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物语叶法善与宣平_松阳_丽水_武义县

□沈志权

唐代道士叶法善不仅以其精妙的道术“厌劾鬼神”,救物济人,而且更以其杰出的政治智慧“匡国辅主”,屡建奇功,深得唐高宗、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五代君王的器重,官拜鸿胪卿,封越国公,“又赠其父为歙州刺史。当时尊宠,莫与为比”(《旧唐书·方伎列传·叶法善》)。新、旧《唐书》均为其立传,并称他是“括州括苍县人”,然后世研究者均称其为松阳县人,并把他在括苍的行迹也混为松阳加以论说。

其实,括苍并非松阳,叶法善生于松阳,长于括苍,而且归葬于括苍,括苍县下辖后来的宣平县(1452年置县,1958年撤县后,并入武义等地)境域。因此,清光绪《宣平县志》云:“叶真人,名法善,字道元,往来括苍各邑,多有灵迹,虽产于松,而示异于宣为尤甚,且家焉。”

武义县城武川公园的叶法善铜像。

现综合《后汉书·郡国志》《太康地志》、明嘉靖《浙江通志》以及松阳、丽水、宣平三县方志记载,简单梳理一下松阳、括苍两县的由来与演变:松阳县始建于东汉建安四年(199年),“分章安县南乡置松阳县,属会稽郡”,是今丽水地区建置最早的县份,其范围大约相当于如今除遂昌县之外的所有丽水境域。隋开皇九年(589),析松阳县东乡置括苍县;同年,置处州,松阳、括苍同属处州;十二年,处州改括州。唐武德年间(618--626),改括苍县为丽水县,属括州(后复为处州)。明景泰三年(1452),析丽水县宣慈乡、应和乡及懿德乡北部置宣平县。

叶法善(616--720),字道元,一字太素,隋大业十二年(616)出生于松阳卯山,祖籍南阳。“汉末桓灵之時,避地江左。鼻祖俭……隐于卯酉,家于松阳焉”(《道藏·唐鸿胪卿越国公灵虛见素真人传》),其曾祖叶道兴、祖父叶国重和父亲叶慧明“三代为道士,皆有摄养占卜之术”(《旧唐书·方伎列传·叶法善》)。丽水县宣慈乡是叶法善母亲刘氏的故乡,在叶法善10岁左右,叶慧明举家从松阳卯山迁居丽水县宣慈乡白马山,“尝访隐,得灵虚福地,中有白马山,有石室,林泉环汇,移家寓焉”(《宣平县志·叶真人传》)。白马山在原宣平县城柳城西南郊,系仙霞岭余脉东麓,山上奇峰耸立,有林泉石室,自古为宣阳八景之一。据传,叶法善在白马山石室遇三神人,得传法器与法术,今山上遗迹犹存。

叶法善“幼得父书,早传成法”(唐李邕《大唐故有道先生叶公碑并序》)。迁居宣慈后,潜心研习礼乐、《周易》、老庄、河洛图纬之学,但由于“家贫亲老”,只得一边修道,一边勤勉耕作侍奉双亲。不久,父母双双离世,叶法善在今柳城畲族镇全塘口括苍山余脉龟山西麓择地为父母营葬之,并在此结庐守墓,孝期满,即在此建宅而居。据《叶真人传》载,叶法善耕作之时,常有紫云覆盖其顶,“同耦之人夺其处,云亦随焉”;叶法善为父母选择墓地时,寻至龟山西麓,“有白鹿卧雪中,迹之跃去,其处温然,有白气绵亘上下。真人异之,环视重冈复嶂,延袤起伏,形势备具”,于是葬父母于其地。有关叶法善的种种神奇传说,如今仍在宣平民间作为美谈流传着。

展开全文

坐落在牛头山顶的天师殿。

十三岁时,叶法善开始了历访名山拜师学道,他“从括苍入天台、金华,历四明、会稽,渡江北涉天柱、天目、洞庭、句曲、衡霍诸岳,南游剑水,登赤城,寻罗浮胜迹,诣豫章万法师求辟谷、导引、胎息、炼丹之诀。年十五,中毒几殆,天台茅君飞印救免。于青城赵元阳受遁甲步玄之术,嵩高韦善俊传八史云蹻之道。后入蒙山访求隐术”(《叶真人传》)。学成归括苍后,叶法善在宣慈西北部的牛头山炼丹采药,隐居修道,并运用道术为乡亲祈雨禳灾、驱邪袪魅、施药治病,十分灵验,名闻遐迩。

唐高宗李治听闻之后,于显庆年间(656--661)征召叶法善入京,欲加封爵位。叶法善坚辞不受,依旧为道士,留在内道场景龙观。高宗“询以道法吉凶臧否,悉预知之”。叶法善在京城遣符敕天兵平定刘黑闼余部作乱,施法擒拿狐妖救下被祟中书侍郎之女,劝谏高宗遣散在京炼金丹的道术之士近百人,一时名动天下,“上及皇后、诸王、公主亲受道法,百官子弟及诸道流授经者前后计数千人”(《叶真人传》)。“自高宗、则天、中宗历五十年,叶法善常往来于名山,数召入禁中,尽礼闻道”(《新唐书·方伎列传·叶法善》)。睿宗、玄宗即位,叶法善多有“冥助之功”,更受尊宠,授金紫光禄大夫,拜鸿胪卿,封越国公。然叶法善念念不忘的是括苍宣慈的山水和唯一的亲姊,先天年间,叶法善向唐玄宗李隆基连上三表乞归乡里。在《乞归表》中,叶法善陈述了两年前奉旨南奔名山投龙璧之时,曾蒙恩赐归宣慈拜祭先茔,探访103岁的亲姊,亲姊悲喜交集,不久去世的情景,但因“奉使之役,理应复命,心驰魏阙,意欲骏奔”,却因自己年老体弱,历经半年才赶回京都。现已复命,“伏愿陛下特赐余魂得归邱墓”;见玄宗不允,叶法善再上《乞归修祖茔表》,陈述了两年前赐归桑梓时,见双亲之墓荒芜,欲树碑碣而未及,于是“扶病陈诚,特乞余魂归修茔墓”,玄宗准允所请;于是,叶法善上了第三道《乞貤(yì)封父表》,“乞以陛下所授臣爵回赠先父,上不违陛下教孝之风,下得展臣罔极之念”,玄宗批答:“朕敦风厉俗,益所优嘉。师崇让鸣谦,固难依允。所请赠者,别有处分。”

位于柳城畲族镇全塘口的冲真观。

开元二年(714),时年99岁的叶法善离开京城,回到宣慈,为父母修墓树碑,唐玄宗敕赠叶法善父亲叶慧明银青光禄大夫,使持节歙州刺史。之后,叶法善请得朝廷准允,舍括苍宣慈故居建道观,赐额“宣阳”(后改“冲真”),“凡道场供给珍奇宝物,悉属内赐”。又请松阳卯山西南祖宅为道观,赐额“淳和”。期间,叶法善求当时处州太守李邕为祖父叶国重撰并书《唐故叶有道先生神道碑并序》(俗称“丁丁碑”)、为父亲叶慧明撰写《大唐赠歙州剌史叶公神道碑并序》(简称“歙州碑”),前者立于松阳西山天真观旁,后者立于括苍宣慈冲真观旁。

开元五年三月,102岁的叶法善启程回京,临行时与乡亲一一作别:“别易会难,此去恐不相见。”大家唏嘘不已,络绎相送,叶法善登途与乡亲挥别:“我来年即遣信还,可于此伺之信到,吾不久矣!”据《叶真人传》记载,第二年正月二十七日,乡亲们果见“玄鹤数百自北而东翔集瓯溪三日,五色云上覆之”。

开元八年六月三日,叶法善于京城景龙观逝世,享年105岁(新旧《唐书》均作“一百七岁”,然叶法善生于隋大业十二年(616),卒于唐开元八年(720),实则105岁)。唐玄宗亲临丧所,并下诏褒悼,为叶法善辍朝三日,赠越州都督。根据叶法善“归葬括苍”的遗愿,唐玄宗令叶法善弟子仲容率队护丧归葬宣慈冲真观侧,并敕衢、婺、处三州协理葬事。

现珍藏于武义县博物馆的冲真观唐大历铜钟。

据《宣平县志》记载,叶法善下葬一年后,“棺忽自开,惟见冠裳剑履”,因此宣人认定叶法善并没有死,而是羽化登仙了,于是奉叶法善为神灵,除在冲真观为叶法善雕塑金身外,又在牛头山顶叶法善修道处修筑天师冢和天师殿,塑叶法善像,供奉香火,祭祀不绝,而叶法善也在冥冥之中护佑着乡民。南宋淳佑年间,处州太守马光祖曾作如此描述:“今仙化几千百年矣,祈晴祷雨,泽及生民,报应如响,故宜受享祀,香火绵绵,亘万古而不穷者矣”(《道藏·唐叶真人传序》)。

1400余年来,宣平境域的冲真观、天师殿历经兵灾水火,屡毁屡建,香火绵延,至今未绝;白马山的灵虚洞府、龟山西麓的叶慧明墓、全塘口冲真观的丹井、剑履冢、牛头山叶法善炼丹处等遗迹至今尚存;李邕撰、韩择木书《大唐赠歙州剌史叶公神道碑并序》、冲真观唐大历十二年(777)铸造、重达1500斤的铜钟至今保存在武义县博物馆;武义县武阳镇和柳城镇的公园均立有叶法善雕像;有关叶法善的神奇故事更在宣平乃至整个武义县民间广为流传;总部在武义的浙江寿仙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则深入研究叶法善道家养生文化,挖掘整理叶法善长寿秘方,研制开发了灵芝、石斛、藏红花系列保健产品……凡此种种,足见叶法善与宣平的渊源之深,对宣平乃至整个武义县的影响之远。(本文图片均由吴维康摄)

作者简介:沈志权,教授,发表或出版散文、小说、文论、专著200余万字,现居杭州。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