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2022年,我国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小麦丰产增质;小麦价格在一季度大幅攀升,后虽有回调,但全年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新麦上市备受瞩目,而价格过高导致托市预案搁浅;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年内小麦消费总量下降明显,加之小麦进口量再超配额,小麦供大于需的格局显现;2023年托市价格继续上调,临储小麦投放更加灵活,国家“保生产和稳市场”的意图明显。
展望2023年,小麦生产基础坚实趋势向好;市场消费将随着宏观经济全面复苏而显著回升,在供给维持稳定的背景下,国内小麦价格波幅总体可控;托市预案或难启动,临储小麦投放将保留其灵活性,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复杂局面。预计2023年国内主产区小麦行情或表现为“两端高、中间低”的态势。
2022年我国小麦供需形势回顾
(一)产量质量双双提升,种粮收益增长明显
其中,小麦播种面积23518.5千公顷,同比减少49.9千公顷,下降0.2%;小麦单位面积产量5856公斤/公顷,同比增加45.4公斤/公顷,增长0.8%;小麦总产量13772.3万吨,同比增加77.7万吨,增长0.6%。
产量和质量超预期是2022年小麦生产的最大特点。受2021年秋汛影响,主产区麦播普遍推迟,甚至部分地区无法适时播种。在中央高度重视下,主产区各级各部门齐抓共管,加之小麦后期生长的气象条件较为有利,决定小麦产量的各项要素都得到了极大的保障,最终实现了大丰收。根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发布的《2022年13省份新收获小麦质量监测报告》,13个主产省小麦容重平均值794g/L(一等),中等以上占96.2%,千粒重平均值45.9,不完善率平均值3.1%。
尽管种植成本较2021年增加,但产量增加、收购价提升,农户种植收益继续增长。据2022年6月份对河南省小规模种植农户的调研情况:亩均种植投入约580元,同比增加约90元,主要原因是增加了播种量、农药化肥费用上涨;出售小麦(按照当年6月下旬一级市场收购价格计算)毛收入约1540元,同比增加约475元,主要原因是新麦上市初期价格显著高于2022年同期;综合测算亩均收益约960元,同比增加约390元。
展开全文
(二)口粮消费显著减少,饲用替代风光不再
2022年我国小麦产需形势总体呈产大于需的宽松格局。主要原因是小麦饲用量大幅减少,口粮消费和工业消费也出现不同程度下降。
综合机构数据及市场调查情况,估算消费总量约12360万吨,同比减少2520万吨,减幅20%。其中,制粉消费8500万吨,同比减少300万吨,减幅4%,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在2022年呈多点散发状态,防控措施导致集团性消费显著减少;饲用消费约2300万吨,同比减少2200万吨,减幅96%,小麦价格大幅上涨让其替代优势丧失是主要原因;小麦工业消费950万吨,同比减少20万吨,主要因为疫情防控导致企业开工率降低;种用量610万吨,同比基本持平,虽然为保产量加大了单位面积的播种量,但抵消了因播种面积下降而减少的种用部分。
(三)进口数量接近千万,依时依势改善结构
据中国海关总署数据,2022年我国累计进口小麦996万吨,同比增19万吨,增1.9%,并连续第二年超出进口关税配额量。
其中,澳大利亚小麦以其价格优势,2022年进口该国小麦572万吨,占总进口量的57.4%;进口自加拿大和法国的小麦分别占18%和17%;进口自美国的小麦仅63万吨,同比减幅达77%。美、加两国小麦因气候原因在2022年出现减产,而强势美元又让美麦价格大涨,导致中国采购放缓。
小麦进口量连续增加但来源地侧重调整,反映出市场采购的用途更加灵活,不仅是为了常规消费和储备保障,在蛋白类饲料原料价格高企的情况下,南方饲料养殖企业多倾向采购性价比较高的澳洲小麦。
2022年我国小麦市场行情回顾
(一)小麦价格再上台阶
2022年,受多重因素综合影响,国内小麦价格高位运行,并在上半年创出历史新高。回顾来看,价格走势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月至4月),小麦价格快速飙升,在短期震荡后,再次冲高。2022年元旦过后,小麦行情高姿态开局,1月初主产区市场均价在2880元/吨左右,较2021年同期高出约320元/吨。由于市场需求旺盛,麦价保持坚挺态势,随着托市小麦投放,主产区价格逐步趋稳,甚至部分地区略有回调。2月份春节长假过后,国内主要粮油品种像进入了“狂欢节”,伴随着国际原油大幅上涨,国内主要粮食品种,如小麦、玉米、植物油等期货和现货均出现前所未有的涨势和涨幅,甚至连郑州商品交易所沉寂多时的强麦期货在2月下旬也出现涨停,达3260元/吨并创历史新高。在现货市场,春节后小麦的市场主流价格在2870元/吨左右,至2月底价格涨至3020元/吨,上涨150元/吨,涨幅5.2%,个别地区企业挂牌收购价甚至到3100元/吨。从2月份的市场形势来看,多重利好是推动小麦价格快速攀升的主要原因:主产区冬麦苗情不容乐观,引发市场对小麦产情的普遍担忧;基层粮源减少,政策性投放总量不足,市场总体供应偏紧;俄乌局势严峻,全球农产品飙涨,对国内市场造成一定的心理影响;玉米价格回升,华北饲料企业对小麦的采购力度不减进一步让供应承压;临储小麦质量一般,还需要掺兑较好的小麦来改善加工品质,也推动了市场上小麦的价格。
行情的惯性让3月份后小麦价格继续冲高,并一度涨至3300元/吨之上。随着临储小麦稳定投放、各级储备轮换持续进行、贸易商手中存粮陆续出库,制粉企业需求基本得到满足;国内多地疫情防控致终端消费受到制约,玉米价格回归平稳,也稳定了饲用企业采购小麦的心态,3月中下旬主产区麦价高位回调。进入4月份,在市场上毫无征兆的情况下,行业头部企业率先大幅下调收购价格,主产区一度跌至2920元左右,并引发其他相关企业跟风降价。过大的跌幅遭遇贸易企业的抵制,麦价很快便有所反弹,紧接着关于“将暂停拍卖托市小麦”的传言在得到证实后再次激发起市场采购囤粮的动力,麦价快速涨至3380元/吨左右,部分地区的储备小麦成交价格也超过3420元/吨。后随着各级储备小麦稳定供应,加之终端市场低迷的消费形势,市场上抢粮热情逐步减退,同时,新小麦良好的长势也进一步制约了市场继续看涨的预期,至4月末,主产区麦价逐步回落至3300元/吨左右。
第二阶段(5月至9月),陈麦价格高位下滑,新麦高开后,行情平缓偏弱。陈麦价格从4月下旬起就弱势运行,“五一”假期过后,终端消费始终没有起色,制粉企业扩大加工的积极性不高,加之新麦即将成熟,采购只要满足基本加工需要即可,至5月末,主产区陈麦收购价格集中在3160~3260元/吨区间。
新麦自5月中上旬开始在鄂北及皖南零星上市,质量较好的小麦装车价在2940元/吨左右,由于刚上市,且数量较少,质量参次不齐,价格相对混乱。随着新麦收获面积扩大,市场关注度也在不断提高,豫南、鄂北及皖南等已收割区域的基层报价在2960~3040元/吨,而黄淮地区企业的挂牌价格则在3100~3160元/吨。进入6月份,收获面积快速扩大,小麦上市量同步增加,市场购销一片火热,价格进入3140~3200元/吨区间,且普遍以“一等标准”定价。由于新麦产量高、质量好,再加上市场各类主体积极入市,6月中下旬各个主产区收购企业价格调整灵活。在随后的7、8、9三个月中,主产区麦价始终在3080~3140元/吨范围平缓运行。
第三阶段(10月至12月),旺季集中收购期过后,主产区麦价稳步提升,尽管其间有所波动,但大的行情趋势依旧是以涨为主。据市场信息,10月底麦价攀升至3200~3260元/吨区间。进入11月份,小麦价格继续提升,部分地区收购价一度达到3340元/吨水平,尽管在中下旬出现短暂调整,但很快小麦价格止跌回涨,至月底,市场主流价格进入3240~3320元/吨区间。
回顾来看,需求的急迫性和供给的断续性相互交织,造就了10月、11月这两个月出现较明显上涨的局面。在需求端,因为猪价上扬,饲料消费提升扩大了对麸皮和次粉的需求,作为近年来制粉企业首要的收益来源,提高开机率并增加副产品产出的行为成为制粉企业的普遍选择。与此同时,一些地区因疫情防控,保供生产企业也加大了面粉的生产以保障民生正常消费。由此,小麦的需求在阶段内显著扩大。在供给端,一是持粮主体普遍存在“卖跌不卖涨”的思维定式,眼看加工企业的挂牌价格不断提升,惜售的心理也在不断增强。二是10月份正值冬麦产区秋收和秋种时期,大部分种粮农户忙于农事,无暇顾及售粮,而在11月份,又因疫情防控局面严峻,无论是农户还是基层粮点,无法进行正常的买卖交易,造成阶段性供应偏紧的局面。三是疫情防控措施导致物流环节受到不同程度的阻碍,运力减少推升运费上涨,采购企业只得提价收购。
12月份后,国家调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市场交易环境改善,各地粮食调运全面疏通,加工企业门前到货量快速增加,企业适度下调挂牌价格。与此同时,一些使用第三方资金的贸易商也开始安排出库回款,市场供应出现阶段性增加。而在终端消费上,市场虽然放开,但表现在实际的终端消费却有所滞后,加之国内玉米价格在12月份持续下滑、各类型养殖户大量出栏生猪等因素干扰,饲料粮消费明显减弱,企业采购动力明显不足。至12月末,市场主流报价在3210~3260元/吨区间,供应和消费脱节是导致在年末小麦价格高位回调的主要原因。
(二)夏收表现三年最好
由于宏观形势和市场环境和往年有较大不同,2022年的夏粮收购也表现出较明显的特点。
一是开秤价较2021年大幅提升。2022年新麦上市后,主产区企业开秤价格基本在3100元/吨左右,相比上年同期2500元/吨左右的价格提升了约600元/吨。上半年小麦价格过快上涨、种植成本增加、新麦上市初期企业采购意愿强烈等因素综合影响,推升了农户对售粮价格的预期。
二是收购进度前快后慢。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数据,6月份单月收购量2804.5万吨,占累计收购量的47.7%,是近5年来最高;7月份单月收购量降至1480万吨,是2011年以来最低,8月份单月收购量仅为746万吨,是2014年以来最低;虽然9月份单月收购有所回升,但也仅比上年同月增加167万吨。
三是收购总体表现为近三年来最好。主要体现在:收购总量多,在旺季集中收购期内累计收购小麦5884万吨,比上年增加93万吨;小麦等级高,企业所收购的小麦容重普遍在一等以上、毒素含量及不完善率极低,但较高的容重也让小麦的面筋占比有所降低;市场化购销程度高,收购主体多元、购销方式灵活,民营企业收购成为2022年新麦市场购销的主力军。
四是托市收购再次搁浅。2022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格为2380元/吨(一等),相比开秤时的主流收购价低约720元/吨。这是连续第二年暂停托市收购,也是自2006年启动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以来第三次政策未启动。
(三)临储交易更加灵活
2022年,为适应市场形势,临储小麦投放更加灵活:在交易规则、投放时间、投放数量、投放区域等方面,均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调整。在交易规则方面,在原有的规则基础上,将参与竞买企业的类型限定为面粉加工企业;新增购买数量限制,单次竞买量不得超过企业14天的加工能力,30天合计购买量不得超过45天加工能力;已成交小麦的出库率从之前的不低于20%调整为不低于30%,否则不得参与当次交易;对于2022年10月份开始投放的新疆地区临储小麦,高寒地区小麦交易底价调整至2050元/吨(三等,下同),非高寒地区2014年的临储小麦交易底价调整至2410元/吨,均上调60元/吨,非高寒地区2015年和2016年的临储小麦交易底价调整至2500元/吨,上调150元/吨。调整后的交易规则,让临储小麦投放效率更高,有效避免了无序竞拍、恶意交易等情况发生,维护了市场稳定。
在投放和成交方面,2022年累计投放24周,累计投放临储小麦780.1万吨,最终成交765.7万吨,成交率98.2%,成交均价2793.63元/吨。相比前几年动辄每周几百万吨的投放量级,2022年临储小麦的周均投放量仅为32.5万吨,但由于现货价格高企,成交率却是历史最高,成交均价也较2021年提高394.17元/吨。根据投放情况,年内交易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月至4月中旬(共14周),主要在内地主产省、新疆及个别移库省份投放,累计投放739.8万吨,成交725.5万吨,成交率98.1%,成交均价2789.3元/吨;第二阶段10月中旬至12月中旬(共10周),仅在新疆地区投放临储小麦,累计投放40.3万吨,全部成交,成交均价2871.87元/吨。
(四)托市价格再次上调
2022年9月底,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公布了2023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格。2023年国家继续在小麦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综合考虑粮食生产成本、市场供求、国内外市场价格和产业发展等因素,经国务院批准,2023年生产的小麦(三等)最低收购价为每50公斤117元,即由2022年的2300元/吨上调至2023年的2340元/吨。2023年最低收购价小麦继续限定收购总量,为3700万吨,按照分两批下达方式执行,其中,第一批数量为3330万吨(限定收购总量的90%),不分配到省;第二批数量为370万吨,视收购需要具体分配到省。同时要求,一是认真落实限量收购政策,二是加强市场监管,三是促进“优粮优价”。
此次发布时间较去年提前近半个月,是近10年来最早的一次。体现出国家对于粮食生产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并保障了种粮农民的基本收益。由于市场对上调2023年度的小麦最低收购价格早有预期,且政策价格上调幅度温和,并未对后期的市场行情产生不利影响。
2023年我国小麦市场展望
(一)预计面积和产量稳中有增
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落实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的关键基础在于耕地和种子。由于近两年粮价提升明显,农户种植积极性明显提升,特别是国家及早发布小麦最低收购价格,更有助于稳定种粮农民的收益预期,2023年小麦播种面积将保持稳中有增的态势,预计将会在3.5亿亩左右。
根据2023年1月份对主产区冬小麦生长情况的实地调研,播种质量高、苗情长势好、品种结构优是新一季小麦的播种状况的特点。各级农业机构在秋冬种后多次派出专家指导组深入产区,指导农户因地制宜开展田间管理。根据近年来我国小麦的生产情况,预计2023年我国小麦总产量或在1.37亿~1.38亿吨,质量情况将取决于生长过程期间气候和收获时期天气的情况而定。
(二)不同阶段有相应供给渠道
2023年前两个季度,国内小麦的供应渠道主要以政策性粮源、贸易商库存以及农户及基层粮点存粮为主。其中,临储小麦将恢复常规频率投放。2023年1月11日开始,临储小麦在部分内地主产区和新疆投放,其中内地主产区所投放的托市小麦交易底价上调60元至2410元/吨,但投放量却降至10万吨水平,虽然单周投放量不大,但对市场的指向性作用明显。据不完全统计,至2022年末,国内剩余托市小麦约3900万吨,其中,2014~2016年收的托市小麦粗略估算尚剩余约850万吨,需要在2023年加紧消化;2017年收的托市小麦存储期已经5年以上,剩余量约800万吨,这部分小麦也可以根据市场形势随时加大投放量。
基于市场对后期的普遍预期,各级储备轮换自元旦后就逐步开展,春节后轮换力度继续加大,预计会有不少储备库将提前执行轮出任务。手中有存粮的贸易商和农户群体也会积极销售出库,特别是使用第三方资金收购的粮食,会因资金成本、后期行情波动等因素加快回款力度,据2022年末对市场调研的情况,粗略估算农户和基层粮点手中可供流通的商品粮还有约三成。
至2023年三季度,新小麦上市后将成为市场供应的主力,而政策性小麦投放或将暂停。市场购销的关注重点将围绕新小麦的容重、面筋、毒素等品质方面,并在价格上完全体现出其差异。而依照小麦价格和2023年托市收购价格情况,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预案极难启动。四季度后,新作小麦依旧是市场供应的主流,临储小麦和部分地区的储备小麦也将随之供应市场。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在2023年尾期小麦价格出现非正常波动,管理部门或将随时调整政策性小麦的投放力度。
(三)进口数量或减但来源稳定
近几年我国进口小麦数量不断增加,一方面是补充完善我国粮食储备的结构、满足生产加工需求,另一方面也是国际间增进交往的一种手段。根据全球小麦生产分布和贸易格局,以及俄乌局势情况,预计我国在2023年主要的进口小麦来源国将依旧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及法国等这几个国家。
2023年,全球农业生产和供应依旧将面临诸多复杂因素,包括恶劣及极端气候频发、地缘冲突及地区紧张局势、能源成本及生产物资成本高企等,也包括主要经济体的经济走势分化、持续存在的金融问题、欠发达地区的人道主义灾难等,全球粮食价格或在相对较高水平区间运行。预计我国粮食综合进口成本或将继续提升,而进口总量或将低于2022年。
我国进口小麦的品种结构会根据不同时期的不同需求来进行调整。综合考虑2023年国内食用消费变化、养殖结构调整,以及饲料原料的消费和供给情况,预计2023年我国进口小麦数量或在880万~920万吨,其中,制粉用的食用小麦将会适度增加,而饲用小麦的进口或有所减少。
(四)食用饲用或不同程度提升
预计2023年制粉消费将明显增加,但饲用消费或与2022年基本一致,工业用量将恢复性回升,种用量预计变化不大。总体预计,2023年小麦消费总量约为12970万吨,较2021年增加610万吨。
制粉消费是小麦整体消费的主要部分。从近年实际情况来看,制粉消费状况的变化主要和国内宏观形势变化有较为直接的关系。在2022年末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要求2023年的经济工作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指出要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并要求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多家机构预计,2023年中国GDP增速或超5%。尽管如此,依旧应该考虑到政策出台和市场显现效果之间存在的滞后性,由此预计,3月份后存量消费才能全面恢复,而增量消费或许要到下半年才会体现。根据上一年制粉企业的开工情况和制粉消费情况,可以初步推算出2023年国内制粉企业平均开机率或在48%~52%,高于2022年5~8个百分点,制粉消费量或在8800万~9000万吨范围,较2022年增加300万~500万吨。
小麦的饲用消费主要参考玉米价格和畜禽及水产养殖两个变量。对于玉米,自2022年2月份小麦价格大幅超越玉米后,至2022年末,华北地区小麦和玉米之间价差在330元/吨左右,基本不存在小麦作为饲料来替代玉米的可能性。综合考虑2022/2023年度玉米的生产购销和加工形势、饲料替代品的进口情况,以及传言2023年或将投放约1800万吨超期稻谷情况,2023年华北地区玉米行情或在2840~2960元/吨区间运行,使用小麦替代玉米的空间极窄。在畜禽及水产养殖方面,除猪饲料之外,小麦的饲料用途主要在于水产料和肉禽饲料。根据国内消费形势,预计2023年水产和肉禽养殖将呈稳步增长的态势,同时,小麦加工的副产品,麸皮在不同阶段猪饲料中的添加比例为10%~30%,如果养殖形势好转,对麸皮的需求增加也会激发企业扩大加工的积极性。综合预计2023年小麦的饲用消费或在2400万~2600万吨,较2022年增加200万~400万吨。
出于对国内宏观形势转好的预期,消费增长也会带动小麦的工业消费用量,预计2023年小麦工业消费量或在960万~970万吨区间,较2022年增加10万~20万吨。考虑到小麦播种面积继续大幅增加难度较大,且播种环节的技术发展也会节约单位面积的播种量,预计种用消费和2022年持平,约为610万吨。
(五)政策价格上调但难以启动
强化政策支持进一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不仅要继续扩大稻谷、小麦、玉米完全成本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最低收购价格政策还将继续执行。
一方面,2023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预案将在新季小麦上市前适时发布,但根据小麦托市价格情况和现货市场价格趋势,能够在旺季集中收购期启动预案的可能性极低。
另一方面,2023年9月下旬或10月上旬将继续发布2024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格,依据“政策保本,经营增收”原则,结合近几年小麦种植成本、现货价格等变化情况,预计对2024年的小麦托市价格继续上调,幅度或在40~60元/吨至2380元/吨或2400元/吨(三等)。
随着国内宏观形势向好发展,控通胀、稳预期工作愈发艰巨。特别是对于主粮价格的变动情况,合理有序的行情波动符合市场运行规律,但如果出现非正常幅度的价格变化,则势必需要管理部门出手干涉。针对小麦市场,临储投放是维护市场秩序的手段之一。基于临储小麦的库存结构和数量,结合2023年可能出现的市场变化,在现有基础上依旧存在增加单周投放量、提高交易底价的可能性。同时,在托市收购成为“影子政策”之后,是否会开展其他方式的收储调节机制或手段,以应对今后可能出现的复杂局面,值得市场关注。
(六)预计走势呈两端高中间低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之年,也是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之年。确保粮食安全、维持粮价在合理区间,对于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有机结合、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意义重大。小麦作为重要的口粮品种,管理部门将高度关注其市场动态,以确保小麦供需结构平衡、价格运行可控、市场预期稳定。
预计2023年,国内主产区小麦行情或表现为“两端高、中间低”样貌:上半年将呈“先扬后抑”态势,行情高位或出现在2月下旬至3月上旬阶段,主产区主流价格(下同)或在3240~3280元/吨,随后缓步弱势运行,至5月中旬接新前,价格或至3100~3160元/吨。如果2023年新麦产量和质量正常,新麦上市后,行情将转为“稳中有增”态势,6月中旬新麦价格或在3000~3040元/吨之间;旺季收购期在9月底结束,届时价格或在3160~3240元/吨。至2023年底,预计小麦价格或在3260~3320元/吨。 (原文刊登于2023年2月14日粮油市场报B02、B03版)
来 源丨粮油市场报
总值班丨刘新寰 编辑丨从申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