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备受关注的获奖图书,你都读过多少了?_本书_作者_教材

一本本书就像一座座蕴藏珍宝的岛屿,而我们的阅读就是一次寻宝之旅。有些藏有大量珍宝的岛屿为人们口口相传,所以我们也慕名而去;有些岛屿的珍宝埋的比较深,需要我们多次寻找、反复挖掘。

遇到一本好书,就像发现一处美妙的宝藏一样,是一件极其幸运且荣耀的事情。因为书中的“珍宝”是时间的沉淀,是古人今人智慧的凝结,是许多人一生都积累不到的精神财富。 有时候,一本好书足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更有甚者,一本好书可能会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

怎样的书算是好书呢?这个标准因人而异。或者只是封面和书封的看对眼,或者是选题和书名足够猎奇,或者是朋友老师们的口耳相传,或者是内容足够硬核经过时间考验……

工作、学习、娱乐的快速生活节奏,让每一个现代人越来越无力去找到和辨识那些好书。而毫不夸张地说,读一本烂书无异于浪费生命,今天要提供给大家的这份清单,不敢说每一本都让你青眼有加,都是 在过去一年获得殊荣、得到认可的作品,相信你会在其中发现惊喜、收获价值。

01

《海洋变局5000年》

作者:张炜

“2021中国好书”入围

第十七届文津图书奖推荐图书(社科类)

盐田海洋图书奖

地球有70%的面积为海洋所覆盖,人类进行海洋征服行动的历史至少可以上湖5000年,海洋不仅是不同民族、文明之间贸易与交流的通道,也成为暴力和杀载的战场,多少国家因海洋面兴,又因海洋面衰;而近代以来,与世界历史进程相伴而行的更是一个个海洋大国的浮沉更替。那么,是什么力量在左右着海洋的变局?

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本书展示了两条线索:一条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木桨风帆到蒸汽舰船,从大舰巨炮到潜艇、航空母舰,从常规动力到核动力;另一条是海权的发展——从古代海权、 近代海权到现代海权,表现为一个个大国兴衰、导引海洋变局的历史进程。本书力图通过展示达两条线索的交叉影响,揭示国家产生以后,特别是近代地理大发现以后,海权如何塑造世界历史的进程、左右国家的命运,如何影响全球政治、经济与军事的格局,是一本内容宏富、视角宏阔的世界历史普及读物。

展开全文

02

《管理学教程(第五版)》

作者:戴淑芬

2022北京高校“优质本科教材课件”教材(重点)

《管理学教程》在第四版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更新了部分案例,并对原有习题集进行了修订。第五版继续延续前四版的风格,以简洁、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管理的四大职能,非常适合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生使用。新版根据国家教育部2020年5月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精神,在每一章的思考题里都增加了相关分析题,旨在通过师生讨论,使学生认识到管理学理论在科学性层面的普遍适用性后,进一步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管理理念、意识、文化和责任。

03

《摄影摄像基础(第2版)》

作者:燕频 张雷

2022北京高校“优质本科教材课件”教材(重点)

本书从基础理论、实践操作两方面出发,系统地阐述了摄影与摄像的基本知识。全书包括数字摄影摄像技术、摄影摄像艺术和图片图像后期处理三大部分,共7章。

本书在内容上紧跟课程整合的教改趋势,以摄影与摄像的共性知识为基础,并充分考虑摄影与摄像知识的差异。根据摄影摄像技术发展的现状,着力突出了数码摄影和数码摄像,特设手机摄影一节,并将摄影和摄像内容紧密结合,将摄影摄像技术基础和艺术创作紧密结合,将摄影摄像前期拍摄和后期编辑处理紧密结合,从而使读者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完整的摄影摄像理论操作基础和实践创作技能。

本书既可作为高等院校教育技术、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及其他相关专业摄影摄像课程教材和高校摄影技术类公选课教材,也可作为从事数字媒体创作及广大摄影摄像爱好者的阅读参考书。

04

《税收法律实务(第五版)》

作者:郝琳琳 佘倩颖 杜津宇

2022北京高校“优质本科教材课件”教材(重点)

税收法律实务教程的核心内容由个案组成,覆盖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重点、难点、疑点;并围绕案情提出问题力图激发学生讨论、参与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思考案件的若干种可能性;以简明扼要的解题思路代替标准答案,目的在于对学生进行鼓励、引导、提示,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掘学生的潜力;相关法律链接则为分析、解决问题提供了依据。

本书第五版,根据第四版(2015年)以来新的法律发展对相关内容进行修订,比如消费税、增值税、营业税方面的一些新规;并替换增加一些最新领域的案例。

05

《俄罗斯现代修辞学的社会功能研究》

作者:林梅

陕西省第十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陕西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本书回顾了俄罗斯修辞学的发展历史,分析了俄罗斯当前社会的话语环境,论述了现代修辞学在信息社会中的意义,是一部在跨文化语境中对当前俄罗斯社会及文化转型条件下俄罗斯现代修辞学进行的宏观研究。全书分普通修辞学、专域修辞学和修辞教育教学三部分,分别论述了俄罗斯现代修辞学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思想创新、职业建设、教育发展领域的功能和意义,将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解读,目的在于通过对特定条件下该学科社会功能的评价揭示其发展模式和动力,并进一步解读俄罗斯民族精神实质。

06

《左图右史与画中有话:中国近现代画报研究(1874—1949)》

作者:吴果中

第十五届湖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本书作为国家社科规划课题结项为优良的学术成果,首次全面系统地论述中国近现代画报发展演变的历史及其与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历史互动,充实了中国新闻事业史研究中有关画报研究的学术阵地,为当今图像化时代提供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注脚。本书采用社会文化史与媒介变迁互动关系的研究方法,开拓了中国新闻事业史研究的学术视野。全书内容分为五章,分别为:中国近现代画报的历史形态、中国近现代画报的论域与主题、学缘与地缘:画报传播群体的精神文化诉求、中国传统与现代双重变奏的视觉表述与文化构图、中国近代画报叙事特质与传播理念的演变。

07

《柏拉图知识论研究》

作者:詹文杰

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2020年度重大科研成果

本书细致入微地考察了《美诺》《斐多》《理想国》和《泰阿泰德》等这些知识论主题较为突出的著作,也对《申辩》《克里托》《拉凯斯》《高尔吉亚》和《普罗泰戈拉》等早期对话录,以及《蒂迈欧》《智者》和《斐莱布》等晚期对话录中涉及知识问题的文本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本书成果的重要特点在于它试图对柏拉图知识论思想进行通盘的、系统性的考察,这就把散落在柏拉图不同著作中看似缺乏关联的思想联系起来了,并且在这种系统考察中既呈现了柏拉图思想之发展变化的方面,也呈现了其统一性的方面。本书试图从某种温和的发展论视野出发,既说明柏拉图的思想存在某种发展变化,也承认这种变化并没有像激进的修正论者设想的那么显著。本书强调柏拉图一手文献的基础性地位,立足于古希腊语原文开展研究,以翻译带研究,把语文学和哲学层面的考察结合起来,深入到柏拉图著作的字里行间解读哲学家的真正意思,与此同时,本书也重视国际一流学者的研究成果,广泛借鉴他们的合理观点并与之有所讨论。

08

《书写“中国气派”——当代文学与民族形式建构》

作者:贺桂梅

第六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年度优秀文艺论著

如何评价1940—1970年代的当代中国与当代文学,在当前的中国社会与知识界仍是引起广泛争议的问题。本书历史性地分析了制约着1940—1970年代中国及其文学实践的现代化、社会主义革命、民族主体性建构的不同面向,强调了当代中国作为一种“国家”形态的独特性及其文学实践的复杂层面。这对于摆脱主观性的价值判断,而从具体的社会—历史结构关系中理解当代中国文学的实践史,具有针对性的现实意义。特别是联系到当前知识界对于“中国道路”“中国经验”问题等的讨论,更具有特殊意义。

09

《几多心影:叶嘉莹讲十家词》

作者:叶嘉莹 著

萧丽 书

2022年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出版物

本书是词学大家叶嘉莹近几年在北京、天津两地所做演讲的整理稿,讲述唐五代至清代十位词作名家温庭筠、韦庄、冯延巳、李煜、晏殊、欧阳修、柳永、苏轼、辛弃疾、朱彝尊作品的风格特色及其所传达的感情品质。作者结合他们生活的历史背景、生平经历、性格学养、艺术才能,从发挥作品的感发力量入手,为读者传达出词中生动、细致的生命与内涵。其中部分词作,由书法家萧丽手书,作为精美图片插入书中,将中国古典诗词与书法作品结合,使读者更能体会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10

听李四光讲故事系列科普图书之《听李四光讲古生物的故事》《听李四光讲宇宙的故事》《听李四光讲地球的故事》

作者:李四光纪念馆

2021年自然资源优秀科普图书

《听李四光讲古生物的故事》

本套丛书紧密围绕我国著名科学家、新中国首任地质部部长李四光先生撰写的科学普及读本——《天文·地质·古生物》中相关内容,结合百余幅生动活泼的手绘插图,将博大精深的知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娓娓道来。

11

《变态心理学》

作者:钱铭怡

2022年度北京大学优秀教材

本书围绕异常心理现象进行描述,对其如何进行诊断,不同理论模型对各种异常心理现象成因的分析和解释,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治疗等内容都进行了介绍。本书将通过对案例的描述、分析与解释、治疗要点的提供等,使读者对不同异常心理现象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并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对新近研究进展的说明,使读者对某一异常心理现象的了解更为深入;此外,本书将汇集国内外最新研究资料,突出心理学对异常心理现象的研究、治疗方面的贡献,使读者真正了解什么是变态心理学研究的重点内容。 本书反映变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分支科学的特点,突出近期变态心理学研究所得到的最新成果。通过阅读使学生对什么是正常,什么是异常以及什么是健康的心理状态有清楚的认识和了解,为广大专业工作者提供一本有益的参考书。

12

《材料力学(第三版)》

作者:殷有泉 励争

2022年度北京大学优秀教材

本书按照综合大学力学专业的教学要求,系统地介绍了材料力学的基本内容。本书以一维结构为纲,以弹性变形为主展开讨论,建立了一个在内容上少而精的材料力学体系。全书重点突出,层次清晰,基本概念叙述严格准确,理论推导严谨简练。

本书是作者在北京大学力学系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并参照国内外优秀教材撰写而成的,它是读者掌握材料力学基本知识,进而学习固体力学的有关后续课程的一本极为有益的启蒙课本。

本书可作为综合大学力学专业本科生的教材,也可作为某些偏理的工科专业的教学参考书。

13

《概率与统计(第二版)(概率论分册、统计学分册)》

作者:郑忠国 陈家鼎

2022年度北京大学优秀教材

本书系统论述概率和统计的概念、方法、理论及其应用,不仅提供了这个学科领域的基本内容,而且叙述了在日常生活、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及经济管理等各方面的应用例子。本书恰当处理了逻辑严谨性与生动直觉的辩证关系,使学生既有严谨的抽象思维能力,又对随机现象具有直觉想象力;认真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应用举例贴近时代生活。

本书第一版自出版以来得到了读者的广泛好评,本次修订保持了第一版的特色,并把全书分为概率论分册和统计学分册,以迎合目前许多高等院校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分为"概率论"课程和"数理统计"课程的需要,其中概率论分册强调了随机现象在社会生活和科学技术中的广泛性及所具有的内在规律,统计学分册则强调了其数据处理的功能。

14

《高级财务管理(第三版)》

作者:陆正飞 朱凯 童盼

2022年度北京大学优秀教材

本书是高校会计与财务管理专业本科生以及专业硕士适用教材。第二版于2013年9月出版,累计销售2万余册。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着重介绍和讨论现代公司财务的核心理论与实务问题,下篇着重介绍和讨论公司购并与重组中的财务问题。

本书充分总结国内外学术研究成果,全面吸收我国公司财务实践经验,所反映的财务管理思想具有深厚的中国特色,而不再是机械传播西方发达国家的财务思想、理论和经验。

第三版根据最近几年财务理论和实务的发展,以及作者对相关问题理解和认识的变化,修改了上一版中已不符合当前社会经济环境和法律制度的内容,更新、增补了部分数据与案例。本书配套教辅包含PPT、习题参考答案以及案例分析要点,以方便教师教学。

15

《广义相对论》

作者:陈斌

2022年度北京大学优秀教材

本书首先介绍了狭义相对论和闵氏时空的相关内容,并对狭义相对论与电动力学的关系作了阐述。接着,本书讲解了广义相对论所需的数学知识,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爱因斯坦引力场方程。之后,本书讲解了史瓦西时空和对广义相对论的一些经典检验。特别地,本书对于黑洞和引力波都以专门章节做了探讨。在最后,本书还介绍了宇宙学的相关知识。

本书是讲解广义相对论的教材,适用于物理、天文等院系的高年级本科生以及理论物理、引力、宇宙学、天体物理等领域的研究生。

16

《基础菲律宾语(第一、二、三、四册)》

作者:吴杰伟 史阳

2022年度北京大学优秀教材

基础菲律宾语(第一册)主要包括菲律宾语概况、语音和课文三部分,第一课概况主要介绍了菲律宾语的发展过程,使学生对菲律宾语的总体特点有所了解。语音部分共有四课,按照由浅入深、难点分散的原则编写,每课主要包括发音部位讲解、发音难点分析、发音练习、语音辨析等部分组成。从第六课到第十五课是课文部分,以对话和短文为主,包括课文、注释、语法、练习和课外阅读。其中的语法部分既和课文相联系,又具有很强的系统性。

基础菲律宾语(第二册)共计15课内容,每课分为课文、对话、单词表、注释、语法、练习和课后阅读几个部分。教材主要针对初步掌握了菲律宾语发音技巧和语法规则的低年级本科生,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菲律宾语词缀、主被动语态、小品词使用规范等重要语法现象。

基础菲律宾语(第三册)共计15课,主要特点是极大的增加了阅读量,每课分为前半部的精读部分和后半部的泛读或补充阅读部分。

基础菲律宾语(第四册)相较于菲律宾语系列基础教材的第一至三册,是整套基础教材的最后一本,完成学习后基本实现了语言学习的全面掌握。本册教材旨在扩大了阅读量和词汇量,介绍了更多复杂的语法现象,课文整体上提高了难度,以适应中高年级学习的需要。

17

《空间计量经济学(第二版)》

作者:沈体雁 于瀚辰

2022年度北京大学优秀教材

空间计量经济学创造性地处理了经典计量方法在面对空间数据时的缺陷,考察了数据在空间上的关联,已成为空间综合人文学和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理论与方法。

本书以空间计量经济学理论为主、案例分析为辅,系统介绍了空间计量的基本理论、基本模型及前沿方法,包括空间数据、空间效应、空间回归模型、贝叶斯空间模型、面板数据、空间滤波、地理加权回归。新版加入了大量计量模型的推导和解析,使相关概念的表达更为明确,易于理解。此外,前沿模型的引入便于读者学习和应用目前的新方法。

18

《理论力学》

作者:刘川

2022年度北京大学优秀教材

2022年度北京高校“优质本科教材课件”教材

本书以作者多年在北京大学物理学院讲授理论力学的讲义为基础,修订补充而成。本书内容包括:质点运动学、刚体运动学、质点动力学、质点组动力学、刚体动力学、虚功原理、达朗贝尔原理、拉格朗日方程、微振动、哈密顿正则方程、力学中的变分原理等内容。

本书作为面向物理专业的理论力学教材,在对传统牛顿力学进行介绍之后,特别强调了对后续高等课程以及研究工作非常重要的分析力学内容。这些内容是经典物理学的基础,而且是理解高等量子力学、量子场论等当代物理学主流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

19

《美国文化与社会十五讲(第二版)》

作者:袁明

2022年度北京大学优秀教材

在中国现代化的道路上,美国因素具有全方位的影响。深入了解美国,是一代代为中华崛起而奋斗之士的无法回避的课题。本书就众多大学生所普遍关心的美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诸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讲解,介绍了美国特色,堪为“中国人看美国”提供一个全面新颖的视角。本次出版修订版,作者删去了内容陈旧的部分,增加了近年新的研究成果。

20

《数值最优化方法》

作者:高立

2022年度北京大学优秀教材

本书对非线性的无约束优化问题和有约束优化问题,给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的数值方法,并进行算法的理论分析,给出算法的数值试验结果。具体内容包括:解无约束问题的梯度型方法、牛顿方法、拟牛顿方法以及最小二乘方法;有约束问题的最优性理论、罚函数方法、二次规划问题以及序列二次规划方法。

21

《唐诗宋词十五讲(第三版)》

作者:葛晓音

2022年度北京大学优秀教材

唐诗宋词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杰出代表,标志着诗和词这两种诗歌样式的全盛时期。本书截取中国三千年诗歌史上瑰丽辉煌的唐诗宋词,通过对其发展演变的描摹,对其诗歌潮流嬗变的阐释,并结合对李白、杜甫、苏轼、李清照等杰出诗人词人作品的分析,全面展示了唐诗宋词的风貌与流变,展现了中国文化精神中最绮眩精微的部分。本次出版第三版,核校了全部引诗引文,规范了版本,纠正了讹误,并增加了近年来新的研究成果,尤其对诗词文本的阐释更加细致、深入,更具阅读吸引力。

22

《乌尔都语基础教程(第一、二、三、四册)》

作者:孔菊兰

2022年度北京大学优秀教材

本书为北京大学乌尔都语专业基础主干课教材,从发音起学习,讲解语法、词汇,循序渐进地学习语言知识。

23

《心理与行为科学统计(第二版)》

作者:甘怡群 张轶文 郑磊

2022年度北京大学优秀教材

本书主要讲述行为科学(重点是心理学)中使用的统计知识,内容涉及描述性统计、简单的假设验证、多元统计和统计建模等。全书共分5个部分:1、描述性统计;2、推论统计;3、多元统计;4、以结构方程为例,介绍统计建模的过程;5、介绍“新统计”的基本思想。本书特色在于:(1)没有深奥的数学公式,题目尽量用简单的数据,消除学生对相关数学知识的恐惧。(2)将统计与具体的研究情境相结合,向读者传递如何针对具体研究运用适宜的统计方法的信息。(3)在理论方面,吸收西方心理学界新近的统计理论方法,反映学术界新动态。(4)试图将高等统计的一些重要内容,包括应用软件包SPSS输出结果,以较通俗的方式介绍给读者。(5)书末配有10套综合练习题,供读者自学之用。

24

《英美刑法》

作者:郭自力

2022年度北京大学优秀教材

《英美刑法》以国外最新论著为依据,以英、美刑法通说体系为主干,介绍英美刑法的概念和沿革、英美刑法的渊源、合法性原则、犯罪的概念和分类、犯罪的构成要素、刑事责任、辩护事由、不完整罪、共同犯罪、刑罚的基本理论、刑罚种类、刑罚裁量、刑罚执行、刑罚消灭、侵害生命的犯罪、伤害身体的犯罪、风化犯罪、侵犯财产罪、交通肇事罪、诽谤及相关犯罪、妨害公共秩序的犯罪、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危害国家管理的犯罪、计算机犯罪、毒品犯罪和洗钱罪等英美刑法中的重要犯罪等内容。全书共23章,着力反映英美刑法的近况,注意保持英美刑法的务实风貌。

25

《中国古代小说史叙论》

作者:刘勇强

2022年度北京大学优秀教材

本书是结合作者多年从事古代小说教学与研究的经验而编写一部适合本科教学的中国古代小说史。

26

《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

作者:韩茂莉

2022年度北京大学优秀教材

大地是人类生存的根基,也是人类活动的舞台,人类依托大地、利用大地、改造大地的行为,成为地理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历史地理是研究往昔的地理,《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涉及历史地理研究的主要领域--疆域、环境、政区、农业、交通、军事、城市等,对这些领域的基本问题及其历史发展进行了梳理和介绍,是了解中国历史地理很好的入门书。

27

《宗教学是什么(第二版)》

作者:张志刚

2022年度北京大学优秀教材

本书以通俗浅显的语言介绍了宗教学这门新兴的、交叉性或综合性的人文学科。为了捕捉宗教学这门年轻学科特有的“少年思想气象”,作者没有面面俱到,而是别有新意地浓笔重书“几个理论分支”和“一个核心问题”。“几个理论分支”:宗教人类学、宗教社会学、宗教心理学、宗教语言学和宗教文化学;“一个核心问题”:宗教的本质是什么?前者彰显了宗教学海纳百川的学科气象,后者揭示了宗教学精微幽奥的学科深度,可以说,一部宗教思想史就是为了回答这一问题而书写的。

此版在版式、文字上做出适当修订,插入80-100幅图片。

28

《组合数学》

作者:冯荣权 宋春伟

2022年度北京大学优秀教材

《组合数学》一书既涵盖了对学科内各个主要领域的介绍,包括组合计数、组合设计、集合理论、图论以及组合中的概率方法等;又精练新颖,富有时代气息。

29

《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

作者:杨萌柯 周晓光

2022年度北京高校“优质本科教材课件”教材

本书包括概述篇、理论篇和应用篇三大部分,共13章。概述篇阐述了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理论篇阐述了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基础、电子商务物流基本功能和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的作业流程;应用篇阐述了电子商务运营与网站建设推广、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与配送中心、仓储管理与库存控制、装卸与运输管理、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信息技术、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信息系统、智能物流终端快递柜和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的发展趋势等内容。

30

《机器人引论——魅力无穷的机器人世界》

作者:谢广明 李宗刚 夏庆锋

2022年度北京高校“优质本科教材课件”教材

本书全面系统介绍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历史、应用状况和发展趋势,是一本知识丰富而全面的机器人学入门教材。其内容重点不放在机器人的具体技术细节上,而是结合具体例子,深入浅出的讲解机器人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本书可以作为高等学校理工科专业学生入门课程的教学用书,也可以作为所有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课程教材,还可以作为广大机器人爱好者的科普参考书。具体内容包括: 什么是机器人、古代机器人、 军事机器人、 工业机器人、农业机器人、 家庭服务机器人、医疗服务机器人、 娱乐服务机器人、 教育服务机器人、仿生机器人、仿人机器人、赛博格系统、 纳米机器人、群体机器人、智能人机交互以及其他机器人新技术,此外还讲述了机器人竞赛的相关内容。

31

《中国法律史讲义》

作者:李启成

2022年度北京高校“优质本科教材课件”教材

本书分上下编共计十六讲,系统论述了中国近五千年的法律发展历史,全面阐述了法律史学科的基本理论和主要内容。有别于以往的法制史教材,该书融制度史和思想史于一体,按照专题形式进行讲授,且书中大量引用了古代文献资料,并做了言简意赅的解释,非常有利于学生自我学习。该书的出版,一方面为目前的法制史教材市场,带来了一股清流,另一方面这种讲授式教材,尤为适合学生自我学习,以及普通读者了解中国法制史。

32

《中国哲学十五讲》

作者:杨立华

2022年度北京高校“优质本科教材课件”教材

中国古代哲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史上涌现出了众多的思想家、流派,在世界哲学之林中具有独特的地位。本书不过分纠结、拘泥于分析框架,而是遴选出中国哲学史上代表性的人物和论题,以建立中国文化的主体性为基本依归,以流畅、通俗的语言勾勒出中国哲学的基本框架,梳理出问题线索,帮助学生在尽快建立起关于中国哲学的知识地图,提供思想锚点,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稳固的基础。

本书选择中国古代十五位有代表性的哲学家,对他们的哲学体系做了整体性的阐发和揭示。作者从每一位哲学家的根本问题出发,明确其概念内涵及问题的具体指涉,呈现出其思想展开的固有脉络和结构。作者对中国古代哲学问题、哲学家的思想路径的深入挖掘,以及对隐藏在基本哲学洞见背后的思考和论证过程的强调,对于我们今天理解中国古代哲学是极具启发的。

33

《艺术的祛魅与艺术理论的重构》

作者:周计武

江苏省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本书在现代性语境中以观念史的方式探讨了现代主义、先锋派、后现代主义、当代艺术等艺术思潮,辨析了艺术的自主性、纯粹性、新之崇拜、形式的非人化、艺术的先锋性与当代性等现代艺术观念,以及艺术“祛魅”论、艺术体制论、现代主义终结论等前沿话题。

本书内容包括导言、正文和结语。导言从话语理论的视角,在艺术思想史的视野中,回应了“不是艺术的艺术品”难题,揭示了艺术的古典话语、现代话语与当代话语之间的差异性。正文第一部分集中讨论了艺术“祛魅”的现代性文化逻辑,尤其是现代艺术观念转型的深层动因、症候及其形式特征。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了现代艺术观念的生产与再生产,现代艺术范式的内在张力,先锋派的文化悖论。第三部分在后现代转向的学术视野中,辨析了艺术的危机及其深层次的社会根源,重点讨论了先锋精神的衰落、美学阐释的困境与当代美学价值的危机。第四部分深描了当代艺术在理论旅行中的语境错位,考察了中国当代先锋艺术的运作机制、形象类型及其表征模式。在结语部分,本书在西方艺术史的叙事逻辑之中,进一步探讨了当代艺术的表征策略与话语范式。

本书系统反思了艺术终结之后的艺术表意策略、形式实验与美学阐释的危机,旨在重构具有中国人文底蕴的艺术理论体系。

34

《艺术理论与空间实践》

作者:童强

江苏省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本书集中讨论了艺术与空间这两个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实践领域的变革创新可能性。不仅阐发中国传统思想史上道、理、礼乐等重要概念以及相应的空间实践形式,探讨共同体艺术对后世艺术形态以及士人群体精神性的影响,而且还讨论了艺术与空间这两个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实践领域开拓的可能性。

35

《实用法律基础(第二版)》

作者:韩冰

首届辽宁省教材建设奖省级优秀教材(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类)

本书重点讲解非法律专业学生亟需掌握的最实用的法律基础知识,具体包括法学基础理论、宪法、行政法、刑法、民法、婚姻法与继承法、合同法、经济法、诉讼与仲裁等九个方面;在每一个部门法部分,又从最基本的概念入手,依次介绍了每一个部门法的法律原则和法律规范等。

为增加可读性,本教材章前设有案例导入和重点提示,章后设有简答题和案例分析。此外,教材中还设置了举案说法、议一议、案例讨论、法律提示、知识链接、法律词典等小栏目,既关注了近年来有重大影响的法学案例,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又使教材的内容得以延伸,体现了交互式的学习,便于学生阅读和自学。

36

《俄汉应用翻译》

作者:安新奎

陕西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本书分应用翻译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翻译实务研究两大部分。应用翻译基础理论研究部分包括应用翻译与科技、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思维与应用翻译的关系,应用翻译过程研究,图式理论与应用翻译,应用翻译标准,应用翻译中如何使用词典和网络资源;应用翻译实务研究部分包括科技文本翻译、事务性文本翻译、对外宣传文本翻译、应用翻译中的语言文化因素、应用翻译批评等内容。本书可对广大俄汉应用翻译从业者的实践提供指导,也可对高校俄语专业的应用翻译教学提供支撑。

37

《百年澳大利亚文学批评史》

作者:彭青龙 等

上海市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学科学术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二等奖

作为世界文学批评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澳大利亚文学批评自发端之初就对欧美“走马灯式”的文学理论热表现出“理性支配”的耽定,对“实用批评”情有独钟,其“开放、多元”的态度、“回归传统和文学性”的诉求与当下“理论异常喧嚣与骚动”的局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经过百年的发展,澳大利亚文学批评呈现出“非此非彼、非原创性杂糅”的特质,所彰显的“以我为主、不跟风、主张多元”的思想值得中国乃至世界文学界借鉴。百年澳大利亚文学批评走向多元化既是其文学内部权力机制转换使然,也是东西方文明互学互鉴和全球化的结果。本书采用宏观叙述断代社会文化语境、中观论述文学事件、微观分析个体批评家思想和比较研究澳洲与英国、美国文学批评差异的方法,有效地做到了理论批评和实用批评的综合平衡和点面结合。

本书旨在通过系统梳理、分析和解读澳大利亚建国百年来重要作家和批评家有关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的论著,全面论述澳大利亚文学理论批评和实用批评所蕴含的社会意识、思想观点和审美标准,揭示其“非此非彼、非原创性杂交”的文学批评本质和特色,探究澳大利亚民族化、国际化和多元化文学批评演变轨迹形成的动因,为中国学者研究文学批评史提供借鉴。

38

《东亚儒学问题新探》

作者:吴震

上海市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学科学术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二等奖

近二十余年来,儒学研究已呈现国际化发展趋向,开辟出“东亚儒学”这一新研究领域。本书紧扣“儒学”“东亚”“日本化”这三个关键词,对东亚儒学、日本儒学以及儒学日本化等历史问题、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有关“东亚”问题的讨论,对“东亚”“东亚儒学”概念的发生历史以及演变历程,乃至晚近“东亚”论述中的复杂面向,进行了全面仔细的介绍和探讨,反映了最前沿的发展成果以及作者的独到见解。第二部分深入德川日本儒学的历史内部,对“儒学日本化”具有典型意义的徂徕学、仁斋学的思想展开了富有创见的研究,同时,对日本独特的心学思想——石门心学及其讲学运动中的“中国因素”等问题进行了仔细的考察,这些研究既吸收了日本学界已有的成果,又具有中国学者的比较视野。第三部分是对现代以来日本学界有关“日本性”问题的探讨,主要透过丸山后期的日本文化研究,在充分肯定丸山思想有关“日本性”问题的思考具有重要学术意义的同时,深度反思了丸山后期提出的“古层—原型”论(又称“执拗低音”论)的史学观点。

39

《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

作者:赵园

第五届“思勉原创奖”

本书关注明清易代之际这一特殊时代中国士大夫的言论、心态、选择,上、下两编各以“话题”和“人物”为切入点,借助大量生动的历史材料,读解知识人的命运,在研究视角、结构方式和学术眼光方面都具有独到之处, 是一部难得的高质量思想史研究著作。1999年初版后获得学界广泛认可和好评,曾获“长江图书奖”,并已转让韩文版权。

40

《美国贸易逆差研究》

作者:刘建江

第十五届湖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本书以国际经济理论为基础,以全球化为背景,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微观与宏观等多个视角,对美国贸易逆差的现状、成因、影响及调整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描述。首先通过对不同时代美国贸易差额的特征分析,对比美国贸易差额的历史与现状,从结构性因素、支撑性因素及政策性因素方面系统地论证分析美国巨额贸易逆差的成因,并进行了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论证了美国贸易逆差与宏观经济运行之间的相关性,美国贸易逆差对其国际竞争力和国际贸易利益的影响。最后通过分析美国贸易逆差的可持续性所面临的挑战,从国际、国内两个不同视角出发,分析美国贸易逆差的调整方向及方法,并提出了中国的应对思路。

41

《语用翻译学:寓意言谈翻译研究》

作者:侯国金

福建省第十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本书如书名所示,是语用学和翻译学的界面研究,进一步夯实了新型跨学科“语用翻译学”(pragmatranslatology,pragmatics-based translatology或pragmatics-based translation studies)的理论基础,建立了语用翻译学的学理及其相关的寓意言谈(metaphorical talk)译观,如隐喻译观、转喻译观、花径译观、拈连译观等,既是语用和翻译的融合,又是翻译理论和实践的融合,因此分别是对语用学和翻译学的发展,更是对语用翻译学的推进。

书中不仅有译理“大翻译”的“形而上”反思,译事“小翻译”的“形而下”思考,更是介于其中的翻译“中格局”的“形而中”探讨。本书但凡译例都有译文对比和译评,而译评的依据便是本书的语用翻译学学理和相关译观,对相关翻译研究和实践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42

《跨学科视域中的当代艺术理论》

作者:李健

江苏省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本书立足于一个跨学科的学术语境,对当代艺术理论所涉及的诸多问题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全书分为上下两编共六章,形成了若干彼此独立又相互呼应的理论议题。上编以艺术理论的当代性为依据,一方面对其演进逻辑进行了多个面向的剖析;另一方面对当代艺术实践给予了较为深入的理论检视,并重点探讨了其中极具理论和实践双重价值的艺术生产问题。下编则聚焦于当代文化实践,在一个更开阔的跨学科视域中解析了视觉文化、大众文化中的若干理论与现实问题。所有这些讨论,一方面以艺术理论的当代发展为核心议题,并在总体上带有显著的跨学科色彩;另一方面则对其在本土语境中的理论效应问题给予了较为深入的反思。

43

《革命的张力——“大革命”前后新文学知识分子的历史处境与思想探求(1924—1930)》

作者:程凯

第五届“思勉原创奖”提名奖

"大革命"前后,"五四"一代文学家、新青年普遍经历了"从文学到政治"的冲击与转变。这一过程不能单向化约为他们被政治吞没、异化。毕竟,新文化运动展开的过程就是其变质与蜕变的过程,正是新文化自身的危机导致了新文化群体从弃绝现实政治转向萌发新的政治意识,创造新的政治实践。然而,"国民革命"蕴含的矛盾最终导致"大革命"失败,并逆向激发了思想文化领域内再一次革命性反思。这新一轮左翼思想革命表面诉诸对"五四"的颠覆却暗含对"五四"方式的继承与深化,即重新批判、定义各种文化、政治、社会、历史、价值观念,打造新的主体形态,来为新的政治实践奠定基础。

本书力图把这一时期的文化实践与政治实践放在一个相互交织、充满张力的框架中加以考察--两者有分有合,互为前提和限度,互相生发与制约--由此试图探求中国革命进程中文化与政治的辩证展开逻辑。在新文学史主脉论题的"重新研究"中,本书堪称代表。

44

《文学修辞学视角下的柳·乌利茨卡娅作品研究》

作者:国晶

天津市第十七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柳·乌利茨卡娅作为俄语布克文学奖得主、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长期以来是俄罗斯当代女性文学的领军人物。当代俄罗斯女性文学是当代世界文学中很特别的存在,它以独特的方式解构了传统所谓“女性文学”的刻板印象,是一场大规模的对当代女性的重新隐喻和象征。

这些创新都直接反映在语言描述、内容结构和时空叙述上表现出的跳跃与无序,给读者和研究者正确解读作品内涵造成很大障碍。20世纪人文研究的“语言学转向”赋予文学的语言学研究以极大的空间。然而由于种种学术壁垒的存在,语言学研究和文学研究的长期分离,本系列专著从语言学视角对当代俄罗斯女性文学展开系统研究的专著,从文学修辞学视角出发,通过文本分析对乌利茨卡娅小说的辞章面貌和作品的整个艺术表达体系进行了整体把握与考察。

45

《植物的“智慧”》

作者:马炜梁 寿海洋

第11届吴大猷科学普及著作奖创作类佳作奖

第十七届文津图书奖推荐图书(科普类)

被子植物来到地球一亿多年,它们在适应多变环境的过程中逐渐生成了多种多样的“智慧”,以至于演化出具有二十多万种、一万多个属、四百多个科的丰富多彩的大群。著名植物学家马炜梁教授近四十年来一直在寻求植物的生存“智慧”,他认为:植物虽然站在原地不动,不能位移,但确实可以主动去找寻异性;植物没有神经系统,但确实有接受刺激的反射弧,能够很快地做出反应;当食叶昆虫噬咬叶片后,植物能分泌一种物质招引昆虫的天敌来保护自己;植物能设计出复杂的传粉路线,让昆虫为它携带花粉;植物有利用环境的能力,能与动物协同进化……在这本趣味盎然、图文并茂的科普著作里,他结合植物分类学、生态学、环境生物学、行为学等学科去理解植物的生存之道,以丰富的实例,结合精美绝伦的微距摄影图片,令人信服地揭示了植物在演化进程中所形成的与根茎叶、花朵、果实与种子等相关的种种“智慧”,证实并丰富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本书是“放下身段做科普”的示范之作。学科融通的大视野、丰富多样的案例、通俗晓畅的语言以及精美绝伦的图片,有助于博物爱好者乃至植物学专业人士深度认知生命的奥秘,并真切感受植物学家的眼光与情怀、问题意识与思维方法。

46

《饥饿:一部现代史》

作者:[美]詹姆斯·弗农

沈凌 译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2021年度著作创新奖三等奖

本书主要阐述了19世纪上半期到20世纪40年代的一百多年时间里,在英帝国的范围内,饥饿含义的变迁以及治理饥饿的现代体系的形成。本书涉及政治学、文化学、社会学、年代学、历史学、地理学等方方面面的内容,用大量的历史材料和史实提供了研究现代饥饿史的新思路。

作者认为,英帝国在改变饥饿的含义和现代饥饿救济制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这一阶段的英国可以作为现代征服饥饿的典范。作者从文化和政治的角度讲述了人们理解饥饿和感受饥饿的显著变化史,追踪了现代人对饥饿的理解的三大转变(神圣观、道德观、社会观),梳理了现代营养史与饥饿史之间的关系。作者认为,对饥饿的理解的转变也促成了治理饥饿的方式的转变,随着各种新观点和新方案的涌现,产生了饥饿的权力观、政治观和消除饥饿的治国方略。随着治理饥饿的现代体系逐渐形成,英国人开始重新反思社会民主和福利国家政治。

-End-

转载及合作请发邮件:scb01@pup.cn

# 往 期 精 彩 回 顾 #

往期推荐

某种程度上“同出一源”的中日思想,为什么如此不同?

《三体》是怎样炼成的?

“追忆”普鲁斯特,拥抱“似水年华”,终于等到这本《普鲁斯特传》

▼点击名片 ⭐标关注我们▼

点赞、在看和收藏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