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一度的3·15消费者权益日即将到来,消费者、企业十分关注以中央电视台3·15晚会为主的新闻媒体及社会相关方面组织的维权活动,希望通过这些活动能够解决消费者遇到的急难愁盼问题。其实,司法部门在日常工作中就运用法律有力地维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研究会每年都会颁发3·15案例奖,对这些案例给予表彰。
3·15消费维权案例
出售二手车,私调里程表,应三倍赔偿
在二手车市场,消费者买车时车辆的行驶里程是重要的决定因素,一般消费者没有辨别真假行驶里程的能力,有些二手车商为了卖个高价,偷调里程表,并做虚假宣传。
何先生于2021年10月与二手车商刘X签订了《二手车车辆买卖协议书》,花22万元买了一辆高级轿车,协议中标明公里数以车上里程表数据为准。在签订协议前,刘X一直在朋友圈宣传该车行驶里程9万多公里,办理了过户手续后。有一次何先生在4S店做保养时,店里员工发现这辆车的实际行驶里程为197670公里。
于是,何先生一气之下将刘X告到法院要求按欺诈销售三倍赔偿66万元,法院认为符合三倍赔偿的条件。后来何先生出于便于执行的考虑,自己将赔偿额改为5万元,这也是何先生在行使自己的权利,法院支持了何先生的意愿,最后判决为赔偿5万元。
怎么才能判断是不是欺诈销售呢?一是经营者存在欺诈故意,二是存在欺诈行为,三是欺诈行为和损害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
本案中,做为专业二手车商的赵某,当然要把实际里程数搞清楚,这辆车行驶里程数被调少了10万公里,虚假宣传里程数为9万公里,消费者以此为权衡标准,做出购买的决定。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构成欺诈应承担三倍赔偿责任。
本案的审理判决提示二手车销售者应当依法宣传和销售车辆,对销售的二手车的真实车况切实负起责任,首先确保自己已经全面深入的了解二手车车辆信息,明确车源,对车辆进行详细检验检测,并如实告知消费者,在签订合同的过程中向消费者解释可能存在歧义的条款,不得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避免因不当宣传构成欺诈,从而承担惩罚性赔偿责任。
另一方面,消费者在买车过程中要提高防范意识,尽可能选择正规交易市场中出售的二手车辆,与销售者签订详细的书面合同,明确车源、车辆性能、实际里程、配置及车龄等详细信息,并仔细查验车辆。购买车辆后,一旦发现车辆信息与合同不符,要及时保管购车时销售者宣传的有关证据,以及购车的有关票据、合同,以便维权使用,避免维权障碍。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