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好声音|孟凡明:塑优势 提内涵 让乡村更宜居
中国山东网-感知山东1月15日讯(记者 马文文)2023年1月14日下午,山东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在山东会堂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15位委员作大会发言。
山东省政协委员孟凡明在发言中表示,山东乡村承载了致远精微的儒家文化,形成了厚重淳朴的乡村社会。传统农业大省的山东,这些年来,持续推动乡村建设,架桥铺路、拆危改厕、繁荣文化,解决了许多长期制约发展的矛盾问题,新时代的齐鲁乡村展现出勃勃生机。
在孟凡明看来,农村公共服务供给需提质增量,农村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事业发展存在不均衡、不协调问题。社会治理面临新挑战,强组织、引人才、聚合力应更加用心用情。乡村建设为乡土社会变迁与振兴提供了重要契机。
转理念
创设通往美好的新际遇
山东现有农村人口3700多万,行政村5.4万个,村庄密度0.34个/平方公里,农村人口多,村庄规模小、密度较大,应因地制宜、因村而异,根据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对全域村庄进行科学分类,推动城郊融合型乡村向“消费型”转变,加快发展服务业,努力使乡村成为新型农民、非农居民和体验者们的新选择。
孟凡明建议,对人口流失严重的村庄,应统筹做好整体规划和产业布局,抓住乡村建设契机,促进农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实现乡村社会再生产功能的修复。
转重点
建设绿色基础设施的应用场
乡村生活最接近自然,农村已成为连接人与自然,推动生态文化传承的最后营垒孟凡明建议,应遵循自然规律,结合农村基础设施网建设“八大行动”,利用自然条件,运用生态技术,精心完善基础设施,努力构建“生态过程保持—水系网络构建—气候调节—基础设施绿色化—生态功能修复—生态环境改善”的良性演化模式,加力改善乡村社会生态环境。
转思路
展开全文
汇聚建设管护生力军
孟凡明认为, 山东应积极探索基础设施长期资金筹措机制、人居环境整治长效机制、农民主动参与机制,创新投融资模式,通过绿色PPP、开发性金融、基础设施投资基金等,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解决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往村覆盖、往户延伸“最后一米”资金难题。突出农民主体地位,推广一事一议、以工代赈、投工投劳等,让农民更多参与到建设管护中来。
转模式
搭建暖民心解民忧的新桥梁
孟凡明认为,山东应围绕生活便利化、服务高效化,积极探索社会化服务新模式,制订农村公共服务指导性目录,建立项目遴选、信息发布、组织购买、监管考核等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加入供给队伍,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和水平。
孟凡明建议,山东适应农村人口结构和社会形态变化,加大县域资源统筹配置力度,加快建设城乡学校共同体、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构建覆盖全域的基本公共服务圈,推动形成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分级解决不同问题的一体化发展格局。发挥乡镇重要节点作用,为乡村“建档立卡”,建设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用“互联网+公共服务”解决“碎片化”难题,实现从坐等上门到主动服务的转变。
转方式
打造感召人留住人的金钥匙
去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细化部署了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孟凡明建议,山东应深入抓好方案落实,聚焦强化基层党组织领导力,开展整体提升行动,推进“党建+网格”建设,不断提高支部多元治理能力。创新乡贤文化,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退休公职人员、致富能手等投身故土建设,参与乡村治理。鼓励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等自治组织发展,推广建设“德育银行”“道德红黑榜”等新型德治平台,广泛运用“积分制”“信用+”等有效方式,培育形成文明乡风。扶持公益互助型农村社会组织发展,创新建立社区公共空间、公共设施、公共绿化等认捐、认建、认管机制,引导居民自觉发挥主体作用,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局面。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