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关键变量”成为“最大增量”_知识产权_创新_发展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周寿江 许旷 通讯员 李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新征程上,湖北聚力做强科技创新引擎,全力建设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卡脖子”关键技术,加强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促进更多创新成果就地交易、转化、应用。

代表委员表示,勇当科技自立自强排头兵,努力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让科技创新“关键变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王焰新——

激励科技创新 培养拔尖人才

高校是创新第一动力、人才第一资源和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交汇点。

我们要胸怀“国之大者”,一方面牢记初心使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造就一大批能够担当时代重任的拔尖创新人才;另一方面发挥好基础研究主力军作用,努力成为原创成果的策源地,让科技创新“关键变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构建了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教学与科研实践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成立李四光学院、高等研究院、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积极为国家培养更多拔尖创新交叉复合型人才。

建议持续在“高精尖缺”和“卡脖子”技术人才培养上发力,以满足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需要。跳出教育办教育、跳出科技搞科技,积极与其他创新主体互联互通,促进人才链、创新链、学科链、产业链“四链”深度融合。用好科技评价“指挥棒”,更好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创造性。

全国人大代表,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马新强——

产学研用融合 攻克关键技术

湖北创新资源丰富,高层次人才总量居全国第一方阵,高校、科研机构、国家重点实验室、高新技术企业众多。可从顶层设计入手,引导高端人才进入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大潮中去,将个人的理想与国家、地方发展紧密连接在一起。加大政策牵引支持,鼓励校企联合培养工程硕士、博士,支持更多高校设立卓越工程师学院,与企业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队伍。推进荆楚楷模、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向杰出的一线工程师倾斜,提升工程师地位、荣誉感。

建议支持武汉创建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围绕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提升、构建支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协同体系等重要工作先行先试。在创建过程中,华工科技将以打造“行业领先、国产替代、专精特新”产品作为目标,着力强化企业研发部门战略支点作用,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能力聚合,加快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积极解决国家和产业发展需求;进一步扩大产业链“朋友圈”,开展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协同攻克“卡脖子”技术,促进科技成果有效转化。

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首义律师事务所主任谢文敏——

筑牢法治屏障 保护知识产权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打造公平公正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为科技创新保驾护航。

近年来,全省政法机关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全力服务保障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明显。

其中,检察机关成立知识产权检察办公室,全面推进知识产权检察职能集中统一履行试点,部署开展“依法惩治知识产权恶意诉讼”专项监督工作,依法办理知识产权案件。省检察院与省知识产权局等部门会签文件,着力构建“严保护、快保护、大保护、同保护”的工作格局。全省法院强化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司法保护,落实惩罚性赔偿制度,坚决打击专利商标侵权及不正当竞争行为,审结知识产权案件。我省知识产权“三合一”审判机制被国务院办公厅、国家发改委推广。

建议进一步筑牢保护知识产权的法治屏障:规范知识产权执法流程和标准,提高执法效能。深化知识产权审判领域改革创新,进一步提高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质效。积极开展知识产权法律服务,帮助企业提升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意识,营造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氛围。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