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国家粗钢产量达峰后发展历程分析
当前,我国钢铁工业正处于粗钢产量达峰的关键时期,冶金信息标准院组织研究发达国家(本文指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粗钢产量达峰前后,特别是达峰后的发展历程,总结和分析达峰背景、面临的困难、调整应对措施及发展规律,以期对我国钢铁工业达峰后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本文分为上下两部分刊登,此为上篇内容。
一
美国粗钢产量达峰后发展历程
1973年,美国粗钢产量达到历史峰值1.37亿吨,随后其钢铁工业主要经历了一次减量、峰后复苏和平稳发展三个阶段,目前粗钢产量保持在8000万吨左右水平,1949-2021年美国粗钢产量变化见图1。
(一)
达峰时间和达峰背景
展开全文
1973年美国工业化基本完成,其粗钢产量和表观消费量达到历史峰值,分别为1.37亿吨和1.50亿吨,炼钢工艺流程为电炉、转炉和平炉,比例分别约为18.2%、55.4%和26.4%。达峰前的15年是美国钢铁工业较快发展时期,需求快速增长拉动钢铁产能和产量加速提升,大部分长流程冶炼装备在此期间建设完成,粗钢产能增幅高达17%,粗钢产量年均增速达3.9%。
(二)
达峰后发展历程
1.1974-1982年,一次减量期。
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后,美国国内产业开始转向以微电子技术为主的低能耗技术密集型产业,而以高能耗、高污染为特征的钢铁、造船、化工等资本密集型产业逐步向以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亚洲新兴经济体转移。
在此期间,大量石油炼铁企业被迫关停并转,长流程设备改造滞后,并不再新建高炉和转炉。随着环保投入大幅增加,生产成本上涨较快,加上来自日本、西欧等进口钢铁产品的冲击,美国钢铁产业竞争力逐渐降低,粗钢产量从1973年峰值的1.37亿吨下降到1975年的1.06亿吨,随后逐步恢复至1979年的1.26亿吨,但仍需进口10%以上的钢铁产品满足国内需求。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后,美国钢铁需求锐减,生产成本增加,钢铁工业开始长达10年的实质性去产能历程,粗钢产量跌到1982年的6766万吨。
这一阶段,平炉因难以与连铸匹配逐步退出,废钢资源逐渐富余,电炉流程开始发展。1982年,电炉钢比例提升至约31%,转炉钢比例约61%,平炉钢比例降至约8%。
2.1983-2000年,峰后复苏期。
20世纪80年代,美国钢铁工业开始艰难转型。首先陆续关闭二三十年代建设的钢铁厂和70年代建设的一些竞争力弱的电炉钢厂,同时加大连铸和轧钢设备投入,积极探索薄板坯连铸连轧等新技术,生产效率明显提升;大力减少非生产人员以降低人工成本,从业人数由1979年约44万人减少到1988年约21万人,美国粗钢产量在波动中回升到1988年的9065万吨。
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持续复苏,建筑用钢需求快速增长,Minimill钢厂以其独有的成本优势带动电炉流程蓬勃发展,助推美国钢铁工业实现达峰后复苏,粗钢产量快速增至2000年的1.02亿吨。平炉在1992年完全被淘汰, 2000年电炉钢比例进一步提升至约47%,转炉钢比例约53%。
3.2001年至今,平稳发展期。
这一时期,美国粗钢产量呈阶梯式减量,但总体保持平稳态势。21世纪初,美国实施贸易保护政策抵御进口钢材冲击,钢铁工业得以喘息,粗钢产量保持在9000万吨量级,到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产量大幅下降至5820万吨,创历史新低,此后在持续的贸易保护政策下,粗钢产量保持在8000万吨量级。目前,美国电炉钢比例约70%,转炉钢比例约30%。
在此期间,纽柯钢铁进一步整合上游废钢资源并向下延伸产业链,凭借电炉炼钢的技术和成本优势,持续开展20多次收购,布局遍布全美,跃居美国第一大钢企,推动产业集中度CR3由1973年达峰时约46%提升到2021年的约60%,为美国钢铁工业阶梯式减量、避免直线快速下跌和实现平稳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
日本粗钢产量达峰后发展历程
1973年日本粗钢产量首次达到峰值1.19亿吨,短暂减量后进入平稳发展期,粗钢产量保持在1亿吨左右,其中1992-1995年为全球第一大产钢国;2000年开始粗钢产量较快增长,2007年达到1.2亿吨的二次峰值,此后再次减量并进入平稳发展期,粗钢产量仍保持约1亿吨。1949-2021年日本粗钢产量变化见图2。
(一)
达峰时间和达峰背景
二战后,日本政府确定以煤炭、钢铁为优先发展产业,到1965年粗钢产量达4116万吨,仅次于美国和苏联,但仍以平炉冶炼为主。60年代初期,日本钢铁工业基于废钢依赖进口且供应不稳的实际,确定了以转炉炼钢为重点发展方向,迎来了高速发展时期。1973年,日本粗钢产量达到1.19亿吨的历史峰值,其中,电炉钢比例约17.9%,转炉钢比例约80.6%,平炉钢比例约1.5%。
(二)
达峰后发展历程
1.1974-1999年,一次达峰后短暂减量进入平稳发展期。
第一次石油危机后,受日美贸易摩擦持续、日元升值、国内通货膨胀等多因素影响,日本产业发展重心由原材料基础工业向汽车等高端制造业转移,钢铁工业在制造业中地位逐渐降低。1975年粗钢产量降至1.02亿吨,此后长达20多年围绕1亿吨上下波动。1975年开始,随着粗钢产量下降和废钢产生量增加,以及环保约束升级,日本电炉炼钢发展较快,产量持续增长至1990年的最高点3465万吨,占粗钢比例为31.4%,1996年达到历史峰值为33.3%,产量为3290万吨。
在此期间,日本钢铁工业继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彻底淘汰平炉,实施高炉减量化、大型化和制造基地集约化,电炉减量化和现代化,淘汰落后产能,提升设备运行效率;贯彻技术立国战略,以科学技术驱动钢铁工业发展,大力支持节能和工艺技术创新,降低资源能源消耗,提高环保水平和降低生产成本;同时,优化产品结构,提高钢材深加工比例,增强产品竞争力;实施海外合资建厂和下游产业布局,培育和稳定钢材出口份额。上述措施进一步夯实了日本钢铁产业基础,为二次达峰储备了动能。
2.2000-2007年,二次达峰期。
21世纪初,亚洲经济的迅速发展(尤其是中国经济)及海外资金对于制造业的投资刺激了日本经济。日本制造业钢材消费以年均4%的速度增长,2002-2007年,国内钢材需求由7400万吨增长到8600万吨,钢材出口保持在3300万吨左右,占产量的比重约30%。在国内外需求拉动下,日本粗钢产量持续增长,2007年二次达峰(1.2亿吨),与一次峰值1.19亿吨相当。电炉钢产量仍有3100万吨,但因粗钢总产量增幅更大,占比降至25.8%。
在此期间,日本钢铁工业转型升级的重点是企业重组、产能优化(主要指产线升级、淘汰落后、新建技改等)和效率提升。日本钢管与川崎制铁重组成立JFE,新日铁、住友金属、神户制钢和日新制钢实施交叉持股和战略结盟。通过企业重组关闭了部分产线,2007年日本粗钢产能减少至1.3亿吨,产能利用率超过90%。同时,钢铁企业继续实施高炉转炉大型化、集约化,提高生产效率,为日本粗钢产量二次达峰提供支撑。
3. 2008年至今,二次峰值后平稳发展期。
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日本粗钢产量降至8753万吨,为1973年第一次达峰以来的最低点,随后快速恢复至1.1亿吨并进入二次峰值后平稳发展期,出口量进一步增长至4000万吨左右,占比近40%,明显高于危机前水平。2015年以来,日本钢材出口开始减少,到2019年出口减量约768万吨,带动粗钢产量同步减少近600万吨。2020年受新冠疫情冲击,日本粗钢产量进一步下滑至新低点7269万吨,2021年恢复至8622万吨。
在此期间,日本钢铁工业着重推进企业重组、全球化和效率提升。2012年新日铁与住友金属重组,一方面通过重组加速全球化战略,加强向全球用户提供解决方案的能力,扩张海外制造和加工基地;另一方面通过重组整合资源和协同优势业务,关闭和重新配置部分生产基地和设备,进一步提升运营效率。2019年新日铁住金、日新制钢、山阳制钢和瑞典奥沃科等多家公司重组,合并后正式更名为日本制铁公司,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2021年日本制铁、JFE和神户制钢三家企业占日本粗钢产量约86%,增强了日本钢铁工业平稳发展能力。此外,2010-2019年,日本电炉钢产量一直稳定在2400万-2600万吨之间(建材需求相对稳定),受粗钢总量下降影响,电炉钢比例由21.8%增长至25.4%。
三
德国粗钢产量达峰后发展历程
1974年德国(本文中德国统一前数据均为西德数据,未考虑东德情况,下同)粗钢产量达到峰值5323万吨,随后在波动中减量至1983年的3573万吨;1984-2007年,德国粗钢产量在波动中持续增长,2007年迎来第二个小高峰,粗钢产量为4855万吨;2008年至今,德国钢铁工业坚持高端化发展,始终保持较高的钢材出口份额,粗钢产量稳定在4000万吨左右,占欧盟粗钢产量1/4,一直是欧盟第一大产钢国。1949-2021年德国粗钢产量变化见图3。
(一)
达峰时间和达峰背景
二战后德国东部地区的部分钢铁生产设备被搬迁到苏联地区,西部地区则在“马歇尔计划”的扶持下开始复苏。1952年在法国倡议下成立欧洲煤钢联盟,监控并确保德国钢铁工业有序发展。1957年,德国粗钢产量达到2740万吨,恢复至二战前水平。1974年粗钢产量达到峰值5323万吨,其中电炉钢比例约10.8%,转炉钢约占68.8%,平炉钢约占17.4%,贝塞麦托马斯转炉钢约占3%。
(二)
达峰后发展历程
1.1975-1983年,一次减量期。
1975年,德国粗钢产量在第一次石油危机影响下,由峰值急剧下降至4041万吨,跌幅达24%。随后的政府补贴和80年代煤钢联盟的生产配额制度造成市场调控失灵,大量中小型钢铁企业因失去生产配额而破产或被兼并,大型钢铁企业在补贴和配额保护下市场竞争力下降,在第二次石油危机影响下,德国粗钢产量进一步跌至1983年的3573万吨,为达峰以来的最低点。
2.1984-2007年,峰后波动上升期。
20世纪80年代,德国政府通过供给侧改革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对于钢铁、煤炭、造船、纺织等“收缩部门”和“停滞部门”,进行“有秩序的适应”,严格控制财政补助金,缩减产量、人员和设备。德国钢铁工业开始调整优化,将生产向效益高、竞争力强的厂区和生产设备集中,淘汰效率低、能耗高的老设备;采用新技术,提高生产自动化水平,提升产品竞争力,减少环境污染。德国粗钢产量在波动中恢复到4000万吨以上,出口量稳定在1900万吨左右。
20世纪90年代初,欧洲经济不景气,德国钢铁产能过剩,开始实施重组和去产能计划,21家大型钢企合并为8家,占德国粗钢产量90%以上。1997年,克虏伯与蒂森板材业务率先重组,随后组建蒂森·克虏伯集团,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1997-2007年,德国粗钢产量在4500万吨左右,出口量稳定在2500万吨左右,并以高端产品为主。2007年粗钢产量4855万吨,为达峰后的最高点,电炉钢占比提升至约30%,转炉钢约占70%(平炉被淘汰),至今仍保持该比例。
3.2008年至今,平稳发展期。
2009年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德国粗钢产量大幅下降至3267万吨,为达峰后最低值,出口量大幅下降至2078万吨,为新世纪以来最低值。随着德国经济振兴计划等措施的实施,粗钢产量重回4000万吨以上,出口恢复至2500万吨左右。2018年以来,德国粗钢产量持续下降,2020年跌至3566万吨,2021年恢复至4007万吨。
在此期间,德国发达的建筑业和制造业有力支撑了钢材消费总量,并促进钢铁产品向高端化和制品化发展,带动大量高附加值钢材直接和间接出口,有效提升钢铁工业国际竞争力,钢材出口份额始终处于高位,占粗钢产量比例超过50%,为粗钢产量保持在4000万吨量级做出重要贡献。
本文为部分内容,全文请参阅《世界金属导报》47期封1、A06、A07。
滑动图片查看
推荐阅读
鞠建华:自然资源部将研究制定相关支持政策和制度要求,全面促进矿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热点观察】连发公告!宝钢、包钢钢管业务大整合,成立新公司!
【行业要闻】新一届全国工商联领导班子定了:徐乐江任常务副主席、沈彬任副主席!张荣华当选中国民间商会副会长!
精彩视频推荐
内容来源:/
版权说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观点和立场。转载请注明来源;文章内容如有偏颇,敬请各位指正;如标错来源,请跟我们联系。
欢迎与世界金属导报合作,电话 18127167276 18911030405(微信同号)
扫码关注我们
微信号|sjjsdb
视频号|世界金属导报
010-65221976
微信品牌推广电话
《世界金属导报》
邮发代号:1-241
国内统一刊号:CN11-4676/F
全年定价:288元/年
全国各地邮局订阅
订阅电话:010-65221976
投稿信箱:
daobao@worldmetals.cn
分享、在看与点赞,至少我要拥有一个吧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