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告诫:“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何意?有没有道理?_俗话_柴火_半句

在坊间广为流传,人们读来朗朗上口,通俗易懂同时又言简意赅的一些话语,被称之为俗话,俗话是话俗理不俗,因为俗话往往是取材于生活,作用于生活的,对人们的衣食住行,起到了一定的指导意义。俗话涉及的范围极其广泛,很多俗话,都有警示和告诫的作用,了解俗话当中的道理,感悟俗话蕴含着的为人处世的经验,能够让人受益匪浅,例如今天要讲的这句俗话——“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何意?

从字面上看,这句俗话的意思很好理解,符合俗话通俗易懂的原则,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有人借东西,宁可借人粮食,也不要去借人柴火,宁可借人衣服,也不要借人鞋子。

为何呢?难道柴火会比粮食宝贵?难道鞋子会比衣服珍贵?

第一、借米不借柴

在旧时的农村,邻里之间互帮互助,是一种美德,常言道:“远亲不如近邻”。人有三衰六旺,谁都有遇到困难的时候,如果一个人因为各种原因揭不开锅了,没有收到及时的帮助,可能会被饿死,因此,借米给人,是救命,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柴米油盐酱醋茶”,虽然说,开门七件事,柴排在第一位,但是,柴与米又有不同,米是要长时间耕种才有的,而柴火是依靠勤劳,只要勤劳上山捡拾,则很容易捡到柴火。

如果一个人连柴火都找人借,那么十有八九就是太懒惰了。

展开全文

因此,俗话上半句告诫的道理便是:救急不救穷。就不要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了,纵容一个人的懒惰,反而害了那个人,毕竟老话也说:“由勤入懒易,由懒入勤难”

第二、借衣不借鞋

而这句俗话的后半句,与俗话前半句是相互呼应的,所说的道理大同小异。旧时,人们制作衣服和鞋子的材料不同,衣服是要用丝、用布制作的,再不济也是用麻制作的,而这些材料由一定价值,较为难以寻觅。

而衣服与米一样,前者是遮体避羞,后者是温饱果腹,对于人而言,都非常重要。

而鞋子就不同了,因为最坏的鞋子,便是草鞋了,而草鞋原料容易寻觅,只要不懒惰,不怕没有鞋穿。穷到借鞋了,还在乎是草鞋吗?唯一的解释便是虚荣。

因此,俗话后半句是告诫人们,可以借东西挽救一个人的尊严,但是不可以借东西去满足一个人的虚荣。俗话后半句蕴含的道理,很多人听来,真是忠言逆耳呀!

第三、另一层解读

当然,这句俗话还有另一层含义,上半句所说的“柴”,谐音是“财”,不可将自己的“财运”借出去,后半句所说的“鞋”,谐音是“邪”,也不可以将自己的“邪运”借给别人。这一层含义是告诫人们,借东西的前提是不能害人,同时也不能害己。

以上,便是俗话:“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的解释。对此,你怎么看?欢迎评论交流。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