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两会 | 桂林市政府工作报告精华来了_推进_漓江_亿元

——2023年2月15日在桂林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市长 李楚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22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年,是桂林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的关键一年。党的二十大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永久免费开放象鼻山景区等做法,生态保护与富民利民实现双赢等成果,给予高度肯定,对保护好漓江、保护好桂林山水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关心之切、厚爱之深、期望之重前所未有,极大地激励了全市干部群众感恩奋进新征程、建功立业新时代的信心和决心。一年来,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各族人民牢记领袖嘱托,勇担历史使命,以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为统揽,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要要求,迎难而上、创新实干,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各项工作,顶住了经济下行压力,保持了经济社会大局稳定。

据统计,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2.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10.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0.8%,限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4%,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6%,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1%。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坚持高位推动,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取得实质性进展。全面落实“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风范、广西特色、桂林经典”总体要求和“一城一都一地一中心”定位,凝心聚力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自治区成立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并组建工作专班,将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列入重大专项,出台31条专门支持政策。统筹实施总投资约4500亿元的55个示范项目、113个重大项目和33项重大事项,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广西段)、新国际会展中心、古宋城历史文化街区等一批重大文旅项目加快推进,灵渠博物院挂牌成立。靖江王府及王陵获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桂林成为华南地区唯一拥有两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城市。阳朔西街获评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东西巷、融创旅游度假区入选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遇龙河获评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桃花江文化旅游风景区成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旅游品质持续提升。新增国家4A级景区2个,龙胜大寨村成为我国两个入选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之一。

展开全文

(二)坚持综合施策,“三大振兴”迈出坚实步伐。产业振兴取得明显成效。工业振兴持续推进。出台支持工业企业发展新18条政策措施,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0.1%、增加值增长7.1%,工业对GDP增长贡献率提高7.8个百分点。强化企业培育,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家、自治区单项冠军企业10家,均居全区第一;新增自治区级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26家。推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高新区及啄木鸟、鸿程矿山、国际电线电缆等自治区首批“两业融合”试点加快推进。着力提振消费市场,拉动汽车、家电等重点商品消费,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销量分别增长28.1%、115.1%,成功举办首届广西文化旅游消费大夜市等系列活动,广西区域消费中心试点城市建设成效初显。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总产值达576.88亿元、增长3.2%,全州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获“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

乡村振兴走在全区前列。一产增加值增长6%,总量、增速均居全区第一。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实施“防返贫守底线”专项行动,1.45万名监测对象消除返贫致贫风险。筹措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16.73亿元,新增脱贫人口小额信贷3.74亿元、惠及8428户。国家考核评估反馈问题整改完成率100%,连续两年获自治区乡村振兴实绩考核第一名,脱贫攻坚和后评估实现四连“好”。现代特色农业加快发展。出台稳粮食兴产业强农业扶持办法,粮食总产量178.24万吨,水果产量突破千万吨,蔬菜、肉类等农产品持续优化增长。新创建自治区级现代农业示范区15个、自治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6个,数量均居全区前列。

科教振兴赋能高质量发展。实施科技强市三年行动,全社会研发经费、财政科技投入分别增长11.4%、97.1%。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新增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创新示范企业各2家,均居全区第一。新增自治区级以上科研平台24家,其中广西重点实验室5家。推动创新型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429家,获认定广西瞪羚企业11家。

(三)坚持融城带乡,“四宜”城市建设加快推进。围绕宜业宜居宜乐宜游要求,精心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城市品位品质品相加快提升。推进“畅通缓堵”工程,金雁路(一期)建成通车,净瓶山桥拆除重建等项目加快推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改造提升老旧小区321个、背街小巷393条,基本完成棚户区改造1740套,城市主次干道装灯率100%、亮灯率超过99%。完善市政基础设施,新建改造供水管网23.21公里、雨污水管网179.78公里,消除城市建成区漓江支流排污口62个,成功入选全国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获批全国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序推进。新入选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33个、居全区首位,灌阳入选国家级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

(四)坚持当好“二郎神”,生态底色更加靓丽。深入践行“两山”理念,持续巩固生态环境优势,环境治理工作获国务院督查激励。漓江入选全国首批美丽河湖治理案例。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市区空气质量保持优良,PM2.5、PM10平均浓度分别下降3.8%、11.1%;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81.22%、居全区第一,污水处理水质合格率100%,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居全国前列;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锰渣无害化制砖技术全区推广,入选全国“无废城市”建设名单。

(五)坚持项目为王,重大项目建设提质提速。把握政策“窗口期”,精准发力抓项目扩投资,自治区、市层面重大项目分别完成年度任务的107.8%、109.3%。强化项目储备,积极向上汇报争取,漓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桂林新区相思江防洪排涝提升工程、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等重大项目获国家支持,补助资金超50亿元,国家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投放资金10.3亿元,新增政府债券资金61.79亿元,项目资金争取实现历史性突破。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完成铁路、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投资196亿元,南衡新高铁(柳州至衡阳段)纳入国家“十四五”建设规划,贺州至巴马高速公路(蒙山至象州段)建成通车,灌阳至平乐、桂林至柳州改扩建工程、桂林至钟山等高速公路建设加速推进,全州至桂林改扩建工程等4条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全市乡镇100%通三级以上公路。完成能源基础设施投资40.28亿元,新疆煤制气桂林支线等项目加快建设。新建5G基站2764个、新能源汽车充电桩2856个。

(六)坚持改革开放,发展动力更加强劲。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深化。直接融资改革创新试点工作全区领先,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示范区建设成效考核全区第一,财税和投融资体制改革扎实推进,高效统筹自有财力,募集资金101.61亿元,完成桂林银行第七轮增资扩股。营商环境不断优化。落实落细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及金融惠民政策,投放“桂惠贷”286.6亿元,惠及市场主体1.49万户,降低融资成本5.76亿元,办理企业不动产抵押贷款303.95亿元。对外开放新格局加快形成。高质量实施RCEP关税减让政策,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交流合作,推进与北部湾跨区域联动,积极参加广西“千企开拓”活动,新签招商引资项目284个,资金到位率居全区第二。

(七)坚持人民至上,民生事业交出暖心答卷。民生保障扎实有力。民生领域财政累计投入超370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0%。筹措资金110.19亿元,全面完成自治区和市本级为民办实事项目。城乡居民收入增长4%。城镇新增就业4.1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82%。累计发放低保资金6.95亿元、特困资金2.58亿元、优抚对象抚恤金2.64亿元。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1.1万套。教育提质振兴发展,新认定自治区普惠性民办幼儿园58所,新建学校20所,新增学位1.78万个,入选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试点城市,普通高中高考综合改革市级管理平台建设经验在全区推广,累计创建自治区示范中职学校18所。扎实推进食品药品、特种设备等安全监管,成功创建广西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二、2023年重点工作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落实“五个更大”重要要求、全面建设新时代壮美广西的起步之年,是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的重要一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重大。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等系列会议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五个更大”重要要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4·27”重要讲话和对桂林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自治区党委十二届五次全会和市委六届五次全会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以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为统揽,着力兴产业稳增长、上项目扩投资、防风险激活力、抓改革扩开放、聚人才促创新,加快推进“三大振兴”,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新时代桂林现代化建设开好局起好步。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5%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左右,减排降碳控制在自治区下达目标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6%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3.5%左右。

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必须坚决贯彻市委决策部署,以满格状态、顶格标准加力提速,铆足干劲大抓发展、抓大发展、抓高质量发展。

(一)强化战略引领,在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上取得新突破。按照“20字总体要求”,全面落实“四大定位”,在争取和落实政策、培育世界级旅游品牌、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引育世界级市场主体、提升城市品质、完善服务体系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持续推进“一城一都一地一中心”建设。加快建设世界级山水旅游名城。推动山水旅游产品高端化、绿色化升级,重点推进漓江、遇龙河创建世界级旅游景区、度假区,继续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等品牌创建。加快建设世界级文化旅游之都。推动湘江战役红色文化旅游景区、资源八角寨景区、龙脊梯田景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推进灵渠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建成古宋城历史文化街区(一期),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广西段)、抗战文化名人博物馆等项目建设,持续办好“两会一节”、桂林艺术节等重要展会,申办世界运河大会等世界级活动。加快建设世界级康养休闲胜地。持续推进全州天湖度假区、灌阳户外冰雪旅游训练基地等项目,举办桂林马拉松、资源漂流世界锦标赛、阳朔攀岩节和铁人三项赛等重大赛事。加快建设国家健康旅游示范基地,推进国际医美中心建设,规划建设医美产业园、医美时尚街区,加快打造一批特色旅居康养产业集群。加快建设世界级旅游消费中心。加大国际国内知名品牌招引力度,引进一批高端酒店、民宿、餐饮企业和购物中心,打造世界名品汇聚地。彰显“桂林米粉”“桂林油茶”等经典美食品牌魅力,推动在北上广深等城市开设一批桂林米粉品牌形象店,提升一批特色美食街区,申办广西餐饮食品博览会,启动申创“世界美食之都”。

全力推动文旅产业回暖复苏。力争接待游客总人数、旅游总消费均增长6%以上。积极稳妥推动国有景区景点免费开放,统筹策划推出一批文旅节庆活动,持续提高桂林旅游热度。尽快恢复桂林至境外客源地直飞航线航班,力争在全区率先开通洲际客运航班,恢复或加密桂林至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重点城市航班,恢复运营桂林至香港高铁。

(二)科学保护漓江,在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样板上勇担新使命。始终牢记“国之大者”,坚决当好保护漓江、保护桂林山水的“二郎神”,努力把“桂林山水甲天下”的金字招牌擦得更亮。

全力守护最美漓江。编制出台《桂林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2022—2035)》,成立桂林山水保护研究院,积极推进漓江整体保护申报联合国“地球卫士奖”“李光耀水源荣誉大奖”。加快数字孪生漓江建设,建成数字漓江5G实时监管平台,筹建漓江生态文化数字中心。加快推进漓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开工建设市区漓江支流环境治理提升工程,启动蚂蟥洲居民疏解搬迁及生态修复(二期)等项目,完善漓江干支流村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实施漓江城市段美化绿化净化亮化工程,全面保护提升漓江两岸景观。

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生态建设,加快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森林公园等项目建设,推进自然保护地监管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全面落实“林长制”,开展全域绿化行动,营造林10万亩以上。持续推进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

加快发展绿色经济。全面落实碳达峰行动方案,加快传统产业节能改造,创建绿色工厂2家以上。探索引进市场化机制推进废弃矿山综合开发利用试点,建成绿色矿山18座。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推动“无废城市”建设,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

(三)推进产业振兴,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上迈出新步伐。持续补短板、锻长板,着力引优育强、孵新扶微,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以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强力推进工业振兴。力争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4%,工业投资增长20%以上。培育壮大重点产业链。围绕智能终端、光通信、电力装备、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等重点产业链,补强薄弱环节,提升配套率。提质升级优势产业。实施技术改造、设备更新行动,推动橡胶、冶金、有色金属等传统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实施强龙头壮产业行动,力争四大优势产业规上工业总产值占全市比重提升到56%以上。培优扶强龙头企业。大力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壮大,加快培育一批链主企业和龙头企业,力争新增产值超百亿元企业1家、30亿元企业2家;加大单项冠军企业培育力度。狠抓工业项目攻坚突破。实施“双百双新”产业项目30个以上、“千企技改”工程项目100个以上。开工建设领益智造智能制造(二期)、桂林数字能源生产基地等一批项目,加快推进莱茵甜叶菊专业提取工厂、航空轮胎生产基地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推动鸿程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一期)等一批项目建成投产。打好园区“三大会战”。加快发展市属三大园区,高新区围绕优势产业建设一批产业飞地,经开区引进落地超亿元项目12个以上,高铁园实现花江智慧谷、光达云创谷常态化运营,努力把高新区、经开区打造成千亿元园区。推进平乐智能制造产业园、永福光电产业园等特色园区建设,加快推动粤桂深度协作产业合作示范园落地建设。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推动30家规上工业企业实现数字赋能,力争实施工业互联网项目10个以上,新增自治区级智能工厂示范企业和数字化车间6家以上。高水平建设广西数字经济示范区,加快京东数字经济合作项目建设,打造元宇宙等一批特色场景示范。筹划布局数据要素市场。加快建筑业转型升级步伐,力争建筑业总产值增长12%左右。

强力推动现代服务业转型提质。力争三产增加值增长6%以上。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高端化发展。抓好“五个金融”,加大“桂惠贷”投放力度,力争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实现两位数增长。加快自治区直接融资改革创新试点建设,力争实现直接融资100亿元以上。推进桂林储运等一批物流园区和快递分拨中心建设,促进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协调联动发展,培育申报自治区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改造提升一批县城综合商贸服务中心、县级物流配送中心和乡镇商贸中心。加快盘活供销社系统资源,促进“桂品出乡”提质扩容。培育养老、育幼、体育、家政等领域龙头企业10家。全力做好保交楼工作,优化住房公积金政策服务,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

强力推动消费市场升温。加快建设广西区域消费中心试点城市。积极推进汽车、家电等重点商品消费升级,持续办好“漓江购物节”、消费券促销等系列活动,提振消费信心,力争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分别增长12%、14%、15%、15%。培育壮大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教育医疗、文化体育、5G等消费新增长点。持续激活本地消费,引导大型商业综合体、步行街区等打造特色消费新场景。打造高品质夜间经济集聚区,支持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活起来、火起来,让城市更有烟火气、更有人情味。

(四)推进乡村振兴,在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上开拓新局面。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市,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当好全区乡村振兴排头兵。力争一产增加值增长5.5%。

全方位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全面推行“田长制”,严格耕地用途管制,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耕地“非粮化”,扎实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建成高标准农田15.8万亩,确保完成粮食播种面积510.95万亩、产量178.38万吨。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继续实施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大力开展消费帮扶,拓宽脱贫群众稳岗就业渠道,力争有发展意愿和条件的脱贫户产业帮扶全覆盖、脱贫人口就业16.85万人以上;扎实推进防贫项目建设,健全产业帮扶项目联农带农机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重点培育罗汉果、桂林米粉等国家级、自治区级产业集群,加快发展6个超百亿元产业、4个国家特色农产品优势区、5个自治区级农产品加工集聚区,打造智慧农业示范基地2个以上、力争成为全区标杆。贯通产加销。着力引进一批专精特新林业企业,大力发展竹木、花卉苗木、林下经济、金槐、油茶、森林生态旅游和康养等产业,力争花卉苗木种植面积超60万亩,加快打造林业千亿级产业。做强农产品精深加工,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鲜湿米粉产业。加大农产品品牌培育力度,做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加快养老、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进水、电、路、气及网络等公共基础设施向村覆盖、向户延伸,新建、改造农村公路400公里以上,力争农村自来水普及率86%以上。

(五)推进科教振兴,在增强高质量发展动力上构筑新优势。突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教育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升科技创新支撑能力。

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大各级财政科技投入,确保增长20%以上。围绕全产业链实施企业重大技术创新项目50个以上,集成应用一批产业关联配套技术。推动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力争转化重大科技成果150项以上。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瞪羚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计划,新培育认定自治区级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家以上,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450家以上、瞪羚企业保有量25家以上,评价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600家以上。

加快推进产教融合。积极创建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深化自治区级现代学徒制试点,统筹中职学校专业设置,力争打造6个自治区品牌专业。

实施人才强市战略。高质量推动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持续实施大学生留桂林计划,加快拓宽青年发展平台,完善配套服务措施,引育一批青年人才,成就桂林与青年的“双向奔赴”。

(六)提升格调品位,在建设“四宜”城市上展现新形象。坚持中心城市带动、市县联动,优化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打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新桂林。

加快中心城区提质更新。加快提升老城风貌,启动老城景区连线改造提升等工程,推进两江四湖夜游重要景观和重点区域亮化升级,把城区所有水系打造成水系公园,年内建成泗洲湾等13个水系公园。加快新区建设步伐,建成新国际会展中心等项目,加快桂林体育中心等配套设施建设,扎实推进12个城中村整村安置文化特色街区建设,加快打造全国产城融合示范区。持续实施“畅通缓堵”工程,加快推进西城大道立交、环城南路立交等项目,打通一批“断头路”。持续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改造提升255个老旧小区、361条背街小巷。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新区机场路以北片区湖塘水系连通等工程,打造一批集中连片示范区,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

全面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荔浦、全州副中心城市建设,提升辐射力。启动第七批11个新型城镇化乡镇建设,持续推进灌阳国家级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灵川、兴安、全州、恭城自治区级示范县建设,推进第六批33个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

(七)加快项目建设,在扩大有效投资上再增新动能。全力以赴招大引强招新引优。强力推动项目落地。抓好重大项目建设,开工建设中电桂林数字经济产业园等项目300个,加快建设桂林新区相思江防洪排涝提升工程等项目500个,竣工榕湖饭店改造提升工程、第二水源工程等项目100个以上。

加快现代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设。加快推进贵阳至广州铁路提质改造工程,开展新桂林南站综合客运枢纽概念性研究;建成灌阳至平乐、桂林至柳州改扩建工程、龙胜至峒中口岸(龙胜芙蓉至县城段)等高速公路,强力推进桂林外环、桂林至钟山等高速公路建设,开工龙胜至融安等高速公路项目,建成高速公路200公里以上;全力推进省道202阳朔至平乐等项目建设;持续推进湘桂运河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国家“千兆城市”建设,新建5G基站2000个以上、充电桩2800个以上,加快华为云计算数据中心(二期)等项目建设,积极推动广西容灾备份、区域性或专题数据中心落户桂林。

着力促进民间投资发展。鼓励和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重大工程项目,支持民间投资项目优先纳入市层面统筹推进,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八)深化改革开放,在增添发展活力上取得新成效。坚持以改革破难题、增动力,以开放聚资源、拓空间,加快打造更有吸引力、更具竞争力的营商环境。

更大力度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动国有资本做大做强做优,提升国企核心竞争力。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工作,持续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等农业农村重点改革。

更大力度扩大对外开放。积极融入自治区向海图强战略、西部陆海新通道和中国—东盟开放合作,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积极参与区域交流合作。抢抓RCEP机遇,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

更大力度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有效承接自治区级下放审批权限,开展经开区全链条赋权县级经济管理权限试点。推动政务服务“全链通办”“一件事一次办”等改革。大力支持市场主体发展,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深入推进企业注销便利化改革,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提振市场信心。

(九)增进民生福祉,在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上展现新作为。始终把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作为“上心事”,办好重点民生实事,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桂林父老乡亲。

全力以赴稳就业保就业。落实就业优先政策,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加快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力争城镇新增就业3.2万人。加大稳岗扩岗支持,全面落实社会保险“降、缓、返、补”一揽子政策。深入开展根治欠薪行动,重点保障农民工工资发放。

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持续推进新业态和灵活就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全市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94%、97%以上。推进实施失业、工伤等保险自治区级统筹。完善低保、特困、临时救助等保障机制,提高城乡低保平均补助水平,兜住兜牢民生底线。持续推动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重点联系城市建设工作,实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提升行动,建成标准化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10个,完成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3000户。推动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落地见效,积极申报儿童友好城市。强化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重点保障新市民、青年人刚性住房需求,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1.4万套、棚户区改造610套,筹集公租房409套。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施教育提质振兴三年行动计划,加速推进教育数字化,全面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力争新建学校11所,改扩建23所,新增学位1.08万个。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推进健康桂林建设。加快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桂林医院临桂院区、市中医医院城北院区、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漓东院区建设,年内竣工投入使用。

(十)统筹发展和安全,在有效应对风险挑战上彰显新担当。不断优化落实新阶段疫情防控措施。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做好“乙类乙管”各项工作,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全力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强化地方政府债务管理,防范化解债务风险。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兜牢基层“三保”底线。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不断提升应急管理“七大能力”,加快推进应急保障中心和综合专业应急救援力量建设。推动安全和灾害防御关口前移,提升乡村防灾减灾综合能力。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进法治桂林建设,强化社会治安整体防控,抓好常态化扫黑除恶,纵深推进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工作。持续做好双拥工作,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十连冠”。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来源丨桂林日报

值班编辑丨李 杉

责任编辑丨刘高妗

值班主任丨莫 耘

新媒体值周编委丨刘 倩

桂林日报社新媒体运营部出品

让更多人看到, 请点赞+ 点亮 在看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