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20年,以物易物零成本,中国从埃及获得的技术装备_米格_埃及_战斗机

短短二十多年间,中国军事工业发展迅速,几乎在主力装备方面能和美国并列,各种先进武器装备层出不穷比老牌强国还多。除了军工确实相当给力外,在挺长一段时间内也通过各种方式得到不少国外技术,当然美苏欧都不靠谱也更现实。因此通过第三方中转救援,以迂回方式获得不少友好国家支持,而且还是以物易物几乎零成本,以最省钱方式获得最实用技术来源,直接促进了中国军事现代化进程。从上世纪70年代起,中国和埃及有过几段深入合作,获得大批“无证进口”苏式武器装备,意外实现了技术引进新突破。

埃及空军中美苏合体

从埃及“拿货”起源

埃及是中东地区人口最多,非洲地区人口第二的国家,不论从经济还是军事实力都可以列入中等区域强国。冷战开始后,由于地缘战略上的重要性苏联对其进行了全面援助,希望借助埃及扩大其在该区域内的影响力。因此作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自50年代开始后的20多年,苏联对埃及几乎有求必应,以准同盟方式出口了大量华约国家才能获得的武器。包括自己才装备两年的苏-7战斗轰炸机,以及当时很先进的米格-21、米格-23战斗机,还有“准战略”级别的图-16轰炸机等。

米格-21战斗机

展开全文

美军F-4跟踪埃及空军图-16F

图-16轰炸机

前期有多关爱后期就有多排斥,到了70年代中后期,由于埃及对苏方援助附带条件太多相当不满,同时也为了保持独立自主地位双方关系转冷。但是国防工业体系并不健全,双方关系闹掰致使大量苏械失去零部件无力保养,恰逢第三次中东战争损耗太大,埃及必须想办法补充新装备于是目光转向中国。

由于国际环境的影响,此时空有一套完整军事工业体系,却苦于没有更多先进技术来源,中国军工对原有苏式装备无力升级也很苦恼。因此对于埃及的到来相当欢迎,毕竟埃及拥有大量更加先进的苏式装备,双方可以通过双方军事合作达到互惠互利目的。于是一段深度合作就此开启,不仅限于双方买卖这么肤浅,甚至还包括一段不寻常的“以物易物”援助史。

战损米格-15战斗机

战损图-16轰炸机

从米格-21开始,成就国产全天候战斗机

建立在50年代苏式装备基础之上,再加上航电发展水平太差,因此中国空军长期缺乏全天候作战机型。空军大量装备歼-6、歼-7战斗机,就是后来最先进的歼-8初期也只是白昼型,在技术来源获得很困难的情况下只能向友好国家看齐。此时师出同门的苏联米格-21MF,则是一款全天候多用途战机改型,换装了大推力发动机和先进雷达提升性能,通过增加背鳍存放更多燃油达到增长航程。

米格-21MF曾经作为主力装备,大量出口华约及关系密切国家,这其中就包括罗马尼亚和埃及。1978年,中国航空工业访问罗马尼亚和孟加拉国,考察并测绘了米格-21MF战斗机。由于关系好还带回了战机座舱盖、Gsh-23机炮、零零火箭弹射座椅,以及其他一些零部件等。可以这么说,基本能拆的都拆走,而且就当时情况来看,米格-21MF确实很适合我们参考借鉴。

米格-21MF战斗机

Gsh-23机炮

由于这型飞机很适合空军现实需要,于是在考察基础上同时向埃及求助,并1978年12月从埃及购入\交换两架米格-21MF和米格-21UC型。这次到手的不是零件,有了实机保障仿制很成功,对应成品就是歼-7Ⅲ/C战斗机。同时仿制了涡喷-13发动机(P-13-300),23-3双管机炮(Gsh-23机炮),此外还有弹射座椅等技术应用在后来更多机型上。互惠互利才是根本,不久后埃及从中方购买了60架歼-7A/B战斗机,用来弥补中东战争中的损耗,这也是我国正式军售第一单。

歼-7III型全天候战斗机

埃及空军歼-7B战斗机

米格-23“鞭挞者”,差点成就强-6可变后掠翼攻击机

米格-23MS“鞭挞者”战斗机,上世纪70-80年代苏联国土防空主力机型,最大的特征是变后掠翼结构。由于技术上的限制只能实现三级变动,包括16度、45度、72度,性能上属于二代半水准,曾经出口中东及两伊国家参与过大量实战。1974年,米格-23装备没多久埃及就获得一批,包括8架米格-23MS战斗机、米格-23BN攻击机,以及4架米格-23U教练机。

埃及和苏联关系破裂后,米格-23开始退役封存,后来大部分卖给美国充当测试用机。1979年,我们以多架歼-6/歼教-6战斗机,从埃及换回一架米格-23MS战斗机,回到国内开始测绘研究赋予编号“18式”。带来两项最重要的参考装备以及气动布局,前者包括变后掠翼装备以及P-29涡喷发动机,后者则包括腹鳍、差动平尾、双管航炮、机翼和尾翼后缘的蜂窝结构等。

歼-6战斗机

米格-23MS战斗机

米格-23MS(18式)

1979年,在米格-23基础上南昌飞机制造厂决定研制强-6,选用“涡扇-6”发动机,推重比可达5.93,定位同样是一款变后掠翼战斗机。最大航程超过2800公里,作战半径超过900公里,最大载弹量4.5吨,在可观的对地攻击之外制空能力强于米格-23。

有了直接技术参考,强-6研制速度很快,但由于工业基础相差较大,还是出现机体结构超重问题。和米格-23相比,国产变后掠翼机构要超重12%,而且可变后掠翼控制系统也一直未能有效解决,相当于带着个铁块上天性能大受影响。再加上配套涡扇-6发动机进度太慢,无法最终定型生产,拖到80年代后期变后掠翼已经不是主流,因此强-6只能遗憾下马歼轰-7顺利登场。

强-6强击机

强-6风洞模型

R-29-300发动机、可调式两侧进气道、折叠腹鳍,同样成为借鉴首选

米格-23不仅给我们带来变后掠翼结构,同机配套R-29-300发动机,后来成为“涡喷-15”仿制原型,由410厂进行测绘仿制。它的装机对象是歼-13战斗机,这款机型最早配套“斯贝”,由于性能指标不过关改为涡扇6,但是又碰上研制进度缓慢最后决定下马。改由涡喷-15(P-29涡喷发动机)装机,经过论证发现喷-15比涡扇-6性能更强,而且有成品实现可能性更大。

空军觉得发动机给力就把性能指标提高了点,要求歼-13整体性能接近F-16,并决定于1986年定型入役。不过随着国民经济调整,再加上空军对装备发展规划出现变化,1981年歼-13正式下马用时十年耗资1221万元。说到底歼-13气动经过多轮测试,实际上已经相当优秀,最后就差一台发动机有点遗憾。

米格-23战斗机

歼-13战斗机

歼-13战斗机三视图

反观米格-23带来的可调式两侧进气道布局却很实用,此时歼-8只有白昼型,而且采用机头进气明显不利于雷达安装,性能自然跟不上时代发展。因此在沈飞内部开始两种争论,认为保留机头进气截面小飞行阻力也小;另一种认为采用西方制式两侧进气,可以安装大口径雷达天线,这样歼-8就可以升级为全天候型。最后由顾诵芬总师决定吹风定输赢,测试结果表明两侧进气阻力更小,因此米格-23可调式两侧进气道就应用于歼-8II上。

米格-23战斗机两侧进气道

歼-8II两侧进气道

结语

航空领域是双方合作大头,但在陆战武器方面也给了我们很大帮助,比如以BMP-1步兵战车测绘,仿制出国产第一代86式步兵战车,结束了我国没有专用履带式步兵战车历史。随车附带萨姆-7便携式防空导弹,以此为基础测绘仿制出红缨-5便携防空导弹,后来据说还返销阿富汗战果不错。通过迂回技术引进,以物易物的方式付出最低成本,获得原产国最新技术加持,这才有了国产装备的持续升级。

86式步兵战车

红缨-5便携防空导弹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