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2,今夜是三年疫情的最后一集_这是_武汉_疫情

明年,一定是个好年。

这句话,这张图,我每年都发朋友圈。

今年这一次,才总算多了一份笃定。

12月13日0时,行程码正式下线,算是为三年新冠画上了句点。

城市相继放开,人们走进商场、走进餐厅、走进游乐园……生活的秩序一步步恢复如常。

2022年末,绝大多数人都是在高烧中度过的。

直到这一刻,我们才猛地意识到,原来过去这三年,我们竟被保护的这么好。

毫无疑问,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三年新冠的亲历者、见证者。

这三年也必将会成为历史书中的一页,将来常常被人们想起,谈论。

这篇文章,仅作记录——

展开全文

我们,该如何讲述这三年?

哨声

2019年12月30日下午,一张微信群聊天截图开始刷屏——

华南水果海鲜市场确诊了7例SARS,在我们医院后湖院区急诊科隔离。

最新消息是,冠状病毒感染确定了,正在进行病毒分型。

请大家不要外传,让家人亲人注意防范 。

这是预警新冠的第一声哨响。

吹哨人,是医生李文亮。

2月1日,在经历咳嗽、高烧、肺部感染后,李文亮等到了自己核酸检测结果,阳性。

他发微博说:尘埃落定,终于确诊了。

为不让大家担心,他还特意配上了一个emoji。

短短六天后,武汉中心医院官微发出消息:

我院眼科医生李文亮,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疫情工作中不幸感染,经全力抢救无效,于2020年2月7日凌晨2点58分去世。

李文亮医生,倒在了抗击新冠的一线。

记得最后他还说,等他好了就要上一线,他不想做逃兵。

往后三年,他的微博都是大家的树洞。

100万+的评论,是所有人一同写下的新冠日记,记录着这三年里的点滴。

遗忘是人类的通病,但是你看——

三年过去了,我们都没有忘记这位吹哨人。

暂停

2020年1月22日,春节前夕,湖北省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二级应急响应。

听说那天的武汉很冷,一直下着小雨。 人们在寒风里缩着身子,排在医院门口,等一张床位。医生们忙得连轴转,一连十几个小时在岗,没人替班。

73岁的李兰娟院士,同样一刻未停的守在一线。 她知道,疫情如果蔓延至其他城市,防控工作只会更加艰难。

她顶着压力,向上报告:

基于疫情状况,武汉必须马上封城,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而且封城时间绝不能拖到1月24号大年三十,否则疫情会更大规模向全国扩散。

凌晨两点,武汉新冠肺炎防控指挥部宣布:

从23日上午10点起,全市的城市公交、地铁、轮渡以及长途客运暂停运营;无特殊原因,市民不要离开武汉。机场、火车站离汉通道暂时关闭,恢复时间另行通知。

武汉,按下暂停键。

喧嚣热闹的城市突然静下来,显得很不真实。

这是我们第一次静默,长达76天。

后来,我们开始试着习惯不出门,不下楼,不远行……生活总在播放和暂停间不断切换。

这三年,时间仿佛被拉得很长。

告别

2020年2月1日晚上10点,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门口。 女孩一边追着殡仪馆的车,一边撕心裂肺的哭喊着:“妈妈!妈妈!”

几小时前,女孩的妈妈因感染新冠被送到医院,经抢救无效去世。

正值疫情爆发,所有因新冠过世的患者,都只能立即拉走火化。

女孩没能跟妈妈好好告别,甚至都没能见到妈妈最后一面。

另一家医院门口,女孩穿着羽绒服站在路边,眼看着殡仪馆的车接走了爸爸。

她哭得手足无措:“我怎么办呀?我没有爸爸了,怎么办呀?”

这三年我们总是在告别,包括这个冬天。

演员王劲松,再也拨不通妈妈的电话了。

很多人,甚至都没能好好跟家人说一声再见。

这三年,连告别都是仓促的。

新增

x月x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xx例,新增死亡病例xx例,新增疑似病例xx例。

这三年,我们从来都知道——

新增从来不是一串串数字,而是一条条生命。

方舱

2020年1月22日,中建三局接到任务:

要在10天内,赶赴武汉建成「火神山」医院。

三天后,大年初一。 他们再次接到任务,还要在12天内,同时建成「雷神山」医院。

不能耽误一分钟,这是和新冠赛跑。

线下,约四万名建设者从八方赶来。他们24小时轮岗,日夜鏖战,十天左右两所医院拔地而起。

线上,6000万人同时在线,透过屏幕眼看着奇迹建成。

直到2020年4月15日,这里累计治愈患者4879人。它们是最初的方舱医院,是当时武汉所有患者的希望。

抗疫期间,武汉一共建造了16所方舱医院,后来三年全国各地的方舱医院也陆续拔地而起。

再回过头去看,这是希望被搭建起来的三年。

同舟

2020年1月31日,一位头戴环卫工人帽的老人走进山东日照某派出所。

他丢下一个纸包便匆匆离开。

警察打开纸包,里面是12000元和一张纸条,纸条上面写着:急转武汉,为白衣天使加油。

大爷只出现了17秒,却将自己省吃俭用后的积蓄尽数捐出。 他不知道该怎么把钱汇至武汉,但他知道,警察总有办法。

2020年1月27日,菜农秦师傅得知援鄂医疗队抵达武汉后,决定将自家菜悉数送给他们。 数量不够就去买,硬是筹集了24箱新鲜蔬菜。

他不会导航,就骑着三轮车一路问,辗转40公里才将菜送到。 工作人员见到他时,他的整张脸和双手被冷风吹得通红。

疫情当前,太多人最先想到的不是自己。反而是竭尽所能、倾其所有、想方设法地去帮助别人。

这是我们所有人同舟共济的三年。

2020年4月8日零时,武汉正式解封,离汉通道恢复通行。

恰好赶上春末,武汉重启。

滞留在武汉77天的人们,买好了回家的车票; 街边的门面陆续开业;长江大桥上车来车往;人们在樱花树下相见……

这是我们第一次阶段性胜利。

其实直到今天,我们也没有赢过新冠。 但我们有过很多次阶段性胜利:比如武汉,比如疫苗,比如方舱,比如当下我们正在重启的生活……

这三年,我们都知道——

我们总会赢的,因为我们从没想过输。

就地过年,是这三年春节的关键词。

2020年12月25日,北京提倡市民在京过年;

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同样提醒市民,元旦春节期间非必要不出行;

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继而发布通知,鼓励留深过年。

不只是一线城市, 安徽、四川、湖南等劳动力输出大省也在同一时间发布通知,要求“非必要不返乡”。

疫情让我们腾挪出了更多时间呆在自己的小家里,却让回家团聚变得很难。视频拜年,微信红包,我们隔着网线祝福彼此……

这是我们离「家」最近的三年。

也是我们离「家」最远的三年。

归家路

2022年5月16日,宣布逐步解封的上海迎来了第一波“离沪潮”。

60岁的黄先生徒步7小时前往虹桥火车站;

某男子加价500元只为抢到一张返乡票;

妈妈抱着孩子靠坐在火车站外通宵候车。

面对疫情的步步紧逼,我们第一个想到的“避难所”往往都是家。

只要有家,就有安全感。

无论这条归家路多长,回去了,心也就安定了。

烟花

2021年10月31日,杭州发现一例新冠确诊病例。

一天前,他曾在上海迪士尼游玩近十一个小时。 正值万圣节,迪士尼迎来人流高峰,31日当天客流量超三万人。

接到协查通报后,迪士尼紧急闭园。 园外游客停止入园;园内游客必须排队等待核酸检测后,才可以离开园区。

园区门口上千名医护人员、警察、志愿者纷纷就位展开核酸检测工作。

三万多人的核酸结果,牵动着所有人的心。

当晚21:20,迪士尼的烟花在夜空中准时绽放。

当晚23点,游客的核酸检测全部完成,结果均为阴性。

悬着的心终于落地,张文宏医生发微博说:感谢今天不灭的烟火,让我们看到人类在灾难前面的从容淡定与对未来的信心。

“孕妇先走,门票全退。”

这是温度与速度并存的三年。

遗忘

烟花照不到的地方,是很多人的默默坚守。

三年前期间,瑞丽市民经历九次封城,时间超过160天。

有时是封控管理,有时是居家隔离……守在边境的小城瑞丽,没有迪士尼的烟火。

黑龙江绥芬河也同样,三年时间里,这里的生活总是断断续续的。

几度封城,快递发不出去也收不到。这座边境小城好像从没上过热搜,几乎已经被遗忘了。

2022年8月起,新疆伊宁市便静了下来。

往后整整100余天里,人们每天除了按时做核酸,就是守在家里,从盛夏一直到寒冬。

这里不该被遗忘,我们要看见并知道——

这是我们所有人一同坚守的三年。

三年来,你还记得自己居家隔离过多少天吗?

武汉封城期间,王先生窗外的窗帘用飘荡在空中的舞姿,记录着这座城市的跌宕起伏。

2年后,上海某男子窗外树叶的枯萎与生长,同步着这座城市的沉睡与复苏。

居家隔离的日子里,窗承载着更多的情绪和功能,我们透过窗,看着静止的街道、感受四季地轮转、抒发悲喜的情绪。

如今再看窗外,霓虹点亮、车水马龙。

一座座城市,重新运转起来。

流调

2022年1月19日,北京公布了一名新增无症状患者的流调。

这份流调,简单记录着他过去18天内的行程。

从1月1号开始,他先后去了28个地方。 行程轨迹横跨整个北京,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甚至连续数天深夜也没消停。

可上下滑动查看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