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衡阳市祁东县金桥镇是一个以水稻为主的小镇。
相传在一千多年前,当地一条五丈多宽的白河阻断了南来北往的道路。
老百姓为了生活,就每家每户集资修桥。可是这年雨水多,小雨一直下个不停,但老百姓依然坚持修桥不动摇。
没想到雨竟然停了,很快大桥就建成了。老百姓说这是感动了观音菩萨显圣,架起了一座金篮桥,因此,这地方开始称为“金桥镇”。
不幸的童年,乡村里走出来的姑娘
1953年这年的春天,在金桥镇路东十字交叉口一户低矮的草房里传来婴儿的啼哭声。
这家男主人谢泰城欣喜地看着自己刚刚出生的女儿,给她起名叫谢太芬。
谢泰城是个朴实憨厚的庄稼人,非常勤劳能干。当时农村合作化运动刚刚开始,金桥镇也成立了互助组,村民们以土地入股,统一经营。
谢家解放前就是农民,土改后分到的土地也不多。成立互助组之后,谢泰城很高兴,因为和大伙一起种田,一起出工生活过得很开心。
这样又过了三年,谢太芬已经3岁了,可没想到家庭却突然发生了变故。
这年秋天,谢泰城和村民们一起去修水库,没想到挖土方时,泥土坍塌把谢泰城和另一个村民埋在了地下。
事后,虽然经过抢救但谢泰城已经没有了呼吸,谢太芬的父亲就这么走了。谢太芬的母亲非常悲痛,她只好一个人带着女儿生活。
一转眼,谢太芬到了6岁,那年,生活孤苦无靠的谢母被一个乡亲说动了心,她决定改嫁去贵州山区生活。她母亲为了路上有个照应,临走时,特意带上了她哑巴的舅舅一起出行。
展开全文
这样,哑巴舅舅背着谢太芬,她母亲背着行李,一家3人坐上了去往贵州的火车,一路颠簸来到了贵州省安顺市。下车时,人流涌动,没想到他们在转车中小芬的母亲与她和舅舅走散了。
哑巴舅舅不会说话,也没法问询,只好含泪带着小芬又返回到了祁东,将她送到了其姑妈家里。
谢太芬的到来,使原本并不宽裕的姑妈家生活更显困难,小芬没爹没娘,非常敏感,自小就非常懂事,她5岁就帮助姑妈家里干活,每到夜晚就特别想妈妈。
有一天,姑妈生气打了谢太芬,她一赌气决定自己去找妈妈。
于是,只有7岁的谢太芬爬上了一个去城里的拖拉机,辗转来到了祁东火车站。
小姑娘嘴甜打听到了去贵州的火车,于是跟着旅客上了火车到了贵州,而后她坐客车又来到了安顺。
到了安顺之后,她逢人就问看到我妈妈没有?这可怜的孩子这样问自然没有结果。而口袋中的20元钱都花没了。从此她便开始了流浪的生活。
这天,谢太芬 来到一个村庄,她又饥又渴便敲开了一个人家的门,想讨口饭吃。
这户人家的女主人姓庄,她为人非常善良。看到这小姑娘很可怜,便把她收养做了女儿。
这样,谢太芬就在庄家度过了11年。
1971年,18岁的谢太芬已经长成一个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了,她发誓要报答养父母的恩情。然而命运再一次捉弄了她。
这天晚上,谢太芬帮养母烧火做饭,突然感觉右脚很疼。她当时没当回事,可是过了两天连走路也走不了了。养母跟她去了县医院,一诊断她得了骨髓炎,必须要去省城手术。
谢太芬吓了一大跳,这得需要多少钱?但是养父母坚决将她送到了贵阳动手术。可不幸的是手术没有成功,她的腿开始变瘸了,而且治疗费用很高。养父母含着泪说:孩子我们没有能力再养你了,你走吧!
谢太芬望着年老的养父母,哭了。她不想再给老人家增添麻烦,于是告别养父母来到了当地的县民政局。在民政局的帮助下,她拿着一张介绍信和30元路费,跛着脚踏上了归乡的路程。
嫁给双目失明的军人,她感到很光荣
谢太芬回到了阔别11年的家乡后,眼前的一切已经变得非常陌生。她来到了祁东县民政局敲开了局长室的门。
丁局长对这个姑娘的经历感慨万千,于是研究决定将她送到衡阳市治疗。经过手术,谢太芬的病得到了控制。
她出院不久,来到民政局找丁局长表示感谢。谈话中丁局长告诉她一件喜事,她失散十多年的母亲在贵州山区来信了。她早年和弟弟及女儿谢太芬走失后,就一个人打听来到了山区跟一个贫困的村民结了婚,后来又生下三个孩子,所以这么多年过去了。她才给家乡的民政局写信查找问询当初失散的女儿。
谢太芬很高兴母亲有了信息,接着丁局长又向她讲述了另一件事:
有个叫陈安顺的24岁退伍军人,在部队采石场,放炸药时发生了事故,为掩护战友,陈安顺双眼失明,不得已光荣复员回到了地方。
陈安顺是个很刚强的硬汉子,他无法接受这个现实,回到老家时,他情绪非常低落。非常固执,他不想见家人。民政局为了照顾这个荣誉军人,就准备找一个年轻的女性来照顾他的生活起居。
由于陈安顺眼睛看不见,行动非常不方便,离不开人,没有人愿意去。丁局长想到了谢太芬,就把她找到办公室,问她愿不愿意去。
“陈安顺是因公负伤的,他是个好人,照顾双目失明的军人,我感到很光荣。”谢太芬不假思索地说道。她当即就答应了。
谢太芬来到陈安顺的家里,开始时,陈安顺非常抵触,动不动就发脾气。而这时,谢太芬总是静静地听他发泄完,然后慢慢开导他,让他讲在部队的事,讲童年时的生活。陈安顺很高兴,渐渐地喜欢上了谢太芬。话语也多起来。
为了随时能帮助和照顾陈安顺,谢太芬就住在了他这里。每天忙里忙外,洗衣做饭。
一个大姑娘与一个小伙子同居一室,尽管陈安顺已经失明,但谢太芬依然有一种不习惯的感觉。与此同时照顾陈安顺的一些日常生活起居也时不时地让她感到害羞。
但不管怎样,谢太芬以女人独有的细腻小心地照顾着陈安顺。
这样过了三个月之后,两个苦命人的经历使他们之间的感情拉近了距离。
丁局长和民政局的同志也时常来看望陈安顺,他们发现这位从来没有笑脸的小伙子,这时脸上堆满了微笑。丁局长很高兴,就亲自做媒给两人定了亲。
1973年5月1日, 陈安顺和谢太芬举行了婚礼,丁局长是主持人。
谢太芬结婚后不久,陈安顺不想再给民政局添麻烦,他和谢太芬一商量,于是两人就搬到了陈安顺的乡下老家去住。
来到乡下后,陈安顺不能干重活,家里的大小事情都要她一个人去撑着。为了让丈夫有个营生,谢太芬联系一个老中医按摩师,让陈安顺跟着去学按摩。
一年后,陈安顺学成,就在村里开了一个按摩诊所。
可这时,谢太芬却由于操劳过度,原本腿有毛病的谢太芬腿病复发,她又到医院做了一次手术。可是由于吃药打针,她失去了做母亲的能力。
1980年,祁东县民政局给陈安顺在社会福利院安排了工作,她与丈夫又来到了县城。
把母爱献给弃婴的平凡人
1981年,祁东县社会福利院和敬老院合并组成新的祁东县社会福利院,决定招收几名育婴员。
育婴员的工作是负责抚养被遗弃的婴儿,这项工作工资低,又脏又累,来报名的人寥寥无几,这急坏了丁局长和福利院的老院长。谢太芬得知这一消息后,当即报了名。
谢太芬抚养的第一个女婴是在祁东县城一个集市上接来的,这孩子出生最多不过一个月。
当院里的同志将这个小小的女婴交给她时,已经28岁,却从未做过母亲的谢太芬接过这个孩子,心中流过一阵做母亲的喜悦,同时也涌出一丝惶恐。
这时,几个热心的大婶向她传授了做母亲的经验和技术,她就这样学着用奶瓶喂奶,哄婴儿睡觉等等。没有生育过的谢太芬从此就开始了当“大众婴儿母亲”的生活。
这份活干得很累、很苦。按福利院规定,一个育婴员只要同时带两个婴儿就算完成院里的业务了。但因为谢太芬孩子带得好,院长就请她多带几个孩子,这样她同时带的孩子由2个逐渐增加到12个。
在福利院中被收养的许多小孩都有缺陷。要么是外形上,要么是身体内部,有的人看到这样的小孩会惧怕,甚至恶心,但是谢太芬却和他们同床而睡。
每天一早醒来,谢太芬第一件事情就是检查孩子们是否尿床了。给婴儿逐个擦身子,穿衣服,喂饭,然后哄孩子睡觉,忙得不亦乐乎。
谢太芬工作很辛苦,她在体验到做母亲的幸福以外,更多的是劳累。这些被父母抛弃的孩子来到福利院时,大都未满月,体质都很差,护理时也特别困难,孩子一多就更难了。
特别是到了夜晚,谢太芬把这个哭完的婴儿哄睡了,那个又哭了起来。于是她只得不停地哄完这个,再哄那个。等到孩子们都睡着了,这时天已经亮了,她再想睡也不行了。
因为,一早还要张罗着给孩子们喂奶。就这样谢太芬常年累月在福利院里,她从来没睡过一天的好觉。
其实孩子们哭还不是一样让谢太芬最难受的。最难受的是孩子们生病。因为福利院的房子太少,为了照看方便,有时几个甚至12个孩子都只能放在一间房子里带。
孩子没吃母乳,抵抗力差,有时一感冒就是好几个。她常常是一手抱一个到医务室打完针,再抱另两个去打针。她怕孩子们发烧烧出毛病来,就经常给他们量体温。孩子拉肚子就更麻烦了,有时刚为这个换了尿布,那个又要换。
为了使孩子少得病,谢太芬比一般的母亲更尽职尽责,她带孩子打针时,常向医生请教,时间一长,她竟然学会了不少治感冒、发烧、腹泻、消炎、外伤的小偏方,有时还自己一瘸一拐地到山上去采草药回来配制汤药。
这样,日积月累,经过不断地总结,谢太芬终于掌握了一套全能的育儿本领。经过她精心喂养的这些弃婴,都长得身体壮实,非常健康活泼可爱。
谢太芬望着这些孩子,虽然孩子们给她带来很多的苦和累,但同时也为她带来了从未有过的喜悦和幸福感。
1982年底,有一个来时还未满月的女孩,经过谢太芬一年多的细心照料,此时,她已经长得白白胖胖的了,这女婴开始学说话了。
有一天,她抱着一个女婴从医务室刚回到育婴室,拉开门时,这个一岁多的小女孩喊了一声“妈妈”。听到这句还不太准确地喊叫声,谢太芬盯着她看了好一会儿,眼泪流下来,她哭了。
在收养的孩子里,谢太芬最难忘的是一个叫婷婷的小女孩。婷婷刚生下来时父母就将她抛弃了,被福利院收进来时,谢太芬给她取了一个叫婷婷的小名。
婷婷体弱多病,每次生病谢太芬都要抱着才能睡。为了让婷婷能睡好,只好一直抱着她。有时谢太芬靠着墙壁一直抱到天亮。婷婷也对她特别亲,能开口说话时,一天到晚都“妈妈叫个不停”。
有一次谢太芬生病了,她到医务室去打吊瓶时,两岁多的婷婷不知怎么也从房间溜出来,她悄悄地来到医务室。站在病床边,一边拉着谢太芬的手,一边摸摸她的额头,扯着她的衣服直喊妈妈快好起来。
看着婷婷这样,谢太芬又流泪了。婷婷见她流泪,又用小手帮她擦眼泪,问她是不是怕疼,疼哭了。
婷婷快3岁时,衡阳市的一户人家看中了婷婷,决定收养她。
在婷婷离院的前一天,谢太芬抱着婷婷哭了一夜。婷婷走的时候,她也是一步三回头,只说是带她到市里去玩。那次谢太芬没有去送,而是躲在屋里哭。
她知道这些经她带大的孩子,早晚都要被人抱去抚养的,可是,谢太芬对这些孩子已经有了很深的感情。一张张笑脸总是在她眼前闪过。因此,她在每个孩子被抱养前都要和孩子一起照张相片留作纪念。
她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情
1990年,谢太芬的右脚因骨髓炎复发严重被截肢,造成她终身残疾。
截肢后的谢太芬当时的心情非常差,有死的心。但是她一想到这些没爹没娘的孩子,又咬牙坚持下来。
拄拐的谢太芬虽然生活行动不太方便,但她依然为孩子们操劳,尽心尽力地劳累着。
1997年12月,谢太芬腹部又长了一个瘤子,被送到长沙去治病。临行前,她带着一百多张婴儿的照片来到医院。
谢太芬手术取出来的瘤子重达3公斤。为了不耽误工作,她把自己照看的孩子们交给丈夫的嫂子去带。
谢太芬在医院的病床上每天翻看着一张张孩子们的照片脸上总是挂满幸福的微笑,一些病友和护士问她这些照片上的孩子是谁?谢太芬说:“这是我的孩子!”
于是,谢太芬向他们讲起这些孩子的故事,在场的人听了都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手术后,医生要谢太芬休息三个月,可惦记着孩子的谢太芬对医生说:在家里,孩子哭我不敢睡,在医院没孩子哭,我也睡不着。
于是,她一天也没休息,早早出了院回到了那个平时传出婴儿啼哭声的家里。
谢太芬自己算了一下:从1981年开始抚育这些孩子,20年里,她已经带了130多个孩子,这些孩子大都重新找到了家。有的被美国、英国等外国人收养,有的被上海等地的人收养。虽然这些孩子已经忘却了这个母亲,但母亲没有忘记他们!
如今已经动过5次大手术并且截肢的谢太芬,还患有严重的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由于要经常弯腰照看孩子,她的腰已经变弯,再也直不起来了。
对她的特殊贡献,祁东县民政局没有忘记这位可爱的母亲。她多次被评为省市先进护理员,市妇联将她评为“三八红旗手”。中央电视台还将她的事迹拍成了专题片。
如今,谢太芬虽然从福利院已经退休,但她仍然不忘去育婴室关注着新的弃婴。
乐观、开朗、勤劳、善良,谢太芬用坚持不懈的行动将母爱的定义诠释得淋漓尽致。每当媒体采访她时,谢太芬平静地说道:“不要宣传我,我只是一个普通的保育员,在福利院我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有心无力,没做好。”
2001年,谢太芬被授予省级劳模荣誉称号,这个平凡而又质朴的母亲是永远不会被人们忘记的。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