骈胁在古代是什么意思(苏洵的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的名字里为什么都有“车”)_命名_记载_肋骨
本文目录
- 苏洵的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的名字里为什么都有“车”
- 重瞳子就是有两个瞳孔的人 古代的帝王之相实际是病症
- 古代有哪些天生异相之人
- 双瞳目是什么样子的是两个眼珠重合在一起还是分开的眼珠
- 古代偷窥两个男人睡觉的是历史上哪两个女人
- 假肋是指哪几肋呢
- 不以山川、不以畜生,古代“名”和“字”有哪些原则和禁忌
苏洵的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的名字里为什么都有“车”
名字,是对一个人的代称。一个人的名字往往能够陪伴和影响他的一生。现今的父母在孩子刚出生时,不管是自己挖心掏肺,冥思苦想,还是不惜重金,请风水先生代劳,总想为孩子起个称心如意的名字,希望其带来好运和平安。
今人如此,古代文人更甚。他们为子女取名时,在义、理方面就颇有讲究。名字不单要树志,还要起到鼓励、规范或警醒其性格修养的作用。古人的名字比较繁琐,既要有“名”,有“字”,还要有“号”。其中的“名”和“字”一般都是父母起的,而“号”则多是自己命名的。比如,苏轼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苏辙,字子由,自号颖滨遗老。
从苏轼、苏辙兄弟的名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名字的奇特之处就是都与车有关系。苏轼名字中的“轼”,本义是指设在车箱前面供人凭倚的横木。《说文》中解释道:“轼,车前也。”苏轼的字“子瞻”,则源于《左传·庄公十年》“登轼而望之”中的“望”,比较符合苏轼少年时踌躇满志的张扬作风。
而苏辙名字中的“辙”,本义是指车迹,车轮碾过的痕迹。《左传·庄公十年》有“下,视其辙”的句子。苏辙的字“子由”,则带有仿效、依循的意思,说白了就是跟着别人走。在为人处事方面,苏辙相比哥哥苏轼,要内敛得多。
苏洵为什么要给两个儿子起这样的名字呢?这还要从庆历六年(1046年),苏洵赴京赶考说起。尽管苏洵的才学可以“帝王师”,可在朝廷腐败、官场黑暗的环境下还是落榜了。他由此对科举、朝廷失去了信心,转而把希望寄托在两个儿子身上。第二年返乡后,苏洵写了一篇寄寓深重的《名二子说》。当时,苏轼十一岁,苏辙八岁。苏洵虽然对两个孩子寄予很大希望,但又对他们的生活道路充满忧虑。
苏轼个性张扬、豪放不羁,而苏辙的性格则相对内敛。苏洵对两个儿子的脾性秉性非常了解,为了劝诫与勉励儿子,他在《名二子说》阐释了为二子命名的深意。他说:“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
苏洵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车轮、车辐、车盖、车轸,对于一辆车来说各有用途,缺一不可,而车轼则似乎是作用不大,可有可无,但一辆车如果缺了“轼”,也就不成其为完车了。由于这根横木有些过于张扬显露,所以苏洵在给苏轼取这个名字时说“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反映了当时苏洵矛盾的心理,既希望儿子的个性能充分发挥,又担心他过于张扬而遭人嫉妒,于是他又给苏轼起了个字叫作“子瞻”,意思是让他瞻前顾后,谨慎小心。而对于另一个儿子苏辙,苏洵则想对比较放心,取名为“辙”,字“子由”,意思是让他跟着别人走。虽然“辙”不像“轼”那样引人注目,却也不易遭人嫉恨。
苏洵这段近乎测字占卜的文字,从某一方面概括了苏轼、苏辙的性格,预测了他们的命运。苏轼豪放不羁、光照千古,却屡招人妒,一生坷坎。苏轼则未能因父亲取名“轼”而改掉“不外饰”的性格。这“不外饰”的性格,使他对改革派的过激作为和保守派的守旧作风,都进行了坦言告诫,并因此吃尽了苦头。
无论是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派,还是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都对他不满意,都要排挤他、打击他。“乌台诗案”就是一个例子。出狱之后,苏轼因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而变得心灰意懒,公务之余便带领家人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就是他在那时为自己起的,也算是一种自嘲吧。对于苏轼的遭遇,苏辙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
苏辙的一生,则做到了谨小慎微,游离于改革派与保守派之间,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虽然也屡遭贬斥,但终能免祸,尽管不像哥哥那样光彩夺目,却也比哥哥少了许多磨难。后来,苏辙在颍川定居,过起了田园隐逸生活,筑室曰“遗老斋”,自号“颍滨遗老”,以读书著述、默坐参禅为事,有一个较宁适的晚年。
从苏轼、苏辙兄弟的名字中,我们可以发现某种玄机。“轼”,作为车前用做扶手的横木,诚然对乘车人因车子突然停止而前倾有保护作用,但由其所处的位置十分抢眼,要想做到不招人忌,实在是太难了。“辙”,作为记录车行进的轨迹,虽然少了一些自己的主张,但总会受到“轼”的影响,难免会步“轼”的后尘。事实胜于雄辩,苏轼、苏辙兄弟一生中屡屡被贬、辗转颠簸的坎坷遭遇,恐怕是苏洵在为他们取名时所始料未及
重瞳子就是有两个瞳孔的人 古代的帝王之相实际是病症
重瞳和我们所想象的双瞳不一样,双瞳是指的一个人的眼睛里分别有两个眼珠,而重瞳则是只有一个眼珠却又两个瞳孔。在古代把这种重瞳之人成为是重瞳子,历史上有记载的也是非常的说,据说拥有重瞳之人,代表着天生的帝王之相。
重瞳到底是什么
在古时候科技并不发达,因此有许许多多的迷信,比如这个重瞳,因为是很少见的现象,所以古代相术认为重瞳是一种异相、吉相,象征着吉利和富贵,往往是帝王的象征。因此历史上的那些重瞳子,都是非常有名的人物。
甚至在上古神话里,记载有重瞳的的人一般都是圣人,比如说造字的仓颉,传说他就是个重瞳子。但实际上经过现代医学解释,这种情况属于瞳孔发生了粘连畸变,从O形变成∞形,但并不影响光束进来,又叫对子眼,现代医学认为是早期白内障的现象。
历史上的重瞳子有哪些
其实中国历史上有许多“重瞳”的记载。重瞳即“一目两眸”,也有人认为是“白内障”。古代相术认为重瞳是一种异相、吉相,象征着吉利和富贵,往往是帝王的象征。本文特考证一些重瞳的记载,其中一些资料来源于网上。
关于重瞳,最出名的是两个,第一个是舜,第二个是项羽。他们都是帝王级的人物。不过舜有顽父劣弟,而且死因也很可疑;项羽虽称西楚霸王,终亡于垓下。结局也不怎么样。 晋文公重耳据说也是重瞳。一般正史都强调重耳骈胁,也就是肋骨连成一片。重耳奔走诸国,晚年才回国,结局还可以。 上一页 0 /2 下一页
古代有哪些天生异相之人
1.狼顾之相
狼顾之相,是指相面的一种情况,就是在肩头不动的情况下,头能180度转。因为狼与狗都能180度回头看,相传有此面相之人,皆是狼心狗肺,心术不正,这种人往往城府极深不同于常人。后又传有此面相之人,乃有帝王之志。历史著名的狼顾之相便是晋王朝元老司马懿。
《晋书.宣帝纪》就有这段介绍:帝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魏武察帝有雄豪志,闻有狼顾相。欲验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顾,面正向后而身不动。又尝梦三马同食一槽,甚恶焉。因谓太子丕曰:“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
另一位著名的狼顾之相便是中国最后一位皇帝袁世凯。溥伟《让国御前会议日记》记载:袁世凯鹰视狼顾,久蓄逆谋,故景月汀谓其为仲达第二,初被放逐,天下快之,奈何引虎自卫。
袁世凯这位洪宪皇帝,荣辱功过各有评说,有人说他是“独夫民贼”、“窃国大盗”,也有人认为他对中国的近代化做出贡献,是真正的改革家。
2.重瞳
重瞳顾名思义,是指有一只眼睛里有两个瞳孔,在古代是天生异相,但是经过现代医学解释,这种情况属于瞳孔发生了粘连畸变,从O形变成∞形,但并不影响光束进来,又叫对子眼,在古代重瞳是帝王之相,历史上记载有重瞳面相的人都是了不得的大人物。
3.双手过膝
双手过膝:这个就很好理解了,胳膊很长站着可以摸到自己的膝盖。历史上记载或者传说是双手过膝的人有:刘备、司马炎、宇文泰、王元初、陈霸先、陈顼、张道陵。宇文泰为南北朝时期一代枭雄,北周的实际建立者。王元初为南北朝时期南朝齐时期的叛乱军阀。
陈霸先为南北朝时期南朝陈的开国皇帝。陈顼为南北朝时期陈朝第四位皇帝,陈霸先的侄子,是历史上儿子最多的皇帝。张道陵是五斗米道的始祖,把道教发扬光大,又称张天师,本名张陵。
4.耳大垂肩
顾名思义就是耳朵很大,耳垂能垂到肩膀之上。历史上记载耳大垂肩或者传说的人有:刘备、张嫣。刘大耳朵不愧是帝王,不光双手过膝,耳大还垂肩。张嫣为汉朝第二个皇帝汉惠帝刘盈的皇后,成为皇后时仅仅10岁,据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处女皇后。
5.重耳
如朱元璋。孝陵神功圣德碑就有记载老朱的“非凡人”的外貌:“龙髯长郁,然项上奇骨隐起至顶,威仪天表,望之如神。”御制碑文中的朱元璋,生着长而茂密的龙须,项上“奇骨”隆起,隐然上行,直至头顶,确乎一副骇人的异相,或更确切地说,这是一张具象的“龙颜”。
然而朱元璋的“奇骨”并非天生,而是在他登基前不久突然形成的。事见《明太祖实录》卷二八上“吴元年十二月戊申”条:“上梦人以璧置于项,既而项肉隐起微痛,疑其疾也。以药傅之,无验,后遂成骨隆然,甚异。”
双瞳目是什么样子的是两个眼珠重合在一起还是分开的眼珠
眼睛最黑的那一部分有两个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重瞳”的记载。重瞳即“一目两眸”,也有人认为是“白内障”。古代相术认为重瞳是一种异相、吉相,象征着吉利和富贵,往往是帝王的象征。本文特考证一些重瞳的记载,其中一些资料来源于网上。
关于重瞳,最出名的是两个,第一个是舜,第二个是项羽。他们都是帝王级的人物。不过舜有顽父劣弟,而且死因也很可疑;项羽虽称西楚霸王,终亡于垓下。结局也不怎么样。
代称舜。唐李白《远别离》诗:“或言尧幽囚,舜野死,九疑连绵皆相似,重瞳孤坟竟何是。”清厉鹗《一半儿.上虞百官江口舜庙》曲:“重瞳此地有遗苗,野庙空江玉座销。”
代称项羽。清钱谦益《徐州杂题》诗之二:“重瞳遗迹已冥冥,戏马台前鬼火青。十丈黄楼临泗水,行人犹说霸王厅。”清周龙藻《大墙上蒿行》:“亚父好竒策,终被重瞳误。”
比喻像舜一样的圣明天子。宋文莹《玉壶清话》卷四:“〔杨大年〕以诗贻馆中诸公曰:‘闻戴宫花满鬓红,上林丝管侍重
瞳。’”明邵璨《香囊记.琼林》:“三策献重瞳,独占鳌头圣恩重。”
“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史记·项羽本纪》
晋文公重耳据说也是重瞳。一般正史都强调重耳骈胁,也就是肋骨连成一片。重耳奔走诸国,晚年才回国,结局还可以。
李煜也是重瞳,但只有一边。李煜字重光就是这么来的。当然李煜的遭遇也不怎么样。
曾为苻坚大将,镇守西域,后来开国后凉的吕光也是重瞳,也算是个皇帝吧。不过这个说法的出处也很可疑,居然只有《佛祖历代通载卷》有载。
五代十国的北汉刘崇(又名刘旻),后汉高祖刘知远弟,也是重瞳。说起来这个人也是我们应该记住的。郭威杀刘崇之子,改北汉为周之后,刘崇据晋阳为都,建立北汉,并谄媚于契丹,自称“侄皇帝”,丢尽刘氏之颜面。和后晋的沙陀人石敬瑭献“燕云十六州”一样,成为辽朝的附庸。
明玉珍,随州(今湖北随县)人,农民出身,本姓,后改姓明,元末大夏政权的创建者。参加徐寿辉领导的红巾军,任统军元帅。作战勇猛,右眼负伤失明。后占有四川,因陈友谅杀徐寿辉自立为帝,他自称陇蜀王,与陈友谅决裂。后在重庆称帝,国号大夏,年号天统。
造反唯一成功,而且还不是短命政权的重瞳子,似乎只有明成祖朱棣。但这也是野史。小说《续英烈传》中曾记载过。
另外有人提到,但没有查到明确出处的还有:王莽;黄巢;
古代偷窥两个男人睡觉的是历史上哪两个女人
在古代,女人轻易不能加入男人们的交际世界。比如客人来访,男主人会客,女主人回避。
但是在历史上,至少有两个女人曾经偷偷地观察过来访的男人。
第一个女人,就是春秋时代曹国大夫僖负羁的妻子。
据《左传》鲁僖公二十三年(公元前637年)的追述记载,晋文公重耳逃亡到曹国的时候,曹共公正好在位。他对重耳可不怎么感冒,但他听说重耳是“骈肋”,就很想看一看。于是,曹共公趁重耳洗浴的时候,悄悄地走进来看重耳的裸体,这使重耳极为震怒。
对“骈肋”,现在好多书籍的注释都说是腋下肋骨长成一块,意思就是说是一种骨骼畸形。不过,笔者觉得这种说法有些牵强,难到重耳就是一个有先天缺欠的男人?笔者认为,所谓“骈肋”就是一个人有着发达的胸大肌,非常健美,以至于肋骨的间隙都已经分辨不出来了。
古人对在别人面前赤身露体可看的比今人严重多了。如果是今天,那些明星们恐怕巴不得走些光呢,正好有炒作的题材。可是在二千六百年以前,这就是一起严重的政治和外交事件。这个事件也闹的不小,曹国的官员以及他们的家属都知道了。
僖负羁的妻子就偷偷地去仔细观察了跟随重耳逃亡的这一行人,比如狐偃啊,赵衰啊等等。这一看不要紧,这一看她就大吃一惊。
僖负羁的妻子看了之后,认为狐、赵这些人都不是简单的人物,都是可以辅佐诸侯的厉害角色。所以他就劝自己的丈夫请重耳他们吃顿饭,拉拉关系,给自己留条后路。
僖负羁觉得妻子讲得有道理,就设宴邀请重耳一行人。
吃饭的时候,僖大人还在盘子下面藏了一件玉壁。请吃饭还送礼物,这让重耳非常感动,他毕竟是流亡的人,他终于在曹共公非礼的寒意中体验到了一些温暖,于是说了很多谢谢,但是没要那块玉壁就匆匆上路了。
后来,重耳回到了晋国,成为晋国的国君,成为春秋史上赫赫威名的一代霸主,他真的兴师去讨伐曹国,向那位好奇心极强、又极无礼貌的曹共公讨回公道。这时,僖负羁当然也就很吃香了。僖夫人也由于自己的慧眼识人而名传千古。
第二个女人,就是三国时魏国山涛的妻子韩氏。
山涛与嵇康、阮籍是契若金兰的好朋友。这一点,他的妻子韩氏也看出来了,就问山涛,为什么?山涛说,这两个人可是优秀得不能再优秀了。
韩氏于是说,当年僖负羁的妻子也曾亲自观察过狐偃和赵衰,我是不是也可以看一看他们俩个人的呢。山涛同意了妻子的要求。
于是,有一天,嵇康和阮籍结伴而来,韩夫人就准备了丰盛的酒肉,劝山涛将他们留下来住宿。到夜里,山涛的妻子就从偷偷地在墙上打的洞,偷看嵇、阮二人。韩夫人就从那个洞里面看,一直看到了天亮。可见,她深深地被嵇阮二个人所吸引。
那么嵇康和阮籍在晚上都干了些什么呢,他们做什么才能让一个女人在外面偷窥了一个晚上呢,一直在睡觉?一直在谈话?还是别的什么呢。
第二天,山涛问妻子:’’ 你觉得这二人怎么样?’’
韩氏说,”我看了。你的才智情趣比他们差得太远了。但是识度你还能和他们比一比,这也是你们能成为朋友的原因吧。”
山涛就得意地说,他们两个人常常说我的识度要胜上一筹。
有人说,狐偃和赵衰、嵇康和阮籍都是晚上在那里搞同性暧昧,所以才会吸引僖夫人和韩夫人的眼球。真实的情况究竟如何,这个就不好推测了。
不过,古人记载这些事,并不是要出什么花边新闻,而是觉得二位女人都很有见识,都很不简单。因为相人与识人,本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假肋是指哪几肋呢
肋骨的数量与动物的胸椎数相当。人有12对肋,上部的1到7肋骨通过肋软骨直接与胸骨(Sternum)相连。这些肋骨被称做真肋。往下的8到10肋骨形成肋弓(Arcus costalis),被称为假肋。
中国古代有骈胁的记载。骈胁又名骈肋,是指胁(肋)骨紧密相连如一整体。晋文公姬重耳跟张仪都是骈胁。
狗,猫,牛,山羊和绵羊通常有13对肋。而猪则有14到15(甚至16)对肋,而马则有18对肋。
关于人的肋骨另一个有趣的数据,第1到3根肋骨断裂前能承受大约180KG的重量,第4根到第9根相对脆弱些。
肋骨是肋的组成部分,肋包括肋骨和肋软骨。一种正常的畸变为叉状肋骨。
结构
每条肋由肋骨(Os costale)和肋软骨(Cartilago costalis,又称软肋)组成。两条肋骨之间的间隙被称为肋间隙(Spatium intercostale)。间隙有肋间外肌和肋间内肌。
肋与脊柱通过关节相连。每条肋和上下相接的两椎骨接触。
第一肋位于最后一节颈椎和第一胸椎之间。肋与椎骨相接处为肋头(Caput costae),关节面被称为肋头关节面(Facies articularis capitis costae)。肋头后变细,被称为肋颈(Collum costae)。
肋颈处有肋结节(Tuberculum costae),其上的关节面被称为肋骨结节关节面(Facies articularis tuberculi costae),与同数的胸椎形成关节。
不以山川、不以畜生,古代“名”和“字”有哪些原则和禁忌
我们的一篇文章,讲过关于春秋时期“姓“与“氏“的不同,那么今天这篇文章,想和大家聊一聊“名字“。
我们在上学时的课本上,经常会看到作者介绍,我想大家都有印象,但事实上“名“和“字“是不一样的,比如诸葛亮字孔明、李白字太白,苏轼字子瞻。
但你是否知道,春秋时代就有“名“和“字“的用法,今天就和大家说说春秋时“名“和“字“命名的原则和禁忌。
命名的时间和原则
关于取名的时间点,在《仪礼丧服传》中有记载,其中有:“子生三月,则父名之。“之说,也就是说,当孩子出生三个月后就会为他命名。
至于如何命名,在《左传》桓公六年有一段相关记载:
公问名于申繻。对曰:“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以名生为信,以德名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
鲁国太子诞生后,桓公向大臣申繻请教,该如何为孩子取名?
根据申繻的回答,当时取名有五个基本原则,分别是信、义、象、假、类。而这其中,根据孩子手上的掌纹来命名称为“信“;期许孩子的德行而以吉祥的字眼来命名是“义“;用孩子的身体特征来命名是“象“;假借世间万物的名称来命名是“假“;而以和父亲相关的事物来取名则称为“类“。
这么看来,春秋时代的取名方式其实已经很多元了,我们接着找几个例子,看看是不是真的就像申繻说的一样吧!
首先是以掌纹命名的“信“,像是正苦恼着怎么给太子命名的桓公,他后来的第四个儿子季友,就是因为掌纹看起来像是“友“这个字,所以取名为“友“。这里需要补充的是,春秋时代使用的文字和我们现代使用的文字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季友的掌纹并不是指我们现在使用的“友“字,否则这样的掌纹也太奇葩了。
而通过以掌纹命名,我们也能看出,春秋时代的人们就会看首相了。不过除了以掌纹命名之外,掌纹也可能与婚姻有关呢!比如桓公的妈妈仲子,是宋武公的女儿,因为仲子一出生掌纹看起来就像“鲁“字,后来就嫁到鲁国,成为鲁夫人。是不是觉得很神奇呢?
回到正题,接下来的是“义“,也就是用吉祥的字眼给孩子命名,这边举个大家可能比较熟悉的例子,如果看过《封神演义》的话,大概会知道,周文王叫姬昌,为什么取名为“昌“呢?
根据《史记周本纪》的说法:“太姜生少子季历,季历娶太任,皆贤妇人。生昌,有圣瑞。古公曰: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姬昌诞生时,有祥瑞之兆,姬昌的爷爷太王一看,非常激动,认为是上天要让周部落兴起了!
于是姬昌的“昌“,就是取“昌盛“的意思。这样的命名方式其实到现代依然很普遍哦!像是俊杰、荣华、雅婷、丽娟,这样的菜市场名其实都是寓意很棒的好名字呢!
然后说到用孩子身体特征来命名的“象“,这也是笔者自己觉得最有趣的一种命名方式,比如晋文公重耳,根据历史记载,重耳的体征有些异于常人,当初重耳流亡在外时,发生了一件让重耳觉得无比羞耻的事。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记载:“及曹,曹共公闻其骈胁,欲观其裸。浴,薄而观之。“这里说的“骈胁“是什么意思呢?一般我们的肋骨是根根分明的,但重耳的肋骨是紧密相连的。
曹国国君曹共公对重耳的“骈胁“感到非常好奇,但人家毕竟是晋国的公子,总不能叫重耳把衣服脱了给他看吧?所以曹共公决定去偷看重耳洗澡,只是曹共公去偷窥就算了,居然还被发现了,于是重耳即位后就攻打曹国报了偷窥之仇。
总而言之,重耳的体征比较特别,虽然史书上明确记载下来的只有“骈胁“,但根据“重耳“这个名字,很有可能重耳的耳部构造也有些异常。
再举一个例子,重耳有个儿子名为“黑臀“,也就是后来的晋成公,为什么他会叫“黑臀“呢?《国语》里说:“吾闻成公之生也,其母梦神规其臀以墨,曰:使有晋国,三而畀欢之孙。故名之曰’黑臀’“。
晋成公出生时,他的妈妈做了一个梦,梦到有神明拿笔用墨在婴儿的屁股上画圈,并作了一个预言,说这个孩子会成为晋国国君,但将来只能传承三代。笔者认为所谓的“神明拿笔用墨在婴儿的屁股上画圈“,大概是指孩子生来屁股上长了个明显的黑色胎记,总而言之,这个孩子就因为这样被命名为“黑臀“了。
接着,我们再来说说假借万物之名来命名的“假“吧!这次举孔子的儿子孔鲤为例,根据《孔子家语》的记载:“鱼之生也,鲁昭公以鲤鱼赐孔子。荣君之贶,故因以名鲤,而字伯鱼。“孔鲤出生时,鲁昭公送了鲤鱼给孔子,孔子为了纪念国君的赏赐,就将孩子取名为“鲤“。
另外像是,与孔子同时代,据说长得和孔子非常像,但和孔子是政敌的阳虎,阳虎名为“虎“,也属于这个命名类型。既然说是可以假借世间万物,自然不只有动物名,像是陈宣公、宋昭公、齐景公都名为杵臼,总感觉杵臼这个名字在当时很流行呢!大概也是那个时代的菜市场名吧!
最后,则是以父亲相关事物来取名的“类“,通常是有和父亲相似之处,才会以这种方式命名。像是我们最初提到的鲁桓公,因为太子和自己是同一天生日,后来决定给太子取名为“同“,便属于这个类型的命名方式。
取名有哪些禁忌
讲完春秋时代的五个命名原则之后,其实在取名上还有一些禁忌。申繻接着告诉鲁桓公的取名禁忌有六项:
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
第一、不以本国国名命名;第二、不以官职名称命名;第三、不以山川的名字来命名;第四,不以疾病的名称来命名;第五,不以牲畜的种类来命名;第六,则是不以礼器的名称命名。
大家可以猜猜看,既然是禁忌,那我们还能找到例子吗?答案是可以的。为什么呢?说到底,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禁忌,是因为周朝已经有避讳的观念了,因此申繻说道:
周人以讳事神,名,终将讳之。故以国则废名,以官则废职,以山川则废主,以畜牲则废祀,以器币则废礼。晋以僖侯废司徒,宋以武公废司空,先君献、武废二山,是以大物不可以命。
虽然没有汉朝之后那样严格,但当时确实已经会在死后避讳,尤其是周天子或诸侯国君,需避讳五代,也就是说要避父亲、祖父、曾祖父、高祖父的讳。但要是取这六个类型的名,避讳时就会特别麻烦,因此才会避免这样命名。不过,如果真的碰上这样的状况,又要怎么避讳呢?
首先是“以本国国名命名“的话,自家的国名当然不能改,只能改人名了。那为什么强调是本国国名呢?因为在史书中,可以找到以他国国名为名的例子,像是卫宣公名晋,鲁定公名宋,晋悼公名周,尤其是晋悼公,居然以周王室的“周“为名,看来这样命名在当时是可以被接受的。
而若是“以官职命名“,为了避讳只能改掉官职的名称了,像是晋国没有“司徒“这个官职,就是因为晋僖侯名为司徒,后来便废司徒,改为中军;又比如宋国没有“司空“这个官职,就是因为宋武公名为司空,所以废司空,改称司城。
然后是“以山川之名来命名“,要是碰上这样的状况,也只能改掉山川的名字了。在《国语》中一则记载:
“范献子聘于鲁,问具山、敖山,鲁人以其相对。献子曰:不为具、敖乎?对曰:先君献、武之讳也。“献子归,遍戒其所知曰:人不可以不学。吾适鲁而名其二讳,为笑焉,唯不学也。人之有学也,犹木之有枝叶也。木有枝叶,犹庇荫人,而况君子之学乎?“
有一次晋国的范献子到鲁国做外交访问,在对话间提到了敖山和具山,鲁国人以这两座山所在的乡名进行回应,范献子觉得很奇怪,询问对方为什么不直接说这两座山的名字呢?鲁国人回答说,因为要避我们国君的讳呀!
原来鲁献公名具,鲁武公名敖,所以鲁国人不直接称呼这两座山的名字。其实范献子去鲁国访问的时候,离献公、武公的时代已经很久了,理论上已经超出避讳的五代了,但山川名称一但改了,大概要恢复也比较麻烦,所以鲁国人也就没有把称呼改回来了。
大家可以想想看,以山川名字来命名都这么麻烦了,更何况是“以疾病的名称来命名“呢?我们一生很难都不生病,在对话间提到疾病名称的机率可比提到某座山某条河还高,而且山川名还可以像刚刚故事里的鲁国人那样,说是某地的山,某地的河,疾病又能怎么改呢?
至于“以牲畜的种类命名“和“以礼器的名称命名“,则会在国家大事上产生麻烦,这里的牲畜指的是祭祀时的祭品,礼器则是礼仪的一部分,如果要避讳的话,就不能使用这个牲畜或这项礼器了,这也是相当困扰的事,因此也会避免这样的命名。
原本说完命名应该就要说取字了,但取字的限制比较少,我们会在之后的文章,结合实例为大家介绍。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