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的大战其实寥寥无几,却很难想象能有一场像车臣战争这样惨烈的战役,连美国人都略带惊慌地惊叹,这种战争,我们是打不起。再怎么说,俄罗斯的前身苏联也是全世界数一数二的军事集合体,怎么会在车臣吃如此大的亏?
1994年的12月,俄军大军压阵,以为能够轻易地速战速决,然而近5万人的损失让俄罗斯颜面扫地,遍地都是俄罗斯战士的尸体,十分惨烈。无可奈何之下,直接被逼得对着车臣地区狂轰滥炸,最终还是以车臣维持了自己的事实独立而告终。
俄罗斯到底怎么回事?竟然让堂堂战斗民族输在了最擅长的战斗上。
车臣,为何如此彪悍?
要弄清楚为什么有5万多俄罗斯士兵死在车臣,就要弄清楚这俄罗斯为啥突然想着去打车臣。如果像俄罗斯高层预想的那样,或许这场战争压根都不值一提。然而,历史的精彩就在于,没有经历的故事里,一切都是不确定的。
先抛开俄罗斯不谈,咱们聊聊战争的另一方,车臣。如果说俄罗斯是战斗民族,拥有徒手撕狼的神奇力量,那么车臣民族就是战斗民族中的战斗机,能够徒手撕俄罗斯人。
这个共和国只有1.7万平方公里,人口还不到130万,怎么看都是一个小国,放在中国还不如一个二三线城市的规模。
车臣的面积小如此小,战斗力如此凶悍,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它并没有脱离封建社会,整个国家的话事权掌握在大家族的手中,家族和家族之间又通过联姻的手段来建立密切的关系,保障统治者的血统纯正。
家族的模式,有一个重大的好处,那就是士兵宁可战死也不投降。一旦打不赢,丢的就是整个家族的脸,因此他们早就有已经忘记了什么叫做畏惧,什么事找上来了,很简单,干就完事了。
在观念中那些不断吞噬着大清边境领土的凶悍沙皇,面对当时只有几十万数量的车臣人,用了快一个世纪的时间,又是哄又是打,才终于将它并入了俄罗斯版图,如果不是人少,甚至都可以大胆的推测,车臣能反过来吃了俄罗斯。
由于俄罗斯和车臣之间本就有着极长的故事线,车臣人祖祖辈辈都习惯了跟俄罗斯人抗争,名义上被纳入了俄罗斯版图,其实也只是权宜之计,总幻想着自己有一天能够东山再起。
展开全文
在这样的历史脉络中,无论是放牛放羊的,还是在家门口种地的,只要前线吹响了冲锋号,这些车臣人马上就变成了士兵。在他们的眼里,打仗,才是维系生存的关键。
在沙俄的时代,管理起来也相当粗暴,不听话就打,可是这车臣就是闲不下来,沙皇也是把土地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的,虽然车臣老是不服气,沙皇的部队也不厌其烦的一遍遍敲打着车臣。
就这样,一直来到了1944年,让这个民族心理防线彻底崩溃。此时与自己对抗的再也不是风险腐朽的沙俄,而是不可一世的苏联,自己想要抗争,如同让自己家刚学走路的孩子跟泰森打拳,他们无可奈何。
斯大林当时以有车臣人跟德国搞好了关系为借口,直接把车臣人赶到了西伯利亚去。然而,当赫鲁晓夫上台后,车臣人回来了。
斯大林
如果说要彻底改变一个民族,就必须要改变他们的家园,如果此时几代人过去了,那么年幼的孩子只能从父母的故事中听到自己曾经的家什么样子。可是车臣从走到回,前前后后不过13年。
看着自己的家园已经变成了俄罗斯人的栖息地,这让车臣人彻底气坏了,胸中熊熊的怒火正在燃烧,可是这团火没有烧起来的原因,还是在于苏联太过强大,当时他们正在跟美国人争抢世界第一的位置,想要彻底捏死车臣,其实也很简单。
当时所有车臣人心中都有一个执念,那就是自己不属于俄罗斯。熬着熬着,终于看到了曙光,1991年,苏联解体。当时五十多万车臣人,抓住机会,强烈要求自己能够独立出去,甚至曾经还在苏联担任过空军战士的民族领袖,直接上台发布了独立宣言。
俄罗斯人知道后,心里肯定也是一万个不愿意。按理说,就算苏联变成了俄罗斯,土地面积也是大的吓人,为什么就盯着一个车臣不放手呢?当时的局势本来就是乱七八糟,能顾住自己都已经非常不错了,车臣?不如让他放手飞了。
如果说,车臣人都住在北冰洋上的一个岛上,那让他去也就让他去了,可让俄罗斯难受的点就在于,这车臣的地理位置,直接扼住了俄罗斯的咽喉。
地缘上看,车臣的西边是印古什共和国,东边是达吉斯坦,南边是克鲁吉亚。对于一整条高加索山区而言,控制了车臣就等于控制了高加索山区,对于俄罗斯的安全来说,高加索山脉非常重要。
打开俄罗斯的城市地图和只看俄罗斯国土地图就可以发现,俄罗斯虽然大,但是发展极为不均衡,这就是地形原因导致的,很多地方寸草不生,一马平川,这要打起仗来,躲都没地方躲,除非在光秃秃的平原上学阿尔巴尼亚,斥巨资修碉堡。
但是如果真要那样的话,全国人民勒紧裤腰带去建防御工事,都不一定能全线覆盖。这样看,高加索山脉就是俄罗斯南部的唯一一道天然屏障,如果这个地方被搞丢了,坦克大可一路北上进军莫斯科,那么国家也基本上完蛋了。
从历史上,除了沙俄以外,波斯和奥斯曼帝国都曾经在这片土地上打得不可开交,最终还是让稍显强大的沙俄略胜一筹,根本没有安稳几年。
游牧民族的彪悍是不能随着时间所洗涤的,除非把他们全部变成农耕民族,再过个几百年的岁月,好像才会温和一些。历史上,俄国只要乱,车臣必乱。
克里米亚战争中,俄国人吃了大亏回来,车臣乱了,因此这些败军把一身的怨气全部撒在了车臣身上;二战的时候,德国人来了,车臣乱了,反正共同的敌人是俄罗斯,朋友的朋友就是敌人,可没过多久,德国就没了。
除了俄国人和车臣人的宿仇以外,在二十世纪的下半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早在一旁把一切都摸清楚了的美国人。
冷战期间,美国使出了一贯的伎俩,煽风点火,培养各种势力,目的就是让车臣陷入再一次的动乱,只要一乱,俄罗斯就会陷入被动,历史上这么多年都是这么过来的。
可是,只要没有一股巨大的力量,这股车臣势力还是一直处在小孩子大闹的阶段,并没有掀起什么太大的风浪。叶利钦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让车臣的分裂和妥协就成为了现实。虽然嘴上说着车臣是俄罗斯的,然而实际上车臣却已经在干着主权国家的事情。
然而,刚出去呼吸了一口新鲜空气的车臣人,压根不知道一个像样的国家是怎么样的,他们的问题首先就出在了经济上,竟然直接让社会倒退了几百年,各种各样的事情层不不穷,不是谋杀就是绑架,直接回到了被封建社会还黑暗的程度。
尽管有很多人在担心着车臣的未来,结果来的还是太快,在1994年的11月,车臣武装跟俄罗斯直接脸贴脸地打上了,死伤500多人,这直接触动了叶利钦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是时候出兵了。
叶利钦
最惨烈的城市战,来了
想当年,有一部名为《炼狱》的电影大红大紫,其惨烈程度让很多人觉得它就是一部电影,一切都是导演想象出来的。其实不然,这部电影讲述的就是第一次车臣战争,内容绝对够真实,而且现实远远要比电影中凶残。
俄罗斯对于这场战役的决心是不够的,倒不是说自己究竟能不能承担死伤如此惨重的后果,试想一下,一个刚刚解体的国家,政治上肯定是一片混乱。
想当初叶利钦也算是推动车臣跑出去的一个人,为了争取到政治资本甚至还给了这个民族不少好处,结果直接来了个农夫与蛇的故事,这让叶利钦瞬间觉得打脸。
可是车臣人各个彪悍,你这点小恩小惠压根不能撼动他们的内心,毕竟打了都几百年了,一直分分合合,他们的想法就是独立之后想办法教育俄国人,反正有仇不报非君子。
因此,俄军就在这样磨磨唧唧中出军了,叶利钦或许也没有考虑到,政治上带来的变动,也会让俄军再也不是苏联军队的样子。
在苏联解体的这几年里,也不用军备竞赛了,反正就是美国人一家独大了,底下的小兄弟都跑了,国际油价也持续走低了,俄国的财政本来就陷入了一种困顿,而且快半个世纪没打仗了,打过仗的人早已经半截身子入土了。
这支军队,在思想上变动以后,几乎已经到达了最低谷,也正是在这个时候,选择了出兵车臣。
车臣这边绝对不是一群地痞流氓的集合体,人家中有不少都是苏联时期的老兵,还有很多时才从阿富汗战争上下来了,一贯的家庭教育让他们从小就斗勇斗狠,各个都是老油条,这些年轻的俄军士兵在他们面前就是一些小菜鸟。
俄国的联邦政府也压根没有意料到这些问题,他们习惯去指挥一批强悍的军队,根本想象不到,军队的退化,两三年时间就够了。高层还在那想着这次出兵有没有合法性,你一眼我一语地闹个不停,这边的俄军士兵已经浩浩荡荡从三个方向出发了,目标直指车臣。
估计在厨房里烧热水的老奶奶,都觉得这仗不打都能赢,过去挂个鞭炮放两声,车臣人都已经灰溜溜地投降了。士兵也各个狂妄自大,觉得对方干的那些事,无非就是一群成了编制的土匪,这都不叫打仗,叫剿匪。
本来就轻敌,俄军还派出了不少的新兵蛋子,好多连枪都拿不稳。车臣这边的领袖杜达耶夫,本来就是以前的苏联少将,其余的不少指挥官都是以前给苏联打过工的,那支军队是什么样的打法,他们的心里都非常清楚。
苏联人觉得,打城市战就要速战速决,早点回家抱老婆孩子,国防部的高层都预测了,从出发那天开始算,十天内就能回来。车臣人却觉得,跟苏联人不能拉出去打,没人家装备好,硬碰硬划不来,干脆就守城。
可能是因为高加索山脉老是地震的缘故,车臣人把房子修得那叫一个结实,俄国人的坦克轰了半天,压根没有彻底倒下来。
这些建筑物平时是居民们的家,现在就是战争用的堡垒,四通八达的网络,而且他们都是相当的熟悉,来回自由移动根本不在话下。因此,在格罗兹尼的第一天战斗中,车臣武装压根不露头,这让俄国人天真地以为他们是缩头乌龟。
俄国人进城区的时候,就像是饿狼找猎物,满满的自信。然而,第一个攻入克罗兹尼市区的131摩步旅,几乎全军覆没。这个旅有一千多个士兵,到最后活着走出市区的,不到十个人。
后面来的步兵车沿着街道推进,全部被这些星罗密布的掩体内的车臣武装当做移动的活靶子,火箭筒只要摧毁了最前面的几辆步兵战车,后续的整个车队都会变成活靶子,俄军仿佛进入了地狱,周围也压根没有能拿来当掩体的建筑物。
本能让这些士兵再次躲回车内,然而连人带车全部被烧成了黑炭,连超度带火葬直接一条龙办妥。而且,车臣人的无线电干扰直接让俄罗斯的士兵陷入了通讯沉默,后方的士兵压根不知道前方的士兵遭遇了不测,还在一股脑地往里冲。
想要逃离出包围圈,可是比登天还要困难,这些士兵不得不丢掉全身的重武器,慌不择路地逃窜,一些新兵从来没有见识过真实的战争,有些都躲到了难民群里或者干脆跑到没人住的地下室,宁可把自己活活饿死都不敢出门。
后来有活下来的士兵回忆,这座城市里的建筑大部分都被加固过,甚至可以抵挡近距离的射击,当俄罗斯士兵变成了活靶子之后,他们赖以生存的火箭炮和坦克压根失去了作用,能活下来多少人,似乎取决于对方还有多少子弹。
除此之外,车臣领导人还训练了大量的狙击手,他们对克罗兹尼的城区构造相当熟悉,枪法也是十分精准,不计其数的俄罗斯士兵挨了冷枪。大兵团扫荡式进城的方式,根本看不到车臣武装藏在哪里,想要乱轰一通,结果面对的又是加固的堡垒,直接被打得落花流水。
当然,造成这样的还有一个关键的原因,在于心态。俄军出发的时候笑的声音有多大,进了克罗兹尼之后哭的声音就有多大。在他们的眼里,这本就是一场轻松愉快的战斗,回去之后还能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民族英雄的形象,给家乡的父老乡亲们侃侃大山。
对于车臣来说,这就是用鲜血在保卫家乡,就连妇女都费劲地举起了狙击枪,几乎没有人投降。
俄军在指挥上一团乱麻,再加上通讯信号被屏蔽,他们在城市里打仗的时候,还经常出现迷路的情况,部队之间压根没有配合,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友军在哪里,就算是一支特种部队,都得不到增援,苦苦坚持后也全军覆没。
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后来那部描述第一次车臣战争的电影,叫做《炼狱》。
前几年还是世界第二大军事体,现在直接成了这样,不等于告诉全世界俄罗斯不行了吗?在这种情况下,他们选择了最简单和最有效的办法,无差别轰炸。格罗兹尼在那一时间,几乎没有一栋完整的建筑物。
但是当时已经是1994年了,可不是1894年。国际的舆论自然也相当的重要,这个国家刚从苏联变成俄罗斯,这样下去肯定是不行的。然而,俄罗斯已经彻底红了眼。
在死亡的平民当中,几乎有一半都是俄罗斯族,车臣人早都嗅出了一丝异样,逃跑了,他们在出城口封锁,俄罗斯族也很很难撤出去,现在又挨到了俄罗斯的轰炸,这是一种怎么样的感觉?
最终,俄方宣布占领了克罗兹尼,然而这个时候,它是一片废墟,不是一座城市。
在1995年,俄军撤出,叶利钦也默认了车臣的独立,很难去说,这场战争到底是谁赢了,这么多死伤的俄罗斯士兵,究竟是为了谁。
第一次车臣战争,让美国人都惊呼自己都不愿去涉足,可见车臣人有多么的强悍。这场由俄罗斯发动的冷战后的第一场热战,被全世界看在眼里。如果按照这种伤亡率去发动一场战争,不打也罢。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