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顶针续麻说法正确的是(歌谣录|板凳板凳落落:极致顶针的童谣)_顶针_顶真_修辞

本文目录

  • 歌谣录|板凳板凳落落:极致顶针的童谣
  • 顶针句是什么
  • 顶针续麻的句子有哪些
  • 顶针如何使用
  • 顶针修辞是什么
  • 在诗词写作中下一节首句重复上一节末句的格式叫什么诗
  • 水浒中,燕青会”顶针续麻“,这究竟是个什么大招

歌谣录|板凳板凳落落:极致顶针的童谣

板凳板凳落落,里头坐个大哥。

大哥出来卖菜,里头坐个奶奶。

奶奶出来烧香,里头坐个姑娘。

姑娘出来磕头,里头坐个毛猴。

毛猴出来作揖,里头坐个公鸡。

公鸡出来打鸣,里头坐个豆虫。

豆虫出来爬爬,里头坐个蛤蟆。

蛤蟆出来蹦蹦,奶奶吓得一愣。
从修辞方法来说,这一篇《板凳板凳落落》,是把顶针手法做到了极致的。

我在天津刘子铭的博客中,寻到他写于2006年12月6日的一篇,《家乡童谣——板凳板凳落落》——

板凳板凳落落,里面坐个大哥。

大哥出来买菜,里面坐个奶奶。

奶奶出来烧香,里面坐个姑娘。

姑娘出来梳头,里面坐个孙猴。

孙猴出来作辑,里面坐个公鸡。

公鸡出来打鸣儿,里面坐个小虫儿。

小虫儿出来蹦蹦,里面坐个豆虫。

豆虫出来爬爬,里面坐个蛤蟆。

蛤蟆出来呱呱,里面坐个娃娃,娃娃要找妈妈。

又在域名图源自网络)

顶针句是什么

顶针是一种修辞格式,正顶针,或称续麻,也叫连珠;重言之,则谓之“顶针续麻”,修辞学上统称之为“顶针格”。它的含义是什么呢?王季思先生说:“顶针续麻”是“一种文字游戏,上句末一字和下句的头一字重叠”。吴晓铃、朱居易等先生的说法大致与此相同。顾肇仓先生又加以补充,说它是“宋元时代带游戏性的一种文字体制”。
如:
一心守道道无穷,穷中有乐 万事随缘缘有份,份外无求 橹摇船、船载橹,橹动而船行 线穿针、针引线,线缝而线缀。

顶针续麻的句子有哪些

顶针续麻
老时年间,人们穿的鞋大都是家里的女人手工做的布鞋,鞋帮用布做,鞋底也得用布做。妇女们将平常生活中留心积攒下来的新旧零碎破布--这叫“铺衬”,用糨糊一层一层地粘在木板或平整的什么家俱上,等到粘在一起的十几层铺衬干了以后从木板上把它揭下来就成了“袼褙”,再把袼褙照着事先比量好的样子剪成鞋底形,在边上用糨糊沿好白布边,一层一层的摞在一起--“千层底”就初见雏型了。纳鞋底的时候,女人们左手握着鞋底,右手拿着锥子和针鼻儿里穿着麻绳儿的大针,用锥子在底子上扎出一个或几个针眼儿,再把引着麻绳儿的大针从针眼儿里穿过去拉紧,这个时候手指头上的“顶针儿”是不能少的。顶针儿一般戴在右手指无名指或中指的第一个关节,实际上就是一个活口金属箍,有铜做的也有铁的和铝的,顶针儿上有一个一个小坑,用来抵住针尾,用力顶针的时候不至于滑脱伤了手指。
既然是用麻绳儿纳鞋底儿,那么一根麻绳儿是不可能纳完一个鞋底子的,但又不能在鞋底儿纳到一半时结疙瘩挽扣儿接麻绳儿--疙瘩结在鞋里硌脚,结在鞋底外太突出,没几天就能磨断了。这时候女人们会把麻绳儿从针鼻儿里褪出来,把麻绳的拧劲松开续上麻坯子,再用打麻绳儿的“拨棱子”在另一端吊住打转儿,让麻坯拧上劲,麻绳儿续好认上针就可以继续纳鞋底儿了。
整个儿这个过程,有个发音颇绕嘴的专有名词儿,叫做“顶针续麻(儿)”。这么有意思一词儿,喝过墨水的中国文人们觉乎着光用来纳鞋底儿有点儿浪费,于是,发扬光大成了一种修辞。
京韵大鼓的《丑末寅初》是一个脍炙人口的唱段,它不但曲调优美唱词也非常精彩,其中有一段形容清晨上山打柴的樵夫的唱词非常上口:“打柴的樵夫就把那个高山上,遥望见,山长着青云,云罩着青松,松藏古寺,寺里隐着山僧,僧在佛堂上把那木鱼敲得响叮当,他是念佛烧香。”这样的
词唱起来上口,听起来好听,还过耳不忘,观众特别容易记住。这种后一句的第一个字或句子压住前一句的最后一个字或句子的写法就叫“顶针续麻”。
其实作为一种挺高级的修辞方法,这种修辞的学名儿叫“顶真”,意即用前面结尾的词语或句子作下文的起头。“顶针续麻”是俗称也就是通俗一点的说法,算是外号儿吧,但确实既形象又贴切。这种写法多用在诗或词中,用得好不仅词句华美,而且还会把所描写的感情步步推进使之更加感人。
比如元代马致远的《汉宫秋》中有这样一段唱词,词牌是“梅花酒”和“收江南”,把它抄录的长一点以便欣赏:
【七兄弟】说甚么大王、不当、恋王嫱,兀良!怎禁他临去也回头望。哪堪这散风雪旌节影悠扬,动关山鼓角声悲壮。【梅花酒】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蜣;泣寒蜣,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收江南】呀!不思量,除是铁心肠;铁心肠,也愁泪滴千行。美人图今夜挂昭阳,我那里供养,便是我高烧银烛照红妆。
《汉宫秋》中的汉元帝,为御外侮远嫁王嫱于匈奴,王昭君启程出塞,汉元帝相送在咸阳城外灞桥之上。元帝与王嫱“折一枝断肠柳,饯一杯送路酒”,万千别情涌上心头--此一去既是生离亦是死别。一段“七兄弟”“梅花酒”接“收江南”的唱段,端的是字字着色、句句生情、节促音哀、沉痛欲绝。在这里首尾相接、回环相生的叠句--也就是“顶真”的笔法起到了重要的抒情作用。

顶针如何使用

套到手指上呗,顶针嘛,就是拿来顶缝衣服针的,一般套在右手食指上,将针扎进去以后,用顶针上面的凹孔顶住针往里扎。

顶针又称顶真,是旧时中国民间常用的缝纫用品,一般为铁制或铜制。箍形,上面布满小坑,一般套在中指用来顶针尾,以免伤手,而且能顶着针尾使手指更易发力,用来穿透衣物。顶针亦可叫推杆、镶针、中针、托针等,有时候车床用的顶尖也被叫做顶针。

引证解释

1、顶真续麻的简称。

《西游记》第六四回:“十八公亦慨然不辞道:‘我却是顶针字起:春不荣华冬不枯,云来雾往只如无。’凌空子道:‘我亦体前顶针二句:无风摇拽婆娑影,有客欣怜福寿图。’”参见“顶真续麻”。

2、谓一个挨着一个。

《醒世恒言·张廷秀逃生救父》:“赵昂二年前解粮进京,选了山西平阳府洪洞县县丞。这个县丞,乃是数一数二的美缺,顶针捱住。”

顶针修辞是什么

顶针修辞是顶真续麻的省称。

顶针即顶真续麻的省称,是一种修辞方式,用前面结尾的词语或句子做下文的起头,顺序而下,一般由三项或更多项组成。如“门外有条街,街内有个巷,巷内有个庙”,也作顶真。

顶针又称顶真、联珠或蝉联,指用前一句结尾之字(或结尾之词)作为后一句开头之字(词),使相邻分句蝉联。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修辞手法,也很能体现汉字的特色。

还有一种比较特殊也不太常见的顶针格式,叫连环格:

1、善可亲近,近可闻,闻思修习即臻善;生有老病,病有死,死去活来再受生。

2、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云飞天外;池边绿树,树边红雨,雨落溪边。

3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大学》

4、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大学》

在诗词写作中下一节首句重复上一节末句的格式叫什么诗

一首诗里,每一节的开头一句和结尾一句相同,这种写法在诗歌里叫顶针。顶针也叫顶真,它是用上文结尾的词语作下文的开头,使语句递接紧凑而生动畅达的一种修辞方法。就好像我们经常玩儿的一种游戏“成语接龙“一样,下一个词的第一个字是第一个词的最后一个字。顶针【dǐng zhēn】释义1、顶真续麻的省称。修辞方式,用前面结尾的词语或句子做下文的起头,顺序而下,一般由三项或更多项组成。2、顶针又称顶真、联珠或蝉联,指用前一句结尾之字(或结尾之词)作为后一句开头之字(词),使相邻分句蝉联。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对联手法,也很能体现汉字的特色。举例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选自《木兰诗》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选自《木兰诗》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选自《木兰诗》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佚名题北京潭柘寺弥勒殿联)痴则贪,贪则嗔,嗔则伤人种苦因,故知痴是苦;戒而定,定而慧,慧而悟道成师匠,当以戒为师。10相关问题现代散文诗仿泰戈尔《开学了》在这首

水浒中,燕青会”顶针续麻“,这究竟是个什么大招

是说燕青的文辞功夫非常厉害,是指他不仅是一条江湖草莽,更是一个文人雅士。“顶针续麻”最初只是一种民间的说法,“顶针”是古时候妇女们缝制一副的时候在手指上戴的一个戒指,戒指上有很多的圆孔,可以拖住针的一端,来用力刺穿比较厚实的布,以免伤到手。“续麻”是古时候一种接线的技术,就是说缝制衣服的时候,万一串在针上的线长度不够了,再在原来的线上接续上一条,而不是把两条线打结。

后来“顶针续麻”这种说法被用作了文学中,类似于今天的成语接龙,例如“为所欲为”——“为虎作伥”,这种头尾相接的诗词形式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倍受追捧。例如:

《木兰辞》中“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这种文学上的“顶针续麻”在古代被用来形容一个人的文采非常好,一般人是达不到这种程度的。施耐庵在描写燕青的时候,很明显就是把当时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形容习惯给写了进去。燕青在《水浒传》中也确实是一个文采非常高的人,他能够被李师师所青睐,主要原因就是他能文能武,是美女心目中最完美的英雄,就像《多情公子无情剑》中的探花李寻欢一样。

燕青这个“顶针续麻”的本领看起来有点多余,实际上却是《水浒传》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因素。认真看水浒就可以发现,梁山众人最后之所以能够被朝廷招安,就是因为燕青通过李师师见到了宋徽宗。而燕青说服宋徽宗靠的就是自己“顶针续麻”的文学能力,来引起文人皇帝宋徽宗的注意力。

综合而言,燕青所谓的“顶针续麻”就像描述张顺的“浪里白条”一样,都是用来形容他们本领出众的。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