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少年16岁出专著,距离高考百天时跳楼,遗言:未来没有吸引力_史学_裕民_自己的

16岁出版《当道家统治中国》,17岁出版《忧乐为天下》,一边备战高考,一边出版两本近七十万字的史学著作,他就是被人们誉为“史学研究天才少年”的林嘉文。

著名历史学家李裕民教授称赞道:“林嘉文的水平,一般的博士都达不到,带博士都带不到他这个水平。”

临近高考,西北大学、北京大学历史系,更是纷纷向林嘉文发来“邀请”。然而让所有人都没想到,原本璀璨的前途,林嘉文却将生命永远“定格”在18岁!

2016年2月23晚,距离高考百天之际,林嘉文在自家阳台一跃而下,并留下遗言:一生已看透两件事。在这位天才少年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

史学奇才

1998年5月,林嘉文出生于十三朝古都陕西西安。他的母亲是一名小学教师,父亲在法律院校工作,外公外婆也都曾是中学的理科教师。用“书香门第”来形容,简直再合适不过。

也许是饱受家风的渲染,林嘉文在很小的时候,便开始对文学产生极大的兴趣。

在别的小朋友忙着到处嬉戏玩耍时,林嘉文总会独自一人坐在书房看书,仿佛书本中的字里行间里,才是他向往的地方。

早在学前阶段,林嘉文便展现出了同龄人所没有的理解能力以及记忆能力,如《三字经》、《唐诗三百首》,林嘉文在很小的时候便能够做到倒背如流。

展开全文

看到林嘉文对于各种书籍很感兴趣,家人感到十分欣慰,并且尽力满足他的需求。

作为一个男孩,家人本以为林嘉文会对理科感兴趣,但随着林嘉文渐渐长大,家人才发现林嘉文对文史“情有独钟”,为此外公还找了很多关于文史方面的书籍,供其阅读。

我国灿烂的几千年文明史,让林嘉文感到沉醉,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等一个个历史人物,仿佛有魔力一般,深深吸引着林嘉文。

但林嘉文与历史真正结缘,应该是从观看《百家讲坛》算起。

在林嘉文读小学时,正是各大电视台“讲史之风”盛行的时期,家人也经常观看《百家讲坛》这个节目,而林嘉文也开始陪同家人一起观看。

他的家人曾经回忆,有那么一两年的时间,林嘉文非常痴迷于《百家讲坛》,甚至有的时候早上六点便起床看电视节目。

这些在同龄人眼中显得有些“枯燥”的史实,在林嘉文眼中却成了“宝贝”。

林嘉文靠着观看《百家讲坛》,积累了不少历史知识,为之后的史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除了电视节目之外,在上小学期间的林嘉文就已经在读白话版节选的《资治通鉴》、《吕氏春秋》、《三国志》等成年人都很难看懂的书籍。

而通过对《辽金西夏史》的研究,也为林嘉文之后史学研究奠定了大致方向,“唐宋史”成了他最感兴趣的一段历史。

随着一段时间的积累,林嘉文的历史知识储备量已经远超同龄人,甚至超越了他的历史老师。

很多人会认为林嘉文会是一个比较偏科的学生,但实则不然,他的每科成绩,一直都处在班里名列前茅的位置。

当然林嘉文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离不开家人的鼓励与支持。

在他的微博中,曾有过这样一段描写:“从小到大,只要在应试体制下的成绩不出太大问题,父母都会支持我的兴趣。无论是购买很贵的古籍,还是送我参加各种活动,家人都没有意见。”

在初中面对选择文理科时,同学们都来“请教”这位学霸,林嘉文告诉大家理科比较好,但是自己却选择了文科。

当面对同学的“质疑”时,林嘉文告诉大家,他之所以会选择文科,是因为自己在文科上有了一定的积累,不想将这些“优势”放弃。

对于林嘉文的选择,家人自然表示支持。中学时期林嘉文的学习成绩仍十分稳定,尤其是在历史方面,经常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他就像是一个“小历史老师”,同学们遇到不懂的地方,都会去向林嘉文请教。

初中毕业后,林嘉文进入西安中学继续完成自己的高中学业。他的高中历史老师这样形容:“林嘉文的学识,已经远超他这个年纪。”

随着中学时期的知识积累,林嘉文对历史的研究已经超越同龄人,就连他的历史老师都经常向他“请教”一些史学问题。

在历史课堂上,老师总会专门留出一段时间,让林嘉文为同学讲课,因此同学们也经常开玩笑,称他为“林老师”。

林嘉文在高中时期,由于专注于学业的研究,很少与同学进行交流,性格也开始慢慢发生改变,就和很多“学霸”一样,林嘉文开始变得“不爱与人交谈”。

此时的林嘉文在历史研究上早就有了“天才”之名,只不过是由于在校期间,很少被外人所知。

对于自己未来的追求,林嘉文早有了自己的打算,他希望以后能够继续从事历史方面的研究,并且希望能够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当然,以林嘉文的能力,想要考入北大绝对不是“异想天开”,凭他的能力来说,前途应该一片光明。

但是令所有人都没有想到,这位“史学奇才”的人生,将会彻底被定格在他的高三时期。

小有所成

既然有了目标,林嘉文日后所走的每一步,都变得更加坚定、踏实。

高中时期的林嘉文,在空闲之余总是一个人学习史学知识,随着知识量的积累,他开始有了出书的想法。

当然前提是在不影响自己学业的情况下,每天写完作业的空闲时间,以及寒暑假,便成了林嘉文编写著作的时间。

那段时间里,林嘉文的世界里仿佛只有自己的著作,虽然称不上是废寝忘食,但为了能够尽快写完近几十万字的著作,并且保证内容不出现错误,林嘉文可以说是非常刻苦。

2014年6月,林嘉文的历史著作《当道家统治中国:道家思想的政治实践与汉帝国的迅速崛起》,正式出版。

据林嘉文说,他之所以会出这样一本书,是因为自己发现了秦汉历史与现代社会之间的独特联系,所以才决定选择这样一个题材下笔著书。

并且林嘉文之所以会想到出书,并不是想要出名,而更多的是想与更多的史学爱好者讨论历史,所以在此书出版之前,林嘉文便与出版社之间签署了“保密合约”,以此来“隐藏”自己的身份。

对于出版社以及校方所提出的希望林嘉文能够配合宣传,他也全都婉言谢绝。“谢绝炒作”是他的基本要求。

林嘉文曾说:“不愿意让自己白白成为舆论泡沫下的牺牲品,也不想自己安宁的读书生活被打扰。”因为有太多太多的前车之鉴,林嘉文不愿重蹈覆辙。

由于缺乏宣传,《当道家统治中国》一书的销量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标准。

但是这本书的出现,却引起了史学界一大批专家教授的注意,其中就包括了宋史名家,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李裕民。也可以说,因为此书林嘉文与李裕民相识并结缘。

李裕民曾这样评价林嘉文:“从史学界来说,在史学研究方面出书,他是最年轻的。从他这个年龄来看,他的专业素养是很不错的。”

在之后的交往中,李裕民还曾鼓励林嘉文报考北京大学历史系,并且鼓励他参加了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的夏令营。在那次夏令营活动中,林嘉文还被评为了优秀营员。

对于《当道家统治中国》一书发表后的反馈来说,不论是因为没有达到预期标准,或者是赢得了些许赞赏,林嘉文并没有因此变得颓废不堪,或是洋洋得意,对于“成名”这件事,林嘉文看得极其平淡。

在第一本著作出版一年后,林嘉文又以惊人的速度,出版了自己的第二部史学著作《忧乐为天下:范仲淹与庆历新政》。

与第一次出版著作不同的是,这次出版林嘉文答应了校方以及出版社,同意为自己的新书举行宣传活动。

林嘉文认为由于自己的上一次的“自私”,让他感到“对不起”读客公司以及西安中学。

2015年12月16日,西安中学为林嘉文新书的出版,特意举行了一场座谈会,一些史学界的大家纷纷出席参加,并且都提出了好评。

就连从不愿为年轻作者作序的李裕民,也破例为林嘉文的新作作序。

面对采访,李裕民这样回应道此事:“我的硕士生、博士生修改论文后出书,请我写序,我都拒绝了,但为他破例了。他将即将出版的书拿给我看,我觉得总体上不错。后来要正式出版了,需要一位宋史方面的专家写序,希望我来写,我便答应了。”

林嘉文的历史老师刘文芳也曾坦言道:“有这样的学生感到很有压力”。

每次上历史课时,总是会忍不住偷偷看向林嘉文,看他对于自己讲课的内容会有什么看法。

种种表现我们都可以看出,在史学方面,林嘉文的确有着过人之处,以至于李裕民将他称为“最年轻的具有研究能力的作者”。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史学天才”,没人能够想到他竟然会选择跳楼来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并在遗言中声称“一生已经看透两件事”。

跳楼自尽

年仅17岁的林嘉文,随着两部著作的出版,而“一夜成名”。年少成名、未来可期也似乎成了林嘉文的代名词。

史学是一门十分需要“沉淀”的学科,只有真正地做到沉浸其中,才能够感受到史学的魅力,而这也许就是林嘉文热爱史学的原因。

然而成名之后的林嘉文,却被铺天盖地的采访、报道“打乱”了原本的生活。

为了配合各方,林嘉文不得不参加各种采访,出席各种活动,也许在别人看来,出名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但是对于林嘉文来说,却并不认为这是一件好事。

后来经过了解,曾经最多的一次,林嘉文一周就参加了13场访谈,如此高频率的采访活动,可以说打破了林嘉文原本的生活作息。

而在同龄人眼中,林嘉文就像是一个“明星”。面对林嘉文,同学们更多的是投来羡慕,这便使得林嘉文与同学之间的关系,开始变得有些生疏。

但林嘉文看似光鲜的背后,只有家人能够发现异常:此时的林嘉文已经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

如今的结局对于林嘉文来说似乎早有预料,以至于在第一次出版著作时,他极力拒绝宣传。

林嘉文曾这样说道:“现如今,年少成名似乎并不被大伙‘接受’,大家对年少有才华的人并不看好,会顺利应当地认为其中有假,或者想当然地料定别人会‘伤仲永’。”

从那之后,这个戴着黑框眼镜的大男孩,开始变得更加“孤傲”,变得“不合群”,他的内心也开始慢慢变得“扭曲”。

随着各种“压力”不断积累,年仅18岁的林嘉文直言“已看透了两件事”。

2016年2月23日夜晚,林嘉文服用过治疗抑郁症的药物后,便回房间学习功课,没有任何异样。

然而就在此期间,林嘉文却走到窗台,纵身一跃,以跳楼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这颗在史学界冉冉升起的新星,就这样毫无征兆地“陨落”,实在是令人感到惋惜!

不论是亲人还是朋友、老师,听到林嘉文去世的消息后,都感到无比悲痛,没有人知道,林嘉文到底是因为什么?才会去走到今天这一步。

林嘉文的父亲在事后告诉媒体,证实了林嘉文患上抑郁症已经有半年多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林嘉文都是一直在借助药物,来控制着自己的病情,但是没有想到,事情还是发展到了最坏的结局。

林嘉文的家人在接受采访时回忆道:“2月23日晚上8点左右,林嘉文吃过药后便回屋完成作业。”

有相关人士透露,在23日晚上6点左右,林嘉文还在一个宋史研究微信群中发言,并没有发现他有什么异常。

2月7日,林嘉文曾经在微信中发过这样一段话:“过去一年经历太多,多仰各位师友照顾、扶持及鞭策,希望新年里能以加倍的努力和成绩不负大家的期待……”

1月26日,林嘉文曾发过一条微信:“越发不明白自己这么拼是为什么,如果说是为自己,那只能说是为拼而拼。”

更甚者在2015年12月4日,林嘉文曾暗示自己的精神出现状况:“说明书上写药的副作用是增重,结果我吃了后的副作用是每天全身又疼又困……”

一名与林嘉文平时交往比较密切的老师,在23日晚上11时左右,收到了林嘉文发来的一封邮件,之后便失去了与林嘉文之间的联系。

直到次日联系林嘉文时,才从他家人的口中得知了林嘉文去世的消息。

李裕民告诉记者:“我是今天(24日)才知道的,陕西师大历史文化学院的领导告诉我这件事,我很震惊,实在是太突然了。”

记者从西安中学任老师处获悉,23日是西安中学学生报道的日子,通过对同学们的走访了解到,事发当天林嘉文表现得比较正常,看不出有什么异样。

而对于林嘉文患有抑郁症的情况,校方的几位领导也都了解,并且还曾为林嘉文找来专业的心理医生,做心理辅导。

面对记者,任老师曾这样说道:“要不出这事,以他目前的状态今年能考上很不错的重点大学。”

然而,看似正常的林嘉文,又是怎样出现精神疾病,以至于最后走到自杀的地步?

看透人生

林嘉文这样的悲剧发生后,大多数人只是沉浸在惋惜、不可思议的氛围中,却对此次悲剧如何发生缺少充分的了解。

在林嘉文离世的消息被曝光后,网络中开始流传出一份疑似林嘉文遗书的长文,实则为林嘉文在23日编写的“最后的话”。

“烦请得知此消息的朋友,如果你们觉得不能理解我,请给予我基本的尊重,不要拿我借题发挥。”面对死亡,林嘉文显得是那样的平静,这个决定似乎是他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才做出的选择。

在“最后的话”中,林嘉文直言“一生已看透两件事”——未来和现实:“未来对我太没有吸引力了。仅就世俗的生活而言,我能想象到我能努力到的一切,也早早认清了我永远不能超越的界限。”

从字里行间之中,我们能够看出林嘉文已经看透了人生,对未来,他失去了希望,而对于当下他也感到了厌倦。

换句话说,在林嘉文看来:“活着太过于苍白,活着的言行让人感到厌烦,甚至包括他自己的言行,他不屑于活着。”

在学校生活中,由于过人的天赋,不论是同学还是老师,都会向林嘉文投来羡慕的目光,甚至大家更愿意称他为“林老师”。

如此鲜明的身份对比,林嘉文的心中难免会产生异样的感触。

林嘉文的同学张文(化名)告诉记者:林嘉文一直都是他们班的尖子生,每科成绩都十分优秀,尤其是历史。

林嘉文你和历史老师亦师亦友,有的时候历史老师还会专门留出一点时间,来让林嘉文为同学们讲课。“他讲得太学术了,同学们都听不懂。”

林嘉文的同学王力(化名)在文章中这样写道:“很多人不喜欢林嘉文,不喜欢他的高傲,不喜欢不爱打扫卫生的他,不喜欢不合群的他。”

也许是性格原因,林嘉文热衷于学术研究,对于生活中的一些琐事并不注意。

王力说:“他不打扫卫生时,我们会冲他发火,他就会像是一个犯了错的孩子,低着头去拿扫帚扫地。”

也许“天才”就是这样,有着常人所不能理解的个性。在患病期间,林嘉文“隐瞒”得很好,除了几个关系非常亲密的人,没人知道他的身体出现了状况。

李裕民在接受采访时回忆道:“2月19日,林嘉文还曾来到我家还书,那时候我感觉他的精神状态还不错,他的离世发生的太突然了。”“对于林嘉文患上抑郁症的情况,我一点都不知道,之前我怕他累坏身体,我还经常嘱咐他要注意休息。没想到……”

浙江省社会学会会长杨建华对于林嘉文的死,表示十分惋惜。

他认为,林嘉文是研究历史的“天才”,历史能够使人明智,但也许正是因为林嘉文的思想过于深刻,才会最终导致他变得迷茫痛苦。

2月19日,华东师范大学青年学者江绪林自缢身亡,震动学界。

林嘉文在遗言中,对于江绪林也有提及,“请给予我基本的尊重,不要拿我借题发挥,像对江绪林一样,那种行为挺卑劣、愚昧的……”

我们不知道江绪林的自杀,是不是导致林嘉文做出最后决定的因素,但对于这两起悲剧来说是相似的:“他们都是善良、思想深刻的人,但陷于自身性格中无法排遣!”

在遗言中,林嘉文劝诫了父亲、告别了母亲,与亲朋致歉,“抱歉我给过你们一些错觉”。

而对于自己热爱的历史,他这样写道:“其实仅就对做历史研究的想法而言,我只是想明白了心有天游,仅仅在一门学问中有所成就,也是很庸碌的。”

对于林嘉文来说,这样的结局,也许让他自己得到了病痛的“解脱”,但是对于他们的亲人,朋友来说,这样的打击让他们痛不欲生。

从林嘉文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注重孩子知识层面的教育下,更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家长应该不要给孩子太大的压力,毕竟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弱,一旦压力陡然变大,在加上青少年时期的叛逆期,很容易走向极端。

家长一旦发现孩子出现心理问题,应该去正规的医院予以心理疏导,治疗,不让林嘉文这样的悲剧重现。

参考资料

陕西日报:《校园需要更多的“林嘉文”》

中国青年报:《自杀少年史学“奇才”母校确认其遗言》

18岁“史学奇才”因抑郁症跳楼[J].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2016,05:42.

吴非.天才学生的寻常困惑[J].中学生百科,2016,Z3:6-7.

凌笋昂.谁熄灭了天才少年的心灯?[J].心理与健康,2018,05:90-91.

魏斌.史学天才之死:“未来对我太没吸引力”[J].民主与法制,2016(10):46-49.

冬草六六.夭折的天才[J].做人与处世,2016(16):26-26.

初心.“史学天才”意外陨落:早慧的心装不下太多愁[J].人生与伴侣(上半月版),2016,05:26-28.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