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谈父亲马丹林:39人参军,只有他还活着,这不是怕死是智慧_战场_秀才_自己的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在战乱年代,上了战场,生死便要看天、看命。

无论是冷兵器时代,还是枪炮、导弹的时代,战场上都无可避免地会有流血牺牲。

很多人都认为,大丈夫百死报家国,何惧生死?也曾信誓旦旦地说着,若是有天自己上了战场,绝不会做贪生怕死之徒,必将拼尽全力取得战争的胜利。

但是,这些观点从精神上来说,却是可圈可点、令人敬佩,但是,从实际角度出发,却颇有一些匹夫之勇的嫌疑。

要知道,不畏死便会冲动,而冲动在战场上,并不是一件好事。

马未都曾经提到过父亲马丹林上战场的故事,他说,他觉得父亲是位“智兵”。

因为39个人参军,最终活下来的只有他的父亲。

有人看到这里,或许想要口吐芬芳,但是,不妨放我们多了解一些,再做判断。

“秀才”先生马丹林

展开全文

别看马未都现在身价不菲,社会地位极高,他的祖上,其实只是一户普通人家。

但是,一个人的目光长短,确实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家庭和子女的未来。

“大清亡了”,这个网络热梗,被无数人拿来打趣,而马未都的父亲,便是生活在“大清亡了”那个年代。

清朝

1926年,马丹林出生在山东荣成的一个小岛上。

靠山吃山,马家靠水,自然靠着捕鱼为生,这是个辛苦的活计,冒着风雨也就够一家人糊口而已。

虽说不是什么名门望族,但是马未都的曾祖父,眼光却放得很远。

好男儿志在四方,除了上战场,能够体现自身价值的便是读书,于是,曾祖父选择将马丹林送出去读书。

文人简画

文人是最受世人恭敬的,有了功名的人,谁见了都要尊称一句先生。

即便已经没了科考,也不会再有什么状元及第,读书却依然能让人明事理、开眼界。

那个年代,不像如今有九年义务教育制度,读书是一件十分费钱的事情。

为了送马丹林去读书,老爷子几乎算得上是倾家荡产了,接二连三的战乱,想要一家人吃饱饭都实属不易,供养一个读书人,那是要费劲九牛二虎之力的。

好在,马丹林不是个不懂事的,他聪明、灵透,抓住了祖父拼尽全力给他创造的机会。一朝学有所成,马丹林成了全家第一位读书人。

旧社会读书人

虽没有提笔安天下之才,心中的学识教书育人,却还是手到擒来的。

那个年代,普通人家出不了几个读书人的,于是,教书先生马丹林,成了乡里乡亲们都尊敬的人物。

大家觉得马丹林如果再过去,那是一定能考上秀才的,于是便都尊称他“秀才”先生。

受着世人对读书人的礼遇,马家自此成为了书香世家。

清朝秀才

只有学理明事,才能够在无论哪个年代,都能有一席立身之地。

这个意识在当时是很超前的,因为大多数人,想的还是如何吃得饱饭。

不得不承认,很多时候,物质的匮乏,确实会导致精神世界的匮乏。

在满脑子只想着如何吃饱饭、活下去的时候,这个人的人生,便已经算是到了尽头。

读书人

那是一个时代导致的病态难题,马丹林很幸运,他的祖父如此开明,给了他更多的人生可能。

但是,战乱年代没人能够独善其身,即便你有反杜之能,即便你是“秀才”先生。

家仇国恨,哪一桩都比独善其身来的重要,民族危难之际,大义自在心中。

“秀才”与兵

都说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那么,如果是秀才当了兵呢?

马丹林

国之不国,何以为家?战火遍地的祖国,无数儿郎背井离乡、奔赴战场,马丹林便也是其中一个。

日军在我国土地上,曾经大肆为非作歹,套用《出师表》中的形容,那便是“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在1944年,日军的水雷炸死了亲人、乡亲后,拿笔杆子的马丹林放下了笔杆子,扛起了土枪拿起了刀。

不过,终究是个文人,马丹林无论是身体素质还是心里状态,都和一般的汉子有着差距。

民兵旧照

马丹林自己也清楚,以自身的条件来说,要是闭着眼往前冲,那可真是太莽撞了。于是,在有马丹林的战场上,总会出现这样一幕:马丹林总是比别人晚上半秒再冲锋。

就这一点,便让同上战场的战友们,数落得不行,他们认为,马丹林是在贪生怕死。

怕死还上什么战场?躲在家里,继续耍你的笔杆子去吧!

其实也很好理解,大家都热血沸腾地向前冲,只有马丹林总是慢半拍,怕死又迟钝,和大氛围相悖。

解放军旧照

但是,真正贪生怕死之徒,又怎么会选择投笔从戎,上了战场呢?马丹林不是怕死,他是怕自己贸贸然的冲锋,最后只能落得一个枉死的下场。

他上战场,是为了国仇家恨,为了与同胞们一起将外敌击退,而不是,凭着一股子热血,最后马革裹尸,还没杀敌就被敌人先杀死。

所以,他要自己比其他人慢一点,就这一点,便有了无数的可能。

真正的战士不是不怕死,而是明知道自己会死,还要在死前尽可能多地杀敌。

解放军作战

眼看着冲在前面的战友们一个个倒下,敌人的枪炮无情地结束了他们的生命,马丹林心中怎能不恨?

但是,同这些战友一起死容易,他只要举起枪冲到敌人面前无差别扫射,到用尽最后一颗子弹就可以。

可是,那样做的话,又能够杀敌几许呢?

活下去,活下去才是希望,活下去才有逆风翻盘的可能!

马丹林

一同参军的39人,最后只有马丹林这个慢吞吞的秀才兵活了下来。

看起来是怯懦的,但是,马丹林并不是一个逃兵,他只是更明白自己上战场的目的。

那些血洒战场的先辈们,他们是无畏无憾的,而活下来的马丹林,即便日后讲起那段岁月再故作轻松,那刻骨铭心的记忆,却无法抹去。

勇与智

很多人觉得马丹林智有余而勇不足,但是,如果当时换成是我们上了战场,谁能保证自己会做得比马丹林更好呢?

解放军战士

以卵击石并不值得歌颂,明知道自己的短板,在敌众我寡的时候,还要凭着一腔孤勇向前冲,这很鼓舞人心,但是也很草率。

马丹林总是慢上那么一点,然后在这一段时间里,揣摩敌军的真正意图。

这样有计划、有目标的冲锋陷阵,杀敌的成功率显然更高。

战场上瞬息万变,一块掩体的位置,都很有可能改变一场战斗的结局。

解放军作战

马丹林总是会认真地分析地势,然后进行最有效的反击。

所以,这个看起来慢半拍的秀才兵,立功的次数并不比那些勇猛无畏的战士少。

拼不过体力也拼不过兵器,那么灵活的头脑,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都是枪林弹雨里冲出来的,都是九死一生活下来的,这有什么值得诟病和揶揄的呢?

作战会议

“活下来不是为了活下来”,这话听着有些拗口。其实说的就是,活下来不是为了自己能多活一些日子,而是为了靠着多活的这些时间,去杀死更多的敌人。

牺牲从来不是上战场的目的,上战场的目的是杀敌击寇,将祸乱我国的腌疫小人打出去。

在明确了这一点之后,所有的行为,便都会以这一点为中心展开,这便是“智”。

抗日战争后,我国也经历了一段动荡时期。

解放军

无论是1947年5月的孟良崮战役,还是1948年9月的济南战役,还是1949年4月的渡江战役,马丹林都从未缺席。

无论是攘外还是安内,这个被人说着不勇猛的男人,都从未退缩过。马丹林靠着自己的智慧,在保证自己性命不受伤害的前提下,杀敌无数。

谁说上战场就等于死亡,马丹林用自己的每一次战斗结果告诉众人,战斗并不是只有流血牺牲一个选项。

当然,一定会有人说,那些战场上牺牲的先烈们,就不值得歌颂了?

解放军阵地

当然不是!每一位为了祖国抛头颅、洒热血的先烈们,都值得我们尊敬!

他们曾经只是父母的孩子,有的或许才刚刚有了孩子,他们有自己的小家,但是为了祖国大家,他们将生死与儿女私情,全部置之度外。

某篇满分作文中有一段话,大概说的是,这些先烈前辈们,他们上战场的时候,甚至不知道战斗最后会不会取得胜利。

但是,他们却依然孤注一掷,为了守卫祖国,而做好了流血牺牲的准备。

解放军战士们

是的,战争没有结束之前,谁也不知道明天到底是什么颜色的。

可是,为了中国红不被玷污,这些先烈们用血肉筑起了我们新的、不倒的长城。凡是心怀国之大义者,都是我们应该永远铭记并敬畏的。

马丹林只是其中一名前辈,而他有着他的智慧和孤勇,支撑着他这个“秀才”,成了一名合格的士兵。

马未都眼中的父亲

建国后,马丹林被组织安排进了空军总医院当政委,自此落户北京,居住于北京空军五七干校。

马丹林和妻子

国家安定了,马丹林的心也安定了,于是,他迎娶了自己心爱的姑娘。

日子开始有滋有味,夫妻二人孕育三子,一切似乎都在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不过,从马未都的表述中,我们了解到,马丹林在特殊时期,也曾遭到过不小的打击。

不过,由于是骨子里的不服输,马丹林觉得自己没有错,也不会认错。

马丹林

在那段艰难的日子里,马丹林落下了口吃的毛病,不明显但又无法根治。

那是心灵受到巨大创伤后的应激反应,但是给马未都讲过去的那些事的时候,马丹林总是用着风趣幽默的语言,好像从未受到过什么伤害一般。

马未都说,他的父亲不叫“官”,顶多就是一军人,为建设空军奉命进京。

这个投笔从戎的秀才兵,一生有着很多的故事,看过了太多的悲欢离合、烽烟炮火,也见证了新中国的迅速发展,国泰民安。

马未都和好友

回忆到小时候,马未都说,有一年过年,他们兄妹三人就吃了一点黄豆,觉得相当奢侈。

从这一点上,至少可以看出,马丹林并没有因为自己军人的身份,而享受过什么特殊待遇。

说到父亲早年间作战经历,马未都说觉得自己的父亲是一名“智兵”。

这是马未都对父亲最直观、最深刻的印象,他认为马丹林是智慧且勇敢的。

在战场上,求死容易求生难,想要生的光明磊落更难,这的确是需要智慧的,不违背初心、不违背大义下的求生智慧。

马未都

说是慢了半拍,但是,如果不是经过精确的预判,是不可能每一次都靠慢半拍侥幸生还的。

这是一种很多人都不具备的能力,太多的人在气血上头的时候,将生死置之度外。

而这样的决定,最终导致的大多不是什么好下场。能够在战乱中保持理智,这是十分了不起的一件事情。

要知道,想做什么和能做什么中间,是有着一条鸿沟的。

马未都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自己能够做成的事情,一拍大腿便开始去做,最后大多都是潦草收场。

只有认真的分析过,了解过,并且第一时间决策,才能够有不一样的结局。

其实,马丹林的智慧不止是在战场上可以被应用,在生活中也同样有参考价值。

之前国家鼓励“见义勇为”,现在,国家更加倡导的是“见义智为”。

这并不是让人们遇到不平事,或者其他人生命财产受到威胁的时候保持冷漠,而是要看清形式用最科学的方法帮对方脱困。

在看到有人溺水的时候,我们第一个想到的不应该是跳下去,而是自己会不会水。

这么说有人觉得很可笑,但是社会新闻上那感动了无数人的英雄中,真的很多救了人,却失了自己性命的,或者二人都溺水身亡的案例。

现在年轻人大多是独生子女,可以有为,可以智为,却不该为所欲为。

救人要先确认自身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如果没有,什么样的途径会使得对方脱险,才是我们该认真思考的。

希望诸位都能够有勇有智,永远对生命报之以热爱。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