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江西省出过哪些名人?邵式平的简介_江西_庐山_省委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邵式平 江西 江西 庐山 省委

本文目录

  • 从古至今,江西省出过哪些名人
  • 邵式平的简介
  • 1949年6月6日江西省委成立,隶属于什么
  • 1949年6月6日中共江西省委正式成立隶属中共中央什么局
  • 江西省委正式成立时间,隶属于什么
  • 邵式平的庐山情怀
  •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团是怎么覆灭的
  • 《跃进》邵式平和谁
  • 邵式平后人
  • 邵式平的生平

从古至今,江西省出过哪些名人

文化文人类。 唐、宋、元、明、清五朝,江西共有进士10495名,占全国的10.99%;有状元41名。江西历史上,文学、艺术、史学、科技大师辈出,有如夏夜星空灿烂、光耀夺目。陶渊明、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晏殊、黄庭坚、周必大、杨万里、姜夔、文天祥、洪迈、刘过、汤显祖、蒋士铨、周行清、朱耷、宋应星、裘日修、雷发达、宋祁、刘恕、马端临、陈寅恪、傅抱石……数不胜数,一位又一位的文化巨擘,撑起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半壁江山 !
革命先驱。汪东兴、李井泉、余秋里、邹家华、许德珩、康克清、萧华、王恩茂等人也是祖籍江西或是江西人。位于南昌市的江西革命烈士纪念堂内珍藏著24万为新中国牺牲的江西籍革命烈士。1955年至1965年被授军衔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江西籍将帅人物共325位,占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帅总数的20%。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临川县城盐埠岭(今临川区 邓家巷)人。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
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若士,又号海若、清运道人。明代杰出的 剧作家、文学家,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都有着重要地位,被誉 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晏殊(991-1055),字同叔,北宋临川县文港乡(今属进贤县)人,著名 词人。
文天祥(1236—1282)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字履善,又名宋瑞,号文山,江西吉安人。二十岁中状元,官至右丞相。德佑二年(1276),元兵围临安(今浙江杭州市),文天祥赴元军议和,被扣留押送北方,行至镇江,得与战友等逃脱南归,至温州拥立端宗,图谋恢复,转战东南。元兵南下时,一再起兵抗御,景炎三年(1278)兵败被俘,囚于燕京(今北京)四年,不屈就义。年四十七。
欧阳修(1007—1072), 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江西庐陵(今吉安)人。幼年丧父家贫,母亲以芦荻画地教其识字,发愤苦学,二十四岁时中进士,后历任翰林学士、副宰相等职,积极参与范仲淹的“庆历革新”。同时,他又是北宋古文革新群体的领导者,文章和诗词创作都很出色。他积极奖掖后进,王安石、苏东坡等人都曾受到他的提携。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别号紫阳,南宋江西婺源人。父朱松,进士出身,对二程理学窥研弥深,因不附和议,得罪秦桧,失官居家,以教书为业,恪守孔孟之道。其父对朱熹要求严格,不仅以儒家经书对他进行严格教导,而且对他讲授“古今成败兴亡大致”,教育他关心民族社稷安危和社会现实问题,树立抗金必胜思想和信念。朱熹严守父训,刻苦读书,青少年时代,精心研读儒家主要著作,广泛涉猎各家学说和各种格致之学,学业猛进,十九岁登进士第,赐同进士出身,授泉州同安县主簿。曾任南康军两年零一个月。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
李烈钧(1882-1946),原名烈训,又名协和,字侠如,号侠黄,江西省九江市武宁县罗溪坪源村人。国民党二级陆军上将。
吴学周,化学家。江西萍乡人。1924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数理化部,同年冬毕业于东南大学化学系。1931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1948年选聘为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环境化学研究所所长。
袁隆平 (1930.9.7 -),汉族,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创始人,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当今中国最著名的科学家”、“当代神农氏”、“米神”等。

邵式平的简介

邵式平(1900年1月27日-1965年3月24日)字守壹,又名三崽。人称“邵阎王”或“邵大哥”。
江西弋阳县邵家坂人,是我党我军早期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著名的农民运动领袖。是弋横暴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是闽浙赣苏区和红十军的创建者与领导者之一,也是闽赣苏区的创建人和主要领导人之一。
1931年11月和1934年6月两次当选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人民政府执行委员和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 (中央定语)

1949年6月6日江西省委成立,隶属于什么

1949年6月6日江西省委成立,中共江西省委隶属中共中央华中局(12月改为中南局)领导。1949年6月3日,中共中央批准江西省委书记、副书记和委员的组成人员名单。6月4日,陈正人等一行抵达南昌。6日,中共江西省委正式成立。

1949年6月16日,江西省人民政府宣告成立,邵式平为主席,范式人、方志纯为副主席。18日,省人民政府、南昌军事管制委员会发布整顿市场、巩固人民币信用的决定,明令禁止银元流通。

扩展资料:

1950年上半年省委设立常务委员会,陈正人、范式人、杨尚奎、陈奇涵、邵式平为常委。9月下旬,中共江西省委召开地市委书记联席会议,部署近期工作。

新中国江西省委、省政府的成立,标志着全省1300万人民有了自己的政权。从此,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积极发展生产,大力支援前线,努力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建设,为巩固新政权、建设新江西而奋斗。 

1949年6月6日中共江西省委正式成立隶属中共中央什么局

华中局。

1949年6月6日,中共江西省委正式成立,陈正人为书记,范式人、杨尚奎为副书记,委员包括陈正人、范式人、杨尚奎、陈奇涵、邵式平、方志纯、刘俊秀、陈泊、李凡夫、牛荫冠。省委成立初期,隶属中共中央华中局领导。

8 月,鉴于赣南地域辽阔,为加强领导,成立中共赣南区委(后改为中共赣西南区委)。9月,中共中央撤销原隶属中共中央华东局领导的中共赣东北区委,将其所辖的上饶、浮梁、贵溪、鄱阳4 个地委(后改设为上饶、乐平两个地委)和景德镇市委划归中共江西省委领导。至此,省委管辖范围覆盖全省,包括中共赣西南区委、中共南昌市委以及9个中共分区委、6个中共地辖市委、82个中共县委。

扩展资料:

1949年6月16日,江西省人民政府成立,邵式平为主席,范式人、方志纯为副主席。省政府成立初期,隶属中原人民政府领导,下辖赣州、宁都、吉安、袁州、南昌、抚州、九江7个分区专署和南昌市人民政府,以及66个县人民政府。9月,原由华东军区领导的赣东北行政专员公署撤销,其所辖的4个分区、1个市及18个县(市)全部归建江西省人民政府。

至此, 省人民政府下辖南昌、九江、袁州、抚州、吉安、赣州、瑞金、乐平、上饶9个专署和南昌市人民政府,以及5个专辖市、82个县人民政府。 新中国首届省委、省政府的成立,标志着全省1300万人民有了自己的政权。从此,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积极发展生产,大力支援前线,努力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建设,为巩固新政权、建设新江西而奋斗。 

江西省委正式成立时间,隶属于什么

法律分析:1949年6月6日江西省委成立,中共江西省委隶属中共中央华中局(12月改为中南局)领导。1949年6月3日,中共中央批准江西省委书记、副书记和委员的组成人员名单。6月4日,陈正人等一行抵达南昌。6日,中共江西省委正式成立。

1949年6月16日,江西省人民政府宣告成立,邵式平为主席,范式人、方志纯为副主席。18日,省人民政府、南昌军事管制委员会发布整顿市场、巩固人民币信用的决定,明令禁止银元流通。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

第一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自治州、县、自治县、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设立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第五十四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是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

第五十五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上一级国家行政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全国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都是国务院统一领导下的国家行政机关,都服从国务院。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必须依法行使行政职权。

第五十六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自治州、设区的市的人民政府分别由省长、副省长,自治区主席、副主席,市长、副市长,州长、副州长和秘书长、厅长、局长、委员会主任等组成。

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人民政府分别由县长、副县长,市长、副市长,区长、副区长和局长、科长等组成。

乡、民族乡的人民政府设乡长、副乡长。民族乡的乡长由建立民族乡的少数民族公民担任。镇人民政府设镇长、副镇长。

邵式平的庐山情怀

“上有朱毛好主张,下有方邵打豺狼。第一英雄方志敏,第二将军邵式平。两条步枪闹革命,打倒土豪为人民。”这是赣东北的一首革命民谚《打倒土豪为人民》,其中表达了江西人民对方志敏、邵式平的敬仰之情。
大革命时期,邵式平与方志敏是赣东北和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人,中国工农红军第10军的主要领导人。1928年1月,方志敏、邵式平等领导弋(阳)横(峰)农民武装起义,给国民党反动派以沉重打击。
大革命失败后,邵式平率部参加长征,胜利到达陕北。  建国后,儒帅邵式平首任江西省省长,文韬武略,才华横溢,讲话出口成章,结合实际,机智而风趣。他作报告一向不要秘书写讲稿,却谈论条理清晰,辞采动人,深入浅出,令人折服。
建国初期,邵省长在工作繁忙中曾多次到庐山,在庐山留下了许多传奇足迹。
(一)  1949年5月28日,庐山刚解放10天,邵式平及随行人员在途经九江赴南昌上任途中,专程到庐山视察解放经过的情况。召见进驻庐山的解放军团长马启春、政治处主任张钟以及部分营连长,称赞接管庐山的解放军官兵严守纪律,一再强调要保护好景区的文化古迹,保护好重点别墅房号,保护好庐山人民和外国侨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他还重点视察了“美庐”官邸,仔细检查了蒋介石,宋美龄曾经的起居、办公处所,及侍从室遗留的各种文印、书刊等。并向警卫“美庐”的解放军官兵慰问,要求他们再接再厉,加强“美庐”前后的岗哨,严禁任何无关人员靠近“美庐”别墅。次日,邵式平离开了庐山,赴省上任。
1953年“八·一”建军节,新建的庐山登山公路(今山北登山公路),经过8个月艰苦施工,这一天胜利通车了,并在九江市东门口的九江专署大礼堂举行隆重的庐山登山公路通车典礼,邵式平莅会并作报告。到会的干部、职工及参加筑路的工人、工程技术人员达数千人,盛况空前。邵式平在通车典礼大会上,盛赞数千名筑路大军不怕酷暑严寒,战胜高峰悬崖,仅花8个月时间,提前修成庐山历史上第一条登山公路——庐山登山公路。邵式平并建议有关方面注意搜集修路工程中,从筑路工人里面涌现出的许多生动的民歌、民谣,用以鼓舞广大群众日益高涨的建设热情。邵式平登台作报告时,手中一直拿着“发言稿”,还不时瞧瞧,全场鸦雀无声,数千到会者都用心听着,他形象的比喻,生动的语言,一字都不肯放过;他洪亮的话语,不时淹没在热烈的掌声中。会后,有人竟发现邵式平的那份“讲稿”原来是一张空白稿纸。人们问他:“邵省长,你怎么用张空白稿纸啊?”他笑着答:“不用稿纸,人家说我不严肃,信口开河。”
(二)  1956年夏天,邵式平一行到九江视察。九江地委负责同志知道邵省长的书法过人,想起“九江报”的报头几个字需要重写,于是他们就邵省长在九江视察的机会,请他为“九江报”题写报头。邵式平将字写好后,大家看了又看,说太好、太好。一致称赞邵省长写的好字,犹如他的人品一样,刚健端庄,风格独特。第二天九江报社用红字印上报头,读者都说邵省长的题字给九江报增添了光辉的色彩。不久,“九江报”报名改为“九江日报”,报头字又请邵式平亲手题写。斯人已逝,风范长存,邵式平留下的题字给人以回味,启迪。
这年夏天,江西行政学院教学人员在庐山牯岭河南路租了一幢房子,集体备课。一天上午,接到通知:邵省长要会见这些教学人员。大家听后兴高采烈,整理衣冠,披着骄阳,很快来到邵省长下榻的牯岭休养所。一进会客室,刚坐下,邵省长笑容可掬地从里屋走出来。邵式平身材魁伟,步履稳健,穿一套黑呢制服,给人以庄重慈祥、和蔼可亲的印象。他叫秘书拿一小盒糖果分给大家吃,并一一握手,仔细询问姓名及工作情况。他一面问,一面笑着说:“我这个院长(当时他兼任江西行政学院院长)还不认识我们的教员,哈哈!”并且要大家在“留言簿”上签名留念。  然后,邵式平坐在中间的沙发上,与大家亲切交谈起来,鼓励大家要博览群书,认真看书学习,要做马列主义的“秀才”,要求深入实际,教学要做到实事求是。他特别嘱咐大家要热爱本职工作,他说:“哪个部门,哪个单位,都有光明的前途,行行出‘状元’嘛。”邵省长说到这里,做了一个手势,用寓意深刻的比喻,指着窗外云雾缭绕迤逦的庐山牯岭,出口成章,风趣地题诗一首,说:“庐山十八面,面面都有宝;一面没有宝,还有灵芝草。  说完,邵式平带头捧腹哈哈大笑起来,全场哄然,一派和谐欢乐的气氛。
(三)  1962年9月的一天,邵式平到星子视察工作,顺便游览庐山南麓的名胜秀峰。这天上午,邵式平和夫人胡德兰(当时任省计委主任)在中共九江地委书记、专员朱冰,和星子县委书记刘俭、县长胡生寅等人的陪同下,来到了漱玉亭参观。朱冰指着黄岩,向邵式平介绍了《望庐山瀑布》诗中的瀑布,并朗诵了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
朱冰在50年代初当过星子县长,是知识分子出身,常借景抒情,吟咏几首诗歌。
邵式平欣赏了龙潭景色和四周的摩崖后,在漱玉亭内石凳上坐下休息。坐下不久,他指着问身边的工作人员漱玉亭左边山石上有哪些古人的题刻,又问:“那是‘且’什么?”工作人员回答说:“是‘且听’二字。”“呵,原来是‘且听’。”邵式平凝思了三四分钟,兴致来了,横溢的诗兴涌上心头,随手从口袋里掏出一个笔记本,一支钢笔,写下了一首五言诗:“身坐漱玉亭,面对双剑峰。欲识此间趣,且听龙潭中。”写好后,交朱冰、刘俭、胡生寅等同志看,要大家评一下,看哪一句还有不如意的地方。他又解释“龙潭中”者,为奔流不息之水也。邵式平的这首诗,一气呵成,以龙潭流水为喻,写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及永远向前的思想和情怀。  当下大家都要邵式平用墨笔写下来,给星子留个纪念。邵式平谦虚地不肯答应,县长胡生寅再三请求。胡德兰同志(她是星子蛟塘人)也笑着帮腔说:“省长到了县里,就应该尊重县太爷的意见!”邵式平才笑着答应:“好好,写。”县委党校负责人立刻拿来了纸笔,邵式平便掸纸挥毫,把上面那首诗抄了下来。当时只有八裁纸那么大,后来放大了刻在石头上,便是如今竖立在秀峰龙潭畔漱玉亭的那著名诗碑。广大游客参观后,无不称赞当年邵省长写的诗文和书法具有独特的魅力。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团是怎么覆灭的

红十军成立后,即决定首先消灭驻赣东敌江西警备第一团(曾振翔团),待红三、四军进攻南昌时,即向长江边发展,攻取九江。

红十军攻克上饶县城,又克弋阳县城。此时,敌江西“清剿匪共总指挥”鲁涤平已调遣保安处处长路孝忱由临川赶来指挥曾团“进剿”苏区和红军,随之而来的还有江西警备第二团(张超团)。张超团进入余江。红十军趁敌立足未稳,于15日攻下余江,16日又退回弋阳芳家墩。

这时,红十军接到赣东北特委来信,得知红三、四军(红一军团)已准备攻打南昌。红十军前委正式决定开始进军都湖鄱彭并夺取九江。18日全军抵达乐平众埠街,21日拂晓攻占乐平县城,并迅即挥师直逼鄱阳。敌张超团乃以大部取捷径向鄱阳扑去。25日红十军已攻克鄱阳县城,敌追赶不及,复又令缉私队(宋子文的缉私第二团第一营)从九江方面开去,与张超团呼应,企图阻红军于长江边。红十军意在挺进长江边,很快就撤出鄱阳县城,于31日进入都昌境内,晚分散宿营于湖口内地滨临鄱阳湖的江桥镇和临近都昌边境的村庄。

敌张超团、缉私队及湖口保安队由南北东三面包抄到江桥附近。红十军凭借有利地势,采取分割夹击队办法,经过近一天的激战,击败了优势敌人:进退湖口保安队、歼缉私队全部并击毙其营长、歼警备二团大部并生擒团长张超,缴获大量武器装备。敌人大为震惊,次日令第五十师一四九旅朱刚卫团开至湖口附近防卫。红十军亦有伤亡,若越湖攻打九江是毫无把握的。因红三、四军并未打南昌,红八军也未到赣北星子一带呼应,红十军便拟回兵赣东继续打击曾振翔团(其实曾团在红军离开赣东时就已哗变,被浙赣两省之敌联合剿灭),遂撤出都湖都湖鄱一带,于8日到达景德镇。

当红十军正在都湖鄱一带时,8月下旬,去中央汇报工作的邵式平从上海回到赣东北,带来了中央新的指示。这时的中央仍要求赣东北“猛烈的组织湖口暴动、彭泽暴动,占领马当,切断长江交通”。赣东北特委在万年富林召开扩大会议,传达8月初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中央特派员邱泮林从闽北来到赣东北,也参加了会议。会议把以前抵制中央冒险主义指示的意见说成是右倾错误,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并将党团组织合并为行动委员会。同时,红十军在乐平众埠街扩编,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加上赣东北地方赤卫队、干部连,扩充为一、四、七3个旅和一特务团、一机枪营。全军总编人数增加到6000余人,各种枪支为600余件,军长仍为周建屏,前委书记由邵式平担任(兼政委)。

《跃进》邵式平和谁

毛主席。1958年6月,中共江西省委遵照党中央的指示,创办省委理论刊物《跃进》(月刊)。当时,省委常委会决定,请省委书记、省长邵式平同志题写刊名。1959年6月24日,中共中央在庐山召开八届八中全会,毛主席也为该刊物写了刊名。

邵式平后人

邵式平和妻子先后生育过二男三女,新中国成立后只找回长女邵佳玲(邵宪康的母亲)。邵佳玲参加工作时,邵式平曾语重心长地对她说:“你是省长的女儿,但你也是一名普通党员的女儿,无论干什么工作都要靠个人努力,可别指望我能帮你。”

邵佳玲谨记父亲教诲,在一个普通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工作了四十年,多次受到上级表彰,直至退休也没向组织上提出过任何过分要求。

扩展资料

邵式平(1900年1月-1965年3月),江西省弋阳县邵家坂人,是弋横暴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闽浙赣苏区和红十军的创建者与领导者,也是闽赣苏区的创建人和主要领导人之一。苏区时期他和方志敏一起创办了赣东北军政学校。抗日战争时期他担任过陕北大学教务长、抗大二分校副校长。

1959年8月中央在庐山开会,毛泽东看到邵式平坐在会场上,风趣地说:“阎王”开饭店,不怕大肚汉,大家可以放心地开会咯。毛泽东在这里称邵式平是“阎王”,是因为邵式平有两个众所周知的外号:一个是“邵大哥”,另一个就是“阎王”。叫“邵大哥”,是因为邵式平参加革命早,资历老,在中国革命的早期就担任了党内、军内和工农政府的高级职务。

邵式平的生平

邵家世代务农,父亲邵茂奎生有五儿一女。邵式平排行老三,自幼聪慧。十岁,父亲去世。
十六岁,在至亲的帮助下,于1916年在弋阳县立高等小学读书,与方志敏同窗三载,结为挚友【“二十年兄弟情、战友情(1916—1935),三十年思念之情(1935—1965)”。“方邵”之情,成就了一段千古佳话】。他们发起成立了。他们敢于破除迷信,邀请爱国老师演讲,组织学生查禁日货,由一个普通青年成长为一个爱国主义者。两人的名字同时传遍全城。
一九一九年七月,邵式平考入南昌一中。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他积极投入革命洪流,追求真理和光明。
一九二0年夏,邵式平与方志敏等一起加入了袁玉冰、黄道等在南昌倡导、组织的的战斗口号,认真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一九二三年秋,邵式平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史地系。在李大钊、赵世炎、瞿秋白等革命先驱的影响下,邵式平以的愿望,开始踏上了革命的征途。
一九二四年初,邵式平被接收为改组后的国民党党员,任命为北京七区北师大国民党区分部书记,还当选为北师大学生会主任,从事学生运动。
五卅运动时,邵式平建立了北师大,当选为学生军总指挥,组织了规模空前的示威游行,声讨帝国主义在上海的血腥屠杀。
五卅运动后,邵式平又勇敢地参加了党和李大钊亲自领导的关税自主运动。经北师大党支部书记黄道和陈毅的介绍,邵式平于一九二五年十一月被批准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十二月转为共产党员。后任北师大史地系党支部书记,还当选为北京学联总务长。此后,邵式平在党的领导下,在北京参加了一系列的革命斗争活动。
三一八惨案后,北京一片白色恐怖,党、团组织活动转入地下,邵式平遭到段祺瑞北洋政府通缉,被党组织以的公开身份,派回江西搞革命活动,组织农民运动的开展。任江西省农民协会干事、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干事、中国国民党江西党部执行监察常委兼秘书长。
1926年在弋阳、横峰地区领导农民运动,建立农民协会和农民自卫军。
1927年春任中共浮梁县委书记兼中共景德镇市委书记,还曾任过中共江西省委特派员。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潜回到家乡弋阳,在山区组织农民开展游击活动。同年11月任中共横峰县委书记。
1927年12月与方志敏、黄道等领导弋(阳)、横(峰)农民武装起义,建立工农革命武装,实行土地革命,开展游击战争,创建赣东北革命根据地。与赣南的井冈山遥相呼应,当时人称江西“南有朱毛,北有方邵”或“上有朱毛,下有方邵”。同年6月统一指挥弋、横两县农军一举击溃弋横靖卫团,取得金鸡山等战斗的胜利,巩固扩大了以磨盘山为中心的游击区和革命武装。
1929年冬任中共信江特委委员、军委书记、信江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
1930年7月,赣东北红军扩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他任政委、政治部主任,与军长周建屏率部艰苦转战,两度入闽,开展土地革命,使赣东北和闽北联成一片,形成闽浙赣革命根据地。
1931年11月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赣东北省军委书记兼红军学校第五分校校长、政委(第一所红军军校)。
1932年12月起任闽浙赣省军委主席、闽浙赣军区政治部主任。
1933年1月亲率红十军赴中央根据地参加第四次反“围剿”,任红一方面军五军团十一军政治部主任。后调离部队,组建闽赣苏区,曾任闽赣省苏维埃主席、闽赣省委书记、闽赣军区代政委。其间与肖劲光(后授大将军衔)因“黎川事件”被王明路线打成所谓“右倾机会主义”、“罗明路线”的领导者和代表者,受到了撤职处理(注:肖劲光受到军事法庭审判为死刑,开除党籍,撤去一切职务处理。后遭毛泽东力保,才免去死刑,留党察看)。
1934年8月奉调中央根据地工作。其曾于1931年、1934年两度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和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
1934年10月参加长征。初期任中央军委纵队(即红星纵队)参谋长和政治部主任。遵义会议后再次遭受王明路线领导人的不公正排挤,降任红五军团地方工作部部长。红一和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后,随张国焘、朱德、刘伯承的左路军行动(红五、红九军团)。
1935年8月在四川阿坝会议和卓木碉高级干部会议上两次发言支持张国焘南下路线,走了一段弯路,铸成终身的遗憾。期间,曾担任金川省委书记、苏维埃政府主席、军区政委,并在四川甘孜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藏族)苏维埃人民政府----“甘孜博巴政府”,为中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建立组织,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1936年10月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其进入抗日军政大学一期(红军大学二期)高级班(军、师级红军干部)学习,后留校任高级班班主任。抗日战争时期,担任陕北公学教育长、抗日军政大学第二分校副校长。
1939年由聂荣臻元帅亲自向中央点将奔赴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任边区政府粮食局局长、晋察冀边区政府工商局局长、晋察冀边区政府四分区专员等职。
1942年后调延安中央党校高级班学习,参加了延安整风运动并出席了党的“七大”。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奉命任华中办事处主任。
1946年率南下干部到山西,途中接中央命令,率队转赴东北工作。先后任中共辽吉省委副书记兼军区副政委,中共嫩江省委副书记兼军区副政委,西满财经委员会副主任,东北财经委员会、计划委员会副主任。
1949年6月南下,毛泽东亲自点名担任江西省第一任人民政府主席,1949年9月参加政治协商会议并出席开国大典。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共中南局委员、中共华东局委员,中共江西省委常委、省委第二书记、省长。
1956年被选为中共第八届候补中央委员。在任期间,创建了闻名天下的半工半读的“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江西农业大学的前身) ,为中国教育史写下了光辉的一笔。
1965年3月24日因病在南昌逝世。他把毕生精力贡献给了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党和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党内领袖人物皆亲昵地称之“邵大哥”。 被后世誉为“教育省长”、“江西富农”。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