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70年代 - 九十年代的青春服饰_手套_霹雳_皮衣

上世纪九十年代正值中国改革开放中期,人们禁锢已久的精神枷锁得到解放,投入到热烈奔放的潮流中来。尤其体现在服饰上,颠覆传统,张扬个性,拒绝千篇一律,穿出自己的风格成为主旋律,那时的街景,百花齐放,遍地都是时尚达人,其中不乏大胆出位的吊带裙、露脐装,如今时尚圈的复古风,有一部分就是那个时期的轮回。

在八十年代末期,美国电影《霹雳舞》上映,由此“霹雳舞”热席卷全国,再加上“霹雳王子”陶金激情四射地专业演绎,带动“霹雳手套”成为当时的热销单品。“霹雳手套”即断指手套,材质为皮质或人造革,原与皮夹克、皮裤一体,同属于摩托装,是酷帅的代名词,后被用于霹雳舞装具。跳霹雳舞的时候戴上这双手套,在做“传电”的动作时,特别有感觉,做手扶地支撑的动作时,霹雳手套还能起到保护手掌的作用,一时在人群中流行开来。

后来,朴素的霹雳手套被加上铆钉、金属链等附加元素,有着酷炫的机车风,我反而觉得有点“狗尾续貂”之嫌。记得那时班里的男生,连冬天都戴着霹雳手套耍酷,冻得前段手指像“胡萝卜”,女生则带着改良后的毛线半指手套写字、喝水,即保暖又时尚。记得郭德纲曾经说过一个相声,名字就叫《霹雳手套》,里面连“霹雳内裤”都衍生出来了,挺有意思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听听。

九十年代初有一部电影叫《顽主》,里面的“三T公司”将广告语印在了文化衫上,一夜之间,大街小巷就刮起了文化衫热潮,年轻人迫不及待地想要通过穿文化衫来表达自我,什么“别理我,烦着呢!”“跟着感觉走”“站直了,别趴下”等等,把各种口号印在胸口,让文化衫成为了“文化单品”。

展开全文

有一个时期,街头还出现定制类文化衫,用白T恤现场印刷个性图案,可以使用自己的头像也可以是卡通画,或者电影、语言,不管印什么,都在传达出一种情绪,一个理念,让自己的个性透过服饰简单地表达、宣泄出来。那时的我们每人都有一件白色的文化衫,松松垮垮,肥肥大大,印着或颓废或调侃的字眼,穿上昂头挺胸,无比自信。

“恨天高”是松糕鞋的代称,九十年代也曾风靡一时,时尚女性几乎人脚一双。松糕鞋底部又厚又高,貌似在五厘米以上,酷似“松糕”,因而得名。以圆头或方头居多,也有凉鞋,穿上松糕不仅舒适而且长“个儿”。我在工作后,曾在附近的商场买过一双“小灵猪”牌松糕皮凉鞋,白色的一字皮带,厚厚的黑色底部,踩上去软软的,穿上后走路带风,顿时感觉气场两米八,我简直爱不释手,不愿意换下,几乎整个夏天都穿着它去上班。

受港风电影的影响,九十年代成为中国皮衣市场的巅峰时期,全国各地掀起一股“皮衣热”,国人对皮夹克、皮裙、皮裤的追捧到了狂热的程度,利落的夹克、包臀短裙、修长的皮裤,时尚又美丽,高昂的价格还是身份的象征。后来,随着海宁,辛集等皮具集散地的批量生产,皮衣批发市场开始普及。在天津,1993年成立“阔佬皮衣”,当时的销售场面很火爆,记得在水产前街的销售门店前,人多到把路堵得水泄不通。我在1995年结婚后,攒了很久的钱,终于在97年去那里买了一件狐狸毛领的皮半大,皮子细腻,手感柔和,穿上非常暖和,那是我拥有的第一件皮衣,购买过程至今难忘。

九十年代中期,我刚刚上班,没有房贷的压力,没有小孩子要抚育,两个人下班后除了吃吃喝喝,就是玩玩乐乐,还曾经在游厅里过通宵,如今回想起来,真是“少年不知愁滋味”,再想想,其实经历过了已经足够,毕竟张狂的青春一去不回,如果没有挥霍过的话,也许现在也要后悔。

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