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3月,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次会议上,李肇星被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第9任部长。
上任伊始的李肇星手头有大量工作需要处理,在他的待办工作中有一件事排在非常靠前的位置,那就是去拜见他心目中一位极其重要的人——前国务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
钱其琛是1988年-1998年期间的中国外交部部长,后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分管外事工作,他是我国外交战线上的资深元老和杰出领导人。
对于李肇星来说,钱其琛不仅是自己的老领导,还是自己从事外交工作的好老师,对于这样一位意义非凡的人,初担外交部重任的李肇星必须要当面请教。
在钱其琛住处,面对各国政要和各路媒体都游刃有余的李肇星,此时却显得有些忐忑。他的忐忑并非因为面见老领导而紧张,而是为自己能否承担好这份外交重任,能否对得起老领导的悉心栽培而担心。
钱其琛看出了李肇星的心思,他淡淡地对李肇星说:“不要太把官衔当回事,外交事业最重要的是为人类谋求和平,让祖国多一些朋友。”
展开全文
钱其琛这番话言语不多,却恰如其分地切中了李肇星当前心态,也点出了外交工作的核心——不要因为职务变化而增加个人负担,只要把握住“为人类谋和平,为祖国交朋友”这两点,就一定能把外交工作做好。
钱其琛的话瞬间扫平了李肇星内心的忐忑不安,也让他脑海中浮起了追随老领导从事外交一线工作时的点点滴滴。
局势动荡掌外交,严谨务实促变局
钱其琛执掌我国外交工作的时间有15年,钱其琛以其过人的外交智慧,使我国不仅平稳度过了这段外交凶险期,还进一步提升了我国国际地位,为国家新时期改革开放创造了良好的外交条件。
这一切成绩的取得,与钱其琛深厚的个人修为和正确的外交理念密不可分。
李肇星清楚地记得,自己第一次见钱其琛时闹出的一个笑话。当时的李肇星被外派到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馆工作,由于在国内时间较少,他对时任外交部新闻司司长的钱其琛并不熟悉。
一次回国,他见到了钱其琛,便按照常规礼节向钱其琛打招呼:“钱司长好!”结果周围同事哄堂大笑,搞得李肇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后来,一位同事向他解释:部里的人都习惯性称呼钱其琛为“老钱”,他称呼“钱司长”反而让同事们不适应。
李肇星恍然大悟,从此对钱其琛这位外交前辈低调亲和的性格有了深刻印象。(注1)
1977年,李肇星从非洲调回国内,进入外交部新闻司工作,成了“老钱”的直接下属,可以亲身接受他的悉心指导和点拨。通过近距离接触,李肇星对钱其琛做人做事有了更深入地了解和认识。
钱其琛身为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办公条件却极其简陋。一间狭小的办公室里连一张大沙发都容纳不下,占地面积最大的是他的办公桌,无数国内外重大事项,都在这张办公桌上被起草或定稿。
在办公条件上,钱其琛对自己很“马虎”,但在工作方面他却非常严谨务实。他经常提倡大家“言之有物,简洁明确”,他是这么要求的,自己也是这么做的。
立身为民不忘本,真诚以待广结缘
在钱其琛带领下,我国外交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李肇星等一批优秀的外交人才也在这一时期脱颖而出。
李肇星曾多次提到,钱其琛是他外交事业的领路人,从这位老领导身上他学到了很多东西,我们从李肇星身上的确能看到很多钱其琛当年的影子。不仅如此,李肇星还把自己从前辈外交家身上继承下来的优良作风进一步发扬光大。
李肇星出身于山东胶南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从小家庭条件非常艰苦。在家里人的节衣缩食之下,李肇星凭着个人刻苦努力考上了北京大学西语系。
贫苦的农家出身,本身就造就了李肇星谦和纯朴的性格,外交部老领导的言传身教更让他懂得了立身为民的道理。
“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李肇星把这15个字当作自己的座右铭,时刻告诫自己位高不能忘本。
当初,在胶南一中曾教过李肇星的蒋树勋老师至今还记得这样一件难忘的往事。有一年,已是外交部新闻司司长的李肇星回老家,专程到蒋老师家去拜访。
他在屋外敲了敲门,在屋里的蒋老师没有听见,李肇星见屋里没有反应就跑到旁边操场和小孩们一起打球。
后来,出来送垃圾的蒋老师吃惊地发现了李肇星,问他怎么不进屋,李肇星带着和学生时代一样质朴的笑容说:“我看敲门没有反应,怕打扰老师休息,就先在外面等着。”
生活中的李肇星平易近人,他把这种品质也带到了外交部工作。任职外交部部长后,他积极倡导“外交为民”,在中央各大部委中首推“公众开放日”活动。
2003年9月6日,外交部开展了首次对公众开放,普通中国公民得以进入外交部,近距离了解我国外交工作。李肇星、沈国放等外交部领导与来访群众亲密互动,消除了老百姓对外交工作的神秘感,加深了民众对党和政府的理解,增添了对祖国的热爱。(注3)
在外事活动中,李肇星同样保持了真诚以待的个性品质。
1998年到2001年期间,李肇星担任我国驻美特命全权大使,在担任驻美大使的近三年时间里,李肇星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利用一切机会向美国友人介绍中国,展现出我们国人特有的真诚,他也因此结交到很多美国朋友。
美国华盛顿市长威廉斯在李肇星驻美大使任期的最后一天对外发布文告,将这一天作为华盛顿市“李肇星日”,以此来表达他们对李肇星担任驻美大使期间所作贡献的赞赏。
当天晚上,李肇星也在大使馆内举行了一个小型招待会,邀请了众多对中美关系作出过贡献的美国友人。
大家在一起畅叙友谊,把酒言欢,李肇星动情地对大家说:“中美两国关系非常重要,也非常微妙,今后无论是欢愉还是艰难,我都知道我在华盛顿有朋友。”
危机关头铁血涌,舌战群雄立国威
李肇星平实低调的待人方式与钱其琛一脉相承,在外事工作中勇谋兼具的个性也同出一辙。
大多数情况下,李肇星给人的印象都是热情和蔼的谦谦君子形象,但在涉及到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大是大非面前,“谦谦君子”也会变成强硬刚毅的“铁血鹰派”,这一点在李肇星解决“北约轰炸中国南联盟大使馆事件”期间尤为突出。
1999年5月8日,在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首都贝尔格莱德发生了一起令人发指的暴行,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部队动用多枚导弹袭击了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我国三名外派记者当场牺牲,数十人受伤。
这是一起极其严重的外交事件,是对我们国家主权的肆意侵犯,一时间世界舆论哗然,国内群情激愤。
中国外交部在第一时间就此事向全世界发布了公开声明,揭露了北约组织军事暴行,表明了我方极大的愤慨和强烈的抗议。当时,担任中国驻美大使的李肇星成为同美方就此事进行直接交涉的第一人。
事情发生后,美国官方试图以敷衍方式把这件事搪塞过去,李肇星看穿了对方企图,他决定利用美国舆论阵地向美国政府施压,为此他主动联系、参加了多个美国知名媒体访谈节目。
美国媒体访谈节目收视率高,但向来以问题刁钻甚至恶意诱导而闻名,对受访人是极大的考验,但李肇星毫无畏惧,毅然开启了与美国媒体人的“舌战”较量。
首次接受访谈是在美国广播公司《本周》专题节目,落座后主持人山姆·唐纳德抛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中国国内民众对中国大使馆被炸事件很愤怒,中国能否保证驻华美国外交人员人身安全?”
李肇星严肃地反问对方:“为什么不关心一下在贝尔格莱德的中国外交人员是否安全?”李肇星这个反问打了山姆·唐纳德个措手不及,他没料到中国外交官员言语竟能如此犀利。
镇定过来的唐纳德随后问李肇星,是否已经听到北约盟军司令克拉克有关“中国南联盟大使馆被炸是个悲剧性错误”的表态。
唐纳德言下之意,是北约方面已经做出了回应,中方不应该揪着不放。李肇星回答:“如果仅仅用一句‘错误’就将此事掩饰而过,单方面认为就可以不承担责任,那北约方面一定是低估了我们对此事一追到底的决心。”
另一位参与访谈的美国人乔治·威尔见李肇星态度强硬,唐纳德难以招架,赶忙出来解围。他针对中方对外声明中有关北约做法是对“国际关系基本准则肆意践踏”的表述进行恶意引申,软中带硬地问李肇星:“‘肆意’二字是否说明中方认为是北约蓄意挑起这次事端?”
李肇星没做任何掩饰,直接肯定了乔治·威尔的提问,同时反问对方:“你怎么解释多枚精确制导导弹会从不同方向准确命中中国大使馆?”乔治·威尔哑口无言,也败下阵来。(注4)
在美国广播公司访谈之后,李肇星又接受了其他几家知名媒体访谈,每次访谈他都以主动姿态,客观真实地将事实真相还原给美国公众,有理、有据、有节地反击那些不怀好意媒体人的恶意提问,使该事件的社会影响、国际影响越来越大。
最终,在巨大压力下美国总统克林顿不得不做出决定,亲自会见中国大使。
克林顿在白宫向李肇星口头表达了歉意,但李肇星对此并不买账,他提出要求,让克林顿把道歉以文字形式写下来。
深谙外交规则的李肇星知道,纸面道歉远比口头道歉更具有对外影响力。克林顿犹豫了一下,还是按照李肇星的要求以文字方式重新表达了歉意,并署上了自己的名字。随后,克林顿做出保证,会对此事做全面调查,给中方一个切实交代。
此次事件以美方认错并向中方伤亡人员及受损中国使馆进行赔偿而告终,危机最终得到妥善解决。
在此事件处理过程中表现咄咄逼人的李肇星,也刷新了美国人对中国外交官的印象,他被贴上了中国“强硬派”的标签。
结语
2007年,李肇星因年龄原因卸任中国外交部部长一职,2013年他创立中国公共外交协会,近年来还陆续受聘于多所高校担任名誉教授,八十多岁高龄的他仍然为中国公共外交事业奉献不已。
2017年5月9日钱其琛因病永远离开了我们,生前他将自己多年外交工作经历整理成《外交十记》留给后人,使自己的外交工作经验得以保留和传承。
中国外交事业在新老交替中不断成长,中国外交人优良的作风品质也在代代相传。虽然当今世界格局依然波谲云诡,但因为有这些优秀的中国外交官,我们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威望正节节攀升,我们的国际形象正变得越来越高大!
参考文献及注释
(注1)《钱其琛的两件外交大事:谋和平,交朋友》(《协商论坛》, 2017年06期)
(注2)《折冲樽俎—钱其琛》(《党史纵览》,2017年07期)
(注3)《“诗人部长”李肇星的外交内外》(《职业技术月刊》,2005年8月号)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