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微杜渐的事例(防微杜渐的事例有哪些)_防微杜渐_勾践_延安

本文目录

  • 防微杜渐的事例有哪些
  • 谁能用防微杜渐举个例子
  • 有关“防微杜渐”的事例
  • 以《防微杜渐》为题的高三800字作文怎么写
  • 清政廉洁的历史人物有哪些这些事例分别是什么
  • 哪里有居安思危的事例啊
  • 有没有一些清廉的官员的事例!

防微杜渐的事例有哪些

东汉和帝时,窦太后亲临朝政,并由太后的兄长窦宪掌握大权,官员们争着逢迎巴结,因此政局混乱不堪。窦氏家族仗势横行乡里,鱼肉百姓,没有人敢揭发他们的恶行。当时的司徒(相当丞相)丁鸿借着日蚀出现的机会,向和帝密奏说:『太阳是君王的象征,月光是代表臣子的。日蚀出现,是象征做臣子的侵夺君王的权力,陛下千万要小心。在历史上记载,日蚀出现了三十六次,国君被臣子杀死的有三十二人,都是因为臣子的权力太大了!』他控诉窦宪仗着太后的权势,包揽朝政,独断专行,连皇帝也不放在眼里。

接着他又说:『日蚀的出现,是上天在警诫我们,我们就应该注意危害国家的灾祸发生。穿破岩石的水,一开始都是涓涓细流,长到天上的大树,也是由刚露芽的小树长成的。人们常忽略了微小的事情,而造成祸患。如果陛下能亲自处理朝政,从小地方着手,在祸患还在萌芽的时候消除它,这样就能够安定汉室王朝,国泰民安。』」汉和帝听从了丁鸿的建议,革掉窦宪的官职,消减窦氏家族的势力。朝廷除去了隐患,国势便开始有了好转。

防微杜渐,成语,读音(fáng wēi dù jiàn) 。 《 宋书·吴喜传》:“且欲防微杜渐,忧在未萌。”指当错误的 思想和行为刚有苗头或征兆时,就加以 预防与制止,坚决不让它继续 发展。其意义是非常深远的。 明 陆采 《怀香记·鞫询香情》:“自家不能防微杜渐,却怨谁来?” 夏衍 《心际》第二幕:“在起初的时候,最要防微杜渐。”

防微杜渐是指当错误的思想和行为刚有苗头或征兆时,就加以预防与制止,坚决不让它继续发展。其意义是非常深远的。

释义

杜:堵住;渐:指事物的开端;微:微小。错误或坏事刚冒头就及时制止,不让它发展。

出自《 后汉书·丁鸿传》:“若敕政则躬,杜渐防萌,则凶妖消灭,害除福凑矣。”

谁能用防微杜渐举个例子

防微杜渐的意思是在不良事物刚露头时就加以防止,杜绝其发展。
在现代安全管理中,可以表述为著名的事故控制理论——海因里奇理论,这一理论是建立在对事故和事件的实证统计基础之上。每起重大事故的发生都有29次轻微事故、300起先兆未遂事件和1000起事故隐患掩盖其后,就像浮在水面的冰山只是冰山整体的一小部分。
如果看到1个因意外事故而致重伤的人,同样的事故可能造成29人轻伤;同时,或许有300人经历过同样的事故,但幸运地没有受伤。
推广到服务业:如果有1个顾客并非无理取闹地大发雷霆,那么可能会有29个顾客对你的服务有所抱怨;同时,或许有300个顾客心怀不满,却没采取任何行动。
推广到员工管理:如果有一个员工并非无理取闹地与领导开仗,那么可能会有29个员工恐怕是想这样干而忍住了;同时,或许还有300个员工心怀不满,却没采取任何行动。
推广到质量管理:如果有1个产品并非无故报废,那么可能会有29个产品可能面临同样的风险;同时,或许还有300个产品存在大量的隐患。
一、 表象后面是事物的本质
作为管理者,需要考虑这表象后面的某种必然。您的某项措施如果开罪一个客户,那您需要考虑,这个措施,可能也会得罪更多的顾客,甚至远不止300个这么简单。
有的企业,很可能会认为:“我的顾客成千上万,多你一个不多,少你一个不少,少了你,生意照做,地球照转!“。确实,某一两个顾客确实是无足轻重,可以忽略不计,这问题的关键是,您既然可以以这种态度去对一个顾客,也会以这样的态度去对那成千上万个顾客。一个顾客感觉自己在您这里不满意或者受到伤害,至少跟他同样经历或者同样个性的顾客都可能被您伤害了!如果再加上这些顾客的“口碑“效应,一传十,十传百,那您损失就大了。
一个顾客的不满意,他把这种不满意传递,级数增长,就象细胞繁殖,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可能有2的N次方个顾客会知道您这里不能获得满意服务,这是“2级数效应“。如果是对顾客造成了损害,再加上现代信息手段传播、暴光,那就十分可怕了。
二、“显象“后面的“隐患“
一座雄伟的冰山,露在水面以上的只是其十分之一,有90%还看不见。这是“冰山理论“。
如果企业已经出现了现实的问题,那问题背后可能会存在更大的潜在危机。已经明显暴露的问题可能只是众多问题的10%,潜在还没有暴露的、问题之间交互纠缠的、老问题引发新问题的因素大量存在。
希望这些例子能帮你有效地理解“防微杜渐”!

有关“防微杜渐”的事例

这个成语来源于《后汉书.丁鸿传》,若敕政责躬,杜渐防萌,则凶妖销灭,害除福凑矣。 东汉和帝即位后,窦太后专权。她的哥哥窦宪官居大将军,任用窦家兄弟为文武大官,掌握着国家的军政大权。看到这种现象,许多大臣心里很着急,都为汉室江山捏了把汗。大臣丁鸿就是其中的一个。丁鸿很有学问,对经书极有研究。对窦太后的专权他十分气愤,决心为国除掉这一祸根。几年后,天上发生日蚀,丁鸿就借这个当时认为不祥的征兆,上书皇帝,指出窦家权势对于国家的危害,建议迅速改变这种现象。和帝本来早已有这种打算,于是迅速撤了窦宪的官,窦宪和他的兄弟们因此而自杀。丁鸿在给和帝的上书中,说皇帝如果亲手整顿政治,应在事故开始萌芽时候就注意防止,这样才可以消除隐患,使得国家能够长治久安。

以《防微杜渐》为题的高三800字作文怎么写

防微杜渐做好人明朝都察院长王廷相曾对新御史们讲过这样一件事,一个轿夫穿了双新鞋。恰巧那是雨后,开始轿夫还小心地挑着干净的地面落脚,但后来一不小心踩进了泥水里,之后他就再也不顾及新鞋了。新御史们明白,王廷相院长是要告诫他们:身居官位,一定要防微杜渐,洁身自好。其实,这不仅对新御史们有教益,对我们每个人都是警示。一些人的罪大恶极,往往是从一个很小的错误开始的。河南有一个刘姓女公务员,曾贪污公款数十万之巨。说起来很可笑,起因是因为她想买彩票没钱了,于是她便拿了两元公款去买,结果一发不可收拾。拿了两元,就想拿三元,四元,最后只要没钱了便从公款中拿。漏洞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大,最后竟成了数十万。可谁又能想到,这数十万的贪污却是从那区区两元钱发展而来的呢?“勿以恶小而为之”,古人所说不假,假使当初把持住自己,不去拿那两元钱,想必那位公务员也不会犯下如此重罪。人的心理很微妙,一个人的心理防线也许可以很坚固,但只要其中有一点崩溃,那么再坚固的防线也就可能轰然倒塌。那个轿夫开始还一直小心翼翼地保护他的新鞋,但一旦踩进泥水,就不再顾忌了。看看那些吸毒的,看看那些贪官污吏,他们往往就是在迈出了错误的第一步以后破罐子破摔,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甚至最终走上不归之路。要想防微杜渐,时刻自持,就要求我们胸中有浩然正气。有了这股气,便可以不落于贪婪、欲望的圈子,才不会自轻自贱、自甘堕落。陶渊明有这股正气,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李白有这股正气,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于谦有这股正气,“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包拯有这股正气,铁面无私,秉公执法。他们正是有这股正气,在黑暗的官场中把持住了自己而名垂青史。有这股浩然正气不易,时刻保持住这股正气更难。只有保住了这股正气,我们才时刻有自持的能力。有人说:“人和动物的一大区别就是人有自持的能力。”保有浩然正气,防微杜渐,洁身自好,才是一个真正的人。评点:这篇议论文中规中矩。标题就是中心论点,朴实无华而又旗帜鲜明。开头引述材料,然后由“身居官位,一定要防微杜渐,洁身自好”的为官之道,很自然地扩大为做人之道——“对我们每个人都是警示”。接着分两个层次论证:先讲防微杜渐的重要,反面的事例让人触目惊心,人们容易破罐子破摔的心理也较有普遍性;再深入一层,论证怎样才能做到防微杜渐——列举史例证明:胸中有浩然正气。结尾引用恰当,总结全文,也照应题目。别在污秽中沉沦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都是纯洁而美好的。而一旦受到污染,有的人就像那个轿夫一样,麻木地接受这一切,放弃原来的洁净,走进更污秽的深渊。若想使自己洁净,那我们绝不可在污秽中任自己沉沦。有人说,一步错,步步错。走错了那至关重要的一步,再怎样也无法挽回了。而我却要说,真正重要的那一步,并不是你走错的那一步,而是在走错之后,仍勇敢地从错误的渊薮中拔足离去的那一步。这一步的勇敢,使你有机会重返光明;这一步的果断,使你有力量继续前行。本性高洁的陶渊明在黑暗的官场中挣扎,他想还黑暗以光明,但事实却是将自己置于一个泛着死亡气息的空气里无法喘息。但是这一步的走错没有让自己的内心麻痹,他毅然地从官场抽离,没有让自己再处于那黑暗,不让自己继续沉沦。于是才有了后来那“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的宁静生活。可见,这一步的重要性:踩下去,你就沉沦;抽出来,你就获得自由。如果像那轿夫一样,在鞋沾上一点污泥后索性放弃它的洁净,那洁净的美好将永远被污秽所掩盖。诚然,我所说的不深陷污秽并不指在黑暗面前拔腿逃跑。面对着黑暗,不能让自己沉沦的信念便是一把利剑,握紧这把利剑,你就有了面对黑暗的勇气,有了能刺穿黑暗的胸膛的力量。当置身污秽的你刺出这拒绝沉沦的一剑,你就成为了一个真正的高士。你没有在黑暗中堕落,没有让自己在黑暗中沉沦。假若你战到精疲力竭,那也不算被黑暗所吞噬,因为你始终坚持着光明的信念。我们青年人,处于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该坚持什么,该摒弃什么,这些都要形成一个正确观念并始终坚持。即便遇到困扰,感到彷徨时,也不能放弃对光明的追求。须知不能任错误在我们的周围缠绕,不能让黑暗的荆棘拽着我们沉沦。坚持心的洁净、灵魂的高尚,做一个不沉沦于黑暗的人吧!你会感受到自由的可贵,高尚的芬芳。评点:本文与前文的立意角度不同,但立意都是确当的。作者认为,“真正重要的那一步,并不是你走错的那一步,而是在走错之后,仍勇敢地从错误的渊薮中拔足离去的那一步。”陶渊明的事例妥当。作者进一步强调“我所说的不深陷污秽并不指在黑暗面前拔腿逃跑”,而是要与黑暗抗争,这具有更积极的意义。结尾结合自身,表现出“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社会责任感。作者的语言功底不错,用散文化的语言说理,文章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不要轻易打破任何一扇窗户我们在报纸上常常见到重刑犯或死刑犯的悔过自述,虽然他们犯的罪各不相同,犯罪的方式也各有特点,然而他们犯罪却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因:由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开始了一个罪恶的历程。这让我想到了小时候爷爷奶奶常用来教导我的有关小偷的故事:同样也是由不经意的第一次顺手牵羊最终变成难以收手偷盗惯犯;又想到爸爸妈妈为了我做的不值一提的“坏”事而大骂我一顿甚至暴打一顿,那无非是在告诉我“坏人都是这样开始的”。俗语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的确,很多时候灾难、祸害、罪恶并非自己撞入你的世界,而是我们在不断的破坏着我们的窗户,自己将灾难引来,使罪恶附身。正如著名的“破窗户理论”所说:“既然是坏的东西,让它更破一些也无妨。”因此,不要轻易打破你生活中的任何一扇窗户!打破一扇小小的窗户,尽管怎么看、怎么想都不会让你联系到家庭的破落或人生的末路。这也正是人们往往不在意第一次打破一扇窗户的原因。岂料有了第一次就很难没有第二次,窗户破了,其他破了也没什么了不起,于是窗破屋倒。这个道理宋代的大文学家欧阳修就说过:“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一扇破窗,正如一窝蚂蚁一样,早晚会使人生之堤崩溃。过去的人们在失败后找借口,亡国后找替罪羊,常说红颜祸水,现在想想,褒姒之于幽王,妲己之于纣王,恐怕也正如一扇扇破窗一样,所以商亡之后还有周亡。历史上的现在的众多贪官污吏,说到底,都是第一笔赃款,第一桩坏事使他们步入歧途,死后也不得复生。不要轻易打破你生活中的任何一扇窗户,不要到最后才后悔莫及。生活中可能会充满许多诱惑,众多目眩神迷的事物也在时时吸引着我们。这时,我们千万不能以第一次为借口而走进歪路,最后铸成难以挽回的大错。我们生活中的每一扇窗户,不管是诚信、善良,还是宽容、廉洁,这些你一旦背弃,就会不经意地与它们越走越远,再也无法接近它们。正如人们所说的修好一件东西往往比破坏一件东西要难得多。不要轻易打破你的任何一扇窗户,否则小偷将在这里成型,大盗也将在这里蜕化。原谅自己,就是堕落的开始有一位领导干部“落马”后感叹道:“吃了一辈子斋,却让一碗狗肉汤沾染了一身清白。”此话让人想起了老子的名言:“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意思是说,做人做官要像开始一样谨慎到底,就不会有做不好的事情。慎初、慎好廉洁自律要慎初,初不慎,就难以善终;要慎好,好不慎,则难以自律。所谓“初”,是指“初次,第一次”;所谓“好”,指“个人爱好,嗜好”。明代督察院长王廷相接见新任御史时,讲了这样一件小事:昨日他进城遇雨,初时,走在前面的轿夫小心翼翼的挑好道走,因为轿夫穿着一双新鞋。后来不小心踩进泥水里,便不再顾及新鞋,不管路面赃与不脏,都踩将下去,结果把鞋子完全弄脏。王廷相以事喻理,委婉告诫新任下属,凡事要慎初。新任御史也听出弦外之音,连称“终生不敢忘”。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这位身为督察院长官的哲学家王廷相对新任下属“慎初”的告诫,无论从实际上还是从内容和技巧上,都极为高明。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从小到大,从量变到质变的演变过程。人犯错误也是如此。初之不慎,要想再慎起来,就不会那么容易了。如胡长清、王昭耀之流,他们贪污受贿,很少有仅此一回的例子,往往有了第一次,便一而再、再而三,一发而不可收,最后自己毁掉了自己。正如那个轿夫,新鞋既入泥水,便不再珍惜。对鞋如此,心灵也一样,一旦放松了警惕,染上了污点,就会放纵自己,破罐子破摔。倘若面对“第一次”时,意志坚定,毫不动摇,不存侥幸之心,坚信贪欲之害,就能不失操守,拒污浊于千里之外,始终做到“拒腐蚀,永不沾”,也就能慎之初,善始终。因此,慎初是保持操守,拒腐防变的第一道思想防线。要慎好,好不慎,则难以自律。罗卜白菜各有所爱,领导干部也会有各自的爱好,但必须做到慎好。尤其对于有损形象或者影响公权的嗜好,更要下决心戒除。还要注意隐好,不要过分张扬个人嗜好,谨防别有用心者“见缝下蛆”,投你所好。胡长清爱好书法,有所图者,就借索字之名送上丰厚的“运笔费”,进而与之套近乎拉关系捞好处,伴随着他个人的滚滚财源,也给国家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最后把自己送上了断头台。教训可谓深刻,所以,国家公务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对于个人爱好不能小看,而且必须慎好隐好,强化自律意识。要管住自己的欲望,清心寡欲,经得起各种诱惑;管住手中的权力,用权唯公,用权为民;管住自己的小节,点滴注意,防微杜渐。因此,慎好是保持自律,拒腐防变的第二道思想防线。当前,正值干部换届之时,唯有慎初慎好,廉洁自律,自觉加强内功锻炼,做到“三管”“四自”(三管:管住自己的嘴,管住自己的腿,管住自己的手。四自: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不仅第一步不把鞋子弄脏,每一步都要小心,才能战胜各种歪风邪气,才能巩固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廉洁勤政,为和谐社会建设而努力,为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努力。

清政廉洁的历史人物有哪些这些事例分别是什么

1.陆贽上书“防微杜渐”
唐朝宰相陆贽廉洁守法,别人送他的礼物都拒不接受。唐德宗看到他这样“苛求”自己,觉得有点过分,就劝他说:“卿清慎太过,诸送馈,一皆拒绝,恐事情不通,如鞭靴之类,受亦无伤。”陆贽听后上书“防微杜渐”,文曰:“贿道一开,展转滋厚。鞭靴不已,必及衣裘;衣裘不已,必及币帛;币帛不已,必及车舆;车舆不已,必及金壁。”陆贽贵为宰相,以他的身份和地位,收受鞭靴自是小事一桩,然而他却认为,小礼不禁,大礼必到。拒贿就应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实在难能可贵。
2. 苏轼讲寓言婉辞厚礼
北宋大文豪苏轼在京做过大官。一日,其乡友带上厚礼想求他帮忙谋个一官半职,并说:“如您不便,劳令弟之驾也行。”乡情不便明伤,苏轼便先给来客讲了一则“寓言”。大意是:某人穷极盗墓,数掘无获,便想去掘伯夷、叔齐之墓,只听伯夷在墓里说:“我是在首阳山饿死的,除了一把枯骨,别无一物,何以如尔愿?”盗墓人丧气地说:“那我就挖开叔齐之墓,碰碰运气吧!”伯夷又说:“连我也不过如此,我弟弟就更帮不上忙了!”苏轼的弦外之音是:您的苦衷我知道,但我们兄弟俩都无法帮忙啊!乡友悟知求官无望,只好知趣地带上礼物走了。
3. 司马光高悬廉政条幅
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入朝做了大官以后,很厌烦官场中公私不分、拉拉扯扯的现象,便写了一帧巨大条幅挂在客厅里,条幅写道:“访及诸君,若睹朝政阙遗,庶民疾苦,欲进中言者,请以奏牍闻于朝廷,光得与同僚商议,择可行者,进呈取旨行之,若但以私书宠渝,终无所益。若光身有过失,欲赐规正,即以通封书简,吩咐吏人令传人,光得内自省讼,佩服改行。至于整会官职差遣、理雪罪名,凡干身计,并请一面奏状,光得与朝省众官公议施行。若在私第垂访,不请语及。”作为当朝宰相,在宋代那“尚名好贪”的官场风气里,挂起这样气势逼人的条幅,以示自己做事光明正大,不徇私情,的确令人佩服。
4. 于谦“两袖清风朝天去”
以一首《石灰吟》名垂千古的明代著名政治家于谦,曾任兵部尚书和巡抚等要职多年,向来以刚正清廉闻名朝野。当时,外官每年回京述职,多有人携带名贵土特产向权臣国戚送礼,而他却每次都是两手’’空空,不凭关系,只凭政绩。从僚有人劝他随风入俗,明哲保身,他不但谢绝了从僚的好意,还令家人挂出一块牌子云:手帕蘑菇及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两袖清风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两袖清风”的成语便由此而来。
5. 吴纳金盒题诗拒贿赂
明代诗人吴纳出任监察御史,受命到贵州考察“三司”吏治。返京途中,已走入四川境内,后面追来一位骑士,说是奉贵州三司之命向大人献上黄金百两。吴纳一边戏说“姓吴名纳”就是“无纳”之意,一边取笔墨在礼盒上题涛一首,以示拒受。诗云:“萧萧行李东向还,要过前途最险滩。若有赃私并土物,任教沉在碧波间。”骑士只好将原物并诗带回复命。
6. 于成龙严词通报行贿官
清代名臣于成龙在康熙十九年,他刚刚晋升为直隶巡抚,许多趋炎附势之徒便想送礼贿赂他,于成龙都一一拒绝。×××县令因循陋规,在中秋节前夕,向他送上一份厚礼。于成龙大为恼火,严词拒收,并且还特地颁发了《严禁馈送檄》,通报了×××县令送礼的丑事,并明令所属官吏今后如发现逢年过节私相送礼,决不宽恕。

哪里有居安思危的事例啊

1、危中求安

延安保卫战,于1947年3月13日开始。 战争是由国民党为了攻占延安,摧毁中共党、政、军指挥中枢的目的,在西北地区集结了34个旅25万多人的兵力而起。

中国共产党根据敌我态势决定:先诱敌深入,适时放弃延安,在延安以北的山区创造战机,逐步消灭国民党军有生力量。

1947年3月,蒋介石把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改为重点进攻,其重点进攻方向之一就是陕甘宁边区,而首当其冲的就是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所在地延安。

1947年3月13日,胡宗南以整编第1军、第29军所属 6个整编师15个旅共约l4万人,分别从洛川、宜川出动,指向延安。

彭德怀以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的身份部署延安保卫战,掩护中央机关和解放军总部转移。

西北野战军教导旅、警备第3旅、第l纵队等部在延安以南的临真镇、金盆湾、牛武、茶坊等地构筑纵深阵地,依托有利地形,进行抵抗。

国民党军以近百架飞机、大量火炮掩护进攻,对延安进行狂轰滥炸,西北野战军在极端困难情况下英勇作战,节节抗击。

1947年3月16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由彭德怀出任西北野战兵团统帅,担负起直接指挥西北战场作战的任务。

1947年3月18日,国民党军已兵临延安城下,直到傍晚,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等中共中央、人民解放军领导人才离开延安。延安保卫战进行了七天七夜

在延安保卫战中,胜利地完成了掩护党中央、中央军委机关及群众转移的任务。

2、唐太宗居安思危

唐太宗对亲近的大臣们说:“治理国家如同治病,病即使痊愈,还应护理调养。倘若马上就自我放开纵欲,一旦旧病复发,就没有办法解救了。

现在国家很幸运地得到和平安宁,四方的少数民族都服从,这真是自古以来所罕有的,但是我一天比一天小心,只害怕这种情况不能维护久远,所以我很希望多次听到你们的进谏争辩啊。”

魏征回答说:“国内国外得到治理安宁,臣不认为这是值得喜庆的,只对陛下居安思危感到喜悦。”

3、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派兵攻打越国,被越王勾践打得大败,阖闾也受了重伤,临死前,嘱咐儿子夫差要替他报仇。

夫差牢记父亲的话,日夜加紧练兵,准备攻打越国。 过了两年,夫差率兵把勾践打得大败,勾践被包围,无路可走,准备自杀。

这时谋臣文种劝住了他,说:“吴国大臣伯_贪财好色,可以派人去贿赂他。”勾践听从了文仲的建议,就派他带着珍宝贿赂伯_,伯_答应和文仲去见吴王。

文仲见了吴王,献上珍宝,说:“越王愿意投降,做您的臣下伺候您,请您能饶恕他。”伯_也在一旁帮文仲说话。

伍子胥站出来大声反对道:“人常说‘治病要除根’,勾践深谋远虑,文仲、范蠡精明强干,这次放了他们,他们回去后就会想办法报仇的!”这时的夫差以为越国已经不足为患,就不听伍子胥的劝告,答应了越国的投降,把军队撤回了吴国。

吴国撤兵后,勾践带着妻子和大夫范蠡到吴国伺候吴王,放牛牧羊,终于赢得了吴王的欢心和信任。三年后,他们被释放回国了。

勾践回国后,立志发愤图强,准备复仇。他怕自己贪图舒适的生活,消磨了报仇的志气,晚上就枕着兵器,睡在稻草堆上,他还在房子里挂上一只苦胆,每天早上起来后就尝尝苦胆,门外的士兵问他:“你忘了三年的耻辱了吗?”

他派文仲管理国家政事,范蠡管理军事,他亲自到田里与农夫一起干活,妻子也纺线织布。勾践的这些举动感动了越国上下官民,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越国终于兵精粮足,转弱为强。

而吴王夫差盲目力图争霸,丝毫不考虑民生疾苦。他还听信伯_的坏话,杀了忠臣伍子胥。最终夫差争霸成功,称霸于诸侯。但是这时的吴国,貌似强大,实际上已经是走下坡路了。

公元前482年,夫差亲自带领大军北上,与晋国争夺诸侯盟主,越王勾践趁吴国精兵在外,突然袭击,一举打败吴兵,杀了太子友。夫差听到这个消息后,急忙带兵回国,并派人向勾践求和。勾践估计一下子灭不了吴国,就同意了。

公元前478年,勾践第二次亲自带兵攻打吴国。这时的吴国已经是强弩之末,根本抵挡不住越国军队的强势猛攻,屡战屡败。

最后,夫差又派人向勾践求和,范蠡坚决主张要灭掉吴国。夫差见求和不成,才后悔没有听伍子胥的忠告,非常羞愧,就拔剑自杀了。

4、未雨绸缪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了商朝。为了安抚商朝遗民,他把纣王的儿子武庚封在朝歌做诸侯,同时又把自己的三个弟弟管叔、蔡叔和霍叔分别封在武庚的东面、西面和北面,以便监视他。

武王的弟弟周公以及太公、召公等帮助武王灭商立了大功,武王就把他们留在京城辅政,其中周公最受信任。

两年后,武王得了重病,大臣们焦虑万分。周公特地祭告周朝祖先,表示愿意代哥哥去死,请先王保佑武王恢复健康,祭毕,周公把祝辞封存在石室里,严令史官不得泄密。

事有凑巧,周公祝祷后的第二天,武王的病开始出现转机,周公和其他大臣都十分高兴。但不久,过度的操劳使武王旧病复发,终不治身亡。

年幼的太子姬诵被拥立为王,史称周成王,周公受武王遗命摄政。周公的摄政引起了管叔等人的不满。他们散布谣言,说周公摄政是为了篡夺王位。

从而引起了成王的怀疑,周公百口莫辩,离开了京都。不甘心商朝灭亡的武庚见周氏兄弟之间出现了矛盾,就派人去联络管叔等,挑拨他们与周公的关系,同时积极准备起兵叛乱。

周公经过两年的调查,终于查清了谣言的来源,知道了武庚准备叛乱的情况。他十分焦急,便写了一首名为《鸱_》的诗给成王。

诗的大意是:鸱_啊鸱_,你夺走了我的孩子,不要再毁掉我的窝!趁着天未下雨,我要剥下桑根的皮修补好门窗,我的手已发麻,嘴已磨损,羽毛也将落尽,可是我的窝还在风雨中飘摇!

这首诗以母鸟的口吻,反映了周公对国事的深切忧虑,但年轻的成王并未能了解周公的苦心,对此无动于衷。后来,成王无意中在石室里发现了周公的祝辞,深深为之感动。

就立即派人把周公请回镐京。周公回京后,成王派他出兵征讨三叔和武庚。周公足智多谋,很快平息了叛乱,周王朝的统治得到了巩固。

5、防微杜渐

东汉和帝即位时仅十四岁,由于他年幼无能,便由窦太后执政,她的哥哥窦宪官居大将军,国家的军政大权实际上落入窦太后的兄弟窦宪等人手中。他们为所欲为,密谋纂权。

看到这种现象,许多大臣心里很着急,都为汉室江山捏了把汗,大臣司徒丁鸿就是其中的一个。丁鸿很有学问,对经书极有研究。对窦太后的专权他十分气愤,决心为国除掉这一祸根。

几年后,天上发生日蚀,丁鸿就借这个当时认为不祥的征兆,便上书和帝,建议趁窦氏兄弟权势尚不大时,早加制止,以防后患,这样才能使得国家长治久安。

他在奏章里说:“‘杜渐防萌’则凶妖可灭。”和帝本来早已有这种打算,于是采纳了他的意见,并任命他为太尉兼卫尉。

进驻南北二宫,同时罢掉窦宪的官。窦宪兄弟情知罪责难逃,便都自杀了,从而避免了一场可能发生的宫廷政变。

有没有一些清廉的官员的事例!

这实在是太多了!
包公,宋慈!
海瑞
海瑞,在老百姓眼里是”海青天”。他不偏私,不阿党,不拉帮结派,不同污合流,不依附权贵,不出卖良心,他善良正直,刚毅清廉,是个好官廉官。
他当知县时,饭桌上的蔬菜是他亲自在衙后栽种的。他为了给母亲做寿,买了两斤肉,这事当时作为新闻在官场上广为传播,就连总督胡宗宪都感到惊讶:海瑞买肉了,买了两斤肉。
他任应天巡抚时,规定巡抚出巡,各地官员一律不准出城迎接,不准设宴招待,工作餐在纹银二至三钱标准。他不许别人送礼品,连好友送的礼品也不例外。海瑞临终前,兵部送来柴金多算了七钱银子,也要退回去。
他任右都御史,官居二品,死后遗产仅”俸金八两,葛布一端,旧衣数件而已”。留下的积蓄竟不够殓葬之资。死后,同僚们捐助办理后事。
海瑞清廉得近乎匪夷所思的地步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