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端午节的特点有哪些
- 端午节有什么特点
- 端午节的由来及特点
- 端午节的特点和气氛是什么
- 端午节的特点是什么
端午节的特点有哪些
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菖蒲、薰苍术、赛龙舟。1、吃粽子:粽子由粽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的食品,是中国汉族传统节庆食物之一。粽子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之一,传播亦甚远。端午食粽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2、喝雄黄酒: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
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菖蒲、薰苍术、赛龙舟。
1、吃粽子:粽子由粽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的食品,是中国汉族传统节庆食物之一。粽子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之一,传播亦甚远。端午食粽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2、喝雄黄酒: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古语曾说:“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
3、挂菖蒲:挂菖蒲是中国端午节风俗,流行于全国许多地区。清代已有此俗。这天,人们将菖蒲(或艾叶扎在一起)挂于门户,也有将菖蒲与艾叶倚在或插在门帝的。民间有用它来驱邪。
4、薰苍术:薰苍术是中国端午节传统习俗活动之一,在民间用苍术消毒空气,即将天然的苍术捆绑在一起,燃烧后产生的薄烟,不仅会散发出清香,还可以驱赶蚊虫,令人神清气爽。
5、赛龙舟:是中国端午节的习俗之一,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节日民俗活动之一,在中国南方地区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赛龙舟习俗,而大部分是划旱龙舟舞龙船的形式。关于赛龙舟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有祭曹娥,祭屈原,祭水神或龙神等祭祀活动,其起源可追溯至战国时代。赛龙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及英国等,是2010年广州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
端午节有什么特点
端午节的特点是为纪念屈原而开展各种纪念活动,并因此形成了风俗(习俗)。
端午节习俗主要有:
1、吃粽子
古时为祭祀投江的屈原,荆楚之人农历五月五日会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为恐鱼吃掉,人们想出用粽叶包米,外缠彩丝。后来,吃粽子就成了端午节的风俗。粽子用江米、黄米、小枣做成,俗称“二米粽子”。
2、挂艾草
端午节当天,人们会在院门前和房檐下挂艾草或菖蒲,蚊虫害怕这种味道,能起到驱蚊的效果。
因为菖蒲的叶子形状似剑,古人称之为“水剑”,说它可“斩千邪”。人们便会把菖蒲刻成“小人儿”、“小葫芦”等形状,挂在儿童脖子上,以求吉利。也会挂在门楣,起到驱魔祛鬼的效果。
3、赛龙舟
传说楚国人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王作楫说,古人赛龙舟时在终点设了鱼标、鸭标、铁标,谁拿到这3个标就获得了冠亚季军。为了让参赛者从远处看到终点,古人还会在3个标上用锦缎打上蝴蝶结。
4、吃五毒饼
端午节临近夏至,天气越来越炎热,细菌滋生,人容易中暑生病,古人于是食用五毒饼消病强身。据说,吃了五毒饼可以增强抵抗力,灭虫免灾。
5、斗百草
古时人们到端午节,会结伴去郊外采药,采药途中会斗草玩,逐渐形成习俗。参与游戏的两人会持草相对站立,双手各持一草或花茎的两端。游戏开始后,二草相勾,双方各自把草向自己方向拉,谁的草或花茎被对方拉断谁为输。
6、收五毒
端午节时,女孩要在胸前别上“缯子”,据说这种用彩色丝线缝制、样子跟粽子类似的布艺可以驱邪避恶。男孩则在颈上挂一个葫芦,里面收进“五毒”图案,意思是“收”了五毒。
7、贴葫芦花
因为葫芦是“福禄”的谐音。古时人们会用红色毛边纸剪成葫芦,里面包括“五毒”图案,称为“葫芦花”,五月一日贴出,五月五日午时摘下扔掉,称为“扔灾”。
8、点雄黄酒
在端午节还有点雄黄酒的习俗,会把酒在男孩的额头上写“王”字,在女孩的头上点五个点,人们认为,这样蚊虫苍蝇会被雄黄酒破解,驱邪避害。
端午节的由来及特点
端午由来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因有端五之称,古人也将五月里此前的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宋陈元靓《岁时广记·端五》云:“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之端五。”五的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子又与相通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地支序推算端五节、重五节的称呼在唐以前就有了,因为唐太宗的生日是八月初五日,为了,改五为午,始有端午节、重年节称,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端午是夏季最大的民间节日,它的节俗活动有许多和夏令有关,并且与
夏至时隔较近,故称。周处《风土记》云:“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溶兰节。这是唐、宋时人们对端五的称呼。吴自牧《梦粱录》说:“五日重五节又曰溶兰令节。”因为古代有于是日兰汤沐浴的风习,故称。《大戴礼记》说:“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女儿节。旧俗端午少女须佩灵符,簪榴花,娘家又要接女儿归宁“躲端午”,故称。明沈榜《宛署杂记》卷十七云:“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出家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天中节。也叫“朱明”。都是从阴阳术数的角度来定义的。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云:“端午为天中节。”《怀仁县新志》云:“五日,一名‘天中’,名端阳’,一名‘朱门地腊。道教每年有“五腊”(既天腊、地腊、道德腊、民岁腊、王侯腊),五月
五目为地诗人节。这是为纪念诗人屈原而在抗战时期由当时的文化人确立的,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俗起源的歧出,哪实也正是别,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恩原说、施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持有这些说法的人各已理力争,使人莫衷一是。但要理清这个间题,有两条线索是必须注象到的,一是域,一是时间。同一节日的不同节俗活动或同一节俗话动的内部差异,都可能问区有关,所以不能说何者是源、何者是流:即使它们在时间上有先后的距,为古代地域交流的欠缺和地方文化的排拒力,短时间内也不可能发生单方向的影响因而较短的时间间隔也不能成为此前彼后的充分条件。此外,同一地区的不同时间甚至相近时间,也可以产生不同的节俗活动。
因此,以上诸说把端午节的起源独立地解释为某种因素,怕是不能充分说明问题的。如果把节日这种民俗事项纳人类文化的大框架中考察,从人类认识、改造世界的发展史中,不难找到节日发限的线索,那就是:一般来说,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大多经过了巫术宗教到乐审美的历程,它的起源或多或少地与原始宗教信仰和巫术活动有关,端午节布可作如是观,
端午源于夏至说,着眼点是夏、商、周三代的夏至习俗。从传统的端五习来看,有很多和夏、商、周三代的夏至习俗相同,如夏令饮食、服饰、禁忌等,这解说注意到了时令,由此切人,颇能解说岁时礼俗的一些问题。不过,我国古代许多节日,其节期起初并不是固定的,是在逐渐的发展中才固定下来的上已月三踏青节就是如此。因此,以夏至习俗作端五广义的源头则可,狭隘地来理解有些牵强端午源于吴越民族图腾祭,这是闻一多先生经考证而建立起来的学说。闻先生在其关于端午节的两篇重头文章《端五考》、《端午节的历史教育》中认为,吉代的吴越民族以龙为图腾,每年的五月五日这一天,他们要举行一次盛大的图腾祭,其中的活动之一就是以刻画成龙形的独木舟在水上竞渡,娱神娱己。闻先生肯定这是充渡习俗的由来,有一定的科学性;但端午的节俗远不止此,况且竞渡之举也非吴越独有,此外,图腾祭之说也颇可斟酌。
恶月,恶日说,是我国较早出现的岁时禁忌习俗。早在战国时代,视五月及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的俗信就已经存在。战国时代,以养士闻名的孟尝君田文生于五月五日,他的父亲根据当时的俗信要将他遗弃,幸亏母亲将他私下抚养成人一这就足见当时这种俗信的存在和影响力。这种俗信在先秦以后一直存在着,直到近理代.不过,仅以这个俗信作为端午节的源头,显然太单薄了月,五日的“恶”早有一定的认识,早就清楚这种俗信的虚妄不实,况且古人对五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屈原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生在湖北秭归。青年时代的屈原颇有抱负,决心革新政治、统一国家。约二十五岁的时候,他进人楚国国都,因其“博闻强记,明于治乱,闲于辞令”而受到楚王的重视,不久就担任了仅次于宰相的左徒之职。后来,楚怀王听信谗言,疏远了居原:太子子兰当政后,他又被流放到了外地。在流放地,屈原感到理想已经完会破灭,在写成绝笔诗篇《怀沙》以后,在公元前278年的五月五日,投身于滚滚的归罗江中,以死来发泄自己的忧愤,以死为自己的理想献身
俗的渐头尽管有以上诸种说法,但条理一下,还是可以理清的,首先,端午节的节期和三代夏至习俗及恶月、恶日说有关,俗及惠月恶日说是统一的,它的根源在于夏季的自然状况。炎夏暑热,毒虫滋长,气易生,疫病易犯,加上食物的青黄不接、农作的极度繁忙,这些都给夏季上了阴的影子,缘此,视其中的某些时日为恶理成章;同样顺理成章的是,相的被活动(如浴兰、除瘟)也必然产生,而食用某些夏令食品、划船驱疫也是禊被,逐除活动的一个部分。所有这些,奠定了端午节俗的信仰基础。屈原生活在与上述习俗相近的沅湘一带,他的人品,作为又颇给人们附会的契机,由此,许多本来就有的节俗便联系屈原的生平给予了新的解释。这种解释尽管是“半路出家”,但符合大众的心理和作为,所以也就对节俗的发展、完善起了不容忽视的作用,也让我们看到了古人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很值得我们学习啊!
端午节的特点和气氛是什么
端午节的特点就是有很多的习俗,像早上起来插艾草香蒲,然后中午划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气氛很热闹。
端午节的特点是什么
端午节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画门符,悬艾蒿,饮雄黄酒,还有吃粽子、赛龙舟等等。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这首民歌唱的就是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又称端阳节、重五节。
端午节这天,人们将画着“五毒”(指的是蝎子、蜈蚣、毒蛇、蛤蟆、壁虎)形象的剪纸做成门符,据说这样做是为了驱“五毒”,防瘟疫。早上,人们就将艾枝插在门上,或用艾蒿编织成“艾虎”插在门楣中央或戴在身上,驱虫辟邪,以保安康。端午节这天早饭前,人们要先饮一杯雄黄酒,然后用粘米红枣包成粽子,饮雄黄酒能杀害虫、避百邪。
有的地方端午节要吃“五黄”:黄鱼、黄瓜、咸鸭蛋黄、黄豆瓣包的粽子、雄黄酒。无论什么地方这一天还要用雄黄在儿童的额头上画“王”字,佩戴五颜六色的香囊。
而赛龙舟、吃粽子才是端午节的主要活动。相传,这些民俗活动是为纪念2200多年前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屈原投江后,人们划着船从四面八方来抢救屈原。他们把粽子投入江中喂鱼虾,以免鱼虾吃屈原的尸身。这就是民间关于端午节划龙舟、吃粽子来历的传说。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