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海丝关注】三下乡之新媒体视角下国家非遗壮乡天琴文化发展现状研究_文化_实践_壮族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为了更好地继承与发展壮族天琴文化,唤醒人们的集体记忆和精神认同,让壮族天琴非遗文化在新媒体环境下得到创新性发展进而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指学院天琴悠悠团队赴广西南宁市天琴郎艺术工作室开展寒假社会实践活动,在此过程中实践团队近距离接触天琴乐器、深入了解天琴服饰深层的文化内涵,聚焦天琴文化发展脉络,探究传承保护天琴文化的路径。

认识天琴,走进天琴

在正式调查之前,实践队队员都提前对天琴进行了深入了解,从天琴的传说起源、功用价值、发展进程到代表作品及人物等,在这之中深刻地体会到了天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壮歌低喃,琴声悠悠,时时萦绕在心中。其中,用天琴伴奏歌唱(山歌或叙事歌)的表演形式,称“唱天”。表演者常以右手食指弹拨双弦,左手只按一弦,从而产生合音效果。此外,艺人还在脚尖挂上一串小铜铃,合着乐曲的节拍抖响,使“唱天”更富有地方特色。龙州清室文官黄敬椿有诗云:“口出蛮音莺弄响,足摇铃子手挥弦。”真实地描绘了演奏者唱、弦、铃三者兼顾的生动表演姿态。较著名的唱天曲目有:《开场曲》、《唱牛》、《四季》、《好年景》等。

天琴主要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越边境的峒中、宁明和龙州等,而崇左市龙州县金龙村更有是“壮族天琴艺术之乡”的美誉。但由于近些年天琴的发展受限,导致在除崇左市外其他地区的知名度很低,其中许多年轻人听都没听过天琴。对此,实践团队员也深知天琴文化传播方式的改革创新十分必要。实践团成员就对天琴现在发展及传播的这一问题展开对采访对象团队及其乡人进行了提问调查,其中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和表演者对天琴有所了解,但不全面,而年轻的路人却对其知之甚少。

图为广西龙州县金龙镇侬峒节时团队成员观看现场天琴表演中少儿天琴弹唱《越唱心越明》的展演场景。通讯员 安康丽 供图

在这次调查中,我们采访了专注于天琴文化表演创新发展研究、壮族非遗天琴传播使者——李恩平老师,专访娓娓、时间缓缓流逝。在这之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李恩平老师对实践团成员讲了他小时候开始学习天琴的“奇妙时光’还有现在他和一群热爱天琴文化的伙伴们受到广西电视台、东盟民族文化会展以及在村里巡演的快乐时间。从受到家族熏陶喜欢天琴到大学生仅凭热爱一个人到街头表演再到成立自己的工作室受邀展演,他的天琴演奏越来越成熟,对天琴文化的了解也有更为深度的思考,也有了自己对天琴文化表演创新作品。时间如白驹过隙,看到现在天琴越来越收到世人关注的同时 ,也忧虑这天琴目前存在文献发掘不足、专门技术大师少、在新媒体运营上缺乏专业团队等问题现状,这般窘况他也不禁哀叹一声,惋惜地说道:“毕竟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后代啊,谁愿意十年如一日地去磨那一分钟呢。但是这些问题需要太多太多新血液来一起攻克呀!”此话对实践团成员的感触是十分震撼的,其在访问年轻一代人的时候这点便体现地一览无余,他们大多数人是不知道天琴的,可在心底也确实是希望天琴这种优秀传统文化熠熠生辉,但当实践团队员问及其以后是否会让自己的后代学习天琴他们又基本持否定态度,这种想法与行动的矛盾正是当代传统戏剧文化的困境。“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辨析题”,光创新却无人传承,无人发扬,无人真正行动起来,加入进来,终究是一场空谈。

展开全文

图为实践队员在天琴郎工作室时李恩平老师像队员介绍壮族民族演出服装的场景。通讯员 安康丽 供图

制作调查问卷,了解群众想法

而在网上制作的调查问卷中,就哪些因素会影响天琴文化传播这一问题,给出的答案集中在相关部门宣传力度不够,国家相关政策措施不足,其他娱乐行业过于昌盛,外来文化影响和缺乏相关教育等等方面。对于年轻人一代而言,天琴过于“古老”,与我们的生活好似毫无关系,甚至于许多人对他的印象是刻板枯燥。所以,实践团队员认为吕天琴等一类传统非遗展演性、仪式性文化应该与时俱进,实现创新,迎合时代变化,与生活接轨,让大众了解天琴文化,走进天琴文化,弘扬天琴文化,传承天琴文化。就愿意主动参加哪种形式的天琴宣传活动这一问题而言,大多数人更倾向于制作视频在网上流传和生活上观看现场展演普及文化,而对于从哪些渠道接触天琴文化这一问题极少数人都是在网上刷视频和听音乐了解到过,而大多数人是从未听说过。从前几年爆火的《唱天谣》到今年被人民日报、广西电视台、广西体育局等争相报道的“侬峒节”也顺利地带红了天琴这一传统乐器,许多人也因此评价“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所以,天琴文化也并非是毫无问津,也有许多的出圈机会。通过与现代流行音乐相结合,让天琴悠扬动听的声音传播出去;通过短视频的制作,通过将天琴质朴清晰、通俗易懂的表演发扬出去。

走进一线表演,实感天琴魅力

在参加2与我1日广西龙州县金龙镇隆重而热闹的侬峒节时,我们团队就戏曲文传播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向当时参演演员和制作相关天琴文创产品的一线村民进行采访。由此,实践团了解到近两年年由于疫情肆虐,资金大大流失,也根本没有人力物力财力去传播发扬戏曲文化,也希望国家能够出台具体政策、提供平台等去扶持天琴文化。天琴主要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越边境的峒中、宁明和龙州等,地区受限,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将其发扬到其他地区,而广西崇左市龙州县金龙镇板池屯(又称“美女村”)作为“壮族天琴艺术之乡”,更应该借助当地文化优势积极发展旅游业,大力推广天琴。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美女村”观看一线表演的场景。通讯员 安康丽 供图

在这次实践活动中,实践团清楚地了解到在这个快而浮躁的时代,现代人对于看似古老枯燥又神秘的天琴文化兴致乏乏,也很少有人能够静下心来去听那些慢而难懂的天琴了,甚至出现唱词人自己不懂唱什么,听曲人不知和蕴意的状况。但天琴文化能走到现在已是十分不易,它走过了百余年的艰辛历程才到了今天。百年的沧桑巨变都没将他击败,所以它值得人们去沉心专研、继承发扬。

传承文明薪火,助力天琴流长

天琴的传承其实是传统文明新货的延续。所以,实践队所探究的课题也是帮助天琴文化走向大众,传递文明薪火。天琴源于民众日常劳动生活,它将人们的喜怒哀乐、习俗文明融入在天琴展演中,例如在天琴曲目《放雁》中我们就感受到了在交通不便的时代、科学不发达的地区,人们对远方的爱人、天上的亲人的绵绵思念之情,寄托了对活着的人要好好生活的热爱之情,通过琴曲的弹唱这些人物和情感又鲜活了起来。在古老壮文词目中,看到了人民故事;在抑扬顿挫的琴声里,体会悲欢离合情感。天琴文化中蕴含了一个民族的故事,是奇妙的历史记忆法,值得人们细细去品、去体会。

图为实践成员在天琴郎工作室与李恩平合照的场景。通讯员 卢姿颖 摄

(通讯员 陆小婷 蒙桂媛 安康丽)

来源:中国网海丝泉州频道

编辑:李泽玮

校对:梁严匀

一审:黄建春

二审:许志平

三审:黄华江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