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一部《满江红》,让岳飞与抗金史成为热议话题。岳飞在二十年的抗金事业中,将他39岁的人生活成了一部传奇。在江苏,岳飞也曾留下诸多抗金故事。
靖康二年(1127)金兵掳徽、钦二帝北去,宋高宗赵构继位于南京(今河南商丘)。他接受黄潜善、汪伯彦的意见,先把新建的南宋政权迁至扬州,继又渡江在临安(今浙江杭州)定都。岳飞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于建炎三年(1129)随杜充撤离开封,跋涉几千里路而进驻建康府的。但不久,金兵南下,杜预弃建康城北逃,岳飞独力难支,只好率部撤出,之后,岳飞率部转战于今天的南京、溧阳、宜兴、常州、泰州、淮安、高邮、江阴等地。
宜兴至今仍有30多处与岳飞相关地名
“振起宜兴旅,收复建康城”,宜兴是岳飞一生抗金事业的转折点。
建炎四年(1130),原水军统制郭吉从建康溃败后落草为寇,袭扰宜兴。县令钱谌苦不堪言,邀请岳飞率部解宜兴之困。他告诉岳飞说,宜兴钱粮,可供万军十岁之用。岳飞遂率部大破郭吉,又收服群盗,有号张威武者不从,岳飞单骑入营斩杀之,也将他的部下收服了。常州百姓听闻宜兴有岳家军,有上万人弃家来奔。
岳家军当时驻扎在宜兴张渚。这个地方是浙江至广德要道,进可攻建康,退可保临安,战略位置极其重要。据说,张渚张氏圃(现为张氏祠堂)内的白果树旁有一竖石,为岳飞系马之处。
驻扎宜兴的一年里,岳飞还修筑了一条“岳堤”。宜兴人感念岳飞,建炎四年仲秋,建岳飞生祠,县令钱谌亲自写《岳飞生祠叙》记述来龙去脉。文中说:人莫不谓“父母生我也易,公之保我也难。无以见其报,称不忘之意,乃立生祠”。1218年,当地又立了座岳王庙,1938年被日寇炸毁。
当时岳飞与妻子刘氏因战乱分隔两地,他多次寻找未果,后知刘氏已再嫁,他便又娶宜兴李氏为妻。岳飞死后二十年平反,第三个儿子岳霖侍奉李氏回到宜兴,最后定居于“唐门里”。岳霖收集岳飞遗物,建了一座衣冠冢,岳霖去世后,也葬于岳飞墓旁。
宜兴西南十里南麓山脚,还有一地名百合场。当年岳飞追金兵至此,与金兀术决战百合,故名百合场,今仍存有残壕断壁可考。
宜兴是岳家军屯扎之地,与金人作战,多从宜兴出发,当地遗留与岳家军相关地名一百多处,至今仍沿用的如岳堤、分路口、大(小)金山、百合场等共三十多处。
展开全文
岳飞抗金,多次从宜兴出发,又回到宜兴驻扎。
兴化有个乌巾荡
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岳飞在常州一带与金兵四次交锋,连战连捷。主帅兀术见势不妙,只得取道建康(今南京),逃窜江北,驻兵六合。而此时,驻守在山东的金兵却南下进攻楚州(今淮安)。他企图一鼓作气从通(南通)泰(泰州)一带南渡。此时,岳飞在宰相范宗伊的推荐下被任命为通泰镇抚使兼知泰州。
岳飞得令后,率部从宜兴移驻泰州。
在泰州期间,岳飞整军纪、抚难民,深得民心,后因泰州地势平坦,无险可守,率军退保柴墟(今泰州高港口岸镇),并于南壩桥大败来犯的金军。又护送百姓转移,“渡百姓于沙上,飞以精骑二百殿,金兵不敢近”。“沙上”即现在的靖江。
岳飞走后,靖江百姓也为岳飞建了一座祠庙。这座岳王庙是我国最早的岳庙。由于此庙立于岳飞生前,是座“生祠堂”,小镇遂被称为“生祠镇”。
泰州兴化还有一座得胜湖,也和岳飞有关。建炎四年(1130)七月,岳飞奉檄到江北,以通泰镇抚使知泰州事兼镇兴化,成为兴化实际上的军政主官。岳家军大营便驻扎于通泰镇抚辖区内的兴化缩头湖(今得胜湖)南岸芦洲旗杆荡,并在湖中操练水军。因屡次打胜仗,
绍兴四年(1134)九月,完颜亮、完颜宗弼(兀术)及伪张邦昌再集重兵渡淮南侵。南宋韩世忠、张浚、岳飞在扬州西南的门户大仪一带集兵堵截,大获全胜。在这场战争过程中,岳飞大军追击完颜宗弼(兀术),在兴化境内数进数出。在兴化城北乌旌荡(“乌旌”,意为玄旗)边,岳飞箭射兀术,兀术头上乌巾应弦而落,从此这里有了一个新的名字——“乌巾荡”。乌巾荡成为岳飞在兴化的民间传说之一。
清代康熙年间,在兴化城内马桥以西淘沙巷东,建成坐北朝南临街的“岳鄂王庙”,即岳王庙。兴化城内,英武街南段与张老娘巷半腰间,有一条东西贯通的“系马桩”巷。小巷东首有一长方形的上马石,石旁立有一近一人高的系马石桩,相传是当年岳家军驻扎兴化时,岳飞上马、系马的所在。
在江都与泰州的交界处,一些地名也多与岳飞相关。岳飞策马指挥战斗的郭家庄,就取名为带有战斗气息的“嘶马”;岳飞部将王贵、汤怀、吉青在柴墟境内的兵营,被分别叫做“王官营”“汤官营”“吉官营”;岳家军停泊船只、饲养战马、放马饮马、埋锅造饭、传递烽火的地方,也分别被取名为“船窝”(今太字村朱家巷),“马场”(今马场村),大、小“洗马沟”(今新塘村境内),大、小“烟墩”(今新塘村南),“烟囱口”(已坍入江中)。因十万金兵未能越过沙洼一步,人们又把那里称为“铁门槛”,当地群众至今流传着“沙飞马嘶人又喊,金兵不过铁门槛”的民谣。
南京有多处岳飞抗金遗迹
收复建康城是岳飞一生最重要的功绩。在收复建康城过程中,岳飞在南京也留下不少抗金遗迹。
建炎三年年末,金兵南下,自马家渡(今安徽和县南)过江,破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县),“自溧水径趋浙”。
当时临安为首都,建康(今南京)为留都。这两个最重要城市之间有条大驿路沟通,从建康出发经方山、禄口、方墟、乌山、溧水县城、蒲塘、三角子、孔家冈、土山、罗家林、朱家店、汤师娘、松儿岗铺,下接宁国府宣城县顾岗驿直至临安。
金兵即是沿这条路向临安进军的。
建炎四年(1130)四月,金兵从杭州经建康渡江奔淮西,离开江南。在金兵南下这五个月的时间里,岳飞率部多次与金兵激战。这期间,岳家军曾经从溧水东南方位进入建康战场与金人战斗,在溧水留下岳城遗址。
1984年,地方史学者对岳城遗址进行了调查,得知溧水县境邰村、俞家、东墙围、西墙围有四座土城,当地群众都异口同声地说是岳飞所部筑的营垒,故称“岳城”。
在邰村“岳城”西北面离城约里许,有一座残高约4米的突兀土墩,形似磨盘,故名“磨盘墩”。墩端平坦,面积为502平方米。当地老百姓反映是岳飞军队驻扎邰村时的瞭望岗哨台。
俞家“岳城”,当地老百姓称它是“岳老爷驻军营盘”,今人叫“贤墩头”。“六十年代生产队在此开荒种庄稼时曾挖出铜盔一只,麻石制成的圆形大小各异的石球若干。”
东墙围、西墙围的“岳城”下,当地百姓曾挖出一批石球,重量0.5—2.5公斤不等,应为古代武器。东墙围城内开荒挖地时,农民曾发现,在城垣外围有数十口土坑灶,每隔丈许就有一口,其上口直径约相当于现在农家用的大铁锅大小,灶一侧有进柴口,坑洞内周围有被烟熏的痕迹和火烧红土块。这大概都是岳家军当时留下的遗迹。
除了溧水外,岳飞在牛首山设伏也广为人知。
《景定建康志》记载:“兀术复趋建康,飞设伏于牛头山上待之。飞又以骑三百、步卒二千人,自牛头山驰至南门新城为营,遂大破兀术之众。”
牛首山抗金遗址不只是在牛首山上。事实上,从铁心桥到韩府山,再到牛首山,这一路线,形成了南京南郊的一道天然屏障,都留存了岳飞设伏的痕迹。
地方史学者曾考察过这一带,发现自铁心桥东500米处的秦淮河河边登韩府山,山脊上有较为明显的人工堆垒的痕迹,因年代久远,现多为倒塌散乱的石块。此处应为岳飞抗金故垒北端尾部。
在韩府山的龙泉寺后山,当地人都习惯称其为将军山或断臂崖。据寺中老僧传说:南宋年间,岳飞大战牛首山,一员猛将深入敌阵,奋勇冲杀,杀死许多金贼。可是不幸得很,这员猛将的一只膀臂也被敌人砍断。于是,他隐身子岩洞养伤。不久,将军伤好又奔赴抗金战场。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因抗金而断臂的英雄,遂命名山为将军山,崖为断臂崖。
普觉寺公墓位于牛首山东北方向的山脚处,由公墓处上山,渐见故垒遗迹。行约千余米,改呈直角沿山脊拐向牛首山顶峰。沿山脊南去,尚有1000多米较为完整的故垒。距牛首山主峰所谓牛眼睛、牛鼻子约400米处,石垒逐渐消逝。
据悉,牛首山东南方向“凤”字崖下近江宁水阁村处,尚有断续故垒。
一言以蔽之,自铁心桥东500米处的秦淮河边,至牛首山近主峰的自然消逝处,抗金故垒仍断续残存1000余米。岳飞大战牛首山距今已有800多年,故垒遗存至今,且有若干段完好者,可谓宝贵之至也。
金军南下攻杭州,岳飞率军至广德境中,“六战皆捷,擒其将王权,俘签军首领四十余”。金军攻常州,岳飞攻击之,四战皆捷,后尾追金军至镇江东,大战于清水亭。
清水亭的具体方位,大约在建康府城南三十里。可惜现在具体地点已不详。
金军北撤之前,仍然占据着建康府作为最后的战略据点,清水亭之战,实际是建康府的收复之战。
关于清水亭之战,据史料记载:“二十五日,战于清水亭,金人大败,僵尸十五余里,斩耳带金、银环者一百七十五级,擒女真、渤海、汉儿军四十五人,获其马甲一百九十三副,弓、箭、刀、旗、金、鼓三千五百一十七事。”
不久,金军逃到龙湾。岳飞以骑兵三百、步兵二千再败之,金军掳掠焚烧建康城后,逃奔淮西,岳飞收复建康。岳飞上奏高宗:“建康为要害之地,宜选项兵守,仍益兵守淮,拱护腹心。”高宗采纳了岳飞的建议。
收复建康是岳飞一生中的重要战斗之一。岳飞等将领在建康周围地区抗金斗争的胜利,给金军以沉重打击,军事重镇建康府得以收复,而将金军赶至长江以北,更具有重要的政治军事意义。
实习生 张治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臧磊 整理
校对 陶善工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