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科创释放健康红利,天坛医院亮出脑血管病治疗“中国方案”_天坛_拥军_国际

同一个学科的3个研究团队成果分别登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柳叶刀》《美国医学会杂志》3本国际顶级权威医学期刊;在国际卒中大会上亮出4项重磅研究进展,而这场代表着相关领域临床研究世界最高水平的大会一共只发布了24项全球“突破性进展”……2月份,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的临床研究成果“井喷式”爆发,获得国内国际医学界认可。正向研究型医院转型的天坛医院里,一套临床科研的“中国模式”日渐完善。

天坛医院团队参加国际卒中大会

“中国网”改写世界指南

2023国际卒中大会上,来自全球的多个研究团队公布了24项突破性研究进展,其中4项来自天坛医院。

骄人的成绩,在全球脑血管病研究领域和国际卒中大会历史上绝无仅有。

“大会发言刚结束,我惦记的第一件事是将感谢信发给所有参与试验的分中心。”天坛医院院长王拥军说,所有人的全力以赴,才能确保试验顺利进行、得到准确结论。

以TRACE-2(比较替奈普酶与阿替普酶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中应用的3期、多中心、开放标签、随机对照、非劣势试验)研究为例,由天坛医院牵头,全国53家医院参与。大家都是中国脑血管病临床试验网的成员。这张网是全球最大的由临床医院组成的科研协作平台,已吸引超2000家国内医院加入。

一项项中国临床科研成果加速出炉。TRACE-2从试验设计到入组、出成果,团队仅用两三年时间就完成了该领域亚洲规模最大的同类试验。2月在《柳叶刀》发表的项目成果,是我国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脑血管病药物首次登上全球顶刊,标志着国产药物注册临床研究成果开始走上国际舞台。

“国际队”接轨国际高水平研究

获得国际认可,更吸引国际参与。“刚公布的几项研究,有哈佛大学、杜兰大学的顶尖学者和来自巴黎的数据安全委员会等专业机构深度参与。”王拥军说,既然把目标放在国际舞台,就要了解国际临床研究的趋势。国际合作是大势所趋。近年来,在天坛医院,很多大型临床试验都有国际团队的身影。此举可以最大限度地确保试验的规范,避免走弯路。

10年耕耘,一条条扎实的“中国数据”陆续发布,一项项靠谱的中国研究不断推进,扭转了世界对中国临床研究的态度。王拥军说:“我们积极参与和主持大型国际科技研究项目,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这是中国临床试验成熟的标志。”

中式浪漫酝酿“老字号”效应

机 会(CHANCE)、天 使(ANGEL)、信心(INSURE)……当晦涩拗口的临床试验项目名称变成充满美好寓意的缩写,冰冷的医学术语有了温度。“就像给孩子起名字一样。”王拥军揭秘,美好名字后面都会跟一个阿拉伯数字,是项目深入程度的体现。

在天坛医院的脑血管病临床研究中,关注领域和研究方向的多元化是一个显著的特点。王拥军解释:“研究的目的不是为了发表文章,而临床遇到的问题一定是多方位的。我们每一项研究,都是选定了方向以后,逐步深入,追求彻底解决。”

为了保证“临床-科研”双轮驱动推进高水平临床研究,天坛医院提出“临床神经学科+X”理念,以协同创新为核心,打破学科壁垒,整合全院神经学科相关资源,以专病团队建设为抓手,深化与人工智能及理工科的交叉融合,培育领军人才并形成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提高神经系统疾病的防治水平。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王拥军说:“对我们而言,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回答临床上急需解答的问题,让更多的患者获益。国际上90%的脑血管病新药并非中国原研。我们花费10年积累的临床研究基本实力正在蓬勃输出,持续发布‘中国成果’将成为新常态。未来,我们的目标是成为世界科技的贡献者。”

来源:北京晚报 | 记者 实习记者 柴嵘 通讯员 卢国强

流程编辑:U016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