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青山、张子善案件(刘青山 张子善案件观后感)_大案_贪污_二人

本文目录

  • 刘青山 张子善案件观后感
  • 刘青山、张子善案件的过程
  • 请问刘青山,张子善死的冤吗
  • 1951年,李克才揭发“巨贪”刘青山、张子善,后来怎么样了
  • 刘青山、张子善案件的介绍
  • 第一大案剧情介绍
  • 第一大案观后感_观第一大案有感体会

刘青山 张子善案件观后感

刘青山、张子善两位党的高级领导干部的腐化变质,让刚刚执政的中国共产党进一步认识到抵御腐朽思想侵蚀的紧迫性和加强执政党建设的重要性。刘青山、张子善案件,自此成为教育全党的典型案例。许多老百姓都有这样的共识:这两个人头,换来了中国官场至少20年的安定。时隔近一个甲子轮回,钩沉史事,枪毙刘青山、张子善的两声枪响,依然警钟般振聋发聩,引人警醒,让人深思,使我们深切感受到中国共产党拒绝腐败的坚决态度和坚定决心。
战国的思想家商鞅说:“罪重刑轻,刑至事生,此所谓以刑致刑,其国必削。”这些封建“人治”制度下的反腐思想,虽然与中国共产党的反腐理念有着性质和根本目的的不同,但毫无疑问地在揭示一个道理:惩治和反对腐败,必须抱着坚定不移的态度。坚决惩治和反对腐败,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高扬的旗帜。在这一旗帜下,无论地位多高、功劳多大,只要腐化堕落,触犯党纪国法,都必须受到最严厉的惩处。对刘青山、张子善两位党的高级领导干部的处理,就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反对腐败的坚决态度。
中国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是无数仁人志士用鲜血换来的。翻开刘青山、张子善的历史,这两位党内高级干部在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中,确实做出过突出贡献,立下了汗马功劳。从刘青山的“日伪曾以1500块大洋悬赏拿他”,到张子善的“因叛徒出卖而被捕受到严刑拷打”,无不显示了一个革命者的坚定信念和卓越功勋。但是,两位出生入死的革命功臣,在革命胜利面前,在新中国成立面前,不是始终不忘革命的目的,继续保持革命的气节,而是躺在自己的功劳簿上,革命意志消沉,居功自傲,贪图享受,腐化堕落。就如刘青山常说:“天下是老子打下来的,享受一点还不应当吗?”“革命胜利啦,老子该享受享受啦!’”正是这种享乐思想,使两位革命功臣滑向了犯罪的泥潭。
对于两人犯下的罪行,是将功补过,还是严惩不贷?当时有各种来自不同层次的不同看法。我们不能不承认,刚刚从旧中国过来的人,思想意识中还存在“刑不上大夫”、功过相抵等封建流弊。刘青山、张子善将被处决的消息传开之后,在河北省干部群众中引起了极大的震动。虽然广大干部群众尤其是天津地区的干部群众,无不痛恨万分,拍手称快,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有“刀下留情”的不同想法。在征求天津地区552名党员意见时,有335人同意判处刘青山死刑,尚有217人反对,同意判张子善死刑的多一些,但也不是全部。特别是一些当年曾和刘青山、张子善一起出生入死闹革命的干部,感到惋惜,有不少议论。有的说:“他们是有功之臣,不能杀呀!”有的认为:“可以判个重刑,让他们劳动改造,重新做人。”有的呼吁:“希望中央能刀下留情!”有的感叹:“三十多岁正是好年华,说杀就杀了,实在可惜,应该给他们一个立功赎罪的机会。”
当时河北省委根据调查和侦讯结果,向华北局提出了刘青山、张子善凭借职权,盗窃国家资财,贪污自肥,为数甚巨,实为国法党纪所不容,以如此高级干部知法犯法,欺骗党,剥削民工血汗,侵吞灾民粮款,勾结奸商,非法营利,腐化堕落达到极点,建议处以死刑。中共中央华北局在接到河北省委关于对刘、张二犯“处以死刑”的意见后,对报告和其他材料进行了认真的研究,综合各方面意见,原则上同意了河北省委“处以死刑”的意见,但考虑到中央决策时可以有回旋的余地,增加了一句“或缓期二年执行”。当河北省委和华北局的意见都汇集到了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手里时,毛泽东说:“对于这样的叛徒和蛀虫,有多少就必须清除多少。清除了他们,不是党的损失,而是党的胜利;不是降低了党的威信,而是提高了党的威信。”在征求了中央其他领导人和其他党外人士意见后,中央依然决定:同意河北省委的建议,由河北省人民法院宣判,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对大贪污犯刘青山、张子善处以死刑,立即执行。
刘青山、张子善被执行枪决两个月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贪污条例》出台,成为新中国第一部专门惩治贪污腐败的法律条例。
创业难,守业更难。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向全党发出警告:“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毛泽东初进北京时,将其喻为“进京赶考”,而且只能考好不能考砸,“退回来我们就失败了,我们绝不当李自成。我们一定要考个好成绩”。三百多年前的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占领北京城后,对形势的重大变化缺乏足够的认识,数十万起义军滋生着和平麻痹思想,因军纪废弛,生活腐化,被吴三桂、清兵和地主武装消灭。毛泽东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以史为鉴,不犯历史性的错误。所以他面对刘青山、张子善这样被腐化的功臣毫不手软,亲自指示要严惩,以此作为官员的反面教材,起到了警示教育的作用。共产党刚刚执政,共和国刚刚成立,能不能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就在刘青山、张子善案被揭露和查处的同时,1951年11月20日,毛主席向全党、全国发出命令,立即开展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
运动之初,各级干部并不是很积极,甚至出现漠然视之和畏首畏尾的现象,造成行动上受阻。参加河北省第三次党代会的一个代表发言时说:刘、张未处理之前,中央精神最多贯彻下去百分之十,刘、张处决后,至少达到了百分之九十以上。这已充分说明斗争意识衰退和贪图享受思想已经成为党内一种普遍情绪。1951年11月29日,毛泽东针对华北局上报关于刘青山、张子善严重贪污浪费事实的报告批示:“这件事给中央、中央局、分局、省市区党委提出了警告。必须严重地注意干部被资产阶级腐蚀发生严重贪污行为这一事实,注意发现、揭露和惩处,并须当作一场大斗争来处理。”⑤1951年11月30日他又尖锐地指出,“反贪污浪费一事,是全党的一件大事”。“我们需要来一次全党的大清理,……才能停止很多党员被资产阶级所腐蚀的极大危险现象”。他亲自为党中央起草文件,提出应把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斗争看成和镇压反革命的斗争一样重要。显然,毛泽东没有把刘青山、张子善的案件作为个案来看,而是针对政权巩固和面临的严峻形势,把它看做是能导致历史兴亡周期往复循环的一种苗头现象,义无反顾地要在全党开展一场拒腐防变的“大斗争”。
从1952年1月起,以清查、处理党内各级干部中的贪污、浪费和官僚主义分子为目标的“打老虎”运动迅速掀起。1952年1月14日毛泽东在对遵义军分区关于“三反”运动的综合报告的批语中提出:“务将一切贪污分子追出而后止。”在党和国家机关、公营企业、事业、解放军和各人民团体的“三反”斗争中,各级党委“首长负责,亲自动手”,放手发动群众,深入宣传运动的意义和党的方针政策,带头进行自我检讨,动员有问题的人主动坦白交代,号召广大群众检举揭发。“三反”运动在全国范围内逐渐走向高潮。据不完全统计,经过发动群众揭发检举、定案处理和组织建设三个阶段,“三反”运动到1952年6月胜利结束。据统计,整个“三反”运动中有238万人被开除党籍,劝退10万人。如此大的成绩,与处决刘青山、张子善不无关系。而党内如此大的范围内存在问题,足见当时问题的严重性,不下狠心是不行的。到1952年1月,全国县以上党政机关参加“三反”运动中的总人数为383万多人(未包括军队数字),全国共查出贪污旧币1000万元以上的贪污犯10万余人,贪污的总金额达6万亿元,对有严重贪污行为的罪犯,判处有期徒刑的9942人,判处无期徒刑的67人,判处死刑的42人,判处死缓的9人。刘青山和张子善无疑是这场运动中发现和处决的两只最大的“老虎”。
尽管从现代法治角度看,“三反”运动不可否认地带有群众运动的色彩,但是,在中国共产党刚刚开始执政,法律制度尚不健全的情况下,作为防止执政党变质的一次宝贵探索,“三反”运动在一定程度抵制了新中国成立初期资产阶级思想对党员干部的腐蚀,不仅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纯洁了国家机关,教育挽救了干部,而且在全社会树立了廉洁奉公,遵纪守法的良好风气。显而易见,刘青山、张子善案件作为“三反”运动中发现和处理的一个大案要案,对这场运动的深入开展产生了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天下稍安,尤须兢慎,若便骄逸,必致丧败。”“三反”运动的开展,尤其是对刘青山、张子善严惩,展示了新生的共和国反腐败的巨大勇气和坚强决心,对严肃党纪等都起到了巨大的震慑作用。再一次用行动向全社会表明:马克思主义政党拒绝腐败,中国共产党在进京“赶考”中决不会做李自成,决不会放任腐败现象滋长下去,决不让千千万万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江山改变颜色。
重视和加强对党员干部的警示教育,是中国共产党保持肌体健康、清正廉洁的基本经验和优良传统。早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开展了延安整风运动,不仅使全党普遍受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育,而且又使党员端正了思想路线,树立了自觉、自省和自律意识。抗战胜利前夕,毛泽东要求全党学习郭沫若根据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失败教训而撰写的警示文章《甲申三百年祭》,旨在提醒党员干部牢记腐败亡国的历史教训,永葆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的革命本色。在1949年3月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又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随着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毛泽东先后把防止腐败作为全党一项紧迫的政治任务,特别是在刘青山、张子善案件处理和以后开展的“三反”运动中,始终不忘把对党员干部的教育作为大事来抓,直到今天刘青山、张子善案件依然成为全党警示教育的典型案例和反面教材。
在对刘青山、张子善案件做处理决定时,广泛采取了民主的方式,充分让党员干部充分讨论并发表意见。当时中央的意见虽然已经统一,但是在正式做出决定前,毛泽东还是不放心,又委托华北局到天津地区调查研究、征求干部群众的意见。华北局根据毛泽东的指示,通过河北省委广泛征求了天津地委及所属部门对刘、张两犯量刑的意见。同时,党中央和毛泽东在看到华北局和河北省委上报的材料后,还邀请了党外民主人士传阅,听取了党外人士的意见和建议。这种做法,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法制尚不健全的情况下,既保证了案件处理充分发扬民主,又起到了以案示警的积极作用。此外,在对刘青山、张子善案件进行审判时,采取了邀请群众参加的方式,让干部群众临场接受教育。当时,应人民政府特别邀请参加公审大会的,有来自河北省、保定市党政机关、群众团体的领导干部、工作人员和驻保定的解放军指战员,也有来自全省所属各市、各专区、各县的机关团体及群众代表,还有遭受刘、张贪污案直接危害的天津专区的灾民代表、民工代表,总计达218万多人。会场之外,河北省人民广播电台还向全省广播大会实况;全省九个专区及各县镇组织了近20万人,在收音机和大喇叭旁收听广播。在刘青山、张子善执行枪决之后,《人民日报》、《河北日报》、《天津日报》等又以醒目的大字标题、头版位置详细报道了公审大会消息,使全国干部群众迅速了解案情、接受警示教育。《河北日报》还用整版篇幅,在二版位置刊登了12幅公审大会的纪实照片。河北省纪委原专职常委的周克文回忆说:“公审大会当天机关统一组织收听大会实况,但真正全面准确地了解案情,还是在看了公审大会第二天出版的报纸。当时多家报纸都以醒目的大字标题在头版详细报道了公审大会的消息,看后让人很震撼。”“毫不夸张地说,这个案子整整教育了一代共产党人。”关于刘青山、张子善案件的舆论宣传,犹如一阵飓风席卷全国大地,为全党全社会敲响了拒腐防变的警钟。
毛泽东说:“华北天津地委前书记刘青山及现书记张子善均是大贪污犯,已经华北局发现,并着手处理,我们认为华北局的方针是正确的。这件事给中央、中央局、分局、省市区党委提出了警告。必须严重地注意干部被资产阶级腐蚀发生严重贪污行为这一事实,注意发现、揭露和惩处,并须当作一场大斗争来处理。⑤时任中共河北省委副书记的马国瑞则代表省委作了公开检讨,刊登在党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上;时任河北省人民政府主席的杨秀峰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沉重的责任,惨痛的教训》,言辞恳切而沉痛地写道:“我们只偏于看他‘有办法’‘能完成任务’的一方面,而忽略了压抑民主的家长统治、欺上压下的恶劣品质作风的一方面。”“官僚主义是培养贪污浪费的温床。”《人民日报》还发表了省委书记林铁同志的妻子弓彤轩写的《检讨我接受刘青山、张子善礼物的错误》。……当时有的老干部说:“八年抗日战争,三年解放战争,我都经历过,从死人堆里爬出来几次,从不知道害怕。可不知为什么,当我看到黑乎乎的枪口对准了刘青山、张子善,我的腿有些发软,脑袋嗡地一下胀得老大。过去认为自己的居功自傲思想没什么,享受点没什么,今天看到刘、张所犯错误的严重性,才让我大吃一惊!我们应该时时警惕自己,自觉抵制资产阶级的侵袭,千万麻痹不得呀!”这些来自不同层次的反思、检讨和感想,充分体现了对刘青山、张子善严惩不贷的教育效果。刘青山刑前坦言:“拿我作个典型吧,处理算了,在历史上说也有用。”张子善也说:“伤痛!万分伤痛!现在已经来不及说别的了,只有接受这血的教训!”
前事不忘,后世之师。岁月更迭六十余载,新中国反腐败第一案一直备受关注,屡屡被写成小说、拍成电影、编成话剧等,其警示教育意义经久不衰。
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世情、国情、党情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⑥。这就要求我们广大党员干部在辉煌成就面前不骄不躁,在严峻的形势和挑战面前更加清醒,秉承“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不被鲜花和掌声所陶醉,不坐在成绩上吃“老本”,不躺在荣誉上图安逸,牢记执政兴国的使命,加强世界观的改造,防微杜渐,克己奉公,居安思危,使党继续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
正如胡锦涛同志纪念建党90周年重要讲话中指出的:“全党必须警钟长鸣,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把反腐倡廉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坚决的态度、更加有力的举措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坚定不移把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

刘青山、张子善案件的过程

1950年至1951年他们在担任天津地区领导期间,盗窃地方粮款289151万元(注旧币1万元合新币1元)、防汛水利专款30亿元(还10亿元)、救灾粮款4亿元、干部家属救济粮款14000万元,克扣修理机场民工供应补助粮款54330万元,赚取治河民工供应粮款37473万元。

倒卖治河民工食粮从中渔利22亿元;此外还以修建为名骗取银行贷款60亿元,从事非法经营。以上共计1554954万元。他们还借给机关生产名义,进行非法经营,送49亿巨款给奸商倒卖钢材,使人民资产损失14亿元。

还派人员冒充解放军,用救灾款从东北套购木材4000立方米,严重影响了灾民的生产和生活。在获非法暴利、大量贪污之后,任意挥霍,过着极度腐化的生活。刘青山甚至吸食毒品成瘾。经调查,刘青山贪污达1.84亿元(旧币),张子善贪污达1.94亿元(旧币)。

1951年11月,中共河北省第三次代表会议揭露了刘、张的罪行。同年12月4日,中共河北省委作出决议,经中央华北局批准,将刘青山、张子善开除出党。1952年2月10日,河北省人民政府举行公审大会,随后河北省人民法院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批准,判处刘青山、张子善死刑。

扩展资料

从革命功臣到腐化堕落分子

1、刘青山,1914年生,河北省安国县(今河北保定代管的安国市)南章村人,出身贫苦家庭,幼年即在博野县南白沙村当长工。1931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随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七军第一支队参加高蠡暴动。1937年10月,刘青山被选送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1938年8月出任河北省大城县县委组织部长。为培养抗日力量,壮大共产党组织,他发起组办民运训练班,培训出很多优秀干部。同时,他和县委一起创建县大队和八个区小队抗日武装。

从1941年3月开始,刘青山先后任中共大城县委书记、任河县县委书记,领导粉碎日伪清剿,使大城县抗日队伍和根据地不断壮大,并开辟了文安洼抗日根据地,日伪曾以1500块大洋悬赏捉拿他。

1944年10月,他又奉命任冀中中共八地委城工部长,1945年10月任冀中中共八地委书记兼任冀中军区第八军分区政治委员、地委党校校长。1949年9月任中共天津地委书记,1951年8月任石家庄市委第一副书记。

2、张子善,1914年生,河北省深州市尚村人,学生出身。自幼家境贫寒,父亲去世较早,母亲体弱多病。因其聪明刻苦,两个哥哥靠卖苦力供他上学,14岁到安平县城读高小。16岁考入安平县乡村简易师范。“九一八”事变后,曾参与组织爱国学生上街游行,宣传抗日救亡。

1933年10月在安平县乡村简易师范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因叛徒出卖而被捕,受到严刑拷打,他一直没有动摇和屈服,后由安平县押解到天津监狱,“七七事变”爆发时趁乱越狱逃出敌人魔爪。

在艰难的八年抗日战争和三年多的人民解放战争中,张子善曾奋不顾身地为党和人民英勇斗争,先后担任中共献县县委书记、冀中八地委组织部长、冀中十地委书记。1949年8月,中共天津地委和天津专署在杨柳青镇成立,张子善先后任天津地委副书记兼专署专员,中共天津地委书记。

请问刘青山,张子善死的冤吗

一点都不冤,正是由于杀了他们,才使的毛泽东去世前的二十多年,官僚基本比较清白,不敢贪污腐败,如今的纵容,使得贪官污吏如雨后春笋般的成长起来。贪污,浪费,奢侈,挥霍已经很难治理了。

1951年,李克才揭发“巨贪”刘青山、张子善,后来怎么样了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在神州大地无数人民的注目下,宣告成立。

那一刻,百姓们翘首以盼,期待着这个焕然一新的政府,能够实打实地为百姓着想,给百姓们带来比以往更好的生活。

与新中国一同成立的,还有无数规章制度。为了落实这些规章制度,许多原先任职于党内的干部,纷纷被调到中央政府的各个部门,对刚建成不久的庞大国家机器进行检查和维护。

这些干部们怀揣着对党和国家的敬畏之心,无一不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为人民服务,给百姓们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因此,当时的百姓们无不称赞新中国一片欣欣向荣、蒸蒸日上。

可是,在看不到的地方,一桩情节严重的案件正在酝酿: 地方的几个干部,正在利用官职之便贪污,从中偷偷捞油水。

一位共产党员听闻这件事后, 经过多重考量,他选择检举揭发这起贪污案。

很快,这件事情便传到了毛主席的耳中,对贪污腐败深恶痛绝的毛主席大为震惊,当即对有关部门叮嘱道: 必须重视此次案件。

经历多重调查,有关部门毅然决然地给出了判决结果:死刑。于是,在1952年2月,刑场上响起了几声震天的枪响。伴随着枪响声的,还有当地百姓们的阵阵欢呼声。

那么,这几位嫌犯究竟是谁?他们又犯下了什么错误?

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详细了解这件新中国成立初期最严重的贪污案。

说到这起案件之前,我们需要介绍一下两位始作俑者:刘青山和张子善。

他们二人,一个是1931年便入党的党员,一个是1933年入党的学生。

当时在共产党的教育下,他们怀着一颗热烈的爱国之心,将精力放到了伟大的革命工作中来,为党和国家立了许多功绩。无论是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二人都奋斗在一线,以党和国家为精神引领,最终开创了新中国的和平局面。

原先的 社会 ,无论是晚清还是民国,对于百姓们来说都可谓是苦不堪言。

一方面,原先的 社会 ,统治者要么自身昏庸无度,要么受限于当时的大环境,想要治理却有心无力;另一方面,无数官员为了中饱私囊,不惜压榨百姓,从而获取大量的利益。

在这样的情况下,百姓们希望能建设一个真正为百姓着想的国家,这与我们党的理念完全一致。于是百姓与共产党齐心协力,经历了百般磨难,最终建立了这样一个焕然一新的新中国。

新中国建立后,百姓无不欢声笑语,载歌载舞。

而中央高层明白, 只有不重蹈之前统治者的覆辙,才能保证新中国的政权稳固,这就需要各项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以此遏制贪官污吏的罪恶行径。

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开始,中央对于贪官污吏可谓是深恶痛绝,再加上革命任务的复杂,党内始终保持着清廉的风气,没有一个贪官污吏出现,这样良好的风气一直持续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刘青山和张子善因为革命有功,被调任至天津地区进行管理。本一直保持着革命时期艰苦朴素之心的二人,看到大量粮款从自己手上经过,对这些钱动了歪心思。

他们察觉到新中国刚成立后的实际情况,一系列法律法规尚未完善,再加上自己对新中国建设有功,私自认为上面不会怎么处理,所以萌生了挪用公款的想法。

自此开始,二人开始从公款中贪污,并且与其他下级一起从中牟利。下级们看到连入党时间如此之久的刘青山和张子善都开始进行这样的行径,于是纷纷加入其中。

而这一系列行为的开始,正是在毛主席发表关于党员干部作风的讲话后不久。

令刘青山和张子善头疼的是,这支腐败的队伍里,有一个不愿加入他们的“愣头青”。

多方打听后,刘青山和张子善得到了一个消息:这个人的家境十分清贫。尽管刘青山和张子善多次以不同的名义贿赂他,想让他也加入其中,但结果往往是热脸贴冷屁股,那个人不仅不愿意收下钱,还把钱原路奉还,并且劝诫他们不要这样做。

多次交涉无果后,二人毅然决定:不再理睬这个人。

可是令二人没想到的是,正是由于他们没有听这个人的话,才酿成了自身的悲剧。

那么,这个人是谁呢?面对大量金钱,他为什么没有心动呢?

这个人叫做李克才,当时在刘青山、张子善二人手下工作。

作为1937年方才入党的学生,李克才无疑是二人的晚辈。当时,李克才对于这两位前辈在革命中的赫赫功绩也有所听闻,于是对二人怀揣敬意,并期待能够与两位前辈有所交流。

新中国建立后,李克才如愿以偿,调任到天津工作,而他的上级,正好是刘青山二人。刚上任时,李克才便去拜访了刘青山和张子善,刘青山和张子善热情招待了他,并勉励了几句“好好工作”之类的话。

在这之后,李克才开始了自己的工作。

几人的矛盾,是在李克才的妻子生育之后才真正爆发。

那天,李克才回到家,看到自己的妻子满脸愁容,便问道:“出了什么事情吗?”

妻子没有多说话,从枕头底下掏出了一笔巨款,交给了李克才。

“这是哪里来的?”李克才看到之后,知道这笔钱财有蹊跷,于是连忙问妻子。

“张子善的警卫员送来的,说要我们补充营养用,这可不是一笔小数。”妻子一五一十地向李克才交代了这笔钱的由来,李克才的身体不禁一阵颤抖。

“很早就听说这两个人私底下有贪污公款的行为,这明摆着是想要拉我下水。”李克才看到这笔钱,想起了自己刚上任时的一件事情。

1949年底,新中国刚成立,李克才被调任天津进行工作,当时的刘青山和张子善二人已经成为了当地的领导。不久后,李克才从报纸上看到了天津地区违反规定,私自从东北地区调运木材的事情。

读完之后,李克才凭借自己的经验判断,这件事与刘、张二人脱不了关系。于是李克才拿着报纸,气哄哄地来到了张子善的办公室,将报纸摔到了张子善的桌子上,质问他对这件事情是否知晓。

张子善不敢抬头,只是低着头看着自己手上的文件,小声嘟囔着:“不知道。”

李克才对此显然不信,眼含怒气的看着他。此时,刘青山进来,大声呵斥李克才道:“你是什么人?天津现在归我们管,还没到你耍横的地步!”

最后,李克才无可奈何,只得离开。

眼下面对这一笔横财, 李克才不禁怀疑这刘青山和张子善有违法违纪的事情,决心不与二人往来,从而保证自己的清白。 最终,李克才带着这一笔巨款,还给了张子善。

张子善收到之后,将这件事情告诉给了刘青山,随着一声轻哼,刘青山评价道:“胆小鬼。”

从这之后,李克才被当时的同事们纷纷孤立,他真正变成了孤军奋战的人。原先热情的同事们看到他不再像以往一样亲切,而是怀有敌意。

但是,为了党和国家,李克才毫不后悔。 他在等待机会,要将刘青山、张子善为主导的这桩贪污案彻底公之于众。

李克才没有等多久,因为刘青山很快就被调任到石家庄。在这之后,李克才时刻注意着张子善的行动,在他看来,既然刘青山已经离开,那么张子善应该不会特别猖狂。

结果,出乎李克才意料的是,张子善非但没有收敛,反而变本加厉,更致力于从公款中贪污。不仅如此,张子善甚至当着公众的面说他“不服管教”、“有了二心”,号召其他人疏远李克才。

这一刻,李克才终于忍无可忍。

一怒而下,他将这个事情写成书信,上报给省委部门,期待省委部门能够针对此事进行一个详细的调查。省委的许多人受到了张子善和刘青山的打点,所以大多数人对于李克才的信件都选择充耳不闻。

但是,事情最终还是传入了省委领导的耳朵中。他相信这样的事情不是空穴来风,于是选择对刘青山二人进行调查。但是,负责调查的人往往在开始调查之前,便被张子善在省委收买的领导进行了多方打点,最终也是不了了之。

张子善听说了李克才上报的事情,并没有十分惊慌。相反,他十分镇定,一边应付着前来调查的人,一边继续从公款中牟利。

李克才看到信件没有起到作用,最终决定趁着到省委开会的机会,向领导单独汇报这件事情。不久,李克才如愿以偿见到了老领导,但因此事过大,最终也是不了了之。

李克才眼看着岿然不动的张子善,开始更为疯狂地将整整20亿的河道修缮费用,全部挪用到满足自己的需求上。要知道,对于一个刚建立的国家来说,20亿不是一个小数,但这么多钱就这样被贪污了下来。

最终,李克才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上报中央。

1951年底,中共河北省第三次代表大会上,李克才当着公众的面,揭发了刘青山、张子善二人的罪恶行径。 他当着会场上八百余人的面,将自己搜集的数据一个一个念了出来,数额之巨大令在场所有人瞠目结舌。

会场中的张子善更是浑身颤抖,他知道这些数据没有虚假。他没有想到的是,曾经自己最看不起的“胆小鬼”,会将自己的事件详细整理,并且当着在场这么多人的面揭发。

李克才一直读了一个多小时,结束的时候,会场一片沉寂,只能听到张子善的大口喘气声。

会议结束后,河北省领导班子立刻组织了一支调查队伍,前往天津对刘青山和张子善二人进行调查。最终确认事情属实,二人在位期间一共贪污公款将近171亿元,数目之大令所有人不可置信。

由于数目巨大,这件事情被上报到毛主席那里,对贪官污吏深恶痛绝的毛主席听闻此事后更是感到震惊,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便有如此巨大的贪官污吏,为了警示他人,毛主席决定对二人判处死刑。

1952年正月,随着喇叭里传出“死刑立即执行”的声音,刘青山和张子善二人被押赴刑场,在场百姓们无不欢呼呐喊。

很快,两声响亮的枪声直冲云霄,两位贪官就以这样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而背后的功臣——李克才,那一刻却在自己的书房里掩面哭泣。他不明白,明明是两位立下赫赫功绩的优秀中共党员,最后却成为了党和国家的蛀虫,并且以这样的方式离世。

在这之后不久,李克才向报刊投稿了一篇文章,对刘青山与张子善二人的行为进行了思考与讨论。在文章中,李克才认为,刘青山二人最终贪污数额如此之大,其原因来自于身边人的监管不力,以及当时的法律制度不够完善。

在这之后,我国对于官员的监督制度趋于完善,有关法律也得到了补充完善和推广。而功臣李克才,仍是一生清贫。最终因病于2001年离世,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近年来,国家对于反腐越加重视,无数自认为安全的腐败官员在国家的火眼金睛下最终现行,得到了应有的处罚,在 社会 中养成了为官清廉的良好风气。

无论是新中国的成立还是如今,随着法律的日趋完善,许多违法违纪行为已经得到了应有的处罚与打击,但只是依靠外部的打击仍是不够的。法律是国家对于人们最低程度的要求,我们更应该直接从内心出发,培养一颗正直的心。

而对于一名共产党员而言,更应该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理念铭记于心。从而对自身提出更好的要求,不忘初心,不辱使命,为建设国家付出属于自己的一份力量。

刘青山、张子善案件的介绍

刘青山、张子善案件是在建国初期“三反”运动中查出的一起党的领导干部严重贪污盗窃国家资财案件。1951年11月,中共河北省第三次代表会议揭露了刘、张的罪行。同年12月4日,中共河北省委作出决议,经中央华北局批准,将刘青山、张子善开除出党。1952年2月10日,河北省人民政府举行公审大会,随后河北省人民法院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批准,判处刘青山、张子善死刑。

第一大案剧情介绍

电影《第一大案》将围绕反特专员陈怀邦(郑昊饰)与刘青山(郭广平饰)、张子善(邢岷山饰)、敌特“青盲”(贡米饰)斗智斗勇的故事展开。

电影《第一大案》是以新中国反腐第一大案——刘青山、张子善案侦办始末为蓝本,讲述1951年,陈怀邦在反特行动中,挖出了地委书记刘青山的惊天秘密,昔日战斗英雄成为巨贪。

陈怀邦并没有因旧时情谊而放弃内心所追求的正义,而是选择了忠诚于党纪国法,忠诚于人民,终将其送上了人民审判台的故事。

电影《第一大案》是以新中国反腐第一大案——刘青山、张子善案侦办始末为蓝本,由河南省纪委、河南省委宣传部联合摄制,郑州报业集团、河南郑大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出品。

由冯诗卉担任总制片,著名编剧邵钧林担任艺术总监,沈悦任导演,郭广平、郑昊、邢岷山、贡米、洪卫主演,斯琴高娃、陶玉玲、侯勇、曾黎、韩童生、王劲松、王正军、居文沛、邵峰等实力派演员加盟的院线电影巨作。该片于2015年10月17日于上海开机,11月21日于郑州杀青 。

创作背景

刘青山、张子善案件是在建国初期“三反”运动中查处的一起党的领导干部严重贪污盗窃国家资财案件。1952年2月10日,河北省人民政府举行公审大会,随后,河北省人民法院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批准,判处刘青山、张子善死刑。

以上内容来自 百度百科-第一大案

第一大案观后感_观第一大案有感体会

  《第一大案》中讲述了1951年,陈怀邦挖出了昔日战斗英雄刘青山成为巨贪的惊天秘密。下面我为大家带来第一大案 观后感 ,供你参考!

  第一大案观后感篇1

  《第一大案》真实再现了我党历史上反腐的典型案例“刘张案”,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以艺术的形式诠释了一个严肃的话题:反腐倡廉“永远在路上”。
 
     影片中,刘青山理直气壮地说:“江山是我打下来的,我吃一点、喝一点又能怎么样?”这句话引人深思。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精神的力量让我们面对危险、磨难时,能够勇于接受挑战,一代又一代的英雄也给我们做出了榜样。  

     所以刘青山在面对敌人的枪弹时,勇敢地迎了上去;当敌人把十只竹签钉进他的指头尖里,他没有退让和妥协。然而,曾经如此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最终却被“吃一点、穿一点”销蚀瓦解。

  挑战,是一种精神;适应,是一种智慧。刘青山能够经受住生死的考验和挑战,却在优越的物质生活中一点点丧失了底线。  

     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我们必须认清我们的底线到底在哪里。底线是做人的基石,是处世的最起码的准则,也是人们安身立命、维护自尊的法宝。  
   
     为什么刘青山和张子善会一步步发展到最后,其实他身边的人也起着很大的作用。省长夫人就是不知不觉的成了刘青山的“贿赂”桥梁。当然,她有时候也会有一种迷茫,那是一种很复杂的情感,现实中,很多人肯定也会有这样的迷茫,所以这部影片对很多人都会是一种警示和警醒。我们必须要不断地思考,面对别人的关心、感谢,甚至是诱惑,我们的底线到底在哪里?  

     也许我们会像省长夫人一样,迷茫、徘徊,但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他那有别于动物的智慧。因为有智慧,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因为有智慧,我们终将确立并守住心中的底线。

  第一大案观后感篇2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在全党上下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反腐倡廉深入人心的背景下,由中共河南省委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郑州报业集团旗下的河南郑大 文化 传播有限公司联合摄制的反腐倡廉电影巨制《第一大案》,今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全国首映礼。

  影片在顺应反腐倡廉的大势之下钩沉史事,通过对新中国第一贪腐大案——刘青山、张子善案的艺术再现,使人们深切感受到中国共产党拒腐防变的坚决态度和坚定信心,进一步在全社会营造和传递“反腐兴国”的正能量。

  “刘张案”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非常典型的反腐案:曾担任天津地委书记的刘青山、张子善,在1951年被查出利用职权盗窃侵占国家资产、克扣公款等,数额巨大。为了严惩腐败、杀一儆百,经过必要的庭审程序后,刘青山、张子善被押赴刑场,执行枪决,在全国引起强烈震动,对领导干部为官清廉、严守党纪起到了极大的警示作用。

  “第一大案”虽已过去半个多世纪,但放在中国今天反腐风暴的背景下,仍有着特殊而深刻的历史意义。

  电影《第一大案》以反腐倡廉为主要情节和基调,适度植入反特、悬疑等情节和元素,曾执导20多部电视剧、电影作品的沈悦担纲导演,是一部集思想性、艺术性、商业性于一体的作品。

  据悉,今天下午的首映礼上,导演沈悦将携众主演亮相,为到场领导、嘉宾,各路媒体及广大观众详解《第一大案》的看点与追求。

  电影《第一大案》的成功拍摄并首映,不仅是郑州报业集团坚持自身的党风廉政建设的具体体现,更是创新方式,做好反腐倡廉宣传工作的用心之作,还是集团在文创影视板块方面,对“报业+”概念的一次生动诠释。此外,郑州报业集团投拍的百集电视连续剧《百家姓·龙族的后裔》第一季业已杀青,很快将与观众见面。

  第一大案观后感篇3

  反腐倡廉电影巨制《第一大案》近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首映式,导演沈悦、编剧谈锐及著名演员郑昊、郭广平、邢岷山等集体亮相。实力派演员郑昊此次担纲男一号,演绎反特专员陈怀邦,作为这起新中国第一大案的关键人物,他与敌特斗智斗勇最终破获反腐大案。而历数郑昊的各种银幕形象,生活中也一身正气的他堪称“人戏合一”,将正能量进行到底。

  《第一大案》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典型反腐案件——刘青山、张子善案侦办始末为蓝本,讲述了1951年,陈怀邦(郑昊饰)挖出了昔日战斗英雄刘青山(郭广平饰)成为巨贪的惊天秘密,陈怀邦并未因昔日情谊而放弃内心所追求的正义,而是选择忠诚于党纪国法,将刘青山送上了人民审判台的 故事 。

  作为该片主演,郑昊在演绎该片的时候也是感触颇深:兄弟情谊还是党纪国法?这个看来有些残酷的命题是片中陈怀邦面临的最大抉择,揣摩好人物内心在人性与道德层面的多层次变化,才能够更好地表现出一个立体的有血有肉的党员形象。谈及这次的创作,郑昊也很有感触:“《第一大案》是作为献礼建党95周年的主旋律影片,但它刷新了人们对过去‘喊 口号 ’式主旋律影片的看法,人物更立体了,也更人性了。这样的电影寓教于乐,不仅适合党员来一次精神洗礼,对普通观众而言,也能对自己的亲朋好友加以监督、引导。”

  纵观郑昊以往的银幕形象,也基本都以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人物形象为观众熟悉,无论是公益电影《缘来是爱》还是获得法国巴黎中国电影节影帝的《为了这片土地》,抑或早期的电影《革命到底》《张思德》《我的父亲母亲》等,无一不是善良、正直、一身正气的形象。郑昊在接受采访时也笑谈:个人的生活经历决定了我对一切正能量、向上的、表达善良情感的影视剧都是非常钟爱的,我这个姓也决定了我的性格和信条,“郑能量”就是“正能量”,我会将正能量进行到底。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