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有哪些
- 张玉滚老师感动中国的主要原因
- 师者丹心
-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扶贫
- 道德模范人物的事迹材料
- 张玉滚的事迹及颁奖词(张玉滚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
- 时代造就人生,平凡成就伟大
- 如何看待张玉滚的苦和乐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有哪些
1、王珏
王珏(1970年3月—2017年10月),化名“兰小草”,温州洞头区大门镇岙面村乡村医生,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
从2002年11月,《温州晚报》记者袁寿省接到一个陌生电话,说有个包裹。打开一看,是2万元现金,皱皱巴巴,有零有整,还有一封署名“农民的儿子兰小草”的信。
信中写道:“这两万元是我们辛苦挣来的,捐给那些急需帮助的孤儿寡母。”
还有个纸条:“希望用33年时间,每年捐献2万元‘星雨心愿’善款,以报答国家社会的培养之恩,报答农民‘粒粒皆辛苦’的养育之情。”
此后连续14年,每年11月中下旬,“兰小草”都会雷打不动地送来2万元钱。为了揭晓“兰小草”的身份,媒体、慈善机构等用过派人盯守、安装摄像头等方法追查,但善于“游击”的“兰小草”总是一闪而过、无从辨认,或者干脆辗转请人代送。
那些年,尽管“兰小草”的身份仍未确定,但他的爱心和诚信感动了无数市民。
2、刘传健
刘传健,男,汉族,重庆市九龙坡区陶家镇人,四川航空副总飞行师,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
2018年5月14日7时08分,刘传健驾驶3U8633航班飞行在9800米的成都上空,驾驶舱右风挡玻璃突然出现裂纹。刘传健发现后立即向地面管制部门发出备降信息,并让副驾驶发出7700遇险信号。
此时,玻璃碎裂向外四散,驾驶舱门自动打开,座舱失压,自动驾驶设备故障,飞机剧烈抖动,情况万分危急。刘传健忍受着极端低温、缺氧、强风和巨大噪音的恶劣条件,实施全手动操作飞机。
他左手紧握操纵杆,尽力控制飞机状态,右手竭力去拉位于左侧的氧气面罩,飞机迅速左转飞向成都双流机场,并开始紧急下降。
由于设备损坏和风噪,他无法得知飞行数据,无法通过耳机与地面建立正常双向联系。刘传健凭借精湛技术和丰富经验,在充分考虑地形和安全高度前提下控制航速和航迹,凭手动和目视,靠毅力掌握方向杆,操控飞机艰难下降。
7点46分,刘传健操纵飞机以近乎完美的曲线安全降落成都双流机场。面对34分钟的极限考验,刘传健以无一失误的手动操作,与机组有序配合,无惧生死,力挽狂澜,确保了119名旅客和9名机组人员的生命安全,创造了航空史上的奇迹。
3、张玉滚
张玉滚,出生于1980年12月,河南南阳人,毕业于南阳第二师范学校,现任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高丘镇黑虎庙小学校长,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
2001年8月,刚刚从南阳第二师范学校毕业的张玉滚,跟着老校长来到学校,走进自己当年上课的教室,映入眼帘的依然是“破桌子,破水泥台子,里面坐着十来个土孩子”。
而当下最困难的是,没有老师教这些“土孩子”。看着孩子们清澈无邪、渴望知识的眼神,张玉滚鼻子陡地一酸。
从那以后,张玉滚与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坚守着一份淳朴与清贫,用无私的爱浇灌山村的教育之花。尽管尝尽了山村教学的酸甜苦辣,但学生的成绩和进步让他觉得一切都值得。
家长们常说:“有了玉滚,我们的孩子有希望了。”
听闻此言,张玉滚立志要通过自己的努力,用自己的坚守放飞孩子们的梦想 。
张玉滚老师感动中国的主要原因
张玉滚老师感动中国的主要原因无私奉献。
张玉滚,扎根黑虎庙小学多年,先后教过500多名孩子,培养出16名大学生。当地人把他的事迹编成歌曲传唱,感动了无数人。
八百里伏牛山,锦峦叠嶂,美如画屏。云雾深处,大山之巅,成片成片的连翘扎根岩土,拥抱峰峦,迎着太阳默默生长。
在脚下的这片土地上,他已经躬耕了十七年。
黑虎庙村是镇平县北部深山区的一个行政村,属于高丘镇。从地图上看,这里距离县城70多公里。以前,黑虎庙人要想走出大山,地沿着山脊上牛羊踩出的小道,翻越尖顶山,再穿过险峻难行的八里坡。走到高丘镇,通常需要10个多小时。
老辈人说“上八里、下八里,还有一个尖顶山;羊肠道、悬崖多,一不小心见阎罗。”一直以来,走出大山,改变命运,过上好日子,是山里人世世代代的梦想。
一座破旧的两层教学楼,一栋两层的宿舍,三间平房,就是黑虎庙小学的全部家当。从教之后,由于山里交通困难,学生的课本都是张玉滚一扁担一扁担挑进大山的,这一挑就是5年。
春去冬来,尖顶山上的麻栎树绿了又黄、黄了又绿。就这样,为了改变山里娃的命运,张玉滚一干就是17年。
张玉滚介绍:
张玉滚,男,汉族,1980年12月生,中共党员,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高丘镇黑虎庙小学校长。他用自己的全心付出,照亮了山区农村孩子们的求学之路,也照亮了孩子们的心灵之路。
他用高尚的品格诠释了师德的内涵,展现了新时代人民教师的光辉形象,先后荣获“全国师德标兵““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中小学优秀德育课教师““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南阳市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师者丹心
五月的风吹绿了枝丫,吹绽了繁花,吹出了一片花草茂盛、生机盎然的醉人春色,在这如诗如画的斑斓画卷中最令我赏心悦目的是学生们的蓬勃生长、勤勉好学。
作为老师,和心灵纯澈、蓬勃向上的孩子朝夕相处大概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我们大手拉小手一笔一画工工整整写好中国汉字,我们抑扬顿挫一句一读声情并茂读好中国文字,我们迎着日出伴着晚霞一朝一夕踏踏实实习好中国文化,我们一起在书海中劳动,在课堂上耕耘,在校园中收获。满溢的幸福让我陶醉于课堂,时刻精力充沛,即使是怀孕期间,我一直坚持当班主任带班,每天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上操、就餐、打扫卫生。和孩子们快乐相处,我每天都是开开心心、笑容满面的。整个孕期我没有孕吐;没有厌食,什么食物都是香甜可口的;腿也没有浮肿;连妊娠纹都没有呢!看到我挺着大肚子不方便,孩子们也愈发懂事体贴,雪天路滑,孩子们会搀扶我下楼;课堂久站时,孩子们会暖心的提醒我坐下讲课;弯腰不便时,孩子们会“强迫”我坐着辅导作业;排练节目时,孩子们分工自导自演,让我旁边观看指导,令人兴奋的是我们的名著人物上舞台节目《舌战群儒》非常成功。可爱的家长也为我分忧解难,帮助有困难的孩子打印试卷、学习网络教育知识。孩子们有什么活动时,家长会争先恐后积极来校支援帮忙。休完产假归校,原来教过的孩子每次见到我都很热情,飞奔到我身边拥抱我,甚至跟到我家和我聊天。
沐浴着身为教师的幸福,我愈发强烈的感觉到做一个有扎实学识和仁爱之心的老师才能对得起三尺讲台。于是,我从点滴做起,勤练教学基本功。为了练好硬笔字,我每天对着模板练习写钢笔字和粉笔字。为了让自己的课堂生动有趣使学生更加喜欢我的课堂,我注意语言的形象性和感染性,听名家朗诵并自己练习有感情的朗诵。为了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我积极阅读并摘抄教育理论书籍,即使是在产假期间也坚持不懈。为了提升自我魅力,我勇敢地加入学校古筝学习班,虽然我比其他老师晚学一个学期,基础薄弱,琴弦分不清也不识谱,但我不怕丢脸,勤练苦追。俗话说,不怕晚,就怕站。我相信我终会弹奏出美妙的乐曲。
教育的真谛是唤醒,是怀揣师者丹心把兜兜转转千百年来的爱、责任、勇敢传递给学生。我鼓励学生大胆超越自我,当小老师讲课、互相督促学习、比赛背诵经典、自导自演课本剧。我以身作则教育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彼此宽容。班级有什么活动,我们都是全员参与,绝对不丢下任何一名学生。挺着大肚子,我给孩子们梳头发,整理衣服。
我始终坚持“以德树人。”我原来教的班级有一个孤儿名叫张亚杰,大家心照不宣的给予他力所能及的帮助和尊重,同学们或把钢笔借给他用,或把自己买的书借给他看,或者主动给他讲解难题。而他也很上进,每天第一个到班学习,积极帮助其他同学打扫卫生。班级任何活动他都积极参与。
我一直秉持“扬善于公堂,惩恶于私室。”陈鑫卓是一个胖乎乎聪明可爱的孩子,他做什么事都漫不经心的,自己的课桌里乱作一团,而且班级学生经常打他的小报告。我私下和他谈心,告诉他老师喜欢聪明上进的他,课堂上回答问题我表扬他,作业写得规范时我鼓励他。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他的作业本上画的图画很漂亮,美术课时我又专门看了他的绘画,我发现他的确喜欢画画,而且水平不差,班级需要办黑板报时,我就向负责人推荐他,并且当众表扬他的画作美观。学校举办演讲比赛,我积极推荐他担任主持人,并一句一句教他读主持词。慢慢的,大家发现陈鑫卓的优点越来越多了。陈鑫卓的奶奶接他放学时,总会拉着我的手说:“多好的闺女,谢谢你。”每当这个时候,我心里就热腾腾的。
我一直自信地认为我是一位爱岗敬业、热爱学生的老师,但了解到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高丘镇黑虎庙小学校长张玉滚的先进事迹,我更加清晰地明白了师者丹心。张老师毕业就扎根深山,至今已17个春秋,10年间他拿着80元的微薄代课工资,学校缺老师时他担任五年级数学、英语、品德与社会、科学四门学科的教学工作,他以“不耽误一节课,千方百计上好课”的铁律严格要求自己潜心教学。他用扁担把孩子的课本挑进大山,他用背孩子趟过河水。17年倾心于乡村教育,他练就了“过硬”的本领:走上讲台能上课,拿起勺子能做饭,握起剪刀能裁缝,打开药箱能治病……他的坚守纯澈而高尚:“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关注大山里的孩子,而我更愿意做一轮明月,守望这片希望之花,照亮山村孩子走出大山的路。”
张玉滚校长是名副其实的师者楷模。“楷”“模”二字内涵丰富。楷树又称黄连树,树干疏而不屈,刚直挺拔,冬芽红色。各部分都有特殊气味。其树冠开阔,叶繁茂而秀丽,入秋变鲜红色或橙红色,又是“四旁”绿化树种。相传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子贡在墓旁“结庐”守墓六年,又把从卫国移来的楷木苗植于墓前。模树,春天青翠碧绿,夏季赤红如血,秋日呈白色,冬日为黑色。其色泽纯正,不染尘俗,是诸树的榜样。相传此树最早种于周公墓旁。“楷模”,则是指品德高尚、受人爱戴、可谓人师的人。张校长17年守护山里的孩子,初心不改,倾心教育。我要以张校长为榜样,向楷模学习,怀揣师者丹心全力以赴在教师之路上稳步前行。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我要以更纯粹的心教书育人。
“欲求贤才栋梁,天空陆地海洋。”我要以更上进的劲头以身作则。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我要以更智慧的方式导学明慧。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扶贫
1、张渠伟:六年坚守扶贫一线的基层干部
张渠伟同志自2014年3月担任达州市渠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局长以来,为渠县143802名(居四川省第二)贫困人口脱贫、130个贫困村脱贫和整县摘帽贡献了健康、智慧和热血。由于长年熬夜和超负荷工作,张渠伟患上严重的“耳石症”和“青光眼”,但他从不惧怕,昼夜战斗在攻坚一线。
2、张玉滚:担起乡村未来的80后教师
张玉滚大学毕业后,放弃在城市工作机会,回到家乡,从一名每月拿30元钱补助、年底再分100斤粮食的民办教师干起,一干就是17年。学校地处偏僻,路没修好时,他靠一根扁担,一挑就是5年,把学生的课本、文具挑进了大山。
他是这里的全能教师,手执教鞭能上课,掂起勺子能做饭,握起剪刀能裁缝,打开药箱能治病。由于常年操劳,“80后”的他鬓角斑白、脸上布满皱纹。张玉滚先后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师德标兵、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等称号。
3、王继才、王仕花 :守岛卫国32年的夫妇
2014年,王继才夫妇被评为全国“时代楷模”。今年7月27日,王继才因病抢救无效去世,年仅58岁。江苏灌云县开山岛位于我国黄海前哨,面积仅有两个足球场大小。
1986年,26岁的王继才接受了守岛任务,从此与妻子王仕花以海岛为家,与孤独相伴,在没水没电、植物都难以存活的孤岛上默默坚守,把青春年华全部献给了祖国的海防事业。
4、其美多吉:雪域邮路上的忠诚信使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有一条全程往返1208公里、平均海拔在3500米以上的雪线邮路,来自党中央的声音、四面八方的邮件通过这条邮路送往雪域的各个角落,其美多吉在雪线邮路上工作了29年,行驶里程相当于绕赤道35圈。29年来,他驾驶的邮车从未发生一次责任事故,圆满完成了每一次邮运任务。
5、杜富国:伤情牵动国人心的排雷英雄
2018年10月11日下午,在边境扫雷行动中,面对复杂雷场中的不明爆炸物,杜富国对战友喊出“你退后,让我来”,在进一步查明情况时突遇爆炸,英勇负伤,失去双手和双眼,同组战友安然无恙。杜富国的伤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人们通过各种形式向他表达慰问。
国防部评价说:杜富国同志面对危险、舍己救人,用实际行动书写了新时代革命军人的使命担当。
道德模范人物的事迹材料
有关道德模范人物的事迹材料范文(精选8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事迹材料吧,事迹材料不是单纯为其单位和个人评功摆好,而是为了鲜明地体现和积极宣扬一种特定时代所需要的精神。到底应如何拟定事迹材料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有关道德模范人物的事迹材料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道德模范人物的事迹材料 篇1
孔凡成,男,汉族,1954年5月生,中共党员,中国铁建十八局集团隧道公司四川锦屏二级水电站项目经理。
作为一位资深隧道工程施工专家,孔凡成40年如一日奋战在施工生产第一线,先后参与16项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他带领的团队攻克高埋深、高地应力、高压涌水和高水头等世界级隧道施工难题,为我国超长隧洞建设和国家水电建设作出重大贡献。
2015年6月,孔凡成临危受命,接手遭遇大塌方的四川锦屏电站交通公路牦牛山隧道工程。从签下“军令状”那一刻起,他就冒着塌方、岩爆和大涌水等各种危险,整天泡在隧道里,摸索治理大塌方的最佳方案,一天三顿饭也在隧道里吃,实在太累了就在车上睡会儿。在他的带动下,项目部奇迹般地创造了月开挖288米的记录,提前17天完成合同。
在业主心目中,孔凡成是不可替代的“金牌项目经理”和专家型人才。锦屏二级水电站引水隧洞是水电站的核心控制工程,具有“埋深大,地应力高,岩爆强,涌水多”等特点。施工现场一边是悬崖峭壁,一边是滔滔江水,在这样的环境下采用TBM挖掘机作业被美国专家认为是不可能的,但孔凡成和他的攻关小组经反复论证,硬是在大山里开凿出一个组装洞,经过149天的安装调试,TBM挖掘机成功掘进。美国监理竖起大拇指说:“中国人,真了不起!”8年来,孔凡成率领团队,在锦屏水电站中标工程14项,中标额从最初的1700多万元增加到30多亿元。他屡创纪录,为企业和个人树起了金字招牌。同事说:“有他在,多难的隧道都能成。”业主单位领导说:“这里没有他,我们不放心。”
2015年1月20日,孔凡成老伴被查出患上了癌症。他强忍泪水对老伴说,他现在还不能赶回来,因为工地上千头万绪,他不能摞下摊子不管。2015年,他母亲病重的时候,他正组织大会战,等他忙完工作赶回家时,母亲已经离开人世,他连最后一面都没见上。他兄弟姐妹8人,多年在外四处打工,没有一人从他那得到过任何好处。
孔凡成荣获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被评为“天津市廉政勤政优秀党员干部”。
道德模范人物的事迹材料 篇2
孙三华,1979年出生,于2002年嫁到孙村乡新建村一个普通农村家庭,与韦培琦结为夫妻。婆婆老实淳朴、厚道正直,丈夫韦培琦是一名手艺工,勤劳爱家。孙三华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在父母亲的教育熏陶下,自幼就是一个懂事乖巧、善解人意、尊老爱幼、和蔼可亲的女孩。从嫁过来起,婆媳关系一直很融洽。婚后尽管家境一般,但夫妻和睦、家庭和谐,一家人其乐融融。
然而,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2005年丈夫外出做生意,亏了不少钱,不仅花光了家里的积蓄,而且在外面还欠了不少钱。丈夫从此变得消沉起来,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呆在家里。孙三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生怕丈夫想不开,从此消沉下去。于是苦口劝导,耐心疏导,对他说“我跟了你,并不是看中了什么东西,而是看中了你这个人,你的不服输的性格。”在孙三华的鼓励劝导下,韦培琦慢慢摆脱了阴影,从老本行开始,生活慢慢步入了正轨,债务很快就还清了,而且日子也一天天红火起来了。但是祸不单行,又一次的灾难又降临到他们的头上,2008年5月,孙三华的婆婆因病高烧三天不起,家里人看遍了附近的大小医院都没有起色,最后送到了芜湖弋矶山医院,高烧是退了,但从此却落下了后遗症,从此半身不遂,说话口吃、手脚僵硬,吃饭、穿衣、梳头、起床这些最简单的事都不能自理。于是,她开始担负起了给婆婆喂饭、喂水,洗脸、穿衣等繁琐的护理工作。
自2008年5月婆婆生病至今已四余年,孙三华一直待在婆婆身边,无微不至地照顾,从不言弃。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然而老人却是久病床前有孝媳。当初,孙三华既要服侍婆婆,又要把家里农活也带上,农忙季节她不得不天未亮就起床,做好饭菜送到婆婆手上,然后出去做会儿事,晚上要收拾家务到很晚才休息,她起早贪黑,任劳任怨,毫无怨言,没有抱怨,她知道:自己还年轻,只要吃点苦,一切都会有的,日子也会好起来的。她唯一的愿望就是希望全家人都健健康康的,多么简单而又现实的要求。婆婆大小便不方便,便放了一个便桶在墙角,每天一次清洗;婆婆洗澡要备好衣物、洗澡水;吃喝拉撒无一不安排得妥妥当当。看着婆婆表达不准确,生活无法自理,难过又痛苦的样子,孙三华心疼极了。她不辞辛苦,四处奔波,寻医问药,只要对婆婆病情有疗效的药,不管多贵,她都省吃俭用买来给婆婆服用。
四年多来,孙三华很少在外过夜,都要赶回家侍奉婆婆,否则心理不踏实。有次内侄结婚,要到娘家帮几天忙,她硬是把婆婆带到了娘家。为了让婆婆过得舒心,她买了一台电视机放在婆婆床头,替她清寂解闷。这些年,丈夫韦培琦在外面包工程,因为事情忙有时情绪不好语言上冲撞了老娘,孙三华劝他“家有一老就是活宝,我们也要老呀!”丈夫哭笑不得,心里暗暗敬佩自己的妻子真是耐得烦呀!雷锋同志曾说: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
孙三华同志用十年来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她的为妻为媳之道,印证了她的孝心,展现了一个农村妇女尊老敬老、淳朴真诚的博大情怀,塑造了一个农村媳妇博爱、仁慈、善良的光辉形象。孝在传颂中放射光芒,在孙三华的.精心照料下,婆婆活得很开心,虽然生过大病半身不遂,口齿不清,仍然每天精神很好,身上干干净净。她经常用别人几乎听不懂的话说:“儿媳妇好啊,儿媳妇好啊!”
现在整个村的人都知道,都说没有孙三华的孝敬之心,她婆婆就活不到今天呀!这个家也就不像个家。孙三华的孩子,在她的感染下,勤奋学习,在学校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并十分尊重孝敬自己的母亲。尊老爱幼成了这个家庭的家风,代代相传,根深蒂固。孙三华孝顺婆婆,敬重婆婆的举动,深受周边群众的好评,也深深感染了周边村民,孙三华的事迹在周边村队广为传颂,大家在传颂中受教育,在传颂中受感动,在传颂中升华思想,在传颂中学习榜样。有力地倡导了尊老爱老,敬老养老的优秀传统美德,为创建和美家庭、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表率,为新建村树立了榜样。
而孙三华却说“我是普通的农民,没什么文化,靠的是没日没夜的辛勤劳动过日子。我的愿望就是希望全家人都能平平安安、和和睦睦的,婆婆就是我的亲娘,我只是做了一个女儿应该做的。”
道德模范人物的事迹材料 篇3
牛振西,男,汉族,1962年3月生,河南省郑州市红十字水上义务救援队队长。
从自己一个人救人到组队义务救援,14年来,牛振西带领水上义务救援队参与多次重大险情的救援,累计挽救90多条鲜活的生命。见义勇为已成为牛振西个人生活的常态和习惯,他获得当地民众交口称赞。
2016年2月3日上午,河南郑州荥阳市广武镇一个2岁孩子不慎掉入35米深井中。当地多方力量齐上阵,开展紧急救援。10个小时过去,进展很不顺利。晚上7点多钟,牛振西和队友赶到。当时挖掘机和推土机已挖了17米的深坑,再挖下去可能发生塌方。救援经验丰富的牛振西运用鱼钩钓鱼原理,几经尝试,终于在黎明时分将孩子救起。
2017年暑假的一天,一名17岁女孩在黄河边游玩时不慎落水。牛振西和队员接到求助后第一时间下水打捞,却被漩涡缠住了安全绳,差点吞噬了他们的生命。最后他们艰难地把遗体打捞上来。
牛振西将自己手机号作为水上安全求助报警电话,在市110、119指挥中心备案,与之形成联动。他的手机每天24小时从不关机,只要指挥中心接到有人溺水的报警电话,都会第一时间通知他。14年来,牛振西带领水上义务救援队,成功实施多起高难度救援。这支队伍也逐步发展成为一支拥有注册志愿者152人,骨干队员80余人的专业水上救援队伍。
为了更好地防患于未然,牛振西和队员们开始侧重事前预防。从2012年起,他们在水域周边学校启动水上安全知识普及教育讲座,倡导“见义智为“”救人不舍己”的科学救生理念。7年来,开设讲座500多场,受益中小学生、大学生超3万人,大大降低了溺水事故发生数量。
牛振西荣获全国最美志愿者称号。
道德模范人物的事迹材料 篇4
杨永峰,男,汉族,1971年10月生,中共党员,河南省林州市红旗渠应急救援中心理事长。
大巴坠崖,30多名乘客深夜命悬一线,杨永峰带人披荆斩棘紧急救援;百年不遇的洪水肆虐乡村,他冒着生命危险实施救援;“驴友”或群众登山遇险,他拼尽全力搜救。他是群众心中的“守护神”。
一次偶然的见义勇为,开启了杨永峰的救援生涯。2015年3月2日深夜22时55分,杨永峰开车带着儿子和3名员工行驶至省道五龙镇小虎山路段时,发现先前一直行驶在前的大巴车突然消失了。他意识到大巴车可能坠崖了,立即掉转车头折返。他一面报警,一面带领大家借助手电筒,分工展开救援。他让儿子和一位员工留在路上担任“警戒”,打开双闪灯,提醒过往车辆注意,并为下陡坡救援人员指路、做接引。自己和另外两名员工则下陡坡,借助手电筒的光,穿过荆棘丛救人。因为他们的及时报警与救援,为后续生命大营救赢得宝贵时间,最大限度减少了人员伤亡,挽救了13个人的生命。
重大交通事故救援结束后,杨永峰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先是将林州市委颁发的“林州市见义勇为积极分子”奖金捐给当地慈善总会,用于救助贫困家庭;随后带头成立以义务搜救、救援为使命的红旗渠应急救援队。4年多来,他带领团队配合公安、消防、应急管理等部门,先后参与山地救援、水上水下救援、城市搜救、灾难应急处置等各类事件617次,成功挽救521人。
杨永峰和他的团队将见义勇为的救援行动扩展到林州之外,先后多次到内黄、浚县、淇县、长治等相邻县市乃至太行山周边参与救援。仅2018年,救援中心就出队158次,出车923辆次,出动救援队员1811人次。杨永峰荣获全国见义勇为英雄司机、河南省见义勇为英雄模范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道德模范人物的事迹材料 篇5
邓志军,男,汉族,1962年6月生,中共党员,河南省新乡市洪门街道诚城社区党委书记,河南诚城集团党委书记。
白手起家的邓志军,一手创立了企业,凭着诚信经营创造了优秀业绩。他严把质量关,用多年坚守,打造了一个诚信企业,创建了一个诚信社区。
2008年,受全球经济危机影响,企业出现经营困难,邓志军信守承诺,不裁员,不减薪,不欠工资。他抵押两套个人房产,又向朋友借了100万元,足额发放员工工资、奖金。
2010年,他的企业承建乔谢村城中村改造项目。施工过程中,他对工程严把质量关,决不允许偷工减料,所选用的建筑材料都高于行业标准和合同规定。工程交付时村民敲锣打鼓送来“和谐拆迁守诚信,品质优良村民乐”的锦旗。
30年来,他不欠国家一分钱税款、不欠员工一分钱薪酬、不欠合作伙伴一分钱账款、不欠银行一分钱本息、没有一条失信违法记录、没有一份违约合同。
2013年8月,邓志军参与创办河南省首家“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新型城市社区——诚城社区。他坚持“诚信服务、服务诚信”,在社区开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讲堂,推广诚信文化,成立志愿服务队、“好人”宣讲队,2万多名社区志愿者参与活动。邓志军先后为希望小学、贫困大学生、困难职工、灾区群众等捐资5000余万元。2009年,他自筹资金200万元成立“贫困家庭和农民工救助基金”,及时向有需要的家庭和农民工伸出援手。
邓志军荣登“中国好人榜”,荣获河南省劳动模范、河南省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等称号。
道德模范人物的事迹材料 篇6
郭建华,女,汉族,1953年7月生,中共党员,河南省开封市祥符区电影公司党支部书记、经理。
郭建华43年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地坚守一个信念“为农民放电影”,把为群众放一部好电影、让群众看一场好电影,作为自己人生奋斗的目标。
从上世纪70年代当上农村放映员至今,郭建华已从业43年。她从拉板车、抬机器、走村串乡做起,与乡亲们结下不解之缘。她说:“只要乡亲们喜欢看,俺情愿当一辈子乡村放映员!”在当一线放映员的19年里,她为农民放电影1.3万多场。在当站长和公司负责人的24年里,她带领工作人员放映14万多场。
郭建华将服务领域扩展至脱贫攻坚。她带领放映人员深入71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和29个贫困户较多的非贫困村,三年建立100个农村扶贫电影放映点,放映电影近万场。她创新性推出的“菜单式”放映模式被中央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作为优秀案例向全国推广。
郭建华放映过无数影片,让她刻骨铭心的还是《焦裕禄》。她说自己坚持为群众放电影的原因,源于电影《焦裕禄》里“焦书记拉着板车在风雪中给老百姓送救命粮”的镜头,正是焦裕禄精神激励着她一直坚守。她说:“今后我要组织放映更多更好的优秀电影,为群众送去更丰富的精神食粮,让焦裕禄精神发扬光大、代代传颂。”
郭建华荣获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道德模范人物的事迹材料 篇7
张玉滚,男,汉族,1980年12月生,中共党员,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高丘镇黑虎庙小学校长。
张玉滚为了让山里孩子平等享受教育,扎根深山18年,矢志不渝奋斗在乡村教育第一线。他潜心钻研每门课程,苦练教学本领,千方百计上好每一堂课,资助困难学生300多名,用无怨无悔的坚守和付出,照亮山区孩子求学之路。
他扎根山村无私奉献。黑虎庙小学位于伏牛山深处,辐射的13个自然村零星散布在方圆十几公里的带状山坳里。2001年师范毕业后,受老校长感召,张玉滚放弃去南方工作的计划,来到这里做民办教师,每月30元补助。直到2012年6月才转为正式在编教师。学校原来没有食堂,孩子们从家带米面馒头,自己生火做饭。他劝说妻子来校给学生们做饭。有一天,妻子在为学生轧面条时,右手四个手指不幸被机器轧折,落下残疾。
张玉滚总是说:“孩子们走出大山的梦想就是我最大的梦想。”为了这份初心,他执着坚守,扎根山区,固守清贫,用无限关爱陪伴孩子们成长。学校师资不足,他把自己打造成“全能型”教师。数学课,他和孩子们一起制作教具。科学课,他带领孩子们去野外考察。缺少体育设施,他就和孩子们玩抵羊斗鸡。为教好孩子们英语,他自己掏钱去镇上参加英语辅导班。一次骑摩托车到镇上学习途中,刹车失灵,他头撞大石,摔晕过去。医院没住几天,他就在妻子搀扶下重回讲台。他的执着坚守,为学生铺就成长成才之路,先后有21名学生考上大学。
张玉滚爱生如子,为学校建设倾注血汗。全校40多名住宿生,1/3是留守儿童。谁家爷爷奶奶年纪大,谁上学需接送,他都记在心上。2010年7月23日凌晨3点,暴雨倾盆,他连忙起床,直奔留守儿童张明明家。到达时,眼看雨水就要淹没床头,他连忙抱起明明,背起腿脚不便的爷爷,将他们转移到安全地带。学校住宿生多,他学缝衣做饭帮孩子解决困难。2006年前,学校到山外不通车,5年间,他靠一根扁担,为孩子们挑来学习和生活用品。学校盖新房,恰赶农忙,农民工都回家抢收抢种,搬砖运料就落在他身上。上山撬石,下河挖沙,运水泥、平地基,新校舍盖好时,他瘦得脱了相。
张玉滚荣获“时代楷模”、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等称号,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当选“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
道德模范人物的事迹材料 篇8
韦德华,女,汉族,1973年11月生,中共党员,河南省濮阳市人民医院产科主任。
从公公被确诊肝硬化,到后来发展成肝癌,10年间,韦德华无微不至地照料,用自己的言行演绎了人间纯真的孝德情怀。
婚后,为了方便照顾公公婆婆,韦德华和爱人多年坚持和公公婆婆住在一起。并不擅长做饭的她专门买来菜谱,一样一样练习,学做二老爱吃的饭菜。1998年9月,她发现公公胃口不如以前,就带他到医院检查。医生诊断老人得了肝硬化,需马上住院治疗。那时,她仍在读研,和爱人月工资加起来不到2000元,而公公每天治病输的白蛋白一支就要200多元,当时还不在医保报销范围。公公每年至少要住两到三次医院,每次花费近2万元,巨大的开销让她和爱人生活捉襟见肘。她节衣缩食,尽量让公公吃得好一些。她亲自上手,为公公扎针输液。还自学中医经络按摩,每天为公公揉捏按摩。几年来,她没睡过一个踏实觉,没为自己买过一件新衣。
2006年2月,公公被诊断为肝癌。韦德华陪公公到上海求医。专家会诊后建议做肝移植手术,至少需准备五六十万元。为救公公,她决定卖掉和爱人唯一的住房。婆婆劝她把房子留给孩子上学用。她却说,“只要公公还有一点机会,我们就要竭力争取,钱没了以后再挣!”她最终说服家人卖掉房子,筹得26.7万元,又向娘家姊妹借来30万元,终于凑齐近60万元救命钱。为了让公公尽快痊愈,她尽心尽力,照顾得更是无微不至。
公公去世后,婆婆心情不好,有时会对韦德华发脾气。尽管感到委屈,她却将泪水咽进肚里,用忍让和宽容化解矛盾。韦德华常说:“只要看着亲人健康,我就很开心,受再大的委屈也值得。”
韦德华荣获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等称号,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张玉滚的事迹及颁奖词(张玉滚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
张玉滚大学毕业后,回乡当教师,5年里他用一根扁担把学生的课本等挑进大山。颁奖词:扁担窄窄,挑起山乡的未来;板凳宽宽,稳住孩子们的心。前一秒劈柴生火,下一秒执鞭上课。艰难斑驳了岁月,风霜刻深了皱纹,有人看到你的沧桑,更多人看到你年轻的心。
张玉滚更多的感动事迹
张玉滚是2019年感动中国人物,他是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的伏牛山区的一名“80后”小学校长,他扎根黑虎庙小学多年,先后教过500多名孩子,培养出16名大学生。
张玉滚放弃在城市的工作机会,回到家乡,从一名每月拿30元钱补助、年底再分100斤粮食的民办教师干起,一干就是17年。
张玉滚是这里的全能教师,手执教鞭能上课,掂起勺子能做饭,握起剪刀能裁缝,打开药箱能治病。由于常年操劳,80后的他就已经是鬓角斑白、脸上布满皱纹。
时代造就人生,平凡成就伟大
我国著名艺术家阎肃的话朴素却耐人寻味:需要你做什么事,努力把他做好,对你自己就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别人也会觉得快乐。因为一件事做好了,自己觉得快乐,同时也帮助了别人,在无形中与别人分享了自己的成功。在这个伟大的时代,听从时代的召唤,关注现实,关注生命,关注生命层次的提升,做一个对时代有用的人,将“为国利民”作为至善的人生追求,这样的人生,因平凡而伟大。
在新时代的中国,有着一群隐姓埋名如彭士禄那样的人,他们不为名利,他们不畏艰难,在荒山深海之中,为了祖国,甘于奉献自己的青春,研制战略性武器,一生埋名。为时至今,现代化建设仍是国家的主流,仍需要为国利民的精神,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
伟大的时代,有着这么一群平凡的人,他们平凡而伟大。57岁的苏和在沙漠的策源地额济纳旗,坚守10年,植树造林,在老人被太阳和风沙磨砺过的坚毅的脸上和满是伤痕的大手上,体现了老人坚守初心,在时代的一角,发光发热,为国利民。
在河南南阳市镇平县的一所小学,有着这么一位教师张玉滚,小学周围的环境可以说是非常险恶,村里人都这么说:上八里,下八里;羊肠道,悬崖多;还有一个尖顶山。当年21岁的小伙张玉滚来到了这里当小学教师,并坚持到了现在,17年间,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实现了自己的人生追求。
时代的号角已经吹响,听从时代的召唤,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如何看待张玉滚的苦和乐
张玉滚老师执着扎根伏牛山深处的黑虎庙小学18年,为了山区教育事业,甘守清贫、默默耕耘,在大山深处为孩子们点燃了知识改变命运的火种。他的奉献事迹,我们全校的教职工都为之深深感动。让后人学习张玉滚老师的执着奉献精神,并将其践行于具体教学工作点滴当中,做到‘每教给学生们一个字,可以让他们用一辈子’。成为感动镇平十大人物之一。
张玉滚把自己的满腔热情都奉献给了心爱的教学事业,并在生活中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学生们,在教给他们知识的同时也春风化雨地在他们的心中树立起了真善美的品德榜样。张玉滚老师在方方面面都体现了对学生们的爱和对社会的责任感,这种高尚的品格让每一位教学工作者钦佩。
没有绝对的苦,亦没有绝对的乐,生活中的苦与乐是一个动态平衡。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