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论读后感1000字(知行合一——再读《实践论》有感)_实践_都是_知识

本文目录

  • 知行合一——再读《实践论》有感
  • 实践论的读书笔记

知行合一——再读《实践论》有感

有几个在思考的点:

1. 为什么我们听了这么多大道理依然过不好自己的一生?

2. 理想主义者?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3. 务虚vs务实?
先思考第一个问题:

高中的时候,我们人人都知道天道酬勤这个成语,理解起来也很简单,勤奋的人总是会收获更多。

这句话还有很多本质相同,形式不同的名言:

聪明出自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描述我们应该勤奋的名言警句相信不少人也听过无数,但为什么做不到勤奋的人依然是大多数呢?

这里有一个漏洞:

知和行的关系是什么?

我们知道天道酬勤,我们便以为我们知道天道酬勤了,但其实远远不够,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正所谓知行合一,知与行是无法分开的统一整体。用阴阳观来解释:知是虚的层面的东西,而不是事物本来的形态。人类所有的知识都是在过去的经验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不可能完全相同,大部分的知识在不同的场景下需要做适用性的调整。真正简洁有力唯一的真理,需要大量的实践去理解。就像我们高中为什么公式就那么几个,大部分人都能记住,可是考试分数差距很大,其中的根本就在实践。

虚的东西一定要寄托在实的层面才有价值和意义,所有不告诉你适用范围的经验之谈都是耍流氓。所以知只是行的第一步,知道一个知识,如果你认为这个知识是正确且你没有想到过的,那你应该在你的生活中去践行这个知识。反之,如果你不去践行这个知识,你所听到的这个知识是毫无意义的。

所以我们百分之九十九的人的知识观其实都是错误的,知道不等于做到,(知道+实践)✖n=知行合一。

在你的大脑的底层逻辑中,注意我说的是底层逻辑,是植根于你潜意识的那一部分,你需要把知行合一的观点深深扎根,并且在你今天开始后的人生不断实践。

知和行一定一定不能分开,如果你学习了一个没有使用场景的知识,那这个知识可以被你当作垃圾一样扔到回收站去了。
第二个问题:

为什么我们想的总比做的多?

我是一个特别特别务虚的人,思维跳跃,不局限于现实。

在我高考毕业的暑假,我在思考我大学之后要开始创业的想法,我已经不记得当时想了什么东西了,但是我记得我花了很多时间来思考我要怎么创业,创业做什么,然后去了解大学生创业园,那时候我真的相信我在大学期间会大干一场。后来开学,其实我在大学生活中并没有去创业,我做过家教,然后参加了校双创组织,参与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后来还有幸成为一个社交平台的城市负责人,现在正在参与社交平台的共创。

其实我今天的发展是我之前从来没有想到过的路径,因为现实给你的每一个机遇都是偶然,当然偶然中有必然,那之前很多的思考其实都是空想主义。所以我在想,我们的人生是否也是这样呢?也许有的人是非常脚踏实地的人,它可以做到十年如一日的没有变化地做一件事,那只要坚持下去,这件事开花结果地可能性很大,但是他们也许从来没有想过以后的发展。理想主义者最大的困苦在于现实与理想的差距过大。

红军反围剿第二次失败,是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将自己在俄国留学学到的知识生搬硬套到现实的革命运动中,不认现实形势,超越了当时的发展情况,具有空想主义的特征,最终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被迫长征,损失了极大的兵力。

我们应该学会思考,但是我们的思考必须有条件,那便是我们的思考必须基于现实,做好当下的事情,在当下的情况思考未来。所有的思考必须有依据,而不是空想。总之离开脱离实践的思考就是空谈空想。

空想的意义就是没有意义,我们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想象需与实践结合起来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东西。就像我们要做成某件事情,我们需要定下一个目标,但如果只是定下目标而不去推进他,那我们定下这个目标的意义在哪里呢?当你定下目标,确定执行路径之后,我们还会常常遇到一个困难就是我们很难去执行,或者是因为不熟悉,或者是因为情况复杂。所以执行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执行需要非常强的应变能力和决心。但是,执行是理论到实践不可缺乏的一个环节,一个再好的理论,缺乏实践,这个理论都是空中楼阁,只有在事件中证实的理论才是真理。正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沉浸在想象当中的世界是幻象的世界,我们需要思考,但更多是我们需要基于现实进行思考,对于现实中的事情经过感性的认知到理性的认知再到修改。天马行空的思考固然有它的重要性,但基于现实,基于当下的思考和认知才真正能够帮助我们走的更好。

第三个问题:务虚?vs务实?

我的性格是一个务虚的人。务虚的好处是你的思维无比开阔,广度非常大,没有什么想不到。

务虚的缺点是务虚过多实际的东西关注不够,很容易脱离现实。

虚的和实的东西都很重要,但是我这个人是非常务虚的。

我写作不喜欢举例论证,因为我对生活的事情其实关注和思考不够深入,对自己的过往实实在在的生活也没有过多的关心。

但是我很喜欢讲道理,道理很多,但如果只是讲道理,很多事情非常非常空翻且抽象。

学习也是一样,我喜欢搞懂理论,但是对于做题却没有兴趣,甚至非常缺乏。

这都是对虚和实的认识不够深刻导致的处理事情失去平衡。

虚实结合+知行合一+辩证唯物主义。对我来说是需要深深植根于我的底层逻辑并且坚决地去践行地事情。

从一个务虚的人转变成一个及其务实的人。

在生活中,所有想法都要转化为实践,如果没有实践的可能性,就不要去想。

在实践的过程中,不要放弃,放弃就是没得搞,就是浪费了知和行的所有东西。

实践论的读书笔记

读书是一项重要的实践活动
——关于《实践论》的读书心得
  读了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对实践形式多样性、现实性和有效性又有了新认识。笔者认为,如果说我们所从事的各项工作都是具体的实践活动得话,那么我们所开展的读书活动同样是一项重要的实践活动。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1937年7月针对党内曾经严重存在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而写一篇哲学著作。其中,认识来源于实践是《实践论》的一个重要观点。对此,毛泽东同志写道:“就知识的总体说来,无论何种知识都是不能离开直接经验的”、 “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但这绝不是说反映间接经验的书本理论就不重要了,学习书本理论就不能算是一项重要的实践活动了。因为,毛泽东同志还说道:“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这就是说,认识来源于实践的观点,决不是要我们轻视书本知识、忽视理论学习,更不是要否认读书这一重要的实践活动,而是要求我们在现实工作和生活中必须重视书本理论,而且是学得越多越好,用得越活越好。
实践证明,读书是一项重要的实践活动。这是因为,一方面,就每一个人知识获得的途径和方式来说,有的虽是从自己的直接经验中总结出来的,但更多的则是间接地从他人的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另一方面,就每一个人知识获得的时间空间来说,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一个人活在世上最多不过百来年,其足迹所到有限,亲手所为有限,这就决定了大多数人必然通过间接地从他人的实践经验中来获得知识。不论是前者还是后者,要想获得他人已拥有的间接经验的东西,就必须注重书本理论学习这一重要的实践活动。否则,只凭自己那点有限的直接经验,其知识贫乏就可想可知了。当今我们正处在指导思想多元化、意识形态多极化的复杂多变世界,正处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型产业迅猛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而通过读书这一有效的实践活动来获得我们所需要的书本理论指导就更显得尤为重要。所谓“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说得就是这个道理。
肯定读书是一项重要的实践活动,其现实意义还不仅仅是为了解决人们重不重视读书的思想认识问题,更重要的是为了决定人们怎样来读书的方式方法问题。对此,我们既要反对教条主义的读书方法,又要反对经验主义的读书方法,这样才能避免充当“说教家”、“事务家”的角色,防止陷入“唯理论”和“经验论”的泥坑。这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一个重要问题。在现实工作和生活中,否认认识来源于实践的或理论重于实践的“说教家”,往往会采取教条主义的方法来读书,必然要犯“唯理论”的错误;否认认识服务于实践或实践重于理论的“事务家”,则往往会采取经验主义的方法来读书,必然要犯“经验论”的错误。因此,作为一个既承认认识来源于实践,又肯定认识服务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者,就必需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读书方法,把书本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特别是在实际工作中,要不断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等,牢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和政治鉴别能力。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要尽可能多读一些古今中外的健康书籍,特别是一些包括领袖人物在内的红色书籍,以便从中汲取有用、管用的东西,改善知识结构、提高知识水平。所以,我们要提倡多读点好书,多读点经典书。
总之,我们要“大兴读书之风”,把从书本上获得的真理理论和科学知识自觉地运用到实践当中,不断总结出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和构建社会主义学习型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力量和智力保障,并做出应有的贡献。最后套改毛泽东同志的一段名言作为学习体会的结束语:一个人读点好书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读好书,不读坏书,一贯的读有理之书,一贯的读有益之书,一贯的读有用之书,勤奋好学几十年如一日,这才是最难最难的呵!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