说是一位武将,归于刘邦麾下。但他并不出名,甚至可以说是籍籍无名的,所以非大将也,也就是一小将,他的官位是左司马,一名小将能做到左司马这个位置上,可以说曹无伤虽战术战力不怎么样,但智谋还是值得肯定的,或者说他当初是对刘邦做出过贡献,以至于刘邦那种识才之人会将左司马的职位交由曹无伤。

其次,曹无伤在他的一生中,所主导的最有名的事件便是鸿门宴一案。因为他怕将来刘邦被项羽打败后,自己会随着刘邦的死亡而终结荣华富贵的生活,便提前向项羽告密,将刘邦心中暗地所想,暗中所作所为统统告诉了项羽,期望项羽能在他称霸后,感念他的功劳,让他能保住自己的富贵和荣华。

从这点上可以看,曹无伤对主,并非是完全忠心的,在个人小利小惠的面前上,完全将所属阵营的利益抛诸于脑后,置之不理,甚至以出卖组织利益来获得个人荣耀,可谓个人主义极其严重的人。

正因为曹无伤太过于自私,所以最终的结局也是不得善终,在刘邦知道了他的告密后,毫不犹豫的将其处死。

曹无伤是个什么样的人

  曹无伤(?-前206),是汉高祖刘邦手下的一名将领,官至左司马。他是导致鸿门宴事件发生的人物之一,亦因此被刘邦处死。
  刘邦于前206年攻入关中地区,秦王子婴投降。项羽过了接近一个月才率领大军到达函谷关,并在得悉刘邦已取得关中后攻陷此关。
  据《史记》记载,曹无伤在刘邦决定会见项羽前,派人向项羽传话,说:“沛公(刘邦)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听后感到很愤怒,并在范增的劝说下决定进攻刘邦。
  本段下场
  刘邦在得到项伯(项羽叔父)的通知和张良的建议后亲自见项羽谢罪,项羽设宴款待。范增在席上意图加害刘邦但不成功,是为鸿门宴。
  在宴会前,刘邦询问项羽是谁使他怀疑自己。项羽随即透露曹无伤告密的事。
  刘邦担心范增等人的加害而逃席,回到自己军中便立即处死了曹无伤。
  本段争议
  唯一对他有所记载的史籍《史记》未有对曹无伤作出深入的描述。该段文章近年被列为中国大陆的高中语文教材,有阅读者则对曹无伤的身份、角色、动机均作出讨论和研究。
  常见的观点包括:
  曹无伤为投靠项羽或自保而出卖刘邦。
  曹无伤是项羽军派往刘邦军的间谍。
  亦有意见认为项羽亲自告诉刘邦事件的经过是出卖曹无伤。
  现时亦有论者将曹无伤和项伯比较,认为两人均背叛所属阵营的人。有些意见指曹无伤的贡献比项伯为小。
  以下转载自菜九段文:
  千古谁识曹无伤
  作为历史公案的鸿门宴,其始其终都与一个人物挂上了号,这个人就是曹无伤。给人的印象是,这是一个刚刚出场就立即谢幕的人物、却让历史永远地记住了他。后世甚至以为,因为曹无伤才有鸿门宴。菜九以为,可能更接近历史真实的是,无论有没有曹无伤,都会有鸿门宴。
  除曹无伤外,刘邦所部的左司马尚有三人,他们是蓼侯孔藂,费侯陈贺,斥丘侯唐厉。但一提到左司马,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曹无伤。比如,沛公初起兵时斩秦泗川守壮的功臣就是左司马,《高祖本纪》记此事曰:“沛公左司马得泗川守壮杀之。”《索隐》引颜师古云:“得,司马之名。非也。按后云左司马曹无伤,自此已下,更不见替易处,盖是左司马无伤得泗川守壮而杀之耳。”这一来二去,就将这一桩大功落实在了曹无伤的名下。只是这种认定不是没有争议的,《史记会注考证》引周寿昌曰:“沛公此时左司马尚有孔聚、陈贺、唐厉、不止曹无伤一人。《功臣表》可证。”但菜九以为,这个功劳可能还真应该归之于曹无伤。因为另几人是汉之功臣,如果是他们中某人所为,直接说就是了,何必只保留官职而不提姓名。可能的原因是曹无伤已成了罪人,不便提。而击杀秦郡守之功又是反秦战事之最可称道者,不容没去,故有此种记载方式。当然,记不住人的姓名的情况也是有可能发生的。但考虑到沛公部此时刚刚起兵,部队的建制尚属草创,是否有官衔名号还很成问题,此官职极有可能是日后追记的。
  非常奇怪的是,考查追随刘邦起兵的几个亲信:曹参、周勃、樊哙、夏侯婴、周绁的早期官职,竟与司马之职无一丝一毫的联系。司马之职更像是楚制,而刘邦部沿用的官职更多的是参照了秦制。比如樊哙、曹参等人均是由七大夫而五大夫,继而为执帛或执圭,再没见司马之职。菜九以为,此职或者非刘邦主干部队的官职,更可能先为刘邦的兄弟部队吕泽部所专有,因为吕泽所部用楚制更多。司马官职可能不低,灌婴击楚最后一战的功劳薄上还特意记了“降左右司马各一人”,说明此官职的重要。有鉴于此,曹无伤至少是个立有战功的人,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参加过秋收起义及万里长征的老红军。像这样一个追随刘邦或吕泽反秦出生入死的人,到了两军对峙的节骨眼上,怎么会暗中向项羽一方去搬弄是非呢。现在有些教案将曹无伤说成是项羽在刘邦阵营中的内应,这个看法不对。刘项两军长时期联手作战,曹项原本认识也很正常。此时曹只是主动投靠,是否为项氏接纳尚属未知数,又如何内应得起来。何况,曹无伤所说并不是什么重大机密,与其说是通风报信,不如说是政治表态。其所作所为更像是为自己留个后路。为什么会是这样?自从项羽破关而入,两军的态势敌意甚浓,项强刘弱,一目了然,所有的人都清楚打起来会是什么结果。不仅是刘邦,其所部稍有头脑的将领也能判断出局势的危急,曹无伤的告密也正是在这种情形下发生的。像曹无伤这样经过浴血奋战数年立有大功的人,此时有安享胜利成果的心理状态也很正常。而一旦重新开战,享受胜利的前景就会完全泡汤。当然,如果能站在胜利者一方,则又将另当别论。曹无伤所为,就有点向下一个胜利者投靠的倾向。也就是说,曹无伤做了两军将打起来的准备,而根本没想到两军有可能打不起来。一旦打不起来,曹氏所为将为两边所不容。所以古人说,祸莫大于欲利,岂空言哉。
  曹无伤传递的情报内容是:“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此言不得完全视之为进谗,而应当作具有某种可信程度的史料。曹无伤通风报信的内容,从几个方面刺激了项羽。刘想王关中,尽管他有这个权利,但这是项羽及诸侯联军肯定不会答应的。人性中有一特点,即看高自己的努力,看低他人的努力。在项羽及联军看来,他们在黄河以北消灭了秦军野战军主力就是盖世奇功,他们就理应享有对战利品的最大支配权。如果让刘邦如约王关中,就表明项羽的功劳要大打折扣,何况秦政权的金银财宝还都让刘邦霸占了。这口气是项羽无论如何也咽不下去的。在项羽的灭秦计划中,应该将秦宗室斩尽杀绝,他显然也不想让秦王子婴活下来。因此,刘邦立子婴为相一事,也为项羽所不能容忍。其实无论有没有曹无伤的密报,项羽都不会让刘邦王关中的野心得逞,只是有了这个密报,加大了项羽打击的决心与打击准备力度。刘邦方面所遇到的尴尬是,曹无伤之进言完全属实。刘邦的打算并非隐蔽,其所部将领对此应该有一定的心理准备。而曹无伤大小也是个官,完全有可能知道刘邦的真实意图。
  刘邦的护身符是怀王之约,只是这个约定此时也不能保证其权利的落实。应该说怀王之约是在灭秦形势非常渺茫的情况下作出的,而这个约定本身也有模糊之处。比如王关中的范围到底有多大,是旧秦的全部地盘,还是其核心数郡。秦政权的财富怎么处理也没有明确交代,不过也不好明确交代,只能是走着瞧。谁也没有想到形势发展得如此迅速,看起来不可能实现的灭秦目标居然一下子实现了,并出现了超强的项羽及诸侯军事集团,使得原本就不容易执行的约定更难落实了。正因为这样,才有了刘邦决心武力维权之举,接着有了项羽决心武力毁约之举。而刘邦情知不敌,为求自保,决意拱让王关中的权利,就等于把怀王之约搁置了起来。这一来,也等于把处理灭秦后局面的难题交给了项羽处理。曹无伤因料想不到刘项之间完全有化解的余地而作出的告密之举,到了这个时候就显得多余了。
  鸿门宴就是项羽处理这个局面的第一回合。在鸿门宴上,刘邦肯定提出了自己利益的底线,即只要巴蜀两块地方,其他由项羽发落。这个内容没有被记载下来,是从常理上推测出来的。因为无论是刘邦对项伯所说的话,还是在鸿门宴上对项羽所说的话,都没有什么涉及利益交换的实质内容。而缺少了这些内容,就很难设想项羽盛起的杀心如何能平息,也很难设想刘邦如何敢只带百余人深入项羽的龙潭虎穴。因此,刘邦的表态应该是在其动身前往项营之前就作出了,时间应该是与项伯的会谈。因为也只有这样,项伯才能保证刘邦在项营的安全,才会敦促刘邦第二天早一点来。如果项伯没有十足的把握保证刘的安全,又岂能促刘早点送死呢。有关刘前往项营一事,项伯所用之词为谢(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为谢罪谢过之意。谢什么过与罪呢?就是刘邦派人把住了函谷关不让诸侯联军进入一事。刘邦率先灭秦夺了头功,犯了众人之嫉,又派兵阻函谷关不让联军进入,犯了众人之怒。这样的失误是要受惩罚的,因此在两军火并在即的当下,就不是仅仅口头上表示承认错误就能解决的,一定要拱让出某种利益。比如刘邦就会拱让出王关中的权利。接下来的问题是,你不王关中,让谁来王啊?你不王关中,又该如何安置你啊?先不谈后两个问题如何解决,只要刘邦向项羽当面确定了自己的立场,要打要杀之类的事就绝不能容许其发生。至于项庄舞剑一事,菜九以为属于节外生枝,并非出于项羽本意,是老糊涂范增在帮倒忙。对项羽而言,一切OK,又何必再干蠢事,成为亡秦之续呢。尽管刘邦是项羽日后称霸天下的心腹之患,但在那个时候杀刘的风险之大也是可以预期的。一旦杀刘造成刘部及项羽部属或者诸侯军队的不服,出现的大乱,非项羽所能控制。何况两人原本相交甚笃,至于在一方愿意让步的情况下把事情做绝吗。项羽的这些盘算与顾虑,曹无伤是不可能算到的,因此他的悲惨下场是不可避免的。
  鸿门宴上刘项之间只对了一句话,仅仅这一句对话,项羽就把刘邦部给他通风报信的曹无伤给卖了。据《项羽本纪》:刘邦天一亮就带了百馀随从至鸿门见项王,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经过推敲,我们就会发现,刘邦一番话说得含含糊糊,但却含含糊糊得非常有效用。他在这个时刻绝对不会有任何指责项羽的意思,其出发点是解释与自责。他是来谢罪的,在这个时刻他只能自责,话里自责的内容,是指自己听信了小人之言而闭关不让诸侯入内一事。当然,刘邦所说的小人也含双关,不仅是自己听了小人的话,就是项羽准备大动干戈,也并非出于本意,而是由不相干的人在其中起了作用。换言之,刘邦不仅承担了自己的责任,也把原本应该由项羽承担的那份责任给开脱了。应该说在原本要起的冲突中,刘项二人都犯了错,刘犯的是小家子气的错,项犯的是绝情的错。而刘邦则把所有的错承担了下来,一下子就在境界上高出项羽。刘邦所言虽然仅寥寥数语,却起到了解开项羽的心结、并使自己脱困的作用,这就是刘邦的厉害之处。这段话首先就提到的两人并肩作战情景,自然会让项羽的思绪回到艰苦作战的年代,从而念及两人原本存在的战友情谊;次及战略分工,也有战争时期两人相互配合默契的情分在其中;再及无意立下大功,表明不是自己有多大本事,完全是运气好;终及不详其名的小人尽出馊主意,让原本关系非常好的两兄弟产生矛盾。这番虚虚实实的话,基本上覆盖了项羽复杂的心理状态——战胜的豪情、立了大功的自负、失去灭秦机会的懊恼、拥有空前实力的狂妄、准备对兄弟动粗的自责心理,林林总总,在这里都受到照应。确实,对秦作战是最为艰苦卓绝的事,无数先烈壮志未酬、饮恨而终。而他们好不容易熬到了最后胜利,这个战友情份正是弥足珍贵的。有了刘邦的这番表白,再加上没被记载下来的利益交换,项羽肯定也动了真感情,觉得自己之前准备消灭刘邦的冲动太过分了,他也作了自责,他的话翻译成现在的语言,即“要不是你那个曹无伤过来搬弄是非,我又怎么会想起来要做如此绝情的事。” 这样的回答固然有项羽把刘邦的话给听岔了的因素,但更多的是,项羽已知道刘邦决意归顺的底,便觉得先前准备火并一事太过绝情,也做了自责。不自责也不合适,本来嘛,人家只是想把住胜利果实,怕别人来抢;你可是一下子就要抢走一切,还要要人家的命。后者的错显然比前者要大,且不可挽回。只是这个自责的后果,是将曹无伤当了垫脚石,让自己下得台阶来。后人以为,项羽如此轻率地把刘邦部给他通风报信的曹无伤给卖了,实为一大损失。但此时项羽已完全知道刘邦彻底让步的底线,便没有必要与刘邦闹翻。既然不打算撕破脸,此时将曹无伤抛出来,正好可以减轻自己道义上的压力,让自己下得台阶来。曹无伤是你刘邦的人,让你自己去杀好了,与项羽无关,根本谈不上什么损失。确实,在不打算与刘邦撕破脸的情况下,曹无伤的死活对项羽来说根本无所谓。我们不妨想象一下项羽当时的心态,可能听了项伯的转达,及看到刘邦恭敬地来访,项羽一下子觉得自己此前做得太过了,脸上有点下不来。是呀,人家也是千辛万苦,一刀一枪拼出来的功劳,让自己省了不少劲。而自己情况不明,就准备一步做绝,真到了那一步,情何以堪。在这个面子上下不来的时候,有个现成的曹无伤,不把他拖下水分担一点岂不愚蠢之至。所以项羽对刘邦的答话,就有很大的为自己开脱的成分。在化解危机方面,这哥俩的处事方式非常相似,自责+委过于人。细分析一下,刘邦的意思是,这事是我的不对,都怪那些不懂事的小人尽出馊主意,造成现在兄弟失和,我有责任哪。刘邦这么一坦白,项羽也说了,我做得也不好,不过要不是你那个曹无伤说事,我也不会这么做啊。看来这两个人是要维持关系的,全是外人在捣鬼。是啊,原来两人关系很好,都结拜为兄弟了,怎么居然发展到都准备火并了。噢,原来是曹无伤这小子使得坏。所以项羽供出曹无伤很正常,而将曹无伤通风报信一节瞒过不说,才不合情理,毕竟在这万分尴尬的局面下,当局者都要过关嘛。刘邦过关的办法是放低身段,低声下气,出让利益;项羽显然不能如此丢份。怎么办,把曹无伤拿过来搪塞,得其所哉。
  刘邦回到军中立即杀了曹无伤一事,与其说是除奸,但更多的是撒气。因为无论曹无伤是否通风报信,只要刘想王关中,项羽及诸侯联军肯定不会答应,结果还是当不成,有没有曹无伤,结果都不会有什么两样。但一下子亲手把差不多吃下肚的胜利果实拱手让人,刘邦这个心里啊,怎一个痛字了得。这个曹无伤的死于非命,实实在在是自找的。司马迁引用古人的话说是“祸莫大于欲利”,那么,这个曹无伤之死就是欲求利的结果。如果仅仅是想活命,双方打起来临阵投降也可以活下来嘛。其通风报信的目的,无非是想在事后从项羽阵营为自己谋个有利地位。谁知刘项两家之间的疙瘩并非解不开,而一旦战云消散,水落曹出,不死何之。
  当然,有些事不到最后是看不出结果的。如同买卖股票,哪个人不是经过百般思索、反复比较权衡,认定百分之九十九会看涨,才会持有,但事与愿违的情况多了去了,欲益反损、令人啼笑皆非的结果我们自己就经历过或身边就不时发生,但这是生活的严酷性所决定的,谁也没有办法。只可惜了曹无伤这个老革命,为了过上理想中的好日子,将一生名节押在了刘项必火并一事上,不仅是送了老命,而且其反秦的功劳就此一笔勾销。因此,也用不着说曹无伤是什么内奸,他不过是个财迷心窍、自以为精明的人,只不过是人算不过天,到头来却栽在自己手上,死都死得没名没份。

曹无伤是刘邦麾下的大将,为何刘邦在鸿门宴后就杀了他

在刘邦决定参加鸿门宴前,作为刘邦左司马的曹无伤,就已经派人向项羽进谗言,说刘邦要在准备在关中称王,私吞秦朝的金银财宝。项羽听后勃然大怒,并决心要杀掉刘邦,然后发生了鸿门宴。所以说曹无伤相当于是项羽的间谍,而曹无伤又掌管刘邦军中的要务,如果让间谍在里面的话,刘邦可以说是不战而败,所以鸿门宴以后,刘邦立刻诛杀曹无伤。

当时的刘邦比项羽先攻入关中,正常来说应该以跟项羽的约定封为王,但是当时的萧何审时度势,建议刘邦以势力不足为由,先不要在关内称王。刘邦听取萧何的意见,对关内老百姓约法三章后即撤出关中,把军队驻扎到关隘口,这样可以防止其他的势力进入关中。

而当时尤其以项羽的实力最强,刘邦左司马曹无伤又倾向于项羽,于是出卖刘邦,在刘邦参加鸿门宴前,提前泄密给项羽,差点导致刘邦遇害。幸好刘邦的谋士张良在刘邦身边,而张良因为曾经救过刘邦的亚父范曾。所以在刘邦一行逃跑的过程中,范曾火速赶到现场要带张良跑,结果张良趁机向刘邦引荐了范曾。

刘邦知人善任,知道范曾很有才华,于是以待长者的礼节参见范曾,随后范曾决定帮助刘邦逃跑,这样刘邦才躲过此次杀身之祸,这就是历史上刀光剑影的鸿门宴。所以在躲过此次之劫后,回到军中的刘邦第一件事就是,杀死叛徒曹无伤。

关于曹无伤的资料

曹无伤者,汉军左司马也。刘邦与项羽相争初期,汉弱楚强,曹为讨好项羽,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使项王大怒,发誓击破沛公军。位居人相,却做出这等不仗义之事,最终落了个“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的结果”,也是自作孽,不可活。
做人要光明磊落,做事要有职业操守。
曹无伤
曹无伤 (? - 前206年),是汉高祖刘邦手下的一名将领,官至左司马。他是导致鸿门宴事件发生的人物之一,亦因此被刘邦处死。
传信
刘邦于前206年攻入关中地区,秦王子婴投降。项羽过了接近一个月才率领大军到达函谷关,并在得悉刘邦已取得关中后攻陷此关。
据《史记》记载,曹无伤在刘邦决定会见项羽前,派人向项羽传话,说:
“沛公 (刘邦) 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项羽听后感到很愤怒,并在范增的劝说下决定进攻刘邦。
下场
刘邦在得到项伯 (项羽叔父) 的通知和张良的建议后亲自见项羽谢罪,项羽设宴款待。范增在席上意图加害刘邦但不成功,是为鸿门宴。
在宴会前,刘邦询问项羽是谁使他怀疑自己。项羽随即透露曹无伤告密的事。
刘邦担心范增等人的加害而逃席,回到自己军中便立即处死了曹无伤。
争议
唯一对他有所记载的史籍《史记》未有对曹无伤作出深入的描述。该段文章近年被列为中国大陆的高中语文教材,有阅读者则对曹无伤的身份、角色、动机均作出讨论和研究。
常见的观点包括:
曹无伤为投靠项羽或自保而出卖刘邦。
曹无伤是项羽军派往刘邦军的间谍。
亦有意见认为项羽亲自告诉刘邦事件的经过是出卖曹无伤。
现时亦有论者将曹无伤和项伯比较,认为两人均背叛所属阵营的人。有些意见指曹无伤的贡献比项伯为小。

对曹无伤的评价

曹无伤者,汉军左司马也。刘邦与项羽相争初期,汉弱楚强,曹为讨好项羽,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使项王大怒,发誓击破沛公军。位居人相,却做出这等不仗义之事,最终落了个“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的结果”,也是自作孽,不可活。
再提供一些他的个人资料以供参考:)
曹无伤
曹无伤 (? - 前206年),是汉高祖刘邦手下的一名将领,官至左司马。他是导致鸿门宴事件发生的人物之一,亦因此被刘邦处死。
传信
刘邦于前206年攻入关中地区,秦王子婴投降。项羽过了接近一个月才率领大军到达函谷关,并在得悉刘邦已取得关中后攻陷此关。
据《史记》记载,曹无伤在刘邦决定会见项羽前,派人向项羽传话,说:
“沛公 (刘邦) 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项羽听后感到很愤怒,并在范增的劝说下决定进攻刘邦。
下场
刘邦在得到项伯 (项羽叔父) 的通知和张良的建议后亲自见项羽谢罪,项羽设宴款待。范增在席上意图加害刘邦但不成功,是为鸿门宴。
在宴会前,刘邦询问项羽是谁使他怀疑自己。项羽随即透露曹无伤告密的事。
刘邦担心范增等人的加害而逃席,回到自己军中便立即处死了曹无伤。
争议
唯一对他有所记载的史籍《史记》未有对曹无伤作出深入的描述。该段文章近年被列为中国大陆的高中语文教材,有阅读者则对曹无伤的身份、角色、动机均作出讨论和研究。
常见的观点包括:
曹无伤为投靠项羽或自保而出卖刘邦。
曹无伤是项羽军派往刘邦军的间谍。
亦有意见认为项羽亲自告诉刘邦事件的经过是出卖曹无伤。
现时亦有论者将曹无伤和项伯比较,认为两人均背叛所属阵营的人。有些意见指曹无伤的贡献比项伯为小。

雍齿和曹无伤都背叛过刘邦,为什么刘邦屡次放过雍齿,却要杀曹无伤

因为雍齿立过许多战功。而且不再威胁刘邦的统治。但最为重要的是张良建议刘邦封赏雍齿,不仅纠正了刘邦任人唯亲,循私行赏的弊端,而且轻而易举地缓和了矛盾,避免了一场可能发生的动乱。他这种安一仇而坚众心的权术,也常常为后世政客们如法炮制。

而曹无伤尽管也有战功,却倾向于项羽,宁愿背叛刘邦,做项羽的间谍。更为重要的是曹无伤的泄密差点导致刘邦遇害。

拓展资料

刘邦(公元前256年—前195年),即汉太祖高皇帝,沛丰邑中阳里人,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的伟大开拓者之一、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战略家和指挥家。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有突出贡献。

刘邦出身农家,为人豁达大度,不事生产。秦时任沛县泗水亭长,因释放刑徒而亡匿于芒砀山中。陈胜起事后不久,刘邦集合三千子弟响应起义,攻占沛县等地,称沛公,不久投奔项梁,任砀郡长,被封为武安侯,将砀郡兵马 。

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军进驻灞上,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刘邦废秦苛法,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 鸿门宴后封为汉王,统治巴蜀地及汉中一带。楚汉战争前期,屡屡败北。但他知人善任,注意纳谏,能充分发挥部下的才能,又注意联合各地反对项羽的力量,终于反败为胜。击败项羽后,统一天下。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刘邦于定陶氾水之阳即皇帝位,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登基后一面消灭韩信、彭越、英布、臧荼等异姓诸侯王,又裂土分封九个同姓诸侯王。另一面建章立制并采用休养生息之宽松政策治理天下,让士兵复员归家,豁免其徭役,重农抑商,恢复残破的社会经济,稳定封建统治秩序。不仅安抚了人民,也促成了汉朝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础。 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开放与匈奴之间的关市,以缓和双方的关系。

曹无伤是刘邦的部下,为何要向项羽告密

曹无伤是刘邦的部下,向项羽告密,我认为原因是:他想脚踏两只船,在当时项羽气势很盛,刚打败了秦朝军队,有一举统一全国之势,他高看了项羽,没有认识到他非有谋略之人,结果被其供出,引来杀身之祸

事情要追溯到秦朝末年,当时秦始皇建立的秦朝风雨飘摇,只传到了秦二世就大厦将倾,让人哀叹。刘邦、项羽带领的军队在众多割据政权中脱颖而出,成为打败秦军的主力。

公园前206年,当项羽刚和秦军厮杀完毕,没想到刘邦已攻入关中,占领了咸阳,这也标志秦朝的灭亡。

这是追随刘邦大半生的曹无伤,修书一封给项羽,引起相遇大怒。信的内容是“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意思是,刘邦打算在关中称王,让子婴为相国,占尽天下所有的金银珠宝。

这显然是一封告密信,将刘邦的意谋统统告诉给了项羽,以让他早做打算,比如搞个突然袭击,以当时他的实力杀掉刘邦以绝后患也非难事。

如曹无伤所预料的,果然有鸿门宴一说,项羽请刘邦一叙,打算借机杀掉他。可是刘邦买通了项羽的谋士项伯,先是提前左右逢源,然后在宴上隐忍不发,极力讨好项羽,以躲避被杀。

项羽是个武夫,竟将给他高密的曹无伤供出,刘邦回去后直接把他杀掉了。

追究整个过程,曹无伤背叛刘邦,选择高密,是因为当时项羽兵力强盛,很看好他,想借机先为自己以后铺路,将来项羽掌权后自己求个好前程,但是没想到他只是有勇无谋,看走了眼,让人叹息。

曹无伤是刘邦手下大将,为何要向项羽献计杀刘邦,仅仅只是想投靠项羽吗

曹无伤是刘邦手下的大将,他向项羽献计,让对方杀刘邦,想投靠项羽是曹无伤的目的之一,其实主要是因为,曹无伤想耍弄小聪明,多方示好,想捞取一些政治资本,但是小聪明没耍好,遇到了项羽这个莽撞豪杰,他就反而送了小命。

按理说,曹无伤是个老革命,当年跟着刘邦征战,也立下过赫赫战功,在刘邦这里还没确定有他捞到战争成果的时候,他想在项羽那里夯实基础,想以通风报信,来获取项羽的青睐,以备来日一旦项羽得势,自己也顺理成章地当高官,过上理想中的风光日子。即使他报信造成刘邦和项羽会火并,他也不会吃亏。总之,政治上的投机,他是先考虑的。

我们后人熟悉的,是司马迁笔下对于鸿门宴的描写。当时项羽一方的亚父,强烈要求项羽对刘邦下杀手,因为早知道刘邦这小子有野心,何况又有曹无伤密报的信件。曹无伤所说的,刘邦有意当王,不就杀刘邦最好的借口吗?

要知道,早先项羽和刘邦联合抗秦时,曾有过约定,谁能先到关中,谁就是王,败者由王者分配,要听从王者命令。当时刘邦势力弱,项羽实力强,虽然刘邦先入主,但是实力强是王道。曹无伤为了给自己留下退路,才私下向项羽告密,说刘邦想自称为王,并暗自策划如何能快读的到达关中,以便抢在项羽之前。 

项羽大怒之后,才有了鸿门宴。刘邦在项羽面前坦陈心迹,诚意满满,这就消除了项羽以为他有想当王的野心。而刘邦从鸿门宴伺机离去,回到自家,立即诛杀曹无伤。 

有人会说,那曹无伤不就是小人一个吗?

其实,曹无伤也是为自己考虑,想获得更多的人生保障,只是他看错了人。项羽不是玩阴谋诡计的好把式,所以,把他卖了,也在情理之中。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