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学校”领航计划公益行动之深圳南山专题活动成功举办_教育_南山_学校

近年来,深圳已初步形成了“互联网+”教育生态,教育信息化发展从整合迈向融合创新。“十三五”期间,深圳从“双区”建设入手,以创建100所应用导向的智慧校园示范校为途径,推动全市教育信息化深度融合发展,形成了支撑和引领教育现代化的新途径和新模式。作为首批参与“互联网+学校”领航计划公益行动的区域,深圳市南山区始终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推进南山教育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着力建设“智慧教育”城区,构建智慧教育新生态,全面实现融合创新。

近日,由数字学习与教育公共服务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慕课发展中心、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海淀互联网教育研究院、浙江省网易慈善基金会联合主办的“互联网+学校”领航计划公益行动之走进深圳南山专题活动成功举办。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数字学习与教育公共服务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玉顺,首都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研究院研究员、教育部“国家信息化教学实验区”指导专家孟青泉,深圳市南山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正高级教师、广东省特级教师石义琦,深圳市南山实验教育集团荔林小学校长张祖志,深圳市南山区珠光小学信息中心主任李文韬出席本次活动。活动由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研究室主任张艳玲主持。

技术赋能教育

创建基础教育先锋城区

深圳市南山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石义琦

深圳市南山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石义琦以《技术赋能教育,创建基础教育先锋城区——深圳市南山区教育信息化的实践探索》分享了南山智慧教育城区建设进程。石义琦院长从“环境创新、机制创新、应用创新、创新教育、发展规划”等五个方面介绍了南山区教育信息化当下发展的整体实践路径。为创建南山智慧教育城区,推进“335”策略实施,即“三转”:观念转变、应用转型、研究转向;“三化”:优化环境、强化应用、孵化特色;“五个重要定位”:重新定位技术应用、重新定位师生发展、重新定位课程重构、重新定位现代教师、重新定位未来学校,将未来学校建设作为推进区域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任务,积极开展未来教室、未来学习中心建设等未来教育形态探索。

石义琦院长提出,南山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总体原则是区域共性需求统一建设,学校个性发展在区域引领下自主创新,并依据这一原则进行了近二十年的持续发展,如南山区最早实现了区域统筹的环境建设,探索出了共性集约和个性创新建设模式,共性集约化建设包括南山教育城域网和南山教育云综合服务平台,区域提供发展导向、统一规划、统一标准、集中建设、分级管理。个性化创新发展包括个性化与特色应用平台、未来教室、未来学习中心,区域提供应用导向,学校自主设计、自主实施、自主管理。

展开全文

在教育信息化创新引领整体进程上,南山区采取了课题引领、项目驱动、校际联盟的应用推进模式。石义琦院长认为机制是一切的保障,在智慧教育发展阶段,机制创新重于技术创新。南山区的智慧教育机制创新核心在协同上,提出了“一官两员两师”:一官是首席信息官,两员是校际应用协同管理员和网络管理员,两师是教育技术导师和技术名师,区机制创新在“区校协同、部门协同、校际协同、校企协同”四个层面有效展开。最为重要的是,南山区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定位在教学核心问题的深度突破上,从而为素养导向的新课程改革进程赋能,这些问题包括:第一是学科教师的封闭,第二是教学内容的封闭,第三是教学时空的封闭,第四是传授评价的单向,第五是考核方式的单一。

素养和数据双导向的

规模化因材施教

深圳市南山实验教育集团荔林小学校长 张祖志

深圳市南山实验教育集团荔林小学校长张祖志以《素养和数据双导向的规模化因材施教》为题进行了专题讲座。荔林小学依托南山实验教育集团二十多年来培育的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环境,以素养和数据为导向,积极探寻规模化因材施教的新内涵、新范式和新路径,使教、学、评、管趋向科学化、智能化和个性化。张祖志校长认为大数据将教育教学育人的意义和价值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清晰地凸显出来,为推动个性化学习和有效教学,为破解规模化和个性化之间的矛盾提供了环境支撑、学理依据和策略支持。

基于以上发展定位持续探索,荔林小学形成了“三才四智”大规模因材施教模型,以素养和数据为双导向、双引擎,建立包含过程逻辑、数据逻辑和协同逻辑一体的逻辑框架,通过“智能+”增能、使能、赋能“教、学、评、管”各环节,构建出了该模型。该模型由家、校、社、政四方育人主体协同实施,通过海量优质数字资源的供给和技术对教师群体进行的整体赋能,使教师具备更强的胜任力,以为未来人才培养应对未来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国际竞争奠定坚实基础。该模型的内在机理主要是从技术逻辑出发,重点抓好“识材”、“施教”、“发展”三个关键环节,通过数据赋能,实现因材施教的规模化和精准化。

在模型的落地实践上,荔林小学通过“大课题牵引+群项目研究”为驱动,构建“1+N”立体精准教与学模式,建立混融环境下个性化学习服务体系,培育生态位视角下的学业质量评价体系。为了使模型实施有效增值育人价值,借鉴“生态位”原理,确定评价的基础逻辑与价值取向,提出评价要从甄别走向诊断、智力因素协同非智力因素、学业水平协调学业成就,建立动态的表现型评价模型,使学生在知识、情感、技能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促使课程系统、人才培养系统等处于良性的循环发展状态。

基于动态学情数据链的

教育教学模式探索

深圳市南山区珠光小学信息中心主任 李文韬

深圳市南山区珠光小学信息中心主任李文韬以《基于动态学情数据链的教育教学模式探索》为主题进行分享。他从数据的来源、数据的分析和数据的作用等三个维度介绍了珠光小学的教育数字化转型实践。李文韬主任提到,数据收集的工具要考虑到既能结合教师的实际需要,同时要解决教育教学场景中的具体问题。学校数字化系统中的每个工具应进行整体性、一体化、持续性优化设计,从需求出发,走自主创新的路子,抛弃堆设备和建平台的思路。李文韬主任认为,工具平台设计应关注场景,以突破影响教师对各类信息化工具的黏性问题,使得各类工具本身真正无痕融入到教师工作过程中,服务教师工作岗位的切实需要。珠光小学将教师常用的教育工具进行了串联,一键把整个系列打通,形成了数据链的应用效果。此外,工具的设计也要考虑到学生的便捷使用,要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中去,构建即时评价、即时反馈的学习场景。

在数据分析层面,珠光小学从不同学科的角度把数据进行清洗和量化,建立学习状态分析模型、学情分析模型和每个阶段学习的分析模型。在进行数据分析时,珠光小学将每个学科每个场景产生的数据进行解构,把核心素养的培养串联起来描绘学生画像,并利用相关数据去反馈到学科教学具体场景中,推动教育教学动态增值改进。

在数据利用层面,珠光小学构建了数据驾驶舱和操作舱,学校决策层可以直观看到学校运行的数据图谱轨迹,快速分析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动态化、科学化决策。教学教研部门利用相关数据进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如通过数智赋能,建构“课前数据的诊断—课中数据诊断—课后数据的拓展”课堂模式,推动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目标让学生达到个性化学习的目标,实现一生一资源、一生一角色、一生一任务、一生一练习。

探析南山智慧

聚焦教育数字化新样态

围绕深圳市南山区基础教育先锋城区建设实践以及两所学校信息化融合发展的探索路径,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李玉顺、首都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研究院研究员孟青泉针对区域和学校教育数字化转型面临的关键问题进行了点评交流。

首都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研究院研究员、教育部“国家信息化教学实验区”指导专家 孟青泉

孟青泉博士认为南山区“智慧城区”建设以及两所学校的实践很好地解决了教育信息化应用与真实教学场景“两张皮”问题。荔林小学和珠光小学展示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应用层面上起到诸多融合能力的工具作用,如展示工具、通讯工具、资源共享工具、智能化资源推送工具、管理工具等,这些工具可以帮助区域和学校实现资源共享,同时承担了智能化资源推送功能,并帮助决策层进行更好管理。从当下培养创新型人才时代需求,以及辅助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角度出发,他认为当下教育信息化推进过程中,应关注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这一重要职能,要在现有基础上进行深度设计,体现出教师角色的转变,即从以往的知识传授者角色转向学生学习的设计者。教师利用认知工具进行教学设计和学习设计,发挥其主导性作用,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在认知工具支撑下,发挥认知能力,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认知能力。建议区域和学校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把技术的认知工具作用作为重要抓手,让其承担起推进教育改革、转变教学模式、深度融合信息技术这一媒介功能。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数字学习与教育公共服务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 李玉顺

李玉顺教授认为南山团队所呈现的系统突破与创新探索共存、科技赋能与人文价值兼容的区域实践生态,以数智赋能区域智慧教育创新,以机制创新释放技术融合价值潜能,以学习空间及学习方式创新引领融合未来进程,表现出了当下教育数字化转型区校协同区域应有样态。石义琦院长所呈现的南山区智慧教育实践进程、系统性规划、推进策略和区域特色做法,阐释了教育数字化转型进程当下区域实践的应然样态。当前,国家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推动教育数字转型与智能升级,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全域全过程多层面展开的,是高质量教育体系内涵性建构的发展过程,将呈现智能升级、场景创新和人文发展的生态特征,这些特征超越了先前信息化的资源、系统、平台和模式特征,走上了业务场景、机制和文化等创新的新阶段。

深圳市南山区建设基础教育先锋区的改革探索和两所学校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智慧教育区域文化样态。数字技术赋能下的教育生态将持续助力教师专业发展,支持学校学习环境的智能升级,服务于学生适应性、个性化成长,加速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发展,实现教育数字化转型战略愿景。

结合两所学校的分享,李玉顺教授认为,当下学校信息化融合教育创新实践,一定要有着力点和突破点,从点成线、从线成面形成体系生态,形成学校智慧教育发展主线条,持续深入推进,如珠光小学基于动态学情数据链就是这样的探索生成案例。从两所学校的案例呈现中,我们也感受到,在教育数字化转型阶段,我们要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突破技术赋能的单向思维,推动技术与教育的双向协同,即需要站在教育发展场域看技术,再从技术驱动视角看教育,找到教育与技术的结合点,并在学校实践场域中真正做、落地做融合,在实践场域中寻找到突破点,在融合的操作性路径探索中形成有效方法,有效支持当下中国教育信息化进程战略定位的落地践行。

未来,“互联网+学校”领航计划公益行动将以互联网思维建构开放、协同、共生性学校发展共同体,呈现全国不同区域和学校信息化融合实践生态,重点帮扶中西部地区中小学校改革发展,帮助校长更好把握教育数字化转型战略行动重要命题,从当下教育改革核心问题入手,整体提升校长面向未来教育的领导力。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