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什么是“以小见大”写作手法举篇例文
- 以小见大表现手法作用
- 如何运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 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例子有哪些
- 什么是以小见大手法
- 以小见大的作文技巧
- 以小见大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 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是什么
什么是“以小见大”写作手法举篇例文
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主要表现为通过描写个体来了解整体.
或者通过事物表面来深入事物的本质.
通过写一些小的事物来表现出和它类似的大的事物
以小见大表现手法作用
导语:以小见大表现手法,各位可以进一步了解。下面是我整理的以小见大表现手法作用,供各位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以小见大表现手法作用2
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以小见大”表现手法详析
“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有时候,一片树叶有时能触动人的心弦,一声虫鸣有时足以让人吃惊。平凡的事物,只要视角独特,立意高远,就给能读者以新奇回味,就能表现出宏旨精义。
“以小见大”是散文写作采用的一种方法,即抓住看似平凡细小的事情,以此体现较大的主题,或者揭示较深的生活哲理。尤其对于记叙性散文,这是一种常见的写作方法。那么,以小见大,主要由以下几种:
一、以小事见大
这篇文章取材于生活小事——买橘子:“我买的每一个橘子都带梗带叶。而且,我又专爱挑叶子极多的那种来买”,而公公买的却是光秃秃的一点枝叶都没有的那一种。“我”比较看重橘子的观赏价值,而公公看重的是橘子的食用价值。“我”没有自以为是地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公公,而是在说明自己选择连枝带叶的橘子的理由后,又入情入理地分析了公公选择光秃秃的橘子的心理原因。他选没有梗叶的橘子买,是因为梗叶这些东西占重量,买三斤带梗叶的橘子等于少买了一个橘子,划不来。公公这样做、这样想,自有其道理。因为“公公那一代却是从贫穷边缘挣扎出来的,对他来说,如果避开枝叶就可以为家人争取到多一枚的橘子,实在是开心之极的事。他把这‘买橘秘笈’传授给我,其实是好意地示我以持家之道。公公平日待人其实很宽厚,他在小处抠省,也无非是守着传统的`节俭美德”。正是基于这些原因,“我”没有把自己买的非常满意的橘子拿出来给公公看,而是“悄悄地把自己买的带叶梗的橘子拎进了自己的卧房”。
“我”的举动,“我”的宽容,来自善解人意,然而善解人意则是由于“我”善于换位思考。正如“我”所言,“我对他也对”,真理往往不止一个。这就生发出一个“大”的意旨:为人应善解人意,换位思考,应该有宽广豁达的胸襟气度,这样才能建立和谐的人。
二、以小物见大
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评价屈原的《离骚》“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意思是,就其文字描写来看,不过寻常事物,但是它的旨趣却是极大的。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节选)》(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五段写园中蜂儿、蚂蚁、瓢虫、蝉等小昆虫都按自己的方式生存着、活动着,正是这些小动物向人们展现出缤纷的生命世界,无言地诉说着生命的美丽。这使“我”意识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及情趣,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无法替代的。最终,“我”从这些小生灵身上找到了答案:虽然残疾,但不能一味消极地想到死,而应豁达地面对死亡,以平静的心态看待死亡,进而获得顽强活下去的信心。
以上例子,作者能由一个小小的物,写到人和人生,写到对生命的感悟,真可谓物小而旨大。
三、以小人物见大
这里的“小人物”是指在社会上不出名、没有影响的人。以小人物见大,即以生活中平凡的小人物为叙写对象,通过塑造小人物的形象,揭示其闪光的性格层面,彰显其伟大的人格,折射出底层人民的光芒,喻人以大道理,动人以大感情,从而起到激励、感化读者的大作用。
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的《品质》 中的靴匠格斯拉,“他本人有点儿像皮革制成的人”,“他所做的靴子非常经穿,一时穿不坏的——他好像把靴子本质缝到靴子里去了”。他虽然很穷困,但他恪守职业道德,他一生中只做一件事,就是制作靴子。他用最好的皮革,不惜时间,不让别人插手,废寝忘食,不预收工钱,“经常断炊”。他把做靴子这件事做到善尽美,宁肯饿死也不愿降低靴子的质量。他认为他是最懂得靴子的人,可是顾客要的是时髦,这些最终导致他生意下滑,直到饿死。他身上表现出了底层劳动者的诚实敬业和高尚的劳动道德。作者通过这个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形象,揭示出了深刻的大主题:小说以工业垄断对手工业作坊的冲击为背景,客观地描写了手工业者的生存危机,赞扬了靴匠格斯拉恪守职业道德,宁可饿死也不肯偷工减料的高尚品质,表现了对底层劳动者的尊重;同时作者借这个形象,揭露了工业革命、市场竞争带来的商业诚信危机。
四、以小细节见大
细节是对人物、环境的某一局部的具体描绘,或是对情节发展中某一细微过程的形象展示。“写一个人物,就要仔细描写出这个人物的形象、性格、精神状态……这一切,都必须用细节来显示。”(夏衍《给一位青年作者的信》)写作比较短小的文章,一个细节就能成为一篇文章的主干;一个精彩的细节,也能成为揭示文章主题的关键。
巴尔扎克曾说过,成功的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从小事、小物、小人物、小细节着笔,往往能写出“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揭示出大主题的文章来。这正如宗白华在他的《美学散步》中写到的那样:“艺术的表现正在于一鳞一爪具有象征力量,使全体宛然存在,不削弱全体丰满的内容,把它们概括在一鳞一爪里。提高了,集中了,一粒沙里看见一个世界。”
如何运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如何运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作者/江苏 吴应海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写作文时,同样可以通过“一滴水”来表达思想情感,完成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揭示重大而深刻的主题,这种写作方法就叫“以小见大”。 “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切入点小,角度新,素材易于选取,结构易于驾驭,描写易于深入,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么在写作过程中应如何运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呢?
方法一:用小细节放大人物形象。即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某一方面的细微之处,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如:
有一次在急诊室看医生急救病人,病人已经昏迷了,氧气罩也没用了。医生使劲地用一个类似皮球的东西往病人体内压氧气。
应该是呼吸系统有毛病。
两个医生轮流压,像打仗似的。
渐渐的,病人清醒了,但仍说不出话来,医生只好不断发问,让他用点头或摇头来回答。大概问了十几个问题才碰上一个点头的答案。
他是在路上发病的,一个亲人也没有,送他来的是陌生人。
后来发现他可以写字——虽然眼睛一直闭着。
医生问他的病史,问他是不是服过某些药,问他现在的感觉,忽然,一个医生惊喜地叫了一声: “写下去,写下去,再写!你写得真好——哎,你的字好漂亮。”病人果真一直写了下去。
虽然那病人从生死边缘被抢救回来后手颤抖不已——但还有人赞美他的字!也许是颜体,也许是柳体,也许什么都不是,只是一个活着的人写的字,可贵的是此刻他的字是“被赞美的字”。
那个医生救人的技能来自书本,但他赞美病人的语言却来自智慧和爱心,后者足以使急救室像殿堂一样神圣肃穆起来。
作者抓住一位医生在抢救病人时鼓励其写字讲述病情这个很小的细节,通过语言、动作等描写,把医生的善良、细心、尽职等特点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让人难以忘怀。这就是“以小见大”的魅力所在。
方法二:用小题材表现重大主题。即用日常生活中普通事例,来反映爱国、改革等重大主题。请看:
认识一个广东高要人,姓章,三个儿子分别叫长江、黄河、珠江。拿江河取名的不少,如范长江、潘长江,都是不小的腕儿,但同出一门,一口气将中国三大水系一网打尽,摆起一统江湖之势,就少见了。我调侃老章: “难怪你们家财源滚滚啊,别人种菜种果严重缺水,你们家却从无此忧……”
哦,忘了事先介绍。老章虽说是广东高要人,却早已移民澳大利亚,在悉尼拥有自己的农场,全家人都是菜农。老章略显尴尬地笑笑说: “三个孩子的名,全是他爷爷取的呢。”
一个来自福清,移民到澳大利亚来的福建人,姓胡,给出生在澳洲的孙子外孙取名:华泰(华山、泰山)、恒岳(恒山)、武夷(武夷山)、昆仑……幸而老胡不是清朝人,否则大兴文字狱的皇帝佬可要揪住他的小辫子了——十有八九是想造反了,一家子将三山五岳全包了。
我的女儿,2006年11月出生于悉尼,我给她取名蔡朵行之。注册出生资料时,注册官一再拼读: “Duoxingzhi Cai,Duoxingzhi Cai(西方人习惯名在前,姓在后)。”
他不明白,为何不入乡随俗取个简简单单的、人人皆知的英文名,如海伦、玛丽之类。其实,女儿也有英文名,Isabelle,权当乳名使用,原意为高贵、美丽,受到了上帝的关照。但正式进入法律文件的女儿的名字,我坚决要求采用中国式的名字。
注册官终于办好了女儿的出生证明文书,指着名字问: “这是什么意思?
我有点儿得意了: “朵,寓意我的女儿像花骨朵儿一样美丽;行之,来源于一句佛语,唯有不停地走才能回家。我们万里迢迢从中国来到澳洲,但我希望她长大后不管走多远,最后都要回到中国。另外,中国有句老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希望她长大后牢记……”
说了等于白说,注册官满脸疑惑地看着我。
在澳大利亚,仅新威尔士一个省,2007年的新生儿注册名为杰克的男孩儿就超过700个,注册伊莎贝拉的女孩儿则有近600人-外国人好像太不把取名当回事了,在商场里喊一声“汤姆”,会有十几个人同时回头。
注册官每天办理生、死、婚、离各式文书,按说见多识广,可他未必知道,世上有这么一种人,哪怕移民到喜马拉雅山的山尖上或者被扔到斯堪的那维亚海沟沟底,也绝对不会随随便便对待自己的名字,他们总会想方设法在这日常使用的符号里,留住自己的“根”。他们用这种美丽的方式来提醒自己和告诫后代——我们来自何方,我们的心在何方。
短文所要表达的主题是海外华人浓浓的思乡情、爱国情,但作者没有直接写海外华人是如何思念故土的,而是选取了他们给子女取中文名字这一现象,巧妙地把他们内心对祖国的深情表达了出来。如此“以小见大”,令人回味。
三是用小故事揭示深刻哲理。即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故事,以及自然界中动植物的小故事,来揭示某一人生哲理。运用这一手法的小品文非常多,例如:
地理老师把一幅世界河流分布示意图挂在黑板上,问: “同学们,这幅示意图上的河流有什么特点呢?”
“都不是直的,而是弯弯的。”同学们回答。
“为什么会这样呢?河流为什么不走直路,而偏偏要走弯路呢?”老师继续问。
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有的说,河流走弯路,拉长了流程,河流也因此拥有了更大的流量,当夏季洪水来临时,就不会水满为患了;有的说,由于河流的流程长了,每个单位河段的流量就相对减少,河水对河床的冲击力也随之减弱,这起到了保护河床的作用……
“同学们,你们说的都对。”老师说, “但在我看来,河流为什么不走直路而走弯路,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河流在前进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有些障碍是无法逾越的,所以它只能选择弯路,绕道而行;也正因为走弯路,让它避开了一道道障碍,最终抵达了遥远的大海。”说到这里,老师突然把话题一转, “其实,人生也是如此,难免遇到坎坷、挫折,要把曲折的人生看成是一种常态,不悲观失望,不长吁短叹,不停滞不前,把走弯路看成是前行的另一种形式、另一条途径,这样你也可以像那些走弯路的河流一样,抵达遥远的人生大海。”
文中,老师借助河流走弯路这一自然现象,表达了“走弯路是人生常态,要坦然面对人生挫折”这一人生哲理,是典型的“以小见大”写法。
在运用“以小见大”这一手法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小”和“大”之间要有紧密联系,也就是说借助于你所描绘的“小”要能看到你所要表达的“大”;二是要尽可能把“小”描写得详细一点儿,生动一点儿,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三是要巧妙地将“大”点出来,以凸现文章主旨。
【佳作展示】
三爷爷家的地板
一考生
三爷爷是木匠,听爷爷讲,30多年前三爷爷成家时,仅分得两间低矮的草房。要强的三爷爷新婚一个月后,就咬牙离开三奶奶,去了东北打工。20世纪80年代中期,三爷爷家一鸣惊人,盖起了全庄第一座大瓦房,红砖、青瓦、玻璃窗,让左邻右舍羡慕不已。更让到三爷爷家参观的人咂舌的是,三爷爷家的地面上竟然铺着崭新的大青砖,整整齐齐,干干净净。要知道,那时不少人家住的还是泥土墙、茅草屋,屋上的砖瓦少得数得过来,把大砖铺地当地板,那可是想都不敢想的。为此,三爷爷家风光了好几年,方圆三五里的人家盖新房,都要来向他取经,学他用大青砖铺地。
几年后,走南闯北的三爷爷发现,外地不少人家的地面铺的是水泥板,方方正正的,特别清爽,不像自家的大青砖,黑乎乎的,上面还长青苔,很难打扫。动了心的三爷爷说干就干,把屋里的大青砖清出去铺了院子,买不到现成的水泥板,就请了两个瓦匠,自己浇筑。一周后,三爷爷家的地面变成了平整的水泥板。
20世纪90年代中期,庄上绝大数人家都住上了大瓦房,不少人家建新房时地面不再铺方块水泥板,而是先做光滑的水泥地,然后刷上红漆,像电影里的红地毯一样,富贵大气。在外打工的三爷爷回到家,见自家的水泥板落后了,和三奶奶合计后,立马进料雇工,把水泥板翻铺到院子里,把院中的大青砖重新挑进屋中,用锤子砸碎垫底,然后水泥抹地,上漆,硬是抢在春节前完了工。
转眼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三爷爷、三奶奶觉得自家的红水泥地面不如城里人家的陶瓷地砖好看,这次不仅要把三间屋都铺上新地板,而且还要把屋里屋外粉刷一下,内墙还刷上白涂料呢。两周后,三爷爷家装修好了,墙壁洁白无瑕,地面墨绿如茵,令人赏心悦目。三爷爷乐呵呵地说: “这下,恐怕10年也不会落后了。”一桌子人连连点头称是。
可是爷爷告诉我说,谁也没有想到,不到3年,庄上就有人家盖了楼房,接着,小别墅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装修也越来越高档。腰包早已鼓起来的三爷爷再也坐不住了,拆掉老房,建起新楼,客厅铺大理石,卧室铺木地板,儿子的书房里还铺上了地毯。现在,手脚勤快的三奶奶总是把地板擦得一尘不染,锃亮照人,叫你都不忍下脚。
真不知道,三爷爷家的地板还会不会再变。
【点评】
文章主要写了三爷爷家地板的变迁,在写作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以小见大。作者通过三爷爷家地板20年来不断“升级”这一独特视角,巧妙地将中国农村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呈现在读者面前,同时从一个侧面讴歌了党的富民政策,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二是线索明了。全文围绕“地板”这一关键词,写了三爷爷家地板的5次变迁,文脉清晰,一气呵成,余味无穷。
三是语言简练。写了三爷爷家5次铺地板的前因后果,过渡自然,语言简洁而不失生动。对人物的描写虽仅有只言片语,却准确表现出了人物当时的心情。
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例子有哪些
例子如下:
1、爸爸朝五晚九地工作着,当自己看到父亲的身影,懂得责任。
2、进出电梯时,陌生人也总是用手挡住电梯的门,这是友爱。
3、吃饭时,男士为女士拉出椅子,看出了风度。
4、晚上放学时,老师总是站在门口看着学生安全远离,这里有着浓浓的关爱和师生情。
5、清洁工无论天气多么恶劣,都认真的打扫着,这是爱岗敬。
简介:
以小见大,汉语成语,拼音是yǐ xiǎo jiàn dà,意思是 从小的可以看出大的,指通过小事可以看出大节,或通过一小部分看出整体。出自《赵子曰》。
老舍《赵子曰》:“这样的事实不能算他的重要建设,可是以小见大,这几件小事不是没有完全了解新思潮的意义的人们所能办到的。”
什么是以小见大手法
什么是“以小见大”呢?“以小见大”就是以小题材表现大主题。
以“水”为话题。据此,可拟出下列题目:《我在河边散步》、《我是一条孤儿鱼》、《最后一杯水》等。其中《最后一杯水》是这样的:时间为50年后的一个中午,地点为已成为沙漠的中原地区,人物是我和两位最好的朋友,事情是我们发现了地球上的最后一杯水。中心事件是我们商量如何使用这杯水,最后决定用它培植绿洲。这最后一杯水是文中的道具和线索,对主人公可以重点进行语言和神态描写。
以“亲情”为话题。有一位同学写了《明天吃什么》,时间是一天晚上,地点是家里,事情是爸爸和妈妈商量明天早上为要考试的“我”准备什么样的食物。人物对话描写细腻真实、妙趣横生。作文《纸飞机》则回忆了外公生前为“我”折许多种小飞机的事,小飞机虽小,却表现了外公真挚博大的爱。
以“幸福”为话题。有一同学写了《爸爸妈妈的爱情》,文章重点刻画爸爸和妈妈搬运家具时,爸爸的手好像被碰了,妈妈关切的询问,他们互相体贴的这一幕使我对爸爸和妈妈的爱情和幸福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此外,还有同学写童话《我是一只幸福的小狗》,主人公小狗赌气离开穷困的家出走,本文通过它的经历表现了“有钱不一定就是幸福”这个深刻的主题。
通过以上例子,我们应能大概明白“以小见大”这一写作手法的可以怎样去运用了。
那么,我们怎样做,才能使我们的文章更好地做到“以小见大”呢?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①细心观察生活,合理筛选材料。
②写有价值的“生活小事”。
③联系实际,挖掘材料的闪光点。
④重视细节描写,于细微处见精神。
⑤选择思维方式。
⑥放开眼量,提升到时代高度。
⑦合理想象联想、提升材料层次。
以小见大的作文技巧
在作文中,以小见大是艺术处理的独到功夫,是把内容宽泛的题目通过小人物、小事件、小场面等去表现,抑或从小题材中挖掘出深刻的、闪光的大主题,从而使读者能借“咫尺”而见“千里”。如下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以小见大的作文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作用。
一、大中取小,以小取胜
“大中取小”就是对于大的、宽泛的文题,“择其一点,不及其余”,也就是只写大文题中的某一方面,给自己提供一个充分发挥、表现的舞台,这样就能在600字左右的篇幅内写出切合题意、立意鲜明、内容充实的文章。以小取胜,指所选取的小材料,一定要能反映重大的或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如某市中考作文要求以“最需要”为话题作文,一位考生拟题为“鸟窝,是我最需要的”,写村中的一片树林被砍伐,鸟儿失去了窝,自己由于不见鸟飞,不闻鸟鸣,而产生了孤寂、异样的感受,结尾点明“环保,在乡村同样迫切”这一主题。选择小小的鸟窝作为切入点,小中见大,以小取胜。
二、处处铺垫,层层衬托
小事好比珍珠,放在玉盘里才能显其光辉,这玉盘就是铺垫衬托。写作高手往往会在铺垫衬托上做文章。以朱自清的《背影》为例,文中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是主体所在,但之前却做了层层铺垫,先写了父子奔丧回家料理祖母的后事,又写父亲送子到浦口车站同挑夫讲价钱,叮嘱茶房,等等,设下“玉盘”,最关键时刻才摆出“珍珠”,让它大放异彩。学生佳作《从那时起,我长大了》一文成功运用了衬托法。作者先写“我”怨恨父亲,顶撞父亲,伤了父亲的心,后写见父亲忍着腰痛提水,自己主动接过水桶,这时父亲眼里闪出了泪花。两个情节相得益彰,突出了孩子对大人的理解、体贴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前面的反面衬托,后面的内容显然无法打动人。由此可见,写小事时运用铺垫、衬托的手法是非常重要的。
三、巧绘细节,凸显神韵
细节描写,是指对人物、景物或场面的某一特征细致、具体地描绘。在写人叙事中,恰当地运用细节描写,可以把人物、事件写得有血有肉、活灵活现,让人看了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从而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如林风谦的《一生走不出您浓浓的爱》,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6岁时,邻居王伯杀了头猪,送来半斤肉。当时,吃饭不点灯,昏暗中母亲误吃了一块肉,随即又吐出来,放到我的’碗中。
这一细节就极其生动地表现了母亲爱子的深情,可见,选取那些打动自己心灵的细小真实而又典型的事件,最能体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品德风貌,折射出时代的特征。
四、侧面出击,以奇制胜
攻城掠寨,正面进攻往往难以制胜,而从侧面迂回,找准敌方的薄弱环节,集中力量,重重一击,倒能出奇制胜。这种方法用在作文的选材上,同样有效。考场作文篇幅有限,无论写人记事还是论述问题, “面面俱到,结果是一面都不到”。
因此,选材最有效、最省力的方法是选取自己最熟悉事物的一个侧面或人物活动的一个片断,深入开掘,集中笔墨,着力描述,这样往往能事半功倍,创造奇迹。又因为人们常常着重正面,轻视侧面,故而从侧面入手往往能独辟蹊径,让人耳目一新。例如,600字的短文《小站歌声》,主题是歌颂山村教师对孩子深沉的爱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但作者没有正面写她如何扎根山村、如何在艰苦的环境里任教、如何关爱孩子,只写了孩子们到小站送老师回城“结婚”的感人场面,结尾点明老师是患了血癌,进城治病了。这样,一个全身心热爱孩子的山村女教师的崇高形象,便在人们面前耸立起来了。笔墨如此简洁,感染力如此巨大,得益于从侧面选材。
以小见大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所谓以小见大,就是从平凡的细小的事件中体现人物的精神和品格。
以小见大的好处:一是事件平凡,人物亲切,读来就好象发生在身边,容易引起读者共鸣;二是平凡中显伟大,细节中定成败,细微中见变化,这就使得人物形象丰满,感情细腻,有血有肉,有精气神;三是小中见大,是春秋笔法的一种变化形式,以这种方式记人记事,令人印象十分深刻,有的成为典故,有的成为成语,流传千古。
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是什么
没有以大见小的写作手法,是以小见大。
以小见大,从小的可以看出大的,指通过小事可以看出大节,或通过一小部分看出整体。
在写作中指对形象进行强调、取舍、浓缩,以独到的想象抓住一点或一个局部加以集中描写或延伸放大,以更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
这种艺术处理以一点观全面,以小见大,从不全到全的表现手法,给写作者带来了很大的灵活性和无限的表现力,同时为接受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获得生动的情趣和丰富的联想。
以小见大中的“小”,是描写的焦点,它既是写作创意的浓缩和生发,也是写作者匠心独具的安排,因为它已不是一般意义的“小”,而是小中寓大,以小胜大的高度提炼的产物,是简洁的刻意追求。
其他常见的写作手法:
1、化动法
想象物品的动态要与静态描写相结合,这样才能相映成趣。文章从描写静态转入想象动态或从动态转入想象静态,描写要交代清楚,否则会分不清楚哪部分是看到的,哪部分是想到的。文章所想象的物品动态要符合物品的特点,使人读了可信。
2、转动法
采用转动法描写物品要有一定的顺序,不能颠来倒去。其次要准确地运用方位词如正面、反面、下面、上面、左面、右面等等,在转换物品的方向时,要用方位词标明。此外要有详有略,能反映物品特点的一面要详细描述,其他作简略交代,切忌面面俱到,平均使用力量。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