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什么呢?全国各地的方言都怎么说?越往南方越逐渐离谱起来,地理视角看二月二,龙抬头_闰月_农历_龙抬头

这句话我们平时用的超多,几乎逢人打招呼都必不可少的问一句:你干什么呢?

当然了普通话是这样讲,那我们国家幅员辽阔,从南到北,从西到东,方言众多,每个地方用地方话说起来那就不一样了,我们通过网友提供以及网络搜索收集,整理了一些地方的方言。

/ 准确来讲,大连话其实已经不是东北话,属于胶辽官话,被调侃为“海蛎子味儿”方言。 /

当然有些方言土话是没法准确用汉字写出来的,即便是写出来也不完全能读出那个调调,这里只作一个参考,知道的人必然就会读了。

另外,每个地方的方言差别也很大,所以也不能代表一个地方,个别地方甚至两个村说法都不一样,所以,你懂的。

到了河北说干什么呢,有“揍啥捏”“奏嘛里”等等,当然怎么说和个人习惯也有不小的关系,山东则是有“干么”“揍么”“弄么”等等。

西北一带 说干什么呢,足洒里?组撒字捏?其实有些说法都差不多,就是音调上不一样,很难用字来描绘出来。

展开全文

山西、陕西、河南等地,最有印象的就是岳云鹏说的:能啥(四声)嘞!

到了江苏浙江,上海一带,就变成了,做泥,做神泥,组撒等。

湖北湖南安徽江西一带,很多会说搞么子,搞么事等。

两广地区以及福建等地,因为有粤语、少数民族语言融合,以及部分客家方言等,会让人觉得逐渐“离谱”起来。

四川重庆说的爪子,其实就是做啥子读快了的音译,不知道的人确实觉得很有趣。

到了云南,则变成了搞哪样,或是整哪样,到了贵州则有搞啷个,做啷个等。

部分地区不全,而图中所收集整理的仅作为其中一种(包括部分网友提供,真实性仅作参考),并不能代表某个地方说这句话,因为一个市还有很多区县,甚至下面更多的乡镇村庄所说都不一定一样,尤其在南方部分省份,欢迎大家留言分享,你们那里的方言说“干什么呢”怎么说?让我们一起互相了解一下吧。

二月二日新雨晴,

草芽菜甲一时生。

轻衫细马春年少,

十字津头一字行。

唐·白居易《二月二日》

1

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

(2023年)2月21日,夏(农)历二月初二,即民间传统节日“龙抬头(日)”。“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标志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故又有春耕节、农事节、青(春)龙节等称谓。 每年二月二,“皇娘送饭,御驾亲耕”,以示重农桑的国策。一说, 二月二为“花朝节”(即百花生日)——不过,通常来说花朝多在二月十五(或十二)。

传说,“二月二”源于上古伏羲氏时期,一直流传到近代。在大约2000年前,中国古人看到的“二月二,龙抬头”是在日落后不久。 由于存在岁差,如今人们一般在农历二月初二晚上八九点才能看到“龙抬头”。2023年(癸卯)看到“龙抬头”的时间相对更晚,大约在晚上十点——除了岁差影响,相同的恒星天象在一天中出现的时间与公历日期(恒星日期)的早晚也有关系。

明沈榜《宛署杂记》载:“ 燕都(北京)人呼二月二为‘龙抬头’,乡民用灰自门外蜿蜒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用面摊煎饼。熏床炕,令百虫不生。”至今,“二月二”的习俗多已废止,仅在部分地区仍有残留,如撒灰、祀神、剃头、踏青、迎富、种菜等。

其中,二月二的节俗,尤以剃头和耕种最为知名,且流传至今。 俗话说,“正月剃头——死舅”,导致正月剃头者寥寥(自清代开始流传,或谐音“思旧”)。到了二月二,则是剃龙头,又有“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的说辞。此外,农历二月初,正值仲春(惊蛰二月节、春分二月中),气温回升,大地解冻,春雨滋润,“百样种子可落地”,春耕由此始。

2

中和节,俗称“龙抬头日”

与春节(元旦)、元宵、清明(寒食)、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相比,“二月二”成为一个节日,不过是唐中后期的事。龙抬头日的出现,或与“中和节”的创设密切相关。如民国二十三年《奉天通志》记载: “(二月)初二日‘中和节’,俗称‘龙抬头日’,以惊蛰率在此节前后,故云。”此外,《月令广义》的“中和节”一条记曰:

唐德宗以前世上巳(三月初三)、九日(重阳节,九月初九)皆大宴集,而寒食多与上巳同时,欲以二月名节,自我为古。李泌请废正月晦(每月的最后一天),以二月朔(每月的最初一天)为中和节。因赐大臣戚里尺,民间馈青囊,百官进农书(以示务本),乃著令,与上巳、九日为“三令节”。

注意, 另据《旧唐书·德宗纪》云:(贞元)五年(789)春正月“乙卯,诏:‘四序嘉辰……自今宜以二月一日为中和节……’宰臣李泌请中和节日令百官进农书,司农献种稑之种,王公戚里上春服,士庶以刀尺相问遗,村社作中和酒,祭勾芒以祈年谷,从之。”

但是, 明明是二月朔(初一)的中和节,为何成了“二月二,中和节”。这或许是因为中国古人历来对数字重叠的日子有所偏好,如一月一的元旦(春节)、三月三的上巳、五月五的端午、六月六的天贶、九月九的重阳等等传统节日多为重数,因而双“二”重叠,更加便于记忆。

3

二月二,好雨知时节

除了与中和节有关外,“龙抬头(日)”在元明清时期最终形成,还跟信仰、天象、节气、社日等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其中,龙不仅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风化雨的主宰。因此,中国民间认为,夏历“二月二”正是蛰伏的龙“抬头”升天之日。 “飞龙在天”,不仅会给人们除邪避恶,另一方面又会带来“贵如油”般的春雨,滋润万物。

注意, 古诗云“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天多夜雨,这与降水形成机理有关。因为降水是充足的水汽在适合的低温条件下凝结成雨滴形成的。夜间由于辐射降温,气温下降有利于雨滴形成—— 在冷暖气流势力相对比较弱、气温处于雨滴形成的敏感边界的春季和山谷地区,夜雨现象会更明显一些。

4

“角宿”初露,仲春“龙抬头”

龙是一种传说中的动物,谁都没见过龙抬头。所谓的“龙抬头”,或与农业(农时)相关,即取自天象。在上古时代(上三代,先秦时),人们还没有完备的历法与计时工具,只能 依靠对天象(日月星辰变化)、气象(气候变迁)和物象(生物的季节变化)的观察来决定农时、指导生产、安排生活,即所谓的“观象授时”。

其中, 特定星象的方位在不同时间各不相同,根据其所在方位,便可以判断当时的季节。如《尚书·尧典》的“日中(昼夜等分),星鸟(即“鸟星”现于黄昏时),以殷(通“正”)仲春。日永(白昼最长),星火(即“大火星”——心宿二现于黄昏时),以正仲夏。宵中(昼夜等分),星虚(即“虚星”现于黄昏时),以殷仲秋。日短(白昼最短),星昴(即“昴星”现于黄昏时),以正仲冬。”

注意, 在对天象的观测中,最早引起古人关注的是“七曜”(即日、月与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和二十八星宿(在黄道、赤道附近,由恒星组成的二十八个星区)。其中,二十八宿又按方位分为四组(四象),即东方青龙(苍龙)、南方朱鸟、西方白虎、北方玄武。

东方龙星,即青龙七宿,包含了“角、亢、氐(音同低)、房、心、尾、箕(音同鸡)”七宿(形似龙而得名——角宿作龙头,亢宿为脖颈,氐宿为胸膛,房宿为龙腹,心宿是龙身,尾宿和箕宿共同代表龙尾)。青龙七宿的出没周期和方位,与农时周期(一年)相始终,故而格外受到关注:

春季(春耕),黄昏时龙星开始显露头角;夏季(夏长),黄昏时龙星高悬于南方夜空;秋季(秋收),黄昏时龙星开始掉头向西方下行;冬季(冬藏),龙星则隐没身影,蛰伏在地平线以下。因此,龙星重现,则预示着春天的来临,农(春)耕的开始。其中,二月二时属仲春,正是龙星重现(“角宿”初露,其余各星组成的龙身还隐没在地平线以下,像是“龙头”抬了起来)的日子,故称“龙抬头”。

5

龙抬头,惊蛰与春社

惊蛰(二月节)与 二月二相距甚近,而“惊蛰者,蛰(潜藏)虫震惊起而出也”,故二者多有互通之处。一者,雷动风行,万物惊扰(复苏),引发 春来之生机勃勃——春耕从南到北陆续开始——惊蛰一候小桃华(一作“桃始华”)。二者,经过冬眠,百虫开始苏醒,故又有“龙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之说。

为取吉利、驱除害虫,这一天民间饮食多以“龙”(吉祥瑞兽)为名。如吃水饺叫“吃龙耳”,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吃面条叫“扶龙须”,蒸饼也在面上做出龙鳞状来,称“龙鳞饼”。此外,不少地方当天还有吃(爆)炒豆子或爆米花(玉米制成)的习俗。

二月仲春,与古代社日相近,故“二月二”又有春社的影子。社日,源自原始的土地崇拜,一年可分为春、秋两次,定在夏历的二月和八月。 隋唐以后多以立春后第五个戊(音同误)日为春社(向土地神祈求五谷丰登),立秋后第五个戊日为秋社(向土地神献祭以为酬报)。在元代之后,社日传统趋于没落,一部分社日习俗并入二月二……

6

癸卯兔年,两个“二月二”

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以阴历为基础兼顾回归年制定的,它的日期既能显示月亮的盈亏变化(历月),又能与公历的四季保持同步(历年)。由于农历平年比回归年要少大约11天,故我国古人采用增加闰月的方法,在19个农历年中加入7个闰月(19个农历年和19个公历年的天数几乎相等),有闰月(增加的月份)的那年有13个月,共计384天或385天,即为闰年。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闰月的安排,与二十四节气有关。一般将不含中气(二十四节气在双数的节气,如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等)的月份为前一个月的闰月(用前一个月的名称,标“闰”字以示区别)。2023年(癸卯)农历二月三十是中气春分,再隔1个月的初一才是下一个中气谷雨。没有中气的三月就是闰月,因为排在二月后面,故名曰“闰二月”——闰二月中只有清明节气,而谷雨中气则在农历的三月初一,两个“二月”共计59天。

注意,农历年底、年初,地球恰处于近日点(公历1月)附近,公转速度较快,公历的月和农历的月相差较小(两个中气相距时间短),故出现闰月的概率较小。反之,农历年中,地球恰处于远日点(公历1月)附近,公转速度较慢,公历的月和农历的月相差较大,故出现闰月的概率较大(一般农历四、五月份闰月特别多)。所以, 闰二月比较罕见,上一次是2004年(甲申年),下一次是2042年(壬戌年)。综合自人民网、节日博览、《红星新闻》、新华社、《辞海》、地理蹊等

推荐关注防失联纯地理知识公众号——谭老师讲地理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