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秋莎火箭炮(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喀秋莎”火箭炮凭什么一战称神)_火箭炮_发射_火箭弹

本文目录

  • 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喀秋莎”火箭炮凭什么一战称神
  • 喀秋莎火箭炮是什么
  • 金刚川中的喀秋莎是什么武器
  • 喀秋莎火箭炮点火原理
  • 金刚川喀秋莎是谁发射的
  • 喀秋莎火箭炮到底有多厉害能进战壕躲吗

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喀秋莎”火箭炮凭什么一战称神

喀秋莎火箭炮的正式型号是BM-13,为多轨道的自行火箭炮。共有8条发射滑轨,一次齐射可发射口径为132毫米的火箭弹16发,既可单射,也可部分连射,或者一次齐射,装填一次齐射的弹药约需5~10分钟,一次齐射仅需7~10秒。运载车时速90千米。该炮射击火力凶猛,杀伤范围大,是一种大面积消灭敌人密集部队、压制敌火力配系和摧毁敌防御工事的有效武器。 喀秋莎火箭炮真正扬名抗美援朝是在旷日持久的上甘岭战役。

喀秋莎火箭炮是什么

BM-13“喀秋莎”多管火箭炮是第一种被苏联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大规模生产、投入使用的自行火箭炮。相较于其他的火炮,这种多轨火箭炮能迅速地将大量的炸药倾泻于目标地,但其准确度较低且装弹时间较长。它们虽比其他火炮来的脆弱,但价格低廉、易于生产。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喀秋莎成为了第一种苏联大量生产的自行火箭炮(自行火箭炮不同于自行火炮),并常将其装载于卡车上。和其他火箭炮相比,这样的机动性为喀秋莎带来其他的优势:能一次投注大量火力,并在遭到反攻炮火前迅速离开。其火箭发射车为美国援助的雪佛兰G7100及福特-马蒙·夏灵顿卡车和苏联自己生产的吉斯151卡车。
BM-13“喀秋莎”火箭炮,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火箭炮的流行名称。系由沃罗涅日州的共产国际兵工厂组织生产,取共产国际俄文第一个字母K命名并印在炮车上,这是沃罗涅日共产国际工厂出厂时的标记,K即是俄文单词共产国际的第一个字母。由于火箭炮这种新型武器当时严格保密,苏联红军也不知道它的正式名称,就根据这个字母“K”,把该武器命名为一个女性的爱称“喀秋莎”,这个别名迅速在苏联红军里传播开来。

金刚川中的喀秋莎是什么武器

BM-13型火箭炮,俗称“喀秋莎”火箭炮,曾用于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上甘岭战役。

在《金刚川》电影中,数次出现了我军“喀秋莎”火箭炮的攻击场景,在大银幕上看起来像是漫天烟花,直击美军的炮兵阵地。从资料来看,它一次齐射可以发射16枚132毫米弹径的火箭弹,最大速度355米/秒,最大射程8.5千米,所以才会在观感上像烟花。

《解放军报》刊文《“战士最爱你,敌人最怕你”——上甘岭战役中的“喀秋莎”》,详细讲述的正是“喀秋莎”的一些信息——BM-13型火箭炮,俗称“喀秋莎”火箭炮,曾用于抗美援朝战。1939年,苏联制造出世界上第一款火箭炮,秘密命名为BM-13型火箭炮。

这是一种多身管的自行火箭发射器,其发射器的主体是车载多轨道定向器,采用电子打火的方式点燃火箭弹尾端的推进装置来发射弹药。火箭弹战斗部装有TNT炸药,落地后会发生剧烈爆炸来杀伤目标,一次齐射可以发射16枚132毫米弹径的火箭弹,最大速度355米/秒,最大射程8.5千米,既可单个发射,也可部分连射,能在7-10秒钟内将16枚火箭弹全部发射出去,再装填一次只需5-10分钟,因而火力凶猛。

扩展资料:

该火箭炮是由沃罗涅日州的“共产国际”兵工厂组织生产的。由于“共产国际”一词的俄文第一个字母是“K”,所以该厂把“K”字打印在炮车上作为本厂的代号。这种火炮在当时是新式武器,属于绝对机密,连操作人员都不知道其正式名称。战士们非常喜爱这种炮,看到炮架上的“K”字,联想到当时苏联正流行一首名为《喀秋莎》的歌曲,同时“喀秋莎”本身是苏联姑娘的常用名,于是给该炮取名“喀秋莎”。

抗美援朝战争第四次战役打响时,中国人民志愿军迎来了苏联援助的“喀秋莎”火箭炮。“喀秋莎”火箭炮用凶猛的火力在朝鲜战场大显身手,在上甘岭和金城反击战中摧毁了美军信心。有资料显示,1953年7月13日晚9点左右,金城战役正式打响,志愿军集中了五个“喀秋莎”炮团和其他炮兵部队的上千门火炮,在这场战役中,喀秋莎火箭炮一共发动了69次齐射,帮助步兵取得了金城反击战的胜利,促使美国不得不尽快在谈判桌上妥协,为板门店停战协定的最终签订扫清了障碍。

喀秋莎火箭炮点火原理

:火箭炮都是采用多管组合式的布置方式,根据口径不同有数个和数十个发射管。火箭炮发射的原理就是利用火箭发动机燃烧形成气体压力从尾部喷出产生作用力,火箭在反作用力的作用下脱离发射管向前射出,这个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形成必然会给发射管带来振动作用,因此,火箭炮的连续发射就不能从一侧开始连续发射,而是左边一发右边一发交替发射。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减少发射时产生的振动偏差,增大精度。这是目前火箭炮普遍的发射方式,也是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之谈。
潜艇发射导弹的要求:这个有点复杂了,我们以弹道导弹核潜艇为例子。弹道导弹核潜艇发射弹道导弹时的深度不能太深,太深的话导弹从发射管发射出来时容易受水流的影响,同时出水时海浪的冲击会使导弹的垂直角偏差过太,我们从视频中也能看出来,几乎都有一种快要横过来的感觉,特别是冷发射时更明显。通常的深度为30~50米左右,而且潜艇的速度要慢速,导弹出发射筒的速度很慢,如果速度太快,导弹巨大的截面积受水阻力作用会折断或是损坏弹体。
潜艇由于在水下,靠调节吃水来保持平衡和深浅,而一枚弹道导弹的重量有几十吨,通常搭载12~24枚,分两排布置,如果从一侧连续发射,势必会造成潜艇的配平失衡。因此潜艇发射导弹时和火箭炮是一样的,前左(右)一枚,后右(左)一枚交替发射,这样就对平衡破坏小。另外潜艇的发射时其导弹的密封盖的打开很困难,在水压的作用下是很难打开的,打开后瞬间涌入的海水压力会容易破坏导弹的弹体,因此,在发射前导弹的弹筒要首先加压或是加注海水,使发射筒内和筒外的压力一致,就像发射鱼雷一样,这种发射适合热发射方式。

金刚川喀秋莎是谁发射的

在电影《金刚川》中喀秋莎是我军志愿军发射的。具体是谁发射的,电影中没有给出发射喀秋莎人物的镜头。对于“喀秋莎”这个名字的来历,有很多种说法。

喀秋莎特点

“喀秋莎”火箭炮是一种多轨道的自行火箭炮,共有八条发射滑轨,一次可发射口径为132mm的火箭弹16发,最大射程可达到8.5千米,可以单射,也可以部分连射或者一次齐射。

“喀秋莎”火箭炮装填一次齐射的弹药大约需要5-10分钟,一次齐射仅需要7-10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使用的“喀秋莎”火箭炮总共有四大系列,分别是BM-8系列、BM-13系列、BM-30系列和BM-31系列,最为典型的是BM-13系列。

“喀秋莎”在二战中赢得了苏联士兵们的广泛好评和青睐,它曾在莫斯科会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喀秋莎火箭炮的诞生,也开启了火箭炮大面积压制敌方的时代,不愧是士兵心目中的“战争女神”。

喀秋莎火箭炮到底有多厉害能进战壕躲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躲进战壕躲避,意义不大。而且你也没有这么快的速度。

喀秋莎同传统火炮最大的区别,在于火力覆盖面大。

喀秋莎只要一次齐射,就覆盖远远大于传统火炮打击的区域,会造成极大的杀伤。

当德军恼羞成怒进行还击的时候,喀秋莎早就撤退走了。

这种战术让喀秋莎发挥了巨大的威力,也成为前线苏军士兵最喜爱的东西。

喀秋莎火箭炮,参加了莫斯科保卫战和斯大林格勒保卫战,都有着非常良好的战绩。以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来说,双方在城市内激烈拉锯,尽一切力量使用全部的火炮攻击对方。苏军在该战役中使用了1531门喀秋莎火箭炮,取得了巨大的战果。

而由于城内战斗很混乱,障碍物众多,想要精确炮击大量杀伤敌人,是很困难的。

然而,喀秋莎可以一次性覆盖很大地区。

斯大林格勒的一个战例,很好说明这点。

市郊有孤立的楼房,是旧沙俄时期的建筑,非常坚固,75毫米火炮直接击中也难以摧毁。

这里又是一个制高点,谁占领了它,就能用火力封锁周围数公里地区。

苏联先后投入5个营的部队固守,德军也先后攻占了这所房子3次,3次都被苏联人反击夺回。

在德军第4次攻击中,该房子里面的红军战士全部阵亡,仅剩下个受重伤的排长。

德军大部队四面向房屋包围过来,英勇的苏军排长向后方命令:立即向我所在的坐标开炮,不要用别的火炮,就用喀秋莎!!!

火箭炮部队含泪向这个房屋开火,遮天盖日的火箭弹飞过来,将上百名德军士兵炸得血肉横飞,还炸死了德军一个团长。

由于炮火覆盖面大,速度快,这些德军士兵根本来不及躲避。

德军伤亡过重,被迫退了下去。

二战期间各国认为,对于敌人的作战部队进行炮击,以第一轮,也就是开炮之后5到10分钟内的效果最好。

超过这个时间,敌人就会有充分的防炮准备,第二轮炮击就无法造成什么大的效果。

喀秋莎БМ-13为例,一辆车上装备16枚М-13 (РС-132的改进型)132毫米火箭弹。16枚火箭弹在7到10秒钟内就可以完全发射出去,而132毫米火箭弹的威力基本相当于105毫米口径的重炮炮弹。

区区7辆发射车的第一次齐射,就可以发射100多枚火箭弹,相当于苏联一个常规炮兵师的火力。

苏军火箭炮团就有24门喀秋莎,一次齐射就可以发射近400枚火箭弹,相当于3个苏联炮兵师。就问你怕不怕。

如果这么多火箭弹落在同一个区域中,这个区域里面的德军士兵可就倒了大霉!

在朝鲜战争中,志愿军的喀秋莎一次齐射,将美第7师进攻的两个营重创,毙伤700多人。稍后志愿军一个火箭炮营的12门喀秋莎火箭炮一次准确的齐射,歼灭美军1个坦克营,击毁击伤坦克23辆。这两个战例足可见火箭炮的威力。

火箭炮的优势在于在单位时间内的炮弹输出量非常高,打一发普通的152毫米榴弹炮时间最快也要10秒钟,而10秒钟之内火箭炮最快能输出15-20发炮弹,所以一门火箭炮的单位时间内的炮弹输出量几乎等效于一个炮兵营的火力输出量。而卡秋莎火箭炮作为世界第一款应用于实战的火箭炮,它在苏德战场上的第一次应用就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其中感受最为深刻的就是躲在战壕里瑟瑟发抖的德军。

对于问题所说的能躲进战壕躲避炮弹攻击,这是必须的,因为敌人的炮火打击是不会有前兆的,所以面对突然的炮火打击只能躲进战壕,当然有防空洞、地下防弹办工事更好,而战壕里除了我们在电视剧看的那种一道道沟壑以外其实战壕战壕还有用来躲避炮弹的防炮洞、猫耳洞,虽然躲在里面防炮弹很难受,但是起码能保命,不然只是在战壕里没有防炮洞的话伤亡会更大。

而火箭炮与普通的榴弹炮相比装药量会更多,所以威力会更强,而防炮时或者卧倒时身体绝不能挨着洞壁或者地面,因为炮弹爆炸的冲击波会随着地面传播,如果身体贴着地面的话,冲击波会通过地面震伤你的内脏,严重的话出现内伤而死。在看海战电影猎杀u571也有相关介绍,在泰勒一行人夺取德军潜艇躲避德军驱逐舰深水炸弹攻击时,大副叫一个紧挨着艇壁的人不要挨着,用手扶稳就可以了,不然冲击波也同样会传导到你的身体形成内伤。

谢谈文论史友之邀

火箭炮到底有多厉害,你看看电影《上甘岭》的最后反攻阶段就知道了。

当真是万炮齐发、电闪雷鸣、动人心魄。

在现代战斗故事片中,其中有一个镜头最能激起我心中的沸腾,那就是火箭炮的齐射火力打击、齐射火力覆盖。

我看过电影《高山下的花环》、《新兵马强》、《自豪吧,母亲》、《长排山之战》中的火箭炮发射,也看过苏联的纪录片中的火箭炮发射。

但我认为真正最精彩的火箭炮发射,那还得说电影《上甘岭》。

那么当火箭炮发射时,敌人能进战壕躲避么?

当然可以!

但真正的问题是你根本就来不及进战壕躲避!

现在的122毫米40管火箭炮发射,全部打出只需要20秒的时间,比ak47突击步枪慢不了多少。

电影《上甘岭》战斗打响时,还没有122毫米40管的,但它口径大、出动的数量多,而且看发射速度要比电影《高山下的花环》里的发射速度要快多了。

一个现代的火箭炮营应该是有18台发射车,一个齐射是720发火箭弹,发射弹药的总重量达到40多吨,能覆盖二十多万的平方米。

这样的打击效果、这样的火力齐射覆盖,你觉得还能还来得及进入战壕么?

可以说,表面阵地上的一切都来不及躲避和进入掩体。

喀秋莎犁地没听说过吗,连地皮都翻起来了,战壕都没了呀!

喀秋莎火箭炮初次露面是在奥尔沙火车站,当时德军正准备补充给养,突然一排排的火箭弹瞬间让奥尔沙火车站成为了一片火海。火箭弹是一种依靠数量进行面覆盖的武器,它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投送差不多一两个常规火炮营相当的火力,这种无控的火箭弹不追求射击准确度,只追求射击密集度,只要尽量将火箭弹发射到指定的区域内就行了,以苏联的БМ-13火箭炮为例,该炮一共8条滑轨,一次能发射16枚М-13(РС-132的改进型)型132毫米火箭弹,在如此猛烈的火力下人员最好还是呆在原地默默祈祷吧!

正在发射的喀秋莎火箭炮,一轮齐射只需要7到10秒钟

РС-132型132毫米火箭弹原本是航空火箭弹,从1939年开始移植到了陆军,这种火箭弹的尾翼极小,这样一来就出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飞行过程中尾翼几乎都处在弹体产生的涡流中,这样一来稳定性会大幅下降,而且采用滑轨发射时,约束能力远没有传统火炮的身管强。此外火箭弹在飞行过程中发动机会提供持续不断的推力,在一些外界或者自身因素的干扰下,发动机推力和弹体轴线容易不在一条直线上,这样一来就会形成一个偏转力矩,火箭弹的飞行过程就会变得很不稳定,导致射击精度极差(射击精度包括射击密集度和射击准确度)。

喀秋莎火箭炮使用的火箭弹,80毫米,132毫米到300毫米都有

正所谓精度不够,火力来凑,苏联人最深知这个道理,所以该火箭弹的大多数装药量都留给了战斗部(战斗部重达20多公斤),而且该火箭炮不同于普通的支援火炮,它的任务就是打击敌方的装甲集群或者是军队的集结点从而消灭敌方的有生力量,铺天盖地的火箭弹砸下来别说是人员了,就连装甲坦克都会被掀翻,所以火箭炮也成为了当时德军装甲部队的噩梦。

估计经历一次喀秋莎的打击,人就会变成这个样子

二战结束后苏联依旧大力发展火箭炮,从遍布世界的BM-21火箭炮再到集团军直接指挥的9K58“龙卷风”火箭炮再到一次齐射消灭一个村庄的TOS-1喷火坦克,苏俄对火箭炮极其重视,这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二战喀秋莎火箭炮的影响,因为后者实在是太成功了,相比于苏俄,西方则不太关注火箭炮,因为他们倚仗的是空军发射的各种精确制导武器。

从上图就可以看出火箭炮的发射阵地就好像经历了沙尘暴一样,很容易暴露位置

不过话说回来喀秋莎火箭炮的缺点也是不少,首先就是发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尘土,烟雾以及噪音,发射阵地很容易就被发现并进行反制,一旦受到密集的打击,这种毫无装甲的火炮几乎没有生存性。此外火箭弹的密集度实在是太差了,如今的火箭弹都会走末端制导的路子,但问题是火箭炮的密集度本来就极差,这些微量的提升并没有实质性的效果,如果采用精确制导技术成为有控火箭弹,一次齐射的价格之高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承受的,想象一下10门火炮在10秒钟内齐射160发导弹,这简直就是烧钱,所以往后火箭炮的发展重点就是如何提高射击密集度。

不能躲避。

苏联火箭炮喀秋莎威力相当惊人,可以让极大范围内的德军遭受毁灭性的打击,什么坦克装甲都,普通战壕都难以逃脱这种覆盖式的轰炸。

火箭炮厉害的是对暴露目标的快速杀伤,躲战壕里肯定能避免大多数破片损伤,最主要原因就是火箭炮瞬间投送能力远超身管火炮,以BM-13为例,其132mm弹重42.5千克,有16个发射轨,总计能在十几秒内投送全部弹药,而德国一个标准150榴弹炮兵营,共有18门火炮使用的sFH18型榴弹炮能以4/Mins的射速发射43.5千克高爆榴弹,也就是说在短时间之内1门喀秋莎就能发挥出相当于对面一个营的火炮威力,而且是突然出现的,如果是遭到持续炮击你肯定会躲起来,但是突然出现一个营的炮击火力向你开火,你肯定躲不开,在与德军冲突里面,德军好几次大量损失都是在野地驻扎的时候遭到火箭子母弹覆盖式打击,全军覆没都是常有的事。

喀秋莎火箭炮很厉害,也就是在当时,特别是刚拿出来那个时段。因为敌方没有见识过,也就缺少应对的手段;一旦摸清了这种武器的特点,就会在训练和行动中做出相应安排,一旦遇上,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伤亡。

它的炮弹相当于110mm榴炮弹,条令用法是营齐放,就是在8秒钟内打出256发这样的炮弹。

这样密集的火力,榴炮至少要团以上齐放才能达到。

实际那时在太平洋上,美军也有类似火炮,是24管的。后来在朝鲜也用过。

因为美军的火炮多的是,所以这个24管炮“名气”不大。

在苏德战场上用过,在朝鲜战场上用过。对于这两家后来的造炮用炮观念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如果不巧身陷这种火炮的目标区地表,一般来说性命难保;在工事里的,看工事的抗打击强度。不过看得出,这种炮主要用来打击地面生动目标的。不过那时的坦克,挨上一发也受不了的。

苏联的喀秋莎火箭炮威力众所周知,就算躲进战壕,侥幸没有毙命,也会造成精神崩溃。德军不少将领都觉得,火箭炮对于不同的武器和有生力量的威力是不同的。 几门火 箭炮的齐射对于久经沙场的军队来说可能效果不明显,尽管开始时在前线某些地区它会产生强大的精神作用。而如果对之前已经被削弱的军队实施密集打 击,产生的效果就会特别好。

对于喀秋莎火箭炮的威力,相信德军最有发言权。让我们看看那些参加过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德军官兵反馈吧。他们战役期间的日记和后来的回忆录用了不少篇幅描述红军炮火的威力和给他们造成的巨大损失,“不可思议的飓风般的炮火”,“炮火倾泻而下”,“强大的火力”,“再一次扰乱射击”,“各种口径的大炮齐射出的猛烈炮火 ”。德军上校亚当在回忆录中,记录了从斯大林格勒前线退回的士兵的想法: “在这个鬼地方,甚至说整个东线,我已经没法打仗了,……俄国人的火炮太厉害了。他们干得很漂亮,无论发射什么,都直直地落到我们的阵地上。他们的火炮使我们很多人都苦不堪言。 最该死的就是他们的‘喀秋莎’。”

德军上等兵舒尔茨 ( 后来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战死 ) 在信中也确认了这一观点:“俄国人该死的火炮数量多得难以置信,你听不见它们的 射 击 声,一旦爆炸,弹片就从各个方向飞过来。 然后就是他们的‘管风琴’,有点像我们的六管火箭炮,但是它对神经的震动更大。我已经看到一些伤员身上布满了30个甚至更多的 弹 片。 谁要是没听说过他们的‘管 风琴’,没经历过它的炮火,谁就不懂俄国 。”

二战期间,苏军的火箭炮共有4个系列,口径分别是82毫米、132毫米、300毫米和310毫米。PC-132火箭弹口径132毫米,弹长845毫米,装药0.9公斤,总重23公斤,最大速度350米/秒,最大射程7.1千米,杀伤弹破坏半径9-10米,1000米距离对地面目标发射时的散布14-16米。

从在最初在斯摩棱斯克城下首次亮相,喀秋莎伴随着苏军从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库尔斯克一直到柏林,最终赢得战争胜利。到战争结束时,苏军已拥有7个火箭炮兵师、11个独立火箭炮兵旅、114个独立火箭炮兵团又38个独立火箭炮兵营,拥有火箭炮9350门。整个战争期间,共生产各种口径火箭弹1440.1万发。

喀秋莎火箭炮相当厉害的,是前苏联的绝活武器,具体的说不清,但从德国幸存的人回忆,打出去一片火海。

喀秋莎应该可以算是世界上第一款大规模量产、服役并加入战斗的火箭炮了,它的“同级生”和后辈的参战次数绝对比不过她,所以也算是身经百战。

要注意一点,喀秋莎这个称呼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别。狭义上的喀秋莎一般用来特指共产国际兵工厂生产的BM-13型132mm火箭炮。然而实际上喀秋莎是一个大家族,从小到可以装在GAZ吉普车以及T-60轻型坦克上的82mm BM-8-26火箭炮,到通常只装在大载重量的“斯蒂贝克”卡车上的双联305mm BM-31重型火箭炮,这些都可以叫做“喀秋莎”

作为研发的比较早的导轨式火箭炮,喀秋莎的发射车造价很低,一般就是用一些钢轨和钢架焊接起来的发射架装在一辆吉斯-5(Zis-5)中型载卡上(稍小一点的GAZ-AA也可以),然后再在 汽车 上装置一套电子遥控点火装置就完成了——几乎任何一个苏联 汽车 厂都可以生产这种东西。

火箭炮属于突袭类兵器,能够短时间向一个大面积投射大量火力。苏德战争期间,喀秋莎无论在进攻还是防御作战,利用其突然性,能够很好的打击敌方阵地或者进攻部队势头。

一般而言无控火箭弹单发精度比不上身管火炮,为保证火力密度,往往需要多枚火箭弹发射。

火箭炮准备时间长,精度差散布大,伴随支援不及时容易误伤,对点目标尤其是重防护目标效果很差。

因此二战中后期喀秋莎主要是独立集中使用,作为一种急袭火力用于突破敌防线,打击交通站,集结点等。

我是雪松,我来回答你的问题:火箭炮初始原型射程几公里或十几公里,虽然不是很准确但是可以大面积覆盖 。大面积覆盖在当时武器中就很具有恐怖性及威胁性了。近代火箭炮配备了雷达和卫星指导更显威力突出了,射程也更远大更准确。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