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甚解和熟读精思写一篇作文(不求甚解与熟读精思)_不求甚解_熟读_读书
本文目录
- 不求甚解与熟读精思
-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中的好读书,不求甚解的作文
- 不求甚解和熟读精思作文
- 不求甚解和熟读精思作文怎么写
- 以好读书,不求甚解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 作文读《熟读精思》有感600字
- 不求甚解和精思熟悉做为话题怎么写作文
不求甚解与熟读精思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但南宋朱熹提出的一条学习原则和方法,却是要熟读精思。《朱子语类》卷十:“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这两种读书方式似乎完全相反,但它们却都是我们阅读所需要的。
不求甚解一定不是囫囵吞枣,走马观花 。
作家马南邨先生认为陶渊明表达的核心是后面一句话:每有会意,便欣而忘食。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诚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据说,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路”。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 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什么样的书需要熟读精思呢?
是有一定难度,且要掌握并运用的。它遵循记忆与思维相结合的规律。在记忆的基础上思维才会“通透”,在思维的参与下记忆才能“精熟”。
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每年至少要熟读精思四本书,使之成为专业营养。
我们学校提出高雅阅读的三读,注重了阅读方式的多样性:精读1200篇名家文章;诵读120首经典诗词;泛读120本中外名著。
这是孩子们小学六年阅读基础量,也能够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不求甚解及熟读精思的各自妙处。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中的好读书,不求甚解的作文
写作思路:从文章的写作目的、中心主旨入手,以使文章中心思想鲜明、深刻地表现出来,正文:
陶渊明,晋代诗人,喜欢随其自然。他穷得有时吃饭都成问题,有时冬天还穿着单衣,却怡然自乐,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他当过一个小县令。一次郡守派人来视察。县吏提醒他要去迎接,他正在饮酒赏菊,有些不情愿。县吏又提醒他要穿官服,系冠带,不可违了体统。陶渊明长叹道:“我怎么能为了五斗米的俸禄,而屈身呢?”就辞官回家了。
他家有七八间草屋,门前有五棵柳树,他就自称“五柳先生”。他喜欢读书,但不抠字眼,只要领会意思就可以了(“不求甚解”)。他在《五柳先生传》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陶渊明写的诗就象他的为人,平淡、自然,如同天成。“不求甚解”现在却多指学习不认真,或不深入了解。不过“求甚解”的,却很少有谁写出陶渊明那样的诗来。
不求甚解和熟读精思作文
一、生活是什么
有个谜语: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就对哭--这是什么?
人们都猜:这是镜子!我的朋友却不动声色地回了一句:这是生活。
举座皆惊!他却来了句妙侃:“愁眉苦脸地看生活,生活肯定是愁眉不展;爽朗乐观地看生活,生活肯定阳光灿烂!”
果然有道理!
于是,我突地想起一个故事。一次,穷困的法国作家拉伯雷想去巴黎,却偏偏一分钱也没有,就故意笑眯眯地当着警察的面拿出几张白纸,分别在上面写上“送给皇后的药”、“送给王子的药”、“送给公主的药”,然后在白纸里包了点红色粉末。那警察见拉伯雷行为古怪,疑为刺客,便把他押到了巴黎,经审查排除了刺客的嫌疑,又只好把他放了--真是妙极,笑眯眯的拉伯雷一分钱没花,便平平安安地到了巴黎!
真佩服这位乐观豁达的拉伯雷,真佩服这种笑眯眯的人生态度!尤其有趣的是,笔者钻研法国文学时,居然找到了上述谜语的出处--就是拉伯雷说的:“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
不是吗?如何看待生活,的确与人的主观世界有关:心中没有阳光的人,势必难以发现阳光的灿烂!心中没有花香的人,也势必难以发现花朵的明媚!
既然如此,以豁达的态度面对人生吧!别小肚鸡肠!别斤斤计较!别动不动就背上沉重的十字架!
二、为生活设定目标
唐太宗贞观年间,长安城西的一家磨坊里,有一匹马和一头驴子。它们是好朋友,马在外面拉东西,驴子在屋里推磨。贞观三年,这匹马被玄奘大师选中,出发经西域前往印度取经。
17年后,这匹马驮着佛经回到长安。它重到磨坊会见驴子朋友。老马谈起这次旅途的经历;浩瀚无边的沙漠,高入云霄的山岭,凌峰的冰雪,热海的波澜……那些神话般的境界,使驴子听了大为惊异。驴子惊叹道:“你有多么丰富的见闻呀!那么遥远的道路,我连想都不敢想。”“其实,”老马说,“我们跨过的距离大体相等的,当我向西域前进的时候,你一步也没停止。不同的是,我同玄奘大师有一个遥远的目标,按照始终如一的方向前进,所以我们打开了一个广阔的世界。而你被蒙住了眼睛,一生就围着磨盘打转,所以永远也走不出这个狭隘的天地。”
这是一个简洁的寓言故事,但我们从中却能看到一些生活的本质。研究表明,芸芸众生中,真正的天才与白痴都是极少数,绝大多数人的智力都相差不多。然而,这些人在走过漫长的人生之路后,有的功盖天下,有的却碌碌无为。这本是智力相近的一群人,为何他们的成就却有天壤之别呢?卡耐基的一份调查或许能够说明问题。
不求甚解和熟读精思作文怎么写
写作思路:把你读完后的感受写下来。
刚开始读《熟读精思》的时候,我觉得里面的方法都没有用。可多读几遍后,我似乎有了感悟,越读,我是越想读。越品,我是越想品。等老师讲了意思之后,我似乎觉得它有一点用了。便尝试了一下,结果我发现了我原先的错误了。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忆不能久也。”这是《熟读精思》里的一句话,通过反复品读我发现我以前总是在读书背书的时候走神,有的背下来了,可是不过一个小时就忘地一干二净了。尝试了文中的方法后,我背书的时间短了,而记忆的时间却长了。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这也是原文,从中我体会到的是我看书时的姿势有时是弯着看,有的是爬那看,甚至还有时躺着床上仰脸看。这样不仅对眼睛不好,还会对记忆受到影响。当我试了试文中的方法后,对我有了很大的影响。
以好读书,不求甚解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好读书,不求甚解”,这是东晋文学家、大诗人陶渊明对待读书的一种态度,或曰读书方法。深思,实在是高明之极。
辨析陶公“好读书,不求甚解”读书方式、方法的含义,主要有三点:
其一:文化知识浩如烟海,“学海无涯苦作舟”。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好读书”。陶渊明的一生,可以说是贫困潦倒的一生,孜孜以求的一生,好学不倦的一生,饮酒不节的一生。他勤奋好学,特爱读书,学识淹贯,“历览千载书”,成为中国历史上名载千古的伟大诗人。然而,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即使像陶渊明这样的大文豪也只能做到“不求甚解”。这里所谓的“不求甚解”,不是“马马虎虎”的意思,指的一种读书方法。第一层面上的意思:读书不讲求全部、全面地强记、深究。看不懂的内容或地方,可以暂时绕过或者放下不做深究。因为人的精力不仅达不到,而且也没那个必要,强求去做,只能影响阅历面和阅读速度,且劳神伤体,如嚼石蜡,事倍功半;第二层面上的意思:“好读书”,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书籍,或与自己研究方面有关联的知识层面,要做精研细凿,求其甚解。这才有陶公的后一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我国当代着名杂文家陈四益先生,在回答中央电视台《东方书城》节目主持人巴丹关于读书方法的问答中说,他的读书方法就是:1、随便翻翻;2、觉得有意思的细读;3、用到的时候复读。又说:完全读不懂的书可以先不读或永远不读;炒得火爆的书可以先不读或永远不读;味同嚼蜡的书可以先不读或永远不读;据说一读就可以成为天才或发大财的书可以先不读或永远不读。在某方面,这是对陶公“好读书,不求甚解”读书方式方法的一种诠释。
其二:不死读书、读死书。孟子曰:“尽信书,不如无书。”陶公“好读书,不求甚解”是对孟子此种理论的创造性发挥和运用。陶渊明读书迷恋书本,而不迷恋古人;崇尚先贤圣哲,但不盲从。他虽然对孔子仰慕之至,尊为先师,一再宣称“先师遗训,忧道不忧贫”、“先师遗训,余岂云坠。”但对于孔子轻贱劳动,耻事耕作却不赞同,认为“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这和陈云同志的“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有异曲同工之妙。
其三:读书不带有功名利禄思想去读。这是读书人的大境界。陶公生性好书嗜读,但性情恬淡,厌恶官场污浊,向往生活自由。早年辞官躬耕隐居,过起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诗一般的世外桃源生活。他的“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早已传为佳话,可以作为其读书不带功名利禄之佐证。
明陈眉公在《小窗幽记》中说:“人生有书可读,有暇得读,有资能读,又涵养之如不识字人,是谓善读书者。享世间清福,未有过于此也。”今人,好读书、读好书,且不为文字所局限,不为功名利禄所羁囿,博览群书却仍怀平常之心,才为真正会读书,逍遥自在去读书,才能真正体悟出读书的滋味和乐趣。
作文读《熟读精思》有感600字
读完《熟读精思》这篇文章后,我感到熟读和精思是我们需要养成的好的学习习惯。为什么我们要养成熟读、精思的学习习惯,因为不这么做就不能取得好的效果。如果你不熟读,那么你等于就是不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由于你读错了许多字,就很难能理解整个内容,在老师深入讲的时候,你便不能像其他同学那样收获许多知识,只会在脑子里留下许多疑惑。你没有熟读,那么你肯定也记不住里面的一些可以用在作文里的名言绝句,也不能掌握文中的一些特别好的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如果你不能熟读,你等于是失去了一个可以让你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的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如果你经常读熟几篇好文章,那么你在表达的时候自然会像读书时那样表达的非常熟练。可见熟读对我们有多么重要。精思,等于是一种拓展,当你读了一篇文章后,你肯定会有许多疑惑和感受吧!精思就是把这些疑惑通过各种渠道和自己的思考,最终得出一个最合理的解释,还要把自己的感受全都写在一张纸上,这就叫精思。这看似很简单,其实非常重要,它能帮助你更深地了解这篇文章。读完这篇文章,你一定觉得熟读精思其实是很容易的,那你还等什么呢?
不求甚解和精思熟悉做为话题怎么写作文
不求甚解和精思熟虑,要作为话题写作文的话,可以谈一谈不求甚解和精思熟虑两种读书的方法的优缺点,然后表达自己鲜明的立场,比如说读书既要讲究不求甚解,又要精思熟虑,充分运用各种话题或者材料来证明你的观点就可以。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