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邵阳市2023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二模)语文试题_掌柜_药片_陛下

本试卷共10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区”。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英国拍的电视剧《安娜·卡列尼娜》,尽管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但我认为基本上是忠实于原著的。但上映以来遭到一些观众的反对,有的说“安娜是破鞋”,卡列宁是“正人君子”。这和有人说“《红楼梦》是吊膀子的书”情况差不多。这反映了某些观众和读者对文艺作品的审美水平还很低,识别能力也很差。这里就有一个文学的启蒙和启蒙的文学的问题。我希望我们文艺理论工作者写一部文学的启蒙书,来提高读者的鉴赏力,使许多优秀作品不致变成卞和献玉那样不被理解,甚至蒙受不白之冤,而让那些趁潮趋时之作仅仅由于其本身迎合猎奇的趣味与别人对它的吹捧而享有虚妄的声誉。

文学需要启蒙,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们对高级读物不能与启蒙的通俗读物一样看待,一样要求。文学作品如果不能诱发读者的想像,使他的想像生动活泼,广泛开阔,并产生一种欲望,要用自己的想像去补充作品中似乎言犹未尽的虚线,那就标志着它的失败。同样,文艺理论如果不能激起读者的思想,引起强烈的求知欲,使他头脑中出现许多从未想到过的问题,并渴望去解决它们,那也标志着它的失败。

过去,有些理论著作对佛学的论述有些简单化,认为佛学只是“迷信虚妄,蠹国殃民”,几乎一无是处。我觉得对佛学不能一概否定,佛学也有经过批判可以吸收的成分。比如鲁迅翻印的《百喻经》和其他一些佛书,其中一些故事如“唾面自干”、“瞎子摸象”等等,今天已成了家喻户晓的格言。我们实际上已受到不少佛书的影响,甚至在生活用语中也有不少成语、词汇来自佛书。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过,辩证法最早见于古希腊人和古代佛教徒的著作。魏晋时代有个著名僧人鸠摩罗什说过一句话,“有似嚼饭与人,非徒失味,乃令呕秽也”,很足以发人深思。把嚼过的饭喂人,既不卫生,也不利于增强人的消化力。理论文字要通俗易懂,但也不能采取嚼烂了喂的办法,使人一览无余,从而造成思想上的惰性,只知就现成、图省力,这不是好办法。因为思想是不能由别人来代替的。

我们要培养读者的思考能力,这和提高人们的精神文明是有关系的。提高精神文明就要善于独立思考,而不能随声附和,必须要有明是非、辨善恶、识美丑的能力。

展开全文

(摘自王元化《文学的启蒙与启蒙的文学》)

材料二:

古代文学历经二三千年,出现过伟大的作家作品,有丰厚的积淀,它的影响是覆盖性、弥漫性的,甚至培养出某种“集体无意识”,很自然化成了民族的审美心理、习惯与思维方式。古代文学传统经过一代又一代长期的筛选和不断地提炼,已经形成有非常稳定、不言而喻的“核心部分”,在民族的记忆和语言中成为某种象征性的建构,特别能得到人们的信奉、敬畏和依恋。如果说古代文学是个“大传统”,相对而言,现代文学还只是个“小传统”。这个新的传统因为时间距离还短,太过“亲近”了,反而缺少像面对古代传统那样的敬畏与信奉。即使事实上现代文学传统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结构的一个向度,并且发挥着切实的规范性影响,我们也可能习焉不察,不见得像对待古典传统那样的尊奉与重视。但现代文学传统也有不同于古代文学传统的地方,那就是仍然处在蓬勃的“生长期”,它的根须更丰茂地伸展到当代生活中,和当代有紧密的血肉联系,却又可能更多地受到现实的左右。

现代文学作为一种新传统已经无孔不入,无处不在,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正在影响和制约着我们的思维方式。最明显的,是以白话文为基础的现代文学语言的确定,这也是现代文学区别于古代文学的最重要方面。现代文学语言适度的欧化加上民间语言资源的吸收,逐步形成了更加适合表现现代人思想情感的文学语言形式与规范。毫无疑问,我们现今所享用的汉语文学语言变革的成果,构成了现代文学传统中重要而又稳定的部分。此外,现代所创造的许多作品,它的文学形象、文化内涵、艺术形式,乃至风格、技巧,许多也已经转化为当代普通社会生活的内容,承载着人们的思想情感,甚至成为某种“共名”。再者,现代文学所形成的新的观念与评判方式,包括对于文学现象的各种“命名”,如“现实主义”“反映”“主题”“思想性”“典型”“教育意义”等等,虽然有的由于频繁使用而变型僵硬,但也有的已经派生出新的含义而成为普适性的概念,至今被批评家乃至普通人所沿用,甚至在中学语文教学的课堂上,也不乏使用这些概念。只不过是,人们似乎总不太在意这些“常识性”的东西,甚至无视这些常常在身边起作用的东西,他们没有意识到这就是新的传统。真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从事现代文学研究者,最好都能想想现代文学作为一种“新传统”的命运和前景,以及我们是否有必要对这个“新传统”做些普及和转化的工作,让我们的专业更多地介入当代社会“文学生活”,也更加接地气,有生气。

(摘编自温儒敏《重视现代文学“新传统”对当代“文学生活”的介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因为拍成电影后存在缺陷,遭到了部分人的诋毁。

B.优秀文学作品像卞和献玉那样不被理解,甚至蒙受不白之冤,缘于文艺工作者没有能及时创作出文学启蒙书。

C.古代文学历史悠久,名家辈出,著作丰富,积淀丰厚,影响巨大,其核心部分非常稳定,因此被称为“大传统”。

D.现代文学时间距离短,尽管与当代生活紧密关联,但人们往往可能习焉不察,忽视其中一些“常识性”的东西。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文学的普及与转化,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完全相同。

B.“唾面自干”、“瞎子摸象”等成了家喻户晓的格言,说明佛学也有值得吸收的成分。

C.无论是高级读物还是启蒙的通俗读物,都要能够诱发读者的想像,激起读者的思想。

D.文学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我国古代文学甚至培养出了民族的某种“集体无意识”。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中秋赏月,忆起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B.某大学科研团队运用大数据分析来解读唐诗宋词。

C.每逢六月高考,众多考点悬挂励志对联激励考生。

D.人们称在生活中遭遇挫折而又自欺欺人的人为阿Q。

4.材料一、材料二的主要论证方法有何不同?请做简要分析。(4分)

5.阅读可以提升国民素养,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在倡导全民阅读的今天,文艺工作者如何做好文学普及工作?请结合上述两则材料简要谈谈你的看法。(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掌勺人

周福泉

夕阳染红了羊望镇,大街上人来人往,好不热闹。这个时辰,店铺生意最红火的,还数朱怀武的“朱记羊肉馆”。

这家饭铺传承祖上手艺,在古镇有了年头。据传,那块门板大的金字招牌,是省城一位名人的墨宝。朱怀武既是厨师又是老板,人称朱掌柜,他的拿手菜是爆炒肚片、红烧禽口、凉拌羊杂。馆子从东山里买来纯正红山羊,煮炖出来的肉,细嫩可口,不腥不膻,羊汤乳白透明。一碗肉汤伴着两张烧饼下肚,可回味三晌。镇上过路客很多,酒足饭饱后,大都舔着嘴唇,竖起大拇指。因此,这家饭铺叫响运河两岸,声誉扩散鲁南十里八乡。

这年秋天,饭铺里来了一位身穿细布长衫的中年男人。只见他落座许久,不点菜,不叫酒,只是品着绿茶,静观满堂的食客。

朱掌柜看此人不俗,过来打招呼。中年男人说,您这羊肉七成出锅,回锅至九成才是绝佳呀。朱掌柜一听是行家,便附和道,您说得有道理,火候就在那一成上。中年男人笑了,转开话题说,您家大公子学贯中西,在省城学界那是大名鼎鼎。可惜呀,二公子痴迷拉魂腔,离家这么久,还是杳无音信。

朱掌柜愕然,这位先生对自家状况竟是了如指掌,便没法接他的话题了。中年男人呵呵一笑,说道,您这百年老店,恐怕是后继无人呀!朱掌柜脸色一沉,像鱼刺卡在了喉咙,这可是他的心病。

中年男人说,老哥,我想盘下这款老匾,如何?朱掌柜笑了笑,没有搭话。中年男人抿口茶,说,您可以出个高价。朱掌柜淡定地摇摇头说,这不是钱的事。中年男人说,您的意思?朱掌柜抬头看了匾额一眼,意味深长地说,这饭铺之所以能支撑三辈人,靠的就是饭铺里有一位掌得稳炒勺的人。中年男人摇摇头,一步三回头地离开饭铺。

眼看朱掌柜年事已高,掌勺力度跌落下来,已颠不出天女散花般的洒脱。这些年,他先后招了五六个伙计,只有两个伙计入了他的眼,他有意收他俩为徒。

李大顺眼勤、嘴勤,脑瓜子好使,遇事一看就透,负责面上的应酬。郭二平手勤、脚勤,但有些迟钝,厨艺不精。两个徒弟在朱掌柜的调教下,炖肉、熬汤都不会出半点差错。掌勺的关键时刻,朱掌柜会靠过来,拿起长勺,啪啪啪敲打三下铁锅沿,舀起六个作料盆里熬好的汤汁,洒进锅里,刺啦一声后,一阵白雾腾起,肉香立刻飘散出去。

朱掌柜拿这两个徒弟当亲儿子对待,兄弟俩学艺三年,明里用眼观察,暗里用脑琢磨,学了师父不少真传。左邻右舍称,有这俩徒弟,朱掌柜的手艺不会失传了。

朱掌柜古稀之年,众亲择日给他祝寿。朱掌柜邀来镇上业内三五好友,说有要事商议。亲朋聚齐,他亲自下厨掌勺,瞬息颠出六道拿手菜,剩余的,交给徒弟料理。

朱掌柜在八仙桌前坐下,看了大儿子一眼。两人对视的瞬间,儿子收回歉疚的目光。朱掌柜叹了口气,知道祖宗传下的手艺不能指望他了。

佳肴上齐,酒过三巡。众位夸赞,不愧名师出高徒。朱掌柜摇摇头,以示谦逊,说,岁月不饶人,这炒勺,我是掌不动了。随即,叫来两个徒弟立在桌旁。朱掌柜看着供奉在案上的长勺,对亲友说,今天,我要把这勺子传授给他们其中的一位。谁是将来的掌勺人,还需各位见证。

大儿子脸色红涨,低垂下头。众长辈面露惋惜,别有深意地点点头。大顺、二平站在师父面前,面色激动,手脚拘谨。朱掌柜对俩徒弟说,香菜是汤锅必不可少的佐料,都是咱后院种植的。种菜和掌勺一样,讲究一个心诚,做到一个心细。你对它使假,它就给你脸色看。

俩徒弟看着朱掌柜,一脸的虔诚,频频点头。

朱掌柜指着长勺说,我给你们每人十粒种子,一个月之后,至少要生出七棵菜苗。谁的苗多、苗壮,今后就由谁来掌勺。

种菜如种庄稼,两个徒弟都不是外行。大顺心细,种子用水浸泡,加少许养料,种在了盆中。二平把盆土松得如案板上的白面,定时浇水施肥。

一个月过去,朱掌柜和众位长辈到齐。大顺端出陶盆,只见六根香菜苗茁壮成长。大顺的脸上却写着不安,他没有达到师父的要求。二平忐忑地抱出一个泥盆,里面连棵苗芽也不见,他沮丧地望着师父。

这时,朱掌柜哈哈大笑起来,脸上溢出欣慰的表情。他上前拉住面红耳赤的郭二平,把长勺郑重地交到他手里。众位长辈脸上一片愕然。

郭二平泪流满面,双膝跪地,给朱掌柜连磕了三个响头。李大顺喃喃低语,师父,我的苗……

朱掌柜笑着掏出一把种子,右手捏出几粒,轻轻捻压,碎成油末。他说,做人,还是憨厚些好;做生意,讲究的就是诚实。

众人恍然大悟。

李大顺回到家,沮丧地对中年男人说,爹,你明知他在种子上做了手脚,都是煮熟的,压根生不出苗来,却给我换成咱家的种子。你盘店的心太急切了,咱是聪明过头了啊。中年男人仰天长叹,天意呀。

“朱记羊肉馆”生意一直红红火火。羊望镇的人都说,那位白发苍苍的朱老板很实在。有人抬杠说,他不姓朱,他是郭二平。

(有删节)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年男人首次出场,要盘下羊肉馆,朱掌柜笑着拒绝了,他要把绝活留给“掌得稳勺”的传承人。

B.朱掌柜本希望把朱记羊肉馆掌勺人的技艺传给自己的儿子,但两个儿子都不愿意,只能传给徒弟。

C.中年男人仰天长叹,说天意呀。他是在叹息自己虽然精心谋划,但最终还是没能逃脱被骗的命运。

D.当长勺交到郭二平手里时,他羞愧难当,没想到是这个结果,因此泪流满面,跪地连磕三个响头。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描写羊望镇上生意场景,推动了情节发展,展现了当地的饮食风俗文化,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B.小说通过动作、语言、心理、神态等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朱掌柜技艺高超、精明稳重、勤勉实在的形象。

C.小说描写了大儿子表情变化的细节,揭示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体现了朱掌柜对儿子的理解和宽容。

D.小说多处运用对比手法,在同中年男人、儿子和徒弟的对比中塑造朱掌柜,从而凸显其“掌勺人”形象。

8.小说在“众人恍然大悟”处即可结束,作者在文中画横线处添加了李大顺和中年男人的对话,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6分)

9.小说结尾,“羊望镇的人都说,那位白发苍苍的朱老板很实在。有人抬杠说,他不姓朱,他是郭二平。”你认为这位老板姓朱,还是姓郭?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吕陶,字元钧,眉州彭山人也,徙居成都。举进士,为绵谷簿,复举制科,试秘阁。会王安石新用事,陶对策有“愿陛下不惑理财之说,以慰生民;不闲老成之谋,以结公卿:不兴疆场之事,以怀夷狄”之语,策入四等。安石颇不悦,乃以为通判蜀州。

知彭州,李杞、蒲宗闵以使事入蜀,议榷茶。陶论:"茶园本百姓两税,土地不产五谷,惟种茶,岂可于两税之外立法,更榷其茶?如此则民困矣!"

哲宗即位,除殿中侍御史,上疏论:"蔡确、韩缜、章惇,昔日负先帝,今日负陛下,愿罢出,以正朝廷。"于是相继皆罢去。论保甲、青苗之法,坊场河度之弊,与其它欠负蠲除未尽者,皆罢之。又言:"今聚敛之害虽除而浮冗之费未节他时所入不足以备所出不免复过取于民矣愿加裁省"苏轼撰策题,朱光庭弹轼议议先烈,陶奏曰:"台谏为天子耳目,当徇至公,不可假借事权以报私隙,轼素疾程颐,所以光庭为颐报怨,臣恐朋党之弊,自此起矣。”迁左司谏,上疏论:“韩维援引亲旧,分布要近,方太皇太后垂帘,不宜大臣如此专恣。"维出。

御史张舜民乞寝西夏封册,坐左迁,台谏上章营救。陶曰:“舜民之言,实不可行。”遂为台谏所攻,除京西路转运副使,改梓州、成都府路,召为右司郎中,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使契丹,还拜给事中。哲宗亲政,陶上疏曰:“太皇太后保佑圣躬,于今九年,陛下深知本末,尊而报之,皆用其至。然臣于此时,犹以无可疑为疑,不必言为言,愿陛下听之。盖自太皇太后垂帘,屏黜凶邪,小人不能无憾,万一或有奸邪不正之言,上惑圣听,谓太皇太后斥逐旧臣,更改政事,今日陛下既亲万几,则某人可复用,某政宜复行,此乃治乱之端,安危之机,君子小人消长之兆,在陛下察与不察耳。”

坐元祐党落职,再谪分司衡州居住,元符三年大赦北还,提举玉局观,知邛州,复集贤殿修撰,知梓州,遂致仕,卒年七十七。

(节选自《东都事略·吕陶传》)

10.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聚敛之害/虽除而浮冗之/费未节他时所入/不足以备所出/不免复过取于民矣/愿加裁省/

B.今聚敛之害虽除/而浮冗之费未节/他时所入不足/以备所出不免复过/取于民矣/愿加裁省/

C.今聚敛之害/虽除而浮冗之/费未节他时所入不足/以备所出/不免复过取于民矣/愿加裁省/

D.今聚敛之害虽除/而浮冗之费未节/他时所入/不足以备所出/不免复过取于民矣/愿加裁省/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策,科举考试将其作为殿试的主要内容。策问与对策分别指出题和应试,其内容主要关涉治国安邦、国计民生。

B.榷茶,是始于唐代、兴于宋代、衰于清代的一种茶叶专卖制。榷茶制与朝廷的经济、军事以及政治意图有很大的关联。

C.致仕,亦作“致事”。指古代官员辞官回家。《礼记》有“大夫七十而致事”之说。乞身、乞骸骨、乞寝等均含辞官之意。

D.万几,古代指帝王日常处理的纷繁的政务,后来泛指执政者处理的各种政务。“万机”同“万几”,如“日理万机”。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对策中,吕陶提出三点看法,希望陛下不被理财的言论迷惑,不嫌弃老成的谋略,不发动战争,触怒刚刚掌权的王安石,被贬为蜀州通判。

B.吕陶担任殿中侍御史时,上书罢黜辜负先帝和哲宗的蔡确等人,以匡正朝廷。议论保甲法、青苗法、市场河渡税收弊端的官员等也被罢黜。

C.朱光庭弹劾苏轼非议先辈功业,吕陶认为朱光庭是公报私仇,违背了台谏官应秉承公正奏议政事的原则,担心从此可能出现朋党之争。

D.哲宗亲政,深知太皇太后在过去一直护佑自己。吕陶还是担心奸邪小人的言论会迷惑圣听,希望哲宗能够明察秋毫,以维持国家安稳局面。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韩维援引亲旧,分布要近,方太皇太后垂帘,不宜大臣如此专恣。(4分)

(2)陛下深知本末,尊而报之,皆用其至。(4分)

14.吕陶关注民生,体恤百姓,在财政上的建议是什么?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豆叶黄

赵彦端

粉墙丹槛①柳丝中,帘箔②轻明花影重。午醉醒来一面风。绿葱葱,几颗樱桃叶底红。

[注]①槛:窗户下或长廊旁的栏杆,一作“柱”。②帘箔:用竹子或芦苇编成的方帘。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选取粉墙、丹槛、垂柳等意象,描绘出轻风拂柳,粉墙丹槛时隐时现的画面,意境清幽恬淡。

B.“帘箔轻明花影重”意思是词人处于帘内,透过方帘看到花影重叠,景物朦胧,而不清明可辨。

C.第三句点明了时间,词人午睡醒来,被一阵风吹走了醉意,此处用“面”来修饰风,颇具意味。

D.这首词笔法清新,不用典故,不加藻饰,明白如话。词句明净自然,却又玲珑精巧,生动有致。

16.“绿葱葱,几颗樱桃叶底红”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白居易著有绝句《夜筝》一诗,其中“弦凝指咽声停处”是《琵琶行并序》中“______,_____”两句诗的化用。

(2)《石钟山记》中,苏轼对李渤观点存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3)对诸葛亮功绩和才德的溢美之词,在唐宋诗词中屡见不鲜,如“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从唐古拉山的一泓清泉发端,穿巴山蜀水,越云贵高原,过荆楚大地,入江南水乡。全长6300公里的长江承西启东,接南济北,通江达海,干流流经全国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滚滚长江水,孕育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雕琢并塑造了祖国各地千差万别的地表形态和神州大地丰富独特的自然环境。

这里,有名城—位于重庆奉节城东的白帝城,因三国时期蜀主刘备托孤而___①___。

这里,还有名楼—临江而建的黄鹤楼,见证了这条___②___的黄金水道上古往今来多少迎来送往和离愁别绪?

万里长江,滋养了世代的中华儿女,也陶冶了无数的风流人物。他们在这里开启哲思,更在这里开辟壮举,谱写了___③___的壮丽史诗。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要求句式整齐,语序合理。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大多数药物片剂都是白色的,这是为什么呢?

药片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即药品有效成分和药用辅料。一般药片里的有效成分只有几毫克,___①___,其有效成分和辅料之间的比例差不多可以达到1∶100。由于药片大多呈现出来的是辅料的颜色,而辅料多数是淀粉。当然,药品的辅料还有很多种,但大多数辅料跟淀粉一样,都是白色的。因此,___②___。

为什么药品的辅料要用淀粉?主要在于淀粉可以帮助药物有效成分粘在一起。吃过玉米糊糊的人都知道,淀粉有黏性,因此,___③___,可以让其有效成分黏合在一起形成一粒药片,而不是一堆药粉。这也是为什么吃药片要配水。因为,喉咙如果不润湿,淀粉富含药片可能会粘在你的上腭或喉咙处。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选项修改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喉咙如果不润湿,淀粉富含的药片可能会粘在你的上腭或喉咙处。

B.喉咙如果不润湿,富含淀粉的药片可能会粘在你的上腭或喉咙处。

C.如果不润湿喉咙,富含淀粉的药片可能会粘在你的上腭或喉咙处。

D.如果喉咙不润湿,淀粉富含的药片可能会粘在你的上腭或喉咙处。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树的枝头鲜花盛开,绿叶葱翠,一阵风吹过,发出“哗啦啦”的声响,清脆悦耳,但古人造字时却叫它“末”。

树根埋在地下,朴实无华,寂静无声,但古人造字时却叫它“本”。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年邵阳市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1.D (A“诋毁”一词不当。B“缘于文艺工作者未能及时创作出文学启蒙书”错,作者认为“许多优秀文学作品像卞和献玉那样不被理解,甚至蒙受不白之冤”是因为“某些观众和读者对文艺作品的审美水平还很低,识别能力也很差。”C 强加因果。称古代文学是“大传统”只是相对“现代文

学”而言的)

2.C (原文在材料一第二段,启蒙的通俗读物不一定要求激起读者的思想。)

3.B (材料二的观点是:(新旧)文学传统,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

面,正在影响和制约着我们的思维方式。而B选项说的是科技进步对古代文学研究的影响,与材料二观点不符)

4.(4分)材料一主要采用举例论证。第一段举《安娜·卡列尼娜》和《红楼梦》被贬损的事例,表明亟需提高读者的鉴赏力。第三段举佛书中的一些故事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格言的事例,表明佛学也有经过批判可以吸收的成分,不能一概否定。(2分)

材料二主要采用对比论证。第一段从时间距离、影响力、成长潜力等多方面对古代文学传统和现代文学传统进行对比。(2分)

5.(4分)①做好文学启蒙工作,提高读者的鉴赏力。

②培养读者独立思考的能力。

③培养和加强读者对文学传统的信奉、敬畏和依恋的意识。(每点1分,答出3点给4分)

6.B (A“中年男人首次出场,要盘下朱记羊肉馆”不当,原文是“中年男人说,老哥,我想盘下这款老匾”;C“最终还是没能逃脱被骗的命运了”错,原文有“爹,你明知他在种子上做了手脚”这句话,表明没被骗。D 郭二平更多的是感激师傅的栽培和器重)

7.A (开头的场景描写,没有推动故事情节的作用)

8.(6分)①丰富了小说的内容,达到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2分)

②前后照应。既揭示了中年男人的身份,又呼应了李大顺端着香菜苗出场时的不安。(2分)

③深化了小说主题。做人要诚实、憨厚,不要耍小聪明。(2分)

9.(6分)示例一:老板姓朱。

①小说最后郭二平做了掌勺人,但是老板还是姓朱。(2分)

②“朱记羊肉馆”仍是店铺的金字招牌。(2分)

③“朱记羊肉馆”生意一直红红火火,是因为郭二平继承了朱掌柜的高超厨艺和诚实品格,朱掌柜的影响深远。(2分)

示例二:老板姓郭,他就是郭二平。

①郭二平被朱掌柜定为掌勺人,也会成为店铺老板。(2分)

②朱掌柜两个儿子不愿学厨,只能由郭二平做店铺老板。(2分)

③“朱记羊肉馆”生意能一直红火,原因是郭二平不只是继承了朱掌柜事业和精神,更是将其发扬光大了。(2分)(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10.D (原文断句是:今聚敛之害虽除,而浮冗之费未节,他时所入,不足以备所出,不免复过取于民矣,愿加裁省。)

11.C (乞寝是请求停止之意)

12.A (“不嫌弃老成的谋略”错,应是“不闲置(搁置)年高德重者的谋略”。“被贬蜀州通判”错,应是“让他做蜀州通判”,不是被贬)

13.(8分)(1)韩维提拔亲信故旧,安插要员近臣,正值太皇太后垂帘听政,大臣如此专横跋扈不应该。(“亲旧”1分,“要近”1分,句意2分)

(2)陛下深知事情的经过、原委,尊敬她,报答她,都用心到极致。(“本末”1分,“至”1分,句意2分)

14.(3分)①希望陛下不被理财的言论迷惑。(1分)②不征收茶叶专卖税。(1分)③裁减开支。(1分)

15.B (这句话的意思是,因为帘箔轻明才能看清外面花影的重叠,但景物却不朦胧,而是清明可辨的)

16.(6分)①词人放眼望去,满目葱翠,为绿陶醉,感到生命的可爱美好;又意外发现几颗鲜红的樱桃掩映于绿叶之下,欣喜之情溢于言表。(3分)②叠词“葱葱”,点染出树叶苍翠茂盛,颇具生机。数量词“几颗”流露出词人闲适安逸之情。“红”“绿”相映,色彩鲜明,景物清灵秀俏,极富画面之美。(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3分)

17.(6分)(1)冰泉冷涩弦凝绝 凝绝不通声暂歇

(2)石之铿然有声者 所在皆是也

(3)示例一: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示例二: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示例三:功盖三分国 名成八阵图(每空1分)

18.(3分)示例:①名声大噪(1分)②奔流不息(1分)③气吞山河(1分)

19.(4分)雕琢了祖国各地千差万别的地表形态,塑造了神州大地丰富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每句1分,句序合理1分)

20.(4分)排比,(1分)音韵铿锵,语势豪纵,大气磅礴(1分)。“穿”“越”“过”“入”等一连串动词,突出了万里长江奔流直下,一泻千里的浩荡之势。(2分)

21.C (原句有两处错误,一是“喉咙”的位置不当,它在句子中做宾语,应放到“润湿”之后,或者用被动形式“如果喉咙不被润湿”。二是“淀粉富含药片可能会粘在你的上腭或喉咙处”前后牵连,可以修改为“淀粉富含药片,药片可能会粘在你的上腭或喉咙处”或者“富含淀粉的药片可能会粘在你的上腭或喉咙处”)

22.(6分)示例:①其余都是辅料(2分)②药片很多都是白色的(2分)③药片中加入淀粉(2分)(意思相近即可酌情给分)

23.(60分)

【立意解析】

这是一篇材料作文,由对比鲜明的两段材料组成。一是树枝和树根特点的对比,树枝美丽,喧嚣;树根朴实,沉稳。二是古人对树枝和树根的不同态度对比,称树枝为“末”,称树根为“本”,寄寓了古人对树枝、树根的褒贬之情。理清了两则材料的内涵,我们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切入立意。

从树枝与树根的关系切入。二者既是统一的关系,树根长年累月默默输送养分,带来了树枝的繁华热闹,由此,可以隐喻“厚积‘勃’发”、“台前幕后”;二者也可以是对立关系,树根朴实,树枝招摇,究其原因是树根成熟稳重,树枝喧嚣浮动,由此,可以隐喻人生应该沉稳踏实。

从古人对树枝、树根的不同态度切入。古人称树枝为“末”,称树根为“本”,可以看出古人贬树枝,赞树根,其实质,也就是古人赞赏为人要踏实稳重。而当今社会,许多人却是“本末倒置”,尤其是现在的部分年轻人,一味追求光鲜亮丽的人生,忽视踏实勤奋地工作。由此,可以针砭时弊,探究其背后的根源。

参考立意

(1)固“本”强“末”;

(2)厚积才能“勃”发;

(3)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4)沉稳人生,拒绝浮华;

(5)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华;

(6)拒绝“本末倒置”。

【参考译文】

吕陶传

吕陶,字元钧,眉州彭山人,迁居成都。考取进士,任绵谷簿,又考中制科,应试秘阁。正值王安石刚刚掌权,吕陶策答中有“希望陛下不被理财的言论迷惑,以抚慰百姓;不闲置(搁置)年高德重者的谋略,以结交公卿;不发动战争,以安抚异族”的言论,制策被列入四等。王安石很不高兴,于是让他做蜀州通判。

掌管彭州,李杞、蒲宗闵因负有使命进入蜀地,商议茶叶专卖的事。吕陶说:“茶园本来属于百姓两税法的田地,茶园土地不生产五谷粮食,只有栽种茶树,怎么能够在两税法之外立法,又征收这茶税?如果这样,那么百姓就会困厄!”

哲宗登基,吕陶被授予殿中侍御史,上疏说:“蔡确、韩缜、章惇等人,从前辜负先帝,如今辜负陛下,希望将他们罢黜,以匡正朝廷。”于是他们相继被罢黜。议论保甲法、青苗法、市场渡口的税收弊端(的官员),和那些亏欠租税,而又没有完全缴清的官员,全部被罢免。又说:“如今,聚货敛财的危害虽然已消除,但是多余的费用没有节省,昔日的收入,不足以应付支出,难免又向百姓过度征收,希望加以裁减。”苏轼撰写策试试题,朱光庭弹劾苏轼讥评非议先辈功业,吕陶上奏说:“台谏官是天子的耳目,应当遵循最公正的原则,不能假借权力来报私怨,苏轼向来憎恨程颐,因此朱光庭替程颐报仇,我担心朋党相争的弊端,由此产生。”调任左司谏,吕陶上疏说:“韩维提拔亲信故旧,安插要员近臣,正值太皇太后垂帘听政,大臣如此专横跋扈不应该。”韩维被罢黜。

御史张舜民请求停止册封西夏,因此被贬,台谏上书营救。吕陶说:“张舜民的建议,确实不可实行。”于是被台谏官攻讦。授予西路转运副使,改任梓州、成都府路,被征召担任右司郎中,授予起居舍人,升迁担任中书舍人。出使契丹,还朝后授予给事中。哲宗亲自执政,吕陶上疏说:“太皇太后护佑天子,到现在九年了,陛下深知事情的经过、原委,尊敬她、报答她,都用心到极致。但我在此时,还是把无可怀疑作为疑虑,不必说而说,希望陛下能够听取建议。自从太皇太后辅政,驱赶罢免凶险邪恶小人,他们不可能没有怨恨。万一有奸恶邪佞不正的言论,向上迷惑您圣明的听闻,说太皇太后排斥驱逐旧臣,又更改政事,如今陛下已经亲理政务,就会认为某人可以再被任用,某项政策适宜再次实行,这是治理混乱的开始,危险的征兆,君子小人增减的先兆,在于陛下明察与否。”

受元祐党案牵连被罢官,两次被贬为衡州分司,指定居住于此,元符三年遇大赦北还,担任玉局观提举,掌管邛州,再次被任命为集贤殿修撰,掌管梓州,直到退休,终年七十七岁。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