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在肇庆市林业局采访了黄旭华的弟弟黄绍赞、黄绍美。交谈中知道“隐姓埋名”的93岁老人黄旭华有着怎样的惊人业绩,有着怎样的家国情怀?又有着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让我们一起听听兄弟俩眼中这位“中国核潜艇之父”的非凡人生。
据黄绍赞、黄绍美介绍说,黄旭华原名叫黄绍强,父亲给他起的名字就是自强不息。祖籍广东省揭阳市,1924年正月二十出生于汕尾市,家中兄弟姐妹9人,排行第三。弟弟黄绍赞、黄绍美,是一对双胞胎兄弟,排行8、9。兄弟姐妹中大学生就占了6个。
黄绍赞、黄绍美兄弟俩1951年毕业于南方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前身),今年81岁。哥哥黄绍赞毕业于南方大学财经贸学院金融系12月分配到广宁、罗定、郁南、肇庆。1996年从肇庆市林业局党组书记任上退休,弟弟黄绍美毕业于南方大学财经贸易系。12月分配到广宁、四会、怀集、肇庆,1996年从肇庆市外经贸委工委会主席任上退休。当中黄绍赞、黄绍美姐姐今年91岁的黄牧也是毕业于南方大学干修班,被分配到肇庆。
说起三哥黄旭华,黄绍赞、黄绍美兄弟俩脸上溢满自豪。讲述哥哥所经历的一些往事,父母都是医生。黄旭华养成的家风家训,从小勤奋好学11岁就到汕尾住校上小学,上初中的年龄却遇到日寇入侵,附近的学校关闭了,14岁的他在大年初四辞别父母兄妹,走了整整4天崎岖的山路,到了揭西聿怀中学。但日本飞机的轰炸越来越密集,这所躲在甘蔗林旁边、用竹竿和草席搭起来的学校也坚持不下去了。他不得不继续寻找学校,“慢慢越走越远,梅县、韶关、坪石、桂林、贵州、重庆……”1941年,黄旭华辗转来到桂林,他以第一名成绩考取桂林中学。特别是从贵州去重庆的路上,只身坐着装满炸药的汽车,到了重庆先修班继续求学。1945年抗战胜利后,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上海交通大学,同时也被保送到被南京中央大学航空系。黄绍赞、黄绍美兄弟俩说他:从小在海边长大、对海洋有着深厚感情的他,选择了当时被称作“东方的MIT(麻省理工学院)”的“国立交通大学”。“我是海边长大的,对海有感情,那就学造船吧!”
展开全文
从1938年离家求学,到1948年暑假回到家乡,黄绍赞、黄绍美兄弟又一次见到三哥黄旭华。黄旭华回来辅导当时只有12岁的黄绍赞、黄绍美学习知识,学习英语,鼓励弟弟好好读书,学好本领,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将来报效国家。
此后的30年他从来没有和家里头联络过,他去哪儿了,他去做什么事情,家乡的亲人不断地写信询问,但是都没有答案。人们只知道,他的父亲去世了他没有回来,二哥去世了他也没有回家,黄旭华去做什么了?他造中国第一艘核舰艇。人们很难想象完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没有人见过核潜艇的情况下,黄旭华和他的战友要从无到有,从零开始。在那个年代,用的是算盘、计算尺和秤,去攻克一个又一个的技术难关。设备管线以万计,黄旭华要求每个都要过秤,而且天天如此,就是这样斤斤计较的土办法,最终的结果是:千吨级的潜水艇下水之后,各项的测试值和设计值毫无二致。
于是1970年12月26日,中国完全自主研发和制造的第一艘核潜艇下水,成为了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动力的潜水艇。这其中就有黄旭华忘我燃烧的生命。
1948年离开家乡直到1988年,黄绍赞、黄绍美又一次见到三哥,已经是相隔40年了。期间,兄弟俩本来有机会见到三哥黄旭华的。1972年兄弟俩人到山西大寨参观后前往北京,三哥黄旭华已经在北京安排好招待所,到时兄弟见上一面,结果等来的是三哥工作忙,没有会面。黄绍赞、黄绍美觉得这次失约,兄弟相当理解三哥从事一项机密的军工工作。
这30年,兄弟姐妹,家人、亲戚都默默地支持,但也有个别说为什么不顾家,忘记了亲人。
直到1987年,广东海丰的老母亲收到了一本三儿子黄旭华寄回来的《文汇月刊》。她仔细翻看,发现其中一篇报告文学《赫赫而无名的人生》,介绍了中国核潜艇黄总设计师的工作,虽然没说名字,但提到了“他的妻子李世英”。这不是三儿媳的名字吗?哎呀,黄总设计师就是30年不回家的三儿子呀!老母亲很感慨地告诉儿孙、亲戚他们:“老三的事,大家要理解、要谅解!”
1988年,黄旭华作为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的总设计师,亲自带队,进行了一场极限水下测试,实验结束之后他兴奋忘我即兴做了一首歌:“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他终于在62岁的时候第一次回家探亲。见到了95岁的老母亲,时隔30年再相见,母子二人均见白发。面对充满愧疚的儿子,母亲毫无保留地,毫不迟疑地给了他大写的原谅。
黄旭华与母亲在广东肇庆七星岩牌坊留影
1993年,母亲100岁生日的时候,黄旭华和爱人专程赶到肇庆为母亲庆贺,直到1996年母亲病重又一次回来,可是这一次见面却成为永别,母亲去世了,他为母亲办理后事后赶回工作单位。
生活中的黄旭华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从一个小细节就可以了解到他的生活朴素。前几年,汕尾市委邀请黄旭华回家乡演讲,当时市领导提出要到武汉接他。黄旭华提出坐高铁到深圳,市里安排一辆车,及一名工作人员就可以了。到深圳后,黄旭华马上坐车前往汕尾,中途就在路边一个大排档吃饭,然后继续赶路,到了汕尾后,住在招待所,吃在市委饭堂。
还有,当各级部门的奖金给黄旭华时候,他把大部分奖金拿来给研究所建设活动室和娱乐室,同时,把一部分奖金捐给家乡的母校。
2015年,黄旭华应肇庆市委的邀请,在星岩礼堂为处以上干部讲述了中国核潜艇发展的艰辛、曲折之路,铸造大国重器,黄旭华说,当时每天的主食是玉米面,高粱米成了定量供应的“营养品”,肉、蛋基本买不到,蔬菜品种也很少,冬天只有土豆和白菜,夏天就是辣椒和茄子。“一到冬天,早餐土豆烧白菜,中餐白菜烧土豆,晚上土豆白菜一起烧。一到夏天改了,早餐辣椒炒茄子,中餐茄子炒辣椒,晚餐茄子辣椒一起炒。”黄旭华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描述了当时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老人的精彩演讲,让在座不少人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被尊称为“中国核潜艇之父”的黄旭华,近60年前和黄旭华一起被选中的中国第一代核潜艇人,29个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一个甲子的风云变幻、人生沧桑,从头到尾、由始至今还在研究所“服役”的就剩黄旭华一个。退休的退休,离散的离散,只剩下他一个人。
黄旭华以“隐性埋名30年,赫赫而无名的人生”“干惊天动地的事,做隐姓埋名的人”。他先后创下数个第一:
第一批被选为国家研制核潜艇29名科技人员之一;
第一批中国第一代攻击型和战略导弹核潜艇总设计师;
世界上第一个冒着生命危险到深海进行极限深潜试验的核潜艇总设计师;
中国第一批工程院院士。
我国首批核潜艇研制团队中现仍然奋战在核潜艇领域唯一的人。
当凤凰卫视主持人吴小莉请出卫视主席刘长乐为黄旭华颁奖,恭喜黄旭华院士发表获奖感言。黄旭华说:我非常荣幸能参加影响世界华人盛典,登上这个颁奖台,领授终身成就奖,由衷地高兴和激动。我十分感谢评委、各位领导,同志们,对我为之奋斗了大半生的核潜艇事业所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我要感谢党和政府对我的栽培、信任,委以重任。我要感谢与我协同奋斗的协作单位,大力协同、齐心协力、密切配合。我要感谢我们研制团队,与我并肩作战的战友们对我工作的信任、支持,感谢他们呕心沥血、默默无闻,把青春和热血献给核潜艇,为了核潜艇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核潜艇代表着当今世界技术的尖端,技术复杂,综合性强,协作面广,要求高,它是集体力量的产物,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能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树立。我有幸参与这个其中的工作,我深知责任重大,艰巨和光荣。我决心要尽全力和大家一起为实现毛泽东主席提出来的,一万年要搞出来的事业,奋斗到底,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研制核潜艇是我们那一代人的梦想,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里面,怀揣着核潜艇梦,投身当中来,呕心沥血,苦干惊天动地事,默默无闻,甘愿隐姓埋名。我们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就神奇地把核潜艇搞出来。今天,我站在这个领奖台上,我深深地知道,在这个台上是我一个人,但是我更深深地知道,这个荣誉不仅仅属于我,更属于我们的团队。
黄旭华一生都在为我国核潜艇事业呕心沥血,与惊涛骇浪做伴,30年没有回过老家。他默默奉献的一生,就像深海中的核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感动中国”的颁奖词评价说:“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30载赫赫无名,您的声音成为深海中无声又无穷的力量”。
“谁言寸草心报德三春晖”。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向这位93岁的老人致敬,他让中国人在世界强国面前挺直腰板“试问大海碧波,何谓以身许国。青丝化作白发,依旧铁马冰河。磊落平生无限爱,尽付无言高歌。”这是2014年,词作家闫肃为黄旭华写的词。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