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80后美女作家,大胆文风,一作少年成名_妈妈_自己的_母亲

今天要写的人物,是个比我年纪还小80后小姑娘,但我觉得她是有故事的人,值得一写。

她叫蒋方舟,7岁开始写作,9岁写成散文集。她大胆的言谈和犀利的文风让她少年成名,备受瞩目。

~1~

原生家庭

蒋方舟的父亲是一名乘警,祖籍黄冈,户口在武汉。蒋方舟曾在某节目中自曝从小看《房中术》长大,“因为我爸爸是警察,经常回收回来很多淫秽书籍,我就看。”

母亲尚爱兰,湖北人,满族,自中学起就对女性历史很感兴趣,曾在《南方都市报》等报刊开设专栏,目前出版有小说《永不原谅》,散文集《数字美人》、《蒋方舟的作文革命》等。曾获首届“榕树下网络文学大赛”金奖,是曾名躁一时的美女作家。

~2~

成长经历

蒋方舟从小到大生活在一个永远无法讨好“父亲上帝”的世界里,父亲对她少有的几次心血来潮的教育,几乎全部是以威胁恐吓为形式的。父亲发明了一种恶作剧的施暴方法,高高扬起他的巴掌,低头瞪着她,做出要掌捆的姿势,刹那间蒲扇式的手掌扇下来,结果只是和自己的另一只手掌拍击,在蒋方舟耳边制造出巨大的声响来。她吓得一抖,父亲却大笑不已。父亲每一次扬起巴掌,蒋方舟都会瑟瑟发抖,这种不确定的恐惧源自于父亲作为生活大boss的权威。直至多年以后,才与父亲相逢一笑泯恩仇。

蒋方舟出生之时,被妈妈很嫌弃地看了一眼,就放在一旁了。原因是长得丑,妈妈本来想生一个‘蒋美丽’,不成想生了个‘蒋方舟’。7岁开始写作,也是因为“不漂亮”:琴棋书画,样样不会,长得又难看,恐怕只有写作这条路了。后来的蒋方舟调侃地说:母亲当时的心态是“狗急跳墙”。为了让蒋方舟发自内心地认可并重视写作这件事,母亲放出的招式是:法律规定,小孩7岁就要开始写书,否则会被警察抓进监狱。蒋方舟信了很久,经常听到警笛呼啸,就会躲在被子里颤抖。

蒋方舟被誉为中国最清醒的少年,从呱呱坠地就开始接受写作训练,身上有着90后少有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虽然年龄很小,但近十年的写作经验让蒋方舟对文字的把握早已驾轻就熟。

展开全文

~3~

一作成名

蒋方舟的作品之所以能备受关注,因为她在自己的作品中把一个时代的孩童的真实世界展现在了世人面前。

《孩子是怎么生出来的》蒋方舟8岁作品

一次,我和妈妈去她的一个同学家里,我看见那位阿姨挺了个大肚子,便问妈妈:“阿姨的肚子里装的是什么?”妈妈说:“阿姨肚子里是小弟弟,或者小妹妹。”我想:他(她)们出来倒容易,但是怎么进去的呢?而且那么大的妹妹或者弟弟怎么可能进到肚子里的呢?妈妈左看看,右瞧瞧,悄悄地说:“孩子原来不是这么大,而是一个小种子。”那“种子”是从哪儿来的?妈妈说:“当然是爸爸撒的呀。”我当时真以为是爸爸拿着撮箕一样的东西往妈妈肚脐眼里撒呢。妈妈哈哈大笑,接着忍住笑,神经兮兮地对我说:“这件事你还是不知道为好。”我求爷爷,告奶奶地苦苦哀求:“告诉我吧,告诉我吧!”妈妈说:“回家再说吧,不要在大街上吵。”回到家,我追着问妈妈:“爸爸的种子是怎么到你肚子里去的呀?是不是你一口把它吞下去的呀?”妈妈又大笑起来,说:“不是的,你想一想,吃到肚子里的东西会怎样呢?”我说:“消化了呗,有的就拉出来了。”她又问我:“除了嘴巴以外,还有哪个通道可以进入我们的身体呀?”我想了想说:“还有屁股呀!”妈妈说:“是这样的,小便和大便的通道中间还有一个通道,叫着阴道,‘种子’就是从这里进入妈妈的身体的。你现在还用不着,所以就没有注意到。”妈妈说:“你想不想知道爸爸的‘种子’是从哪里来的呀?”那还用说,当然是商店里买的呗。妈妈又大笑起来,说:“不是的,你以为‘种子’是什么样的?”我说:“跟米差不多。”妈妈又笑,说:“不是,其实爸爸身体里排出来的,叫精液,里面有千千万万个精子,像小虫子一样,都是肉眼看不见的。”我想,那爸爸的精液是怎样进入妈妈体内的?我还是不知道。妈妈又说:“这件事你还是不知道为好吧。”我说:“是不是像蝴蝶一样躬着腰,尾巴对着尾巴?”我用手做着蝴蝶的动作,一上一下地扇着。我这句话又逗得妈妈合不拢嘴。最后,她终于张开金口了。她说:“差不多是这样的呀。”我想了想说:“咦,好恶心人呀!”现在我知道了,精子进入妈妈的体内就变成孩子了。妈妈又说不对,她说:“千千万万个小精子到了妈妈肚子里还要赛跑,看谁先占领一个目的地,叫‘卵子’,再经过十个月才慢慢变成孩子。”妈妈说,“你跑得最快,得了个冠军,所以你就变成了一个又漂亮,又聪明的孩子。”啊,我真是太高兴了。那其他的精子呢?妈妈说:“都死光了,又排出体外了。”我说:“那么多的精子都被冲到下水道里,那下水道里不全都是孩子吗?”妈妈说:“胡说八道,那怎么可能呢?”那么孩子是怎么生出来的呢?其实我知道是从肚子里出来的,医生在妈妈肚子上划一刀,我看电视上都是那么演的。可是妈妈的的回答让我大吃一惊,她说:“那是不顺利的的生法,顺利的话应当是从阴道里生出来的。”最后妈妈说:“你要不要知道爸爸制造‘种子’的器官呀?”她拿出笔来要给我画。我赶紧摆摆手不让她画。我说:“有一次,一个流浪的男孩坐在板车上,专门把生殖器露出来让过路的人看,我无意中看了一眼,倒还有感想,感想是:好恶心呀!”这时,我好象详详细细`完完全全地知道了孩子是怎么来的了,——原来怎么麻烦呀。

~4~

关于荷尔蒙

《珍惜物质荷尔蒙》蒋方舟2012期视野发表

~5~

与母亲

真实关系

蒋方舟说一次在和一个朋友聊起恋爱上的屡屡失败,朋友问她:“你有过真实关系吗?”

蒋方舟问:什么是真实关系?朋友说就是彼此不畏惧暴露出最真实和卑鄙的一面。

蒋方舟想了想,说:“至少在两性关系里没有过。”在两性关系里,我基本上都表现得温良恭俭让,和对方攀比做道德高尚的人,最重要的是,从来不发火不生气不产生负面情绪,整个人像是一个笑盈盈的不倒翁,或者是一个始终微笑着迎来送往的餐厅老板娘。

朋友又问她:“那你和你妈呢?”

她想了想说:那大概是我人生中唯一的真实关系,我会向她发脾气,和她置气,不吝展示出自己最不愿示人的一面。这大概是我到现在还没有被憋成精神病和变态的原因吧。

蒋方舟说:她的母亲和姥姥并不拥有像她和母亲那样的真实关系。母亲的母亲是一个沉默的妇女,不经常在家,在家的时候对于如何陪伴和对孩子表达感情一无所知。母亲对于她父母的想法与王朔描述的一样:“很长时间,我不知道人是爸爸妈妈生的,以为是国家生的,有个工厂,专门生小孩,生下来放在保育院一起养着。”

蒋方舟的母亲几乎长成一个少女时,对于自己的母亲太好奇了,翻到他们的户口本,看到她妈的名字,默念了好几遍——那是她第一次知道自己的母亲叫什么。

蒋方舟刚出生没几天,她的姥姥,母亲的母亲就因为怀疑自己得了腰椎间盘突出,不愿意拖累家里人,喝农药自杀了。

亲密关系

蒋方舟说她和母亲的亲密不只是一种母女的亲密,更有些战友的关系。母亲困囿在小城市的小妇人的皮囊之下有一颗敏感而不安分的心,希望挣脱现有环境。但是始终没有实现这一点,因此母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如同花样滑冰的男运动员一样,对她做出托举的动作来,希望把她推出那个狭窄的井口。远离那些狭隘的人际关系,远离那种自欺欺人的价值观,远离诅咒一样的宿命人生。

在网络不发达,更没有自媒体的时代,这种托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她只能希冀以一种幼年写作的惊人之姿横空出世——如同马戏团里表演软骨的杂技少女,观众并不是惊叹这优美舞姿,只是单纯感慨她的扭曲。

《我和我妈》蒋方舟发表于三联生活周刊:

~6~与父亲

2008年,湖北遭遇了百年一遇的雪灾,天寒地冻,交通瘫痪。

蒋方舟正在武汉读高三,学校里的电线杆被雪压倒,地上一层厚冰永远化不了。宿舍在晚上十一点后就停电,电暖气电热毯用不了。冻得难受的蒋方舟每晚勉强睡一个小时,后来实在受不了,便向学校请假回家。

父亲从老家襄樊来接女儿。坐火车到武汉,再换成公交车,以往一小时的车程开了四个小时,还没到学校公车司机就放弃了前进。父亲只好寻找出租车继续走,但是很多司机考虑到危险都拒绝了。在冰天雪地里等了几个小时后,才哀求到一个司机愿意带他到学校。

当蒋方舟看到父亲的时候,觉得他冻得小了两圈。

后来,父亲送她去北京上大学。

蒋方舟问父亲:“北京怎么样?”

父亲回答:“北京好大哇。”

她又问:“学校怎么样?”

父亲说:“大学好大哇。”

“好大”,成为父亲对一切他所不熟悉事情的形容,蒋方舟又惊又急地意识到:外物都大了,父亲自然就小了。母亲是一寸寸变老的,父亲是瞬间变老的。

孩子的生命被父亲惩罚,父亲的生命被岁月惩罚。都是输家,那就干脆就惺惺相惜,一笑泯恩仇吧。斗争了整个童年的敌人,自己缴了械。

~7~

做一个特立独行的人

蒋方舟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特立独行,有想法有主见的人,作为同一时期的作家,蒋方舟有点固守自己的领域,郭敬明已经拍了两部电影,韩寒也在做自己的电影。但蒋方舟对自己要不要做这些事情,想得很清楚。

柒周刊采访对话

柒周刊:为什么你在2009年写完《谣言的特点》之后,时隔好几年的时间都没再出版新书?这背后有什么原因吗?

柒周刊:在你的新作品中最关注和最想表达的理念和价值观是什么?

蒋方舟:我最想写的是他人,而不是自己,写这个当代社会群体现象。如果说这里终有什么价值理念体现的就是,我一直在思考在这个时代我们该怎么活,怎么面对自己,面对别人。可能一个伟大的作家像托尔斯泰那样,他们几十年写了很多书,但是他们其实一直在关注同样一个问题。但不管是否在这个时代,不是所有的作家都会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柒周刊:你认为自己的这本新书表达的事物与以往作品相比,最大的新意是什么?

蒋方舟:读者在我原先的作品中,能看到的是蒋方舟,而现在看到是他们自己。

~8~

素一说

有人对蒋方舟保送清华表示质疑,蒋方舟在清华的日子也不受待见。但那又怎样,就像张爱玲一样,她是一代文学大师,但是身后还是后人褒贬不一,何况这个还活生生活在现世的她,一举一动,都是别人满眼的嫉妒和利己主义的评价。

成名要趁早,蒋方舟做到了,她和她的母亲,用现实践行了张爱玲的名言。当一个人有了自己的社会价值之后,其他的诟病和评价显得一文不值。人也不需要活在别人的评价之中。

蒋方舟的前半生活出了我们每个人都想要的境界,清醒,目标清晰且标新立异,有自我,也有个性。她创造了足够撑起自己一片天的财富,她可以有足够的经济基础在后半生选择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可能有时候她会恨自己的母亲,但那只是一时意气。她更应该感谢她。没有母亲,没有今天她的如此成就。她的的确确的付出了很多,同龄孩子的天真玩耍,她大概是在读书中度过的,但是母亲让她从小就找到了一个方向,成就自我,让她以后的路,不再像同龄人一样,站在太低的起点去迷茫,这个母亲无疑是伟大的。

我不知道蒋方舟以后会怎样,是跟明星们一样,恋爱、结婚、离婚、不生孩子,还是恋爱、分手、再恋爱,结婚、生一堆孩子,或者嫁给一个富豪,或者找一个跟自己同龄一起成长的男人,什么可能性都有,但是当下的这一刻,她活的是自我的,她在同龄人浑浑噩噩的跟着别人的脚步去谋生、去求生存的时候,她已经有足够的能力选择生活、有足够的时间去探索心灵深处,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推崇她,也是在推动自己的脚步,我们这一代,究竟要朝着什么方向,如何继续走下去。80后的中年危机已经悄然而至,但蒋方舟们还在提醒我们,做女人,做自己,超越性别,做一个社会人,融入,也超脱,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坚定的走下去。

以上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